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中學教育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國外一些學者預言:“未來的文盲是那些沒有自學能力的人。”由此可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十分重要。
關鍵詞:素質教育;實踐操作;知識遷移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獲取知識
實踐出真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時時都牽著學生的鼻子來教,使學生處于“接受”的被動地位,而要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主動地獲取知識。如有很多學生都認為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但是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擺一擺就可以知道:任意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知道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的規律。又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要求學生在課前都用硬紙板自制一個圓柱體,通過自己的制作來完成上課時的“分”和“展”(“分”:把圓柱體表面分成上、下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展”:把側面展開后就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自己操作后,就知道了:兩個底面是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正好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正好與圓柱的高相等。通過具體操作,學生很快掌握了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又如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時,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與底高不等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通過分組量沙或量水的實驗操作,使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掌握了圓錐體與圓柱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了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讓學生做到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去學習,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能力,從而不斷地獲取新知識。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學得愉快、輕松,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能。
二、運用知識的遷移性來獲取新知識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階段性,學生每學習一個新知識,都是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從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中,運用知識的遷移性,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先復習通分和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然后出示課本例題1/2+1/3,提出1/2與1/3是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該怎么辦?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請學生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把異分母的分數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找出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進行計算。又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先讓學生說除法、分數、比三者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說出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后讓學生討論,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出發,通過進一步的思考、討論、分析、比較,就掌握了應用舊知識來探索新知識的規律,這樣既能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又能培養其分析、比較歸納和推理能力,從而溝通新舊知識,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和發展。
一、利用組會來進行教學目標的探討
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學校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首先要通過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化學平衡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討論,進行準確的把握。讓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目標的制定中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掌握之本知識,培養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準確進行這一課時目標準確把握以及認識,并把它體現在教學設計當中來。我認為,這是教師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標準。而通過學科組合和教研組合的力量,能夠讓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不同特點更加準確的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的知識難度和深度,以及教學中的重難點。
二、結合歷年高考考點以及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研究
化學平衡是歷年高考中,化學試題中的一個熱點,是必考內容,而高中的學習,有很多程度是為了高考。因此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時,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還應該結合歷年的高考試題來進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試題為例:在江蘇卷的第15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的移動的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題以及福建卷的第10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識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題和天津卷的第6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圖像的考察等等。還有其他地區高考中也有化學平衡知識的考察,還有歷年中各種關于化學平衡的考題。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過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必須要結合歷年的高考題來進行考慮。另外,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中,還應該結合本地和一些相鄰地區的大考考題進行思考。這些大考考題的出題教師一般都擁有深厚的化學教學經驗,很多還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進行高考考點的把握和預測。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過程中要對歷練的高考考題和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
三、把握化學平衡教學的易錯點
要想把握化學平衡教學的深度,一定要針對化學平衡中的易錯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這樣對化學平衡深度的把握才會更加合適。化學平衡知識中的易錯點主要有以下幾項:
1.在化學平衡移動當中,氣體混合物反應已經達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氣體和無關氣體時的平衡移動情況,主要有兩種:
摘要:誠信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發展的根本,也是建設我國公民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質,建立健全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誠信教育的作用并不明顯,誠信教育未在社會中形成強烈的反響,很多學校的管理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是把全部的教學資源都投入在應試教學上,導致誠信教育的效果不佳,應該鼓勵更多的教育從業者深入農村中學生的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開展誠信教育的實踐教學,促進農村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文章主要對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誠信教育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打開思路,提升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質量。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有效途徑;方法
一、引言
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多次強調要關注誠信教育的教學研究,加強誠信教學的改革創新,持續不斷地在實踐中發揮誠信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在農村建立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增強學生的誠信品質,使得誠信教育在初中語文實踐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二、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誠信道德的培養,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一直很受教育部門的重視。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全面深化農村課程改革,重點建設誠信道德培養系統工程,完善誠信道德培養體系,加強初中教師的引導監督作用,提升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水平,樹立農村中學生誠信做人的思想觀念,全面貫徹執行教育部“十育人”體系,促進農村中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發展進步。當前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培養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很多學校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對于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色實踐探究。部分學校的管理者缺乏對于誠信問題的重視,對于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投入的資源投入不夠,導致初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沒有把誠信道德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時缺乏進取心,經常出現考試作弊等現象,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忽視樹立學生誠信意識質。學生與人交往時缺乏誠信觀念,導致自身與其他同學的關系越來越惡劣,還有部分教師和學生的金錢價值觀扭曲,容易出現不誠信的行為,嚴重影響自己未來的發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農村中學生的誠信品質影響最大,部分家庭缺乏引導學生建立誠信意識,很多學校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力度不足,導致學生不誠信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信用受損,也有許多學生缺乏自律自強的能力,生活中和學習上缺乏對個人道德的錘煉,導致個人對于誠信道德問題認知程度和自我認可程度不深。
