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職業素養認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當前我國正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有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這決定了它必須承擔起這一人才培養任務。眼下我國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面,已經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文章將嘗試從職業素養的內涵、重要性以及當前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尋找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實踐教學;頂崗實習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已經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當前正處在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升級的過渡期,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諸多條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上的缺乏已經得到一定緩解,但從業人員在職業素養方面的問題卻日益凸顯,普遍存在職業道德不高、敬業精神缺乏、責任心不強等問題,并且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障礙。因此,作為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教育,有必要認真思考和研究有關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及特征
(一)職業素養內涵
由于研究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學者們對職業素養內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經過整理和歸納,我們對職業素養的理解可以分為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廣義的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個體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一般認為由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習慣和職業技能四大要素構成。[1]狹義的職業素養不包括職業技能,我們日常提到職業素養多指其狹義概念(本文中采用狹義概念)。職業素養是內在素質,決定著從業者的職業行為,職業行為是職業素養的外化表現。
(二)職業素養特征
摘要:營造良好環境,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校企合作,構建“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思教融合”打造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平臺,對學生職業素養提高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應用技術人才;就業;職業素養;培養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1],包含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作風、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項是內在素養,而職業技能是外在素養。內在素養和外在素養共同作用于勞動者的職業生涯發展,哈佛大學一項關于勞動者能否成功的調查顯示,85%取決于內在素養,15%取決于外在素養[2],而香港某市場調研機構成功訪問了372家企業,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選應聘者時最關注其“工作態度”,在美國進行全國性雇主調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質同樣是“工作態度”,這里的“工作態度”就是對內在職業素養的概括,因此,企業在衡量一個人所具備職業素養時,通常內在素養所占比例較大。
二、應用技術人才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培養邊緣化。部分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持消極態度。按照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標準,畢業生應該具備知識能力、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技能操作和職業素養培養三維課程體系支撐。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術技能傳授,輕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素養的內容無法滲透到專業教學中,以傳授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術技能為主的教學很難找到職業素養的落腳點。
(二)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對職業素養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課程架構缺乏系統性、課程體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現象,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中關于職業素養課程的課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等相關內容,無法滿足學生職業素養全面提升要求。
一、如何開展職業素養教育
首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法制素養,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完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一是制定《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案》,整體規劃學生職業素質體系;二是實施職業素養教育進課堂,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其次,職校開展職業素養教育要突出職業能力素質的訓練和養成。熟練的專業技能與深厚的職業素質是職教培養人才的強項。在教學中突出能力培養、職業素養教育,力圖使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完成上崗所需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縮短學生走入社會崗位后的適應期,提高就業適應性和成功率。最后,在教學中職業學校要有意識地培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方面的素養。事實表明,很多職校生在獨立性、敬業精神、團隊意識、職業操守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校期間職校生就應有意識地主動培養這些職業素養。同時,要加強自我修養,在思想、情操、意志、體魄等方面進行自我鍛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從逆境中尋找轉機。
二、開展職業素養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進行職業素養教育,應從新生入學開始職業素養教育進課堂應從新生入學開始到畢業,根據不同年級確立不同教育內容、目標與方法,選擇恰當的培養方式和途徑,構建全程指導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讓學生在認識自我、認識專業的基礎上完成職業素養教育。俗話說“十打誓言,不如一個行動”,教師要指導學生盡早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讓他們在學生時代做好從“學校人”到“職業人”角色轉換的準備,以便就業后更快適應職業生活,從容應對社會環境,更好、更快地在職業生涯的階梯上攀登。
2.開展職業素養教育要豐富教學環節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要豐富教學環節,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如舉辦“我愛我的專業”演講、征文比賽;在實習中開展“愛崗敬業”攝影比賽;定期舉辦“我怎樣成為我心中想成為的人”等主題班會;增加案例故事;設計“學以致用”“名言”“問題聚焦”等,配合職業素養進課堂。我們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主題辯論、社會實踐等能調動學生參與的方法實施教學,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學。
3.職業素養教育的真諦在于可持續發展開展職業素養進課堂,應圍繞“發展”二字,教師要使學生懂得職業素養與人生職業發展的關系。針對職校生的特點,筆者學校通過發展條件分析、發展目標確立、發展臺階構建、發展措施制定四個環節,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環節的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及成才觀,并以此規范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自覺性。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必需的,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
作者:尹貞燚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摘要】所謂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從業者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它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風格和職業意識。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的培養。通過實習實訓,學生不僅可以鍛煉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高職學生;實訓;實習;職業素養
