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學》創刊于2012年,發行周期:半年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它是一本專注于北京地區歷史研究的高質量學術期刊,它以首都北京的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地理位置為依托,致力于推動歷史學科的研究與發展。該雜志不僅關注北京地區的歷史變遷,還著眼于全球視野下的歷史學研究,力求在內容上做到既深入又廣泛,為歷史學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在內容選擇上,雜志始終堅持學術性和研究深度的原則,這一點在其收錄的學術論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些論文往往涉及北京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如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城市規劃等,它們不僅具有嚴謹的學術態度,而且展現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和獨到的學術見解。因此,它能夠吸引國內外眾多歷史學者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和投稿,其學術影響力逐漸擴大。
除了學術論文,該雜志還包括評論、書評、學術動態等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使得雜志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評論欄目通常會對某一歷史話題或學術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思考路徑;書評欄目則是對最新出版的歷史類書籍進行點評,幫助讀者了解最新的學術著作和研究趨勢;學術動態欄目則及時報道國內外歷史學界的重大新聞、學術會議、研究項目等信息,為讀者提供及時的學術資訊。
政治探究、社會經濟、學苑芳菲、附錄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華龍大廈,郵編:100029。
1、本刊可對來稿作文字修改、刪節,來稿經本刊采用,其專有使用權歸本刊所有;如發現抄襲、冒名等違反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除作者文責自負外,本刊保留以法律途徑追究相關作者責任的權利。
2、論文應包括題目(中英文)、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工作單位(中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中英文)、參考文獻。基金項目或科技攻關項目請注明項目種類及編號。
3、文章標題能簡明扼要地反映論文的最主要內容,且便于檢索,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題名中的名詞術語應標準化。
4、每篇論文應有200字左右的“摘要”,3-8個“關鍵詞”。摘要要求表達簡練,語義確切,結構嚴謹;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用第三人稱編寫;應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
5、正文一級標題采用漢字數字“一、二、三……”形式排序;正文二級標題采用漢字數字加括號“(一)、(二)、(三)……”形式排序,正文三級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1、2、3……”形式排序,正文四級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形式排序。
6、行文中的注釋一律使用腳注,每頁連續編號,腳注符號用①②……,其位置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文字的右上角。注釋應是對正文的附加解釋或者補充說明,僅是參考或引用的文獻等內容一般不作為注釋出現。腳注請用宋體小5號。
7、若文稿中含有數學公式、表格、曲線圖及其它圖表,請用電腦制作相關內容,并務必保證其中的符號、數字、文字、圖線清晰、規范。文字橫向排列,并注明頁碼。
8、論文所涉及的課題若取得國家或部、省級、校級以上基金資助或屬攻關項目,請務必注明基金編號。
9、格式要求:投稿應以電子版形式提交,一般為Microsoft Word或PDF格式。文章中的圖片、表格等應提供高清版本。
10、參考文獻限于作者親自閱讀、本文明確引用、公開發表或有案可查。參考文獻全部列于文后,按正文首次引用的先后次序編號,并在正文引用處右上角注明參考文獻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