三、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重點問題
摘要: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文章簡述中學勞動教育的內涵,提出中學勞動教育的實施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探討中學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要強化師資力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獨立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實施方式,充分發揮勞動素養評價功能。
關鍵詞: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內涵;路徑;核心素養
勞動教育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實施勞動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實施勞動教育也是培養高中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中學勞動教育發展至新時代,其育人功能逐漸增強,然而目前中學勞動教育實踐仍存在發展受阻的現實困境。本文通過明確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的內涵,對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探索
一、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的內涵
1.從靜態到感知:勞動教育的新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勞動教育的目標也在不斷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目標由最初的在勞動中進行教育到勞動服務于社會再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從靜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勞動精神、樹立勞動價值觀、培養勞動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頒布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勞動能力,傳承勞動品德,養成良好勞動習慣。要使中學生積極學習勞動理論知識,并對勞動充滿熱忱,對勞動工作者衷心敬佩,對他人的勞動成果精心維護,培養中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讓中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養成勤儉節約的品德。
2.從孤島到整合:勞動教育的新內容
【摘要】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問題近幾年來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關注,這一問題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高中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中學德育教育的實效,增強其對青少年品德成長的促進作用,就不得不關注當前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方面存在的問題,梳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本文著重論述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方面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對于中學德育教育的完善以及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問題;成因
一、直接德育課程收效甚微
初中的思想品德課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實現中學德育目標、完成中學德育任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些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中學德育課程在課時安排、重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此同時,直接德育課程效果又十分不明顯。例如,通過與大量中學生的交流以及平日里對他們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中學生在德育理論課的考試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績,有的近乎滿分,但是到具體行動上,卻相差甚遠。孝順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思想品德課中重要的章節,在學習完這一方面的知識后,很多中學生懂得了應該孝順父母、體貼父母,可是依舊是處處依賴父母,甚至時不時地對父母大吼大叫。像這樣知行不統一的現象還有很多,我也只是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那么,這些不得不讓每一個教育者或者說每一個公民去反思,孩子們在學校所學的德育課程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嗎?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導致直接德育課程效果不佳的原因又有那些呢?首先,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不高。為了保障文章的嚴謹性,在寫作之前我閱讀了檀傳寶所編著的《問題與出路——若干德育問題的調查與專題研究》一書,該書里面介紹了大量問卷調查的結果,足以說明直接德育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頭腦被各種功利思想占據,教育也走上了一條功利化的道路。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成為學生學習的終極目的,成為家長評價孩子學習成績的硬指標。學校迫于升學率的壓力,大多提升語、數、外等課程的地位,同時降低著德育課程的地位。在一些民辦學校,班主任甚至要求學生在德育課上做“主科”作業,德育教育被擺在“副科”的位置上,德育課教學也就形同虛設。如此種種給學生帶來一種錯覺,德育課程不重要,在德育課上可以隨心所欲,這一錯誤的觀念影響著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取得。其次,灌輸、規勸色彩濃重。灌輸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內容,但一味地灌輸不僅難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教育的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的總和,只有這兩個方面密切地配合,德育教育才能達到目的。一直以來,中學德育教育課程都是以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教師主導著德育教育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教會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強制色彩濃重,對待受教育者采取封閉的德育方式,“一刀切”,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同一種教學模式,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不適合青少年的發展需求。灌輸、規勸的方法究竟適不適合在中學德育教育課程中應用,該如何應用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再次,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傾向知識化教學。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其成果的鑒定也絕非一張理論課成績單所能單獨完成的。受功利化思想的影響,當前中學德育教育也走上了唯分是從的道路。德育課教師力圖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點,掌握更多的答題方法,而不是注重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學生通常認為課程就是課程、生活就是生活,二者之間沒有交集,這就使得很多中學生把德育課程當作一門知識來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在考試中答對更多的題。德育課教學的知識化在無形中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指導人的行為,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用知識指導生活。
二、德育教育活動缺乏創意、形式呆板、內容空洞
德育活動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必經之路,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德育教育活動也相應地受到了重視,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中學德育教育活動一般停留在升國旗、唱國歌、召開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上,缺乏創意,有的活動只注重形式,為了應付學校的考核,有的活動只注重內容,忽略形式的創新性,顯得很呆板,活動的目的性明顯,自然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如下:首先,班主任是德育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級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班主任在中學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中學的德育教育活動呈現出班主任包辦、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大多數活動都是由班主任直接定好主題,想好活動方案,選擇好活動的參與主體,學生只管被動接受,學生難以深刻地體會活動的意義。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受教育者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德育活動難以達到教育、啟發學生的目的。其次,學生的安全和活動經費的制約。目前,學生的安全問題已成為學校各項活動是否開展的決定性因素。凡是對學生的安全構成威脅的活動,大多學校大都會避開。現代社會,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對于家庭的意義也被無形地擴大化。隨著各地中學生安全事故的不斷增加,學校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校外德育活動的開展便越來越少。經費問題也是制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因素,很多教師甚至認為這一因素是開展德育活動最大的困難。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發展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我國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還相對不足,限制了一些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經費問題在農村中學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一部分農村中學的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當不完善,再加上農村中學一般都比較偏僻,沒有足夠的經費,難以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甚至連春游和秋游這樣的活動也都是很少見的,這勢必會局限中學德育教育活動的形式,影響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德育隊伍的工作落實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