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研究》創刊于1985年,發行周期:年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雜志是一份專注于古代文獻與考古發現的學術期刊,它的出版背景主要是為了促進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的交流與發展,同時為研究者提供一個發表和討論新發現、新觀點的平臺。
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和相關科技手段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古代文獻和文物被發掘出土,這些珍貴的資料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語言、藝術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出土文獻研究》雜志因應這一需求,收集并發表了大量關于新出土文獻的研究論文和報告,涵蓋了從史前時期到近代的各種文獻資料。
該雜志通常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等專家學者擔任編輯和審稿人,他們依據嚴謹的學術標準篩選稿件,確保發表的內容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雜志內容不僅包括對新出土文獻的解讀和分析,還涉及對傳統文獻的新視角研究、方法論的探討以及對相關學術問題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學作品、歷史記錄、藝術品、古代手稿等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號景路159弄B座,郵編:201101。
1、論文分類號為了便于檢索和編制索引,本刊按《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標注論文分類號,置于中文關鍵詞的下方。作者將文稿中留空,由本刊編輯部統一標注。
2、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間用逗號隔開;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其單位名之前加注相應的數字;作者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隔開。
3、各級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左頂格編排,二、三級標題編號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最末數字后面不加“.”,例如“1”、“1.1”、“1.1.1”。
4、計量和計數單位前需使用阿拉伯數字,外文字母、上下角標、黑白體、大小寫應準確表達,對易混淆的請用鉛筆標注。
5、引言一般不超過300個字,闡明研究目的、研究或觀察依據、國內外研究現狀等。引言部分可引用少量參考文獻,不應進行詳細討論。
6、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市級以上基金資助或屬攻關項目,應標注于文章參考文獻后,書寫內容包括:項目來源、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或影印件。
7、注釋:應與參考文獻予以區別,格式為作者名:《文章或書名》,載《期刊名》年份期數卷數,出版社,頁數。
8、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表置于文末,其排列順序以正文出現的先后為準,文內用方括號按先后順序標注,且置于行文的右上角。
9、稿件應附有規范的中英文對照的標題、作者姓名、單位及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
10、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基本對應,亦可略有擴展。摘要中不應有圖、表、化學結構式、參考文獻、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