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中學輔導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該文在探討以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1-3-3”(一支隊伍、三條途徑、三個目標)的全員參與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組織與實施隊伍,通過“五個一”氛圍營造、對系統中人員的分層分類培養與培訓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途徑,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預防與指導的目標,讓與學生心理發展有關的人——學生、教師、后勤人員、家長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參與、都受益,能自助、會求助,部分人員能助人。
關鍵詞:全員參與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當今社會心理問題頻發,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進入大眾視野。2020年6月18日,湖南省委辦公廳與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現實需要,也是時代與社會的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主要依賴心理教師。如何讓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獲得實效,讓系統中的人都參與受益,筆者通過十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摸索,提出開展全員參與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形成一種模式。
2全員參與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對鄉中學學生留守實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筆者從鄉中學校的教務處獲得了一份關于全校學生留守情況的統計數據,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其中單親留守兒童為118人,雙親留守兒童為43人,單親留守兒童指的是孩子的父母一方在外常年打工,雙親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打工,將單親留守兒童和雙親留守兒童的數字綜合起來,留守兒童的總人數占到學生總人數的74.5%。此外,我也從教務處得到了一份關于全校學生獨生子女情況的統計數據,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獨生子女家庭為4人,非獨生家庭為212人,而且在我同很多同學的接觸中了解到,大多數家庭都有三個以上的孩子。這樣造成的情況是,本來家里的孩子就多,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這對孩子們的教育肯定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不良影響。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們良好的人格、性格和心理狀態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作用是學校教育所無法彌補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們身邊極有可能使孩子們產生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造成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經濟落后,只依靠在當地種地的收入根本不能滿足家里的日常開銷,我們前面也提到,整個鄉沒有一家企業,當地村民在當地沒有打工的機會。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要依靠當地經濟的發展,那么作為我們師范院校來說,其實也是可以盡一些微薄之力的。留守兒童最缺的是父母和親人的關心和愛護,他們的內心非常的孤獨和自卑,各地的師范院校有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老師和學生,這些師范院校可以和當地山村開展一種長期的留守兒童志愿心理疏導活動。大部分的孩子在暑假和寒假里都是在他們自己的家里度過,很多孩子的家里只有老人,我們師范院校的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志愿者可以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將這些孩子組織起來,多開展一些活動,輔導他們做寒暑假的作業,讓這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愛,這無疑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二、對鄉中學學生父母文化素質的調查與分析
根據自編《關于某中學學生基本情況的調查問卷》的調查問卷對鄉中學的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在我收回的187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39位同學父母(20.90%)的最高學歷是小學,有131位同學父母(70.06%)的最高學歷是初中,有15位同學父母(8.02%)的最高學歷是高中或中專,沒有一位同學父母的最高學歷是大學專科及大學專科以上。教育部曾經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專項測量與分析,測量中國孩子的學業水平,并分析學生學業水平與父母學歷高低的相關性,數據表明,父母的學歷越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就越優秀。這也足以說明父母對孩子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教育和輔導的重要性。一般認為,學歷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和輔導孩子方面的能力會更強。而鄉義務階段教育階段的孩子的父母的學歷大多為小學和初中,父母自然對他們孩子學業水平的提高沒有太大的幫助。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在各地的師范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開展面向山區農村居民的成人教育。培訓的內容主要應該是教育孩子方面的,對山區農村地區的父母實施再教育也應該納入到我們師范院校的社會責任中。黨中央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絕對不僅僅是中小學階段才應該去做的工作,尤其是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只有不斷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來武裝自己,才能讓自己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很多山村的父母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此山村的廣大父母朋友應該本著為下一代人的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不斷地充實自己,尤其要學習和教育孩子相關的知識。
三、對鄉中學教師實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鄉中學是我所支教的學校,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三個年級,六個班,教職工共有26人,一線教師18人。據調查,全校共有14位教師(77.80%)的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共有2位教師(11.10%)的年齡在31歲至40歲之間,沒有一位老師的年齡在41歲至50歲之間,共有2位老師(11.10%)的年齡在51歲至60歲之間。根據以上我們對鄉中學教師情況的了解,我們認為鄉中學在師資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嚴重缺乏教學經驗豐富并且安心本職工作的骨干教師
摘要:近年來,云南省在舉辦各類青少年科技賽事、科技活動、打造科普陣地和科技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對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和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還存在政策保障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文章總結了當前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進一步提升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青少年科技教育;科學素質;科技創新
0引言