一、發揮校內實訓基地作用,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校內實訓是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重視校內實訓基地環創建設。學院要求校內所有實訓基地,除了配備專業設備外必須做好環創工作,要求教師到企業車間認真學習其管理制度、企業目標、企業精神等企業文化,并將其引入到校內實訓基地中,營造出帶有企業環境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企業環境與企業文化教育,感悟真實的工作環境、體驗真正的工作人員、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提高學生專業核心素質。其次,在學校各項賽事中加入企業文化元素,例如:在學校舉辦的第四屆科技創新杯技能大賽中,“西餐服務禮儀競賽”、“會計信息化競賽”、“電子商務技能大賽”“汽車營銷比賽”等賽項加入了企業文化元素,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規范。另外,聘請企業優秀員工擔任學校的兼課教師,并定期到校內實訓基地上課,讓學生在實訓中感知和體驗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和職業素質的認識。數控實訓室等生產性實訓基地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嘗試,實現了教學環境和生產環境的高度融合,訓練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其目的為了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科學組織校外實習,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組織開展校外實習是高職教育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舉措、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環節。是構成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使之成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情況,學校會安排相應生產崗位的校外實習。在學院制定的《校外實踐、實習管理辦法》中對學生的實習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辦法中把實習分為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三個階段。認識實習一般為1-2個月,跟崗實習一般為1-2個月,頂崗實習累計時間原則上半年。目的是通過三個階段的實習,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企業實際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要求,并親身感受行業的發展狀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學生雖然已經在校內進行了實訓,并通過引進的企業元素了解了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等內容。但校外實習可以讓學生進入到企業真實崗位上,與所學專業更直接和深層的接觸,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員工“零距離對接”,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與真實工作崗位相對接。學生通過認識實習中在實習單位參觀、觀摩和體驗,對實習單位和相關崗位有了一個初步認識。通過跟崗實習,雖然學生還不具備獨立操作能力,但在企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已經能參與一些實際的輔助工作,對崗位要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通過前兩個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發現自己缺乏的技能和知識,已經了解和深刻認識到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和崗位等多方面的要求,特別是企業對員工的技能和職業道德要求。到了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已具備在企業相應崗位獨立工作能力,可以相對獨立參與到時實際生產工作中,通過獨立工作,激發了自己在專業學習和操作上的主動性。學生的思維和認識逐漸發生了改變,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在實習中,學生就是企業員工的一員,必須跟企業工作人員一樣,要遵守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和獎懲辦法。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學生實習全過程,促進了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高度融合,強化和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近年,很多用人單位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作為考核錄用的標準之一,企業也普遍把職業素養作為對員工進行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職業素養既是企業招聘員工的要求,也是個人事業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做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充分發揮校外實習和校內實訓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生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學者肖川教授曾指出,人文素養包括對于古典文化的理解;對個人生存發展,人格尊嚴的把握;對個人價值,自我追求的實現;對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對超功利的價值的肯定;對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對自然的仁愛等方面。職業院校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人文素養,在專業技能學習中可以加深透過現象看問題、透過問題看本質的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有助于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規范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想象力,激發創造力,促進學科知識的融合;其次一定人文素養的培育,可以讓學生擁有一顆包容的、共情的心,對于生命的覺悟,對于人生的意義,對于與他人的關系,對于大自然中的草木蟲魚,都有深刻的愛與包容之心,這樣對于學生日后的人際交往,對于整個社會、自然的和諧都有相當大的奠基作用。最后人文素養的培育能提高大學生的情商,讓其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他人的尊重,建立平衡的人際網,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的推力,也是他們的助力,擁有良好人際關系不僅能幫助其事業更上一層樓,在親情、愛情、友情方面也會得到良好的回報。因而職業院校人文素養的培育意義十分重大。
2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現狀
筆者深入全國各大職業院校的貼吧、QQ群,深入訪察其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現狀,驚訝地發現,絕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并不能明確的回答出,人文素養的內涵,一些職業院校的學生甚至從未聽說過這一名詞,而只有極少數院校,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有放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由此可見,各大職業教育學校對學生人文教育培育極度欠缺,校領導層面不重視,認為只要做好專業技術性教育,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博得一個主要籌碼,就算是教育任務的圓滿完成,人文素養的培育都是不切實際的,沒必要花太多精力雇請專業教師去做專門的培訓。從學生層面,學生對于人文素養的認識不夠到位,對其重要性,尤其對于日后發展的長遠意義的認識不夠明確,因此忽視在人文素養方面的學習。從教師層面來看,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效果。而調查中發現,職業院校中人文素養教育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部分職業院校的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的理念還不是很成熟,校領導及在職教師并沒有很好的意識到管理、服務、實踐的重要性,這就使得學院在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方面難以深入推行,其人文理念、人文關懷、人文精神亦不能很好地推廣。
3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方法
經過上文分析,職業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主要在于思想認識上,因而在其改進策略上也應該對癥下藥,先從認識高度重視起來。各職業院校的各級領導、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對于學生成長成人的作用,雖然不是立竿見影的,卻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日后幸福指數的提高有著關鍵性作用,對學生的創造力、思維方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進而加大宣傳力度,宣揚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性,讓全校學生重視對人文素養知識的學習,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起來。此外職業院校人文素養的培育的主角還是教師,各學科教師應當在自己的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攝入人文素質教育,這要求教師首先對自己所授科目的歷史淵源、文化脈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畢竟人文知識最主要的來源就在于知識本身的文學歷史性和藝術性,了解這些有助于教師在授課期間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藝術性;其次在教案準備過程中、PPT制作過程中有意識地穿插相關的人文精神內涵,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師還可以安排組織一些人文涵養高的活動,以多個人文主題為線索,比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國學的、現代的主題開展,讓學生參與其中,以自己的主體感受感知到人文精神的內涵,從內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