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籍研究》(年刊)創刊于2002年,集西南地區諸位著名的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于一體,展現了西南文人對古籍,尤其是西南古籍深徹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真知灼見。同時,通過這些篇章,也映射出了西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文明。對于古籍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西南古籍研究》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號云南大學英華園內,郵編:650091。
1、文稿應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務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錄稿通知后不再改動。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符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準,不得采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請詳細注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審稿周期一般為5個工作日,作者也可來電查詢,以免影響正常發表。
6、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我刊同時被國內多家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不同意收錄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稿件刊登后,贈當期雜志2冊。
民國童振藻《滇池紀游》點校江燕;
亂世佳音:碑刻中映射的明季西南歷史付春;
《岑襄勤公年譜》研究整理梁初陽;
李元陽《嘉靖》概述孫鵬;
康熙《建水州志》考辨李道和;
繆鸞和《南中志校注稿》引書考孫虹;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方樹梅研究述評高國強;
南方絲路永昌道文物史跡探索李枝彩;
梁之彥《菖蒲桶行政委員區域》校釋張曉慧;
法國傳教士保祿·維亞爾與漢夷雜區社會曾黎梅;
清代云南文人張漢《留硯堂詩鈔》校補喬立智;高明揚;
《書目答問》著錄王鶚《汝南遺事》版本指瑕王超凡;
顧頡剛先生與昆明《益世報·邊疆(周刊)》焦建蕊;
明代茶山、楊塘、鎮道隸屬關系及地理位置考羅勇;
緬甸歷史上的指定服役制度與早期國家盧中陽;
西南少數民族經濟契約文書的特點研究陳海玉;
地母信仰及其經卷研究——以云南為中心蕭霽虹;
簡明扼要體大思精——林惠祥《中國民族史》讀后和智;
從《新喜洲》到“新喜洲”嚴佳;李樂山《邊巡日記》提要朱強;
康雍時期的云南糧價奏報研究——以漢文朱批奏折為中心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