青少年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未來科技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后備力量。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全面提升廣大青少年科學素養和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是當前科技教育工作的緊迫任務。近年來,云南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06-2010-2020)精神,科協、教育和科技等部門聯合協作,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青少年科學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有所提高。與東部發達地區和周邊省份相比,云南省還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形成重視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廣泛認識,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工作成效,進一步推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
1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發展現狀
1.1以青少年科技賽事為抓手,助力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
云南省以青少年科技賽事為抓手,通過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和中學生五學科競賽等品牌競賽活動,助力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三項競賽是科協選拔具有培養潛力“苗子”的重要途徑。通過縣區、州市和省級競賽三級選拔模式,篩選出優秀中小學生代表參加全國競賽,學生多次斬獲二、三等獎。此外,科協系統針對高中學生還組織“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和“英才計劃”,發現具有科研潛質、創新潛質和學科特長的優秀高中學生,鼓勵他們選擇學習科學技術專業、未來投身科學研究事業。云南省于2022年首次被列為全國“英才計劃”實施省份,云南大學將作為云南唯一實施高校組織實施該項計劃。最近兩三年,教育系統也積極探索培養基礎學科與創新創業后備人才的新途徑、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育人新模式。通過“強基計劃”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增設萌芽賽道,引導中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發明創造、社會實踐等活動。積極推薦選拔優秀高中生參加,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科技賽事活動、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在注重提高青少年科學水平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創新思想,對今后參與科學研究、創新創造發明具有很好的引導和啟示作用。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自編問卷,對兩個中部地區地級市的中小學生進行全面調查,了解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和評價。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訪談法的基礎上,參照教育部頒布的《綱要》精神和內容,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中小學校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情況、中小學生對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包括對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評價、對心理輔導教師和心理健康課程教師的評價、對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評價等),最后還包括中小學生對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
1.2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選取小學二、四、六年級,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個年級11338名學生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11027份,回收率為97.3%。其中農村中小學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學生6574人,占59.6%,符合當地城市和農村學生比例。在所有學生中,小學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調研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錄入和分析。
2研究結果
一、我國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問題
(一)教育實踐中對人性關注的缺失
很顯然,我國的中學教育目前來看是失敗的。社會各方面往往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而忽視對其人格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中普遍出現高分低能,缺乏個性和創造力等現象。大學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以前的“教”和“學”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同時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無法對人生做出規劃,浪費了大好的學習時光,大學校園成為了他們混文憑的地方。大學教育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首要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這需要以學生完善的人格為依托。然而中國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在人格方面出現“斷層”,無論從能力結構還是成才觀念上都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對原來憧憬的大學身生活產生失落感,出現目標和能力上的空白區。
(二)大學生群體普遍出現嚴重復雜的心理問題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的自控能力與心理抵抗能力嚴重不足,無法應對大學里更加復雜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與外界之間的關系,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者學生的生存適應力差,從在父母身邊的被保護與被指導到大學生活的親力親為,自主、自控與自我服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轉換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識與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其他同學及老師的關系,無法快速的適應大學生活,從而對大學生活產生厭倦情緒,久之很可能發展成抑郁癥,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大學生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會通過心理體現出來,使得行為表現與特定的社會化境,人文環境交織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和復雜性,對其他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是校園安全的潛在隱患。
(三)大學的擴招,自費,選擇就業等問題已經出現端倪
由于大學的大量擴招,招收的學生個性更加多樣化,興趣也各有不同,這就給高效的教育帶來更大挑戰。現代的教育應該提倡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傳統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學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靈活多變的,引導性的教育模式。擇業的自主性產生的就業壓力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每年都會有因為找工作問題而發生的自殺事件,這就凸顯出了輔導員在就業規劃和心理輔導方面的作用。高校內的就業擇業輔導課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層次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教育背景、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性,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層應該盡快注意到這種轉型,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成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