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220.00/年
同學科期刊級別分類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統計源期刊 部級期刊 省級期刊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專家述評、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基礎研究、防盲治盲、綜述、短篇報道、病例報告。
地址:北京市崇內大街后溝胡同17號,郵編:100005。
1.文稿來稿應能反映該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水平。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條理清晰,題文相符,文字簡明。論著、綜述、講座一般不超過4000字,病例報告1000字左右,其余2000字為宜。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作者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及聯系電話以及E-mail角注在同頁左下方。
2.關鍵詞摘要論著請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論著類文章采用結構性摘要,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稱撰寫。英文摘要還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及郵政編碼。
3.醫學名詞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97年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和相關學科的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藥物名稱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中的名稱為準,英文藥物名稱則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4.圖表如果能用文字簡潔說明的內容就不必列表。圖、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表格采用三線表,不得有豎線。計量單位參照1991年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部編輯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
5.參考文獻將參考文獻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編號,并用方括號標注在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參考文獻應為正式出版物發表的作品,所引文獻務必與原著核實,內容、版本、卷期、頁碼、年份應準確無誤。參考文獻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
6.著作權相關事宜作者文責自負。本刊可對來稿做文字修改、刪節,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征求作者同意。來稿決定刊用其權歸本刊所有。除以紙載體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權以光盤、網絡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決定錄用的文稿。
7.本刊誠邀各地特邀編委、編委、副主編具體事宜請與采編部聯系。
中老年高度近視透明晶狀體摘除聯合Bigbag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
干涉條紋視力測定在高度近視者白內障術前檢查的應用
擬診黃斑微小錐細胞損傷初步研究
眼內巨大鐵釘異物致黑矇一例
玻璃體手術治療嚴重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并視網膜脫離的效果
玻璃體切除術后無晶狀體眼硅油進入前房的原因及處理
關于“黏”與“粘”和“惟”與“唯”的使用
從R-E到IRC分級: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觀念的轉變
有關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診治的討論
關于Horner綜合征瞳孔試驗的質疑
同種異體脫細胞真皮用于羥基磷灰石眼臺覆蓋材料的臨床觀察
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少見mt-DNA原發突變位點研究
二次眼眶壁骨折整復術臨床分析
自體帽狀腱膜修補爆裂性眶下壁骨折32例
眼眶腺樣囊性癌的影像學研究
眼眶動靜脈畸形致眼上靜脈擴張的影像學表現
1492例眼眶占位性病變臨床病理學分析
22例眼眶轉移癌臨床病理分析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眼征的臨床分析
原發性顱內壓升高患者中顱內靜脈竇血栓的發病情況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3BAH19F04) | 14 |
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培養項目(2011-3-046) | 1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772124) | 9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BAI18B08) | 8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S30205) | 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1046) | 7 |
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002019) | 7 |
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培養項目(2013-2-023) | 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00675) | 5 |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7122042) | 5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6 |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 | 59 |
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培養項目 | 47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43 |
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 | 30 |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 23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 18 |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 | 14 |
“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專項 | 14 |
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