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醫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0引言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把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實驗操作融合,從而提升中醫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型與開拓性思維,同時對吸收、消化、深化與升華中醫藥理論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中醫院校往往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致使現在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因此,改革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而進行實驗教學改革之初我們需要客觀地分析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研究其發展現狀,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提高中醫院校基礎實驗教學質量。
1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實驗教學觀念落后。
實驗教學觀念是實驗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指導思想,決定了實驗教學的發展方向。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各個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情況,這在中醫院校中尤為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醫藥科學不同于西方醫學,它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人們認為是歷代醫學家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而與基礎醫學關系不大,這種認識就直接造成了在中醫藥教育中“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長期存在。即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看作是整個中醫藥教學的附屬部分,在教學中過于強調中醫理論的傳承及理論對實驗的指導作用,而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僅僅看成是完成課堂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其次,實驗教學中的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實驗狀態,即沿著教師指定的框架路線去完成實驗內容,按照教師的詳細指導測出正確的實驗數據,整個實驗過程學生很少去分析思考,處于一種被動的盲目狀態。再次,由于學校對實驗教學的輕視,實驗教師也一直處于教學輔助的地位,被忽視而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影響到了實驗教學水平的提升。
1.2實驗教學模式、內容與方法滯后。
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仍沿用了應試教育思維下的程序化訓練模式,該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此模式下,教師往往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全部的教學設計都要圍繞教師的“教”而展開,而學生則成為了教師指揮下的“木偶”,他們的“學”要被限定在教師的“教”的范圍內,這樣學生雖然參加了實驗活動,但實質上難以擺脫被動接受的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亦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多數中醫院校存在實驗教學內容落后的現象,實驗大綱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應用性內容,實驗方法單調而缺乏新意,難以與學科的發展相適應。科學實驗本是一種由實驗設計、方案確定、現象觀察、數據測量、結論分析等過程組成的綜合性智力活動,而進行實驗教學的目的也是通過循序漸進地實驗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多偏重于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內容所占比例較少,這就造成了實驗教學的形式化與程序化,學生可以在對實驗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由于是驗證經典理論內容,所得實驗結果也在預料之中。這種程序化的實驗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也背離了我們開設實驗課的初衷。
摘要: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高等中醫藥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實驗內容、實驗教學過程、實驗教學考核方式等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具體的實驗教學改革措施,并對如何加強實驗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實驗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重要的實踐環節。隨著基礎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目前多數中醫藥院校已建成了以顯微形態、機能、解剖、生物化學等實驗內容為主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使中醫藥學生的醫學理論基礎得到了全面加強。結合中醫藥院校的特點及筆者多年來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經驗,從實驗內容、實驗操作、實驗考核及實驗教學管理與發展趨勢等幾個方面做了改革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實驗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滿足其求知欲,還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一些實驗現象,掌握其自然規律,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我國“本科教學評估體系指標”中明確指出,實驗教學中要有基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實行分層次的遞進式教學[1]。為此,我們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實驗教學發展理念,把基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全部列入教學改革范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1基本驗證性實驗
基本驗證性實驗多為一些經典實驗項目,旨在培養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后續實驗課程打下基礎。此類實驗項目多為一些經典實驗項目,如常用實驗動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實驗動物手術方法;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等,這些實驗項目在實驗教學改革中應當有選擇地予以保留。
關鍵詞:高職;基礎醫學概論;學習興趣;醫學科普知識;雨課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醫療衛生事業迅猛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為適應社會對復合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開設一系列醫學專業[1]。廣西中醫藥大學于2001年成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設有針灸推拿、醫療美容技術、護理、護理(口腔護理方向)、口腔醫學、中醫骨傷、康復治療技術、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藥學、中藥學、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品生產技術等13個專業及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教育主要以培養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美容保健人才為特色,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為廣西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中醫藥養生保健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為更好地滿足21世紀對醫療衛生工作的要求,基礎醫學概論是這些專業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教材由劉黎青主編,分為上、中、下三篇,涵蓋了正常人體形態學、正常人體機能學、人體疾病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和病理學等課程。由于本課程主要是針對高職大一學生,部分學生為缺乏生物學教育背景的文科生,醫學基礎知識薄弱,所以面對知識涵蓋廣、術語比較多、內容繁雜、綜合性強的基礎醫學概論,學生常常會出現望而生畏,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低下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2]。筆者在從事基礎醫學概論教學的2年時間里,發現在講授基礎知識的時候,如果融入一些醫學科普性內容的話,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更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甚至學以致用。因此筆者在此將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些實踐經驗以及成效總結如下。
