全年訂價:¥220.00/年
同學科期刊級別分類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統計源期刊 部級期刊 省級期刊
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中國科技史雜志》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系統匯集中國科技史料的大型學術性期刊。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刊名。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宗旨為:通過對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科技史料的搜集、考證和整理,揭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闡明科技工作者的治學育才之道,光大科學精神,弘揚歷史功績,表彰先進,激勵后人,為推動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服務。
本刊主要刊載內容:(1)中國各歷史時期科技發展的第一手史料,特別是近代珍貴的科技文獻的實錄、科學家自傳、回憶錄和訪談錄等。(2)中國科技史綜述:著名科學家、發明家、經驗教訓、創業史片斷、主要著述、有意義的趣聞軼事等;某一學科或某一重要科技創立和發展過程;重要科技社團和科研機構的沿革;科技教育組織、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科學技術交流,先進技術的引進、改進和創新,科學思想的傳播和吸收等;科技書刊出版史等。(3)中國科技史資料的考證。
本刊科學史與科學史家、史實與圖像、資料與考釋、東方科學經典譯介、自述與傳記、書評、信息。
地址:北京中關村東路55號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郵編:100190。
1文題要言簡意賅。文題和各級標題限20個字以下,避免使用縮寫詞、字符、代號和公式等。
2作者署名和簡介署名不超過4人,其余在題注中標明。如為團體署名,則須注明執筆者。作者簡介寫在首頁腳注第一行,內容包括:姓名:出生年,籍貫,學位,任職單位、稱職,研究方向等。
3作者單位應寫明標準全稱、地址和郵政編碼。
4中文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一般200—300字,是用第三人稱對全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論等),應避免使用引文、圖表、公式和縮寫詞。
5關鍵詞選擇2—8個能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單詞和術語。
6分類號按論文所屬學科類別,從《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中選出相應的分類號碼。
7正文行文應用標準簡化漢字書寫,必要時可用古體字或繁體字。名詞、術語、數字、計量單位、標點符號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外文人名和地名須譯為中文,并在首次出現時加括號注明外文原名;中外古地名,在首次出現時盡可能加注今地名。
7.1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寫,即一級標題的編號為1,2,…;二級標題的編號為1.1,1.2,…
7.2圖全文插圖以阿拉伯數字按出現順序統一編號,先見文字后見圖。圖的序號、圖題及圖注居中寫在圖的下方。
7.3表文中表格應避免和插圖及正文內容重復,先見文字后見表格。表的設計要簡潔,盡量減少線條,提倡使用三線表。表的序號、表題居中寫在表的上方。表注按出現順序編號寫在表的下方。
8注釋系作者對正文某些內容所作的必要解釋和說明。凡內容簡短的注釋采用隨文注,即加括號注在需要注釋的文后,較長的注釋采用腳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檔案、名人通信、采訪筆錄、未發表的手稿等,必要是可作為注釋列出,但須注明名稱、時間和收藏情況等。
9參考文獻系反映論文的科學依據和文獻出處,應按本刊要求組成參考文獻表置于正文之后。本刊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序號寫在方括號內,置于所標引文字的右上角。引用多篇文獻時,只需將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號中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分開,若為連續序號,則標注起迄號,如[7~10]。多次引用同一文獻時,如頁碼相同,則作為一個參考文獻著錄,重復使用首次出現的序號,不得用同上、同[5]表示;如頁碼不同,應作為另一文獻著錄。在文后的參考文獻表中,序號一律不加方括號。個人著作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文名,應用縮寫,但縮寫名后不加".";多作(譯)者參考文獻僅取第一作者,其余用"等"或"etc"代表。每條參考文獻著錄項目應齊全。
10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題名,作者名(漢語拼音),單位、地址和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摘要內容可允許與中文摘要有所差別,并稍長(同時需附與之對應的中文摘要,以便審查),但是不宜超過350個實詞。
新中國成立前培養工學碩士最多的機構——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
殘本《九章正明算法》錄要
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闐文雙語醫典《耆婆書》
中國古代燈具中的科學知識
中國各民族間科技交流與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竺可楨科學史講席
新中國物理學發展的早期規劃——《物理學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初稿)》淺析
中國工程教育家李書田與北洋大學
“質能量”概念引起的爭議及其背景分析
江蘇省東海縣博物館青銅甬鐘的修復——兼論現代修復理念與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的契合
《圓錐曲線》版本考
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確有其事
宋代醫學發展的外緣因素——評郭志松《中醫藥的演變:宋代(960—1200年)》
吉益東洞的意義——讀《吉益東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與“魔鬼”》
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在華傳播的縮影——評《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評《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中譯本
引領學科發展方向促進我國科學技術史事業發展——第12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紀要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項目(2010CJGC03) | 14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沿高端學術交流活動”項目(2008XSJLZZ-A-1024) | 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873039) | 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471111) | 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173022) | 4 |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KZCX3-SW-349) | 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771169) | 3 |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2012THZ0) | 3 |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GZ01-07-01) | 3 |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KJCX2-YW-T15) | 3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87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71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 | 18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項目 | 18 |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 | 12 |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 12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沿高端學術交流活動”項目 | 9 |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 6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 | 6 |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