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356.00/年
《華夏傳播研究》創刊于2018年,發行周期:半年刊,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作為一本專注于傳播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自創刊以來,就承載著連接國內外傳播學者、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的使命。這本雜志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出版物,更是一個匯聚智慧、啟迪思想、推動學科發展的平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傳播學作為研究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學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而《雜志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致力于成為連接國內外傳播學界的橋梁,為廣大學者提供一個分享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交流學術觀點的重要窗口。
雜志的核心理念在于“開放、包容、創新、務實”。它鼓勵國內外學者發表具有創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注重論文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在這里,學者們可以暢所欲言,交流學術觀點,共同推動傳播學學科的繁榮與發展。期刊發表的論文涵蓋了傳播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傳播理論、傳播方法、傳播技術、傳播效果等。這些論文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且能夠為傳播實踐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例如,一些論文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規律,為企業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品牌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還有一些論文分析了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和策略,為國際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華夏出版學、華夏傳播與新媒體研究、華夏傳播的當代實踐、華夏政治傳播研究、華夏傳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甲35號,郵編:100037。
1、基礎理論,研究中華文化的傳播思想、傳播制度與傳播方法等;歷史發展,研究不同時代傳播觀念與傳播技術等方面的變遷;民俗傳播,探討中國廣大民間社會生活中依然鮮活運作中的民俗傳播形態及其文化傳承方式;
2、參考文獻必須以作者親自閱讀過的近5年公開文獻為限,按引用先后順序排于文末,用小方括號將序號標在引用處右上角處。
3、題名簡明精練,不宜超過20個字,應刪去無實質性內容、可有可無的字和詞。如“關于……”,“試析……”等詞一般可以省去;沒有特定定語成分的“研究”、“分析”、“思考”等,也應被視為贅詞,予以刪除。
4、稿件的注釋是作者對標題和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須放置在當頁地腳注釋序號與文中標注序號相一致(文中標注序號用上標),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標注:②……
5、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作者通訊地址、電話。
6、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7、科研基金資助的課題原則上著錄國家或省、部級以上的課題,需注明科研基金機構全稱和自主好,中、英文雙語著錄,分別置于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下方,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
8、文章正文全部采用宋體五號字。全文行距固定值17磅。論文中的所有字母和數字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體。文章內有插圖的,請提供原圖。
9、文中量和單位一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各種符號、字母應注意正確標示大、小寫和正、斜體,其上下角標字符的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標點符號的使用要準確。
10、論文題目、內容提要、關鍵詞、作者簡介、通訊地址(含郵箱和手機號碼)、參考文獻等項內容均應書寫清楚,論文字數一般控制在 15000-20000字以內為宜,優秀稿件可以不受此限制。引文務必核對原書。格式為自動生成的腳注,以①②為系列標記,每頁重新編號。若有“參考文獻”可放文末,以[1][2]標識序號,格式同于引文。引文中已有的,不再羅列。具體注錄格式,請參照《中國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