1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適當引入醫學科普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在中醫藥院校擔任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教學的教師,面對高職大一學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結合課本,把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講解清楚,學生大體上能夠掌握這些知識點。但學生一般興致不高,覺得這些醫學知識偏向于理論,無法有效和實踐聯系起來。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發現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醫學科普常識性的知識,能夠極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好地獲得一定的醫學知識,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所以,結合基礎醫學概論教學的具體情況和筆者的知識背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醫學科普內容。例如,在講解第一章細胞與組織時,其中涉及到細胞膜與物質運輸,以往都是單獨進行講解,小分子通過跨膜進行運輸,分為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大分子通過膜泡進行運輸,分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別介紹各種運輸方式的具體特點。學生聽起來就會覺得比較抽象。那么現在在講完這些內容之后,筆者會根據學生專業,如果是藥學或中藥學專業,會進一步介紹很多藥物必需進入細胞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通過與藥物跨膜運輸聯系講解,學生就會覺得具體形象一些。而講完這些內容之后,筆者又會拋出一個科普性的問題,如何煎藥?首先讓學生自己討論,因為這個和實際生活以及他們專業密切相關,學生興趣很高。然后筆者再聯系物質跨膜運輸講解為什么要這樣煎藥:大多數中藥都取材于動植物,利用存在于動植物體內的某些有機物,來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這些有機物一般存在于動植物細胞內,外面有一層細胞膜,當用冷水煎藥或先冷水適當浸泡藥材時,這些有用的有機物很容易透過細胞膜的空隙進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開水煎中藥,中藥材一接觸開水,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會受熱立即變性凝固,堵塞細胞膜空隙,使細胞內的有效成分無法進行跨膜運輸,從而無法有效發揮藥物性能[3]。然后筆者還會進一步展開,具體煎中藥的方法,以及服用儲存的基本注意事項,使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具體應用聯系起來。再如,在講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謝時,一般介紹嘌呤核苷酸的最終分解代謝終產物為尿酸,并詳細講解其具體的代謝途徑,當代謝異常時,會導致血中尿酸含量過高,形成尿酸鹽晶體沉積于關節、軟骨組織,導致痛風。這些內容講完,核苷酸分解代謝內容就基本結束了。現在,在講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筆者會進一步講解一些痛風相關的醫學科普知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各種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斷被人們攝入體內,在中國患痛風的人越來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為體內嘌呤含量過高,導致其降解產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鹽沉積在四肢關節,導致晶體相關性關節病。如果長時間無法緩解,還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全。那么我們平時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去預防和緩解痛風呢?在正常情況下,想要預防痛風,必須將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介紹在平時應該遠離哪些食物、平時應該怎么做來降低患痛風的概率以及緩解痛風[4]。除了這些章節之外,還有很多章節都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相關的醫學科普知識。如第十章常見致病真菌,在講到曲霉菌屬時,除了介紹其基本生物學性質、致病性,應多普及黃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結合播放相關視頻,讓同學們印象更加深刻。黃曲霉素是一種一級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黃曲霉素廣泛存在于發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誘發肝癌等嚴重疾病[5]。如發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黃曲霉素。所以食物發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覺得可惜,不要認為發霉的食物煮熟就沒事,其實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溫才能被徹底消除,平時烹飪的溫度無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發霉,務必扔掉,避免損害身體健康。筆者發現,在課堂上融入這樣的醫學科普內容,學生興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幾分鐘,學生們就可以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熱情,樹立基本的醫學常識,且能更好地將醫學科普知識普及給身邊的人,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
2利用雨課堂兼顧課前-課上-課后互動教學,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學習興趣
2016年4月,雨課堂這款互聯網教學工具的出現,能很好地將上課課件(PPT)和微信融合起來,老師通過雨課堂建立班級課程,學生加入該課程,能將課前-課上-課后銜接起來,能更好地展開互動教學[6]。筆者每次上課前,都會提前將第二天要上課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摘要在雨課堂推送,并實時監控督促,每個學生必須要瀏覽,否則平時成績就會受到影響。在課上,作者會推送一些案例,讓學生們分小組展開線上討論,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加入到課堂案例教學中,老師從傳統模式中的一個孤獨的表演者轉變為引導輔助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識的角色。學生們不再是簡單的拿著教材渾渾噩噩地來到教室聆聽老師慷慨激昂的教學,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因而能夠極大激發學生去思考、交流和課后主動去學習,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并且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大案例筆者還會在課后通過雨課堂一些相關的案例或者視頻,供學生們進一步學習,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講授完一個章節,相關的習題都可以通過雨課堂,及時進行課后測試,使筆者能夠跟蹤了解到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從而及時對一些共性問題進行線上答疑。借助雨課堂平臺,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學習的難點、提出的問題都可以顯示出來,老師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教學,學生們對于學習也不再是枯燥、單純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積極主動去思考獲得知識。互動的教學模式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實踐成效
目前醫學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同時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醫德教育,開設了《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但是由于教育力量有限,開課的學期也較晚,且學生重視不夠,故教學效果不顯著。若是延長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德培養時間,擴大教育群體,拓寬醫德教育的內容并使其具體化,增強其可操作性,教育形式靈活多樣化,那么醫德教育的效果應該更顯著。因此,將醫德教育的內容融入到醫學課程教學中,尤其從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開始實施,可以達到增強醫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1基礎醫學教學中醫德培養的價值
1.1為《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做鋪墊和補充
基礎醫學中醫德培養的價值首先是為《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做鋪墊和補充,逐步培養學生為醫者的自覺性。這也體現了醫德培養的特點———長期性、實踐性和潛在性。首先,人的身心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對醫德的認知和行為強化都具有階段性和長期性特點。醫德教育需要長期不懈、循序漸進地進行,包括校內學習期間和校外工作期間。因而,有學者提出《醫學倫理學》“一貫式”教育模式。[1]在基礎醫學中實施醫德教育是其重要組成之一,是長期的“一貫式”教育的初級階段,起到了早期開發學生醫德意識,延長醫德培養時效的作用。其次,《醫學倫理學》不是抽象的、教條的理論,而是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在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教育正是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的過程。如醫德要求醫務工作者尊重和保護患者的隱私。不同的醫學課程中涉及到與隱私有關的知識點不同:《診斷學》中教會學生如何查體更能夠保護好患者的隱私部位;《胚胎學》中植入異常部位引起異位妊娠,而引起植入異常的原因包括患者的性行為和性觀念,這些也是患者的隱私;《婦產科學》教會學生如何對待出生有缺陷的新生兒和產婦等。第三,醫德品質的形成和醫學技術提高的長期性決定了醫德教育效果的潛在性。這是因為醫德與醫術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高尚的醫德以高超的醫術為基石,高超的醫術以高尚的醫德為動力,包括醫德知識在內的知識積累過程是長期的,而這些知識轉化為人的行為更需要長期的過程。所以醫德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明顯,需要經過多方面和多角度進行觀察和評價。所以,從入學開始就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和培養,每一門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當從不同角度增加醫德教育的內容,在反復教育、循序誘導和鞏固強化過程中使醫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醫德素養。
1.2促進基礎醫學教學
在基礎醫學課程中增加醫德教育內容,增強基礎知識與臨床工作的聯系性,體現了課程的實用性,可以促進基礎醫學教學;且學生醫者自覺性的增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在中醫院校中,《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學習和記憶均比較困難且不被學生重視的基礎醫學課程。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一是課程具有圖多難辨、名詞瑣碎難記的特點;二是教師教學偏重于形態結構的講解,忽略結構與臨床實踐的聯系,也不重視醫德的教育和培養;三是學生有重專業輕基礎、重中醫輕西醫的思想。通過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增加醫德教育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為醫者的自覺性、責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學生轉變思想,重視并接受基礎醫學課程瑣碎、枯燥的學習過程,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了夯實基礎,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2基礎醫學教學中醫德培養的特征
【提要】實驗室開放是中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為響應培養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該文對基礎醫學實驗室開放模式的建立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在實驗室開放中培養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創新思維、科研意識,有助于其成為社會需要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經過實踐和探索,該開放模式已初見成效,為將來更全面的實驗室開放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教育,醫學,本科;實驗室;基礎醫學;實踐教學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全球各國的目標。而其重心在于創新,這就要求國家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中醫學行業也不例外。高校將培養中醫學本科生的創新思維、科研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作為目標,為學生發展開拓更多的實驗實訓平臺。因此,本文就基礎醫學實驗室對中醫學專業本科生開放的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在科研實踐中培養本科生的創新思維、科研意識,提高其自我表達、與人協作的能力,將有助于其成為社會需要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1實驗室開放的必要性
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中醫基礎、西醫基礎涉及較多理論課時,安排實驗教學的課時比較少,實驗技能和思維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1]。另外,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形式單一,按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有足夠時間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興趣,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未得到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提高。由于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受實驗學時數及實驗教學經費的限制,許多新型實驗技術內容無法完全納入實驗課,課本知識的局限無法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2⁃3]。因此,通過開放教師研究課題、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改革實驗室開放管理體系,以尋求一種能增強學生科研思維、創新意識和提高其動手能力的新型實驗室開放模式,以提高中醫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2實驗室開放模式
以實驗室全面開放為目的,豐富實驗室開放的內涵,結合實驗室自身特點,面向不同學生因材施教,落實實驗室開放時間、內容和其他條件[4]。實驗室開放模式包括2種,即教學相關型和自主設計型[5]。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基礎醫學實驗中心的教學資源無法實現一人一組的理想狀態,這就造成了實驗資源分配不均,學生利用資源不充分。教學相關型實驗開放模式采取班級提前預約的形式,并設置專門開放記錄本。讓學生課后在空余時間可以自愿到實驗室把基礎課程內的實驗反復操作練習,更熟悉實驗過程并提高實驗資源利用率。自主設計型主要面對部分綜合能力較好的學生,開拓創新思維,采取自主設計實驗的形式,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做提高性、選做性實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