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醫學科研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以國內外醫學科研倫理審查規范和審查機構的歷史發展為線索,從我國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學術研究主要的問題域出發,對我國近年來倫理審查研究領域的熱點和主流觀點進行歸納和整理。
關鍵詞:生物科研倫理審查;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學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物醫學科學實驗,特別是涉及人體受試者的臨床試驗日益增多。臨床(人體)試驗是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任何經過動物實驗的新藥物、新儀器和新的治療方法必須經過臨床(人體)試驗后才能在臨床中開展應用。在涉及人體受試者的各類醫學科研活動中,必然會存在由于價值取舍不同而引發的各種倫理沖突。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臨床試驗,也必然牽涉受試者的權益尊重與保護問題[1]。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科研活動從始至終進行倫理審查和監督,探討、論證、解決或權衡生物醫學科研及臨床應用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和難題,在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合法性的同時,使所有科研活動都遵循相應的倫理道德原則和規范,真正做到知情同意,是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目的所在。
1.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國際規范
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概念始于1946年的紐輪堡審判,審判過程中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二戰期間進行人體試驗引發的倫理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并提出了人體實驗的十項道德準則,即《紐輪堡法典》,其精神被1964年世界醫科大學通過的《赫爾辛基宣言》繼承,成為人體實驗的指導方針;《赫爾辛基宣言》中規范了涉及人體生物醫學實驗的倫理法規,并在以后經歷了先后八次的修訂和細化,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遵守的醫學實驗的法規性文件[2]。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了《評審生物醫學研究的倫理委員會工作指南》,以指導世界各國醫學科研倫理審查機構的組建工作和倫理審查工作。2002年,由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則進一步明確了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規范和章程。
2.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機構
———倫理委員會建立倫理委員會進行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建議,最早見于1971年加拿大《醫德指南》,直到70年代末,倫理委員會組織才開始在美國的醫院中出現。此后,美國醫院協會先后頒布了《關于生物醫學倫理學的醫院委員會的準則》、《美國醫療保健機構道德委員會準則》等一系列規范和準則,推進了美國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建立和發展,到80年代末,美國已有60%以上的醫院建立了醫院倫理委員會。與此同時,加拿大和一些西歐國家的醫院中也相繼建立起這類組織。日本的醫院倫理委員會建立較早,到1985年底,日本已有37所醫學院校設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占79所醫學院校的47%。1992年中國醫學倫理學學術代表到日本考察時,已有80%以上的醫學院校和50%以上的醫院設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組織。我國的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召開了我國首屆醫學倫理學學術會議,會議中提出對醫療機構中開展醫學科研活動進行倫理審查的意見和建議。1991年,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委員會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組成規則》,對我國的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工作進行指導。此后,為進一步規范醫學科技行為,保護受試者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制觀念,分別由國家衛生部和藥品監督局制定了《涉及人體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1998)》和《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1999)》。自此,我國生物醫學科研倫理審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進入建章立制、成立相關機構、逐步規范化的快速發展時期。
1.對臨床試驗研討的文章中觸及品德學內容的要求:
(1)倫理查看:以科學研討為意圖觸及人體受試者的研討均需求經過品德查看。文章中需供應附和此次臨床研討的品德委員會稱號及其附和號。假設文章未體現出品德查看,
本刊將不予接受。如研討觸及多中心臨床試驗,先由組長單位取得品德閱讀號,然后各個分中心需從頭經過品德查看。如觸及我國人類遺傳資源展開的國際協作科學研討,應由協作雙方一起提出懇求,并經過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的附和,才干展開國際協作。
(2)患者隱私權的維護:文章中可識別出患者的有關信息不應以相片或許書面相關文字描繪、印象圖片、CT掃描以及基因譜系等方法出版,除非這些信息關于科學研討不可或缺,并且得到患者(或父母或監護人)給予知情附和書。作者應在供應的圖片中刪去患者姓名,除非患者附和刊登其姓名。對此,本刊將恪守ICMJE準則:“作者需在文章出版前取得患者附和書,并妥善存檔。知情附和書不需求在投稿時與投稿信一起上傳或經過電子郵件發送給修正部或出版社”假設文章中含有非匿名患者的圖畫,或對患者身份有明顯指示的描繪,作者應在文章中陳說已取得患者的知情附和書。
(3)免知情附和:文章中應奉告研討過程中是否簽署患者知情附和書。若提出研討不需求/未取得知情附和,則需求合理的理由進行解釋:①因研討意圖而收集的樣本,簽署的知情附和書上已清晰寫明可以用于后續的臨床研討;②現已留存的剩余樣本;③在品德批件之前的日期留取的標本;④上述樣本充分做到對受試者信息及隱私的維護;經過品德委員會充分評論,權衡風險收益比后可免知情附和。
(4)簽署知情附和:在經過品德查看之后留存的剩余標本,在品德批件之后的日期留取的標本,在留取標本前有必要取得受試者的知情附和;假設需求進行基因檢測等方面的研討,即使關于既往留存的樣本,也需求從頭取得捐贈者的知情附和。
(5)研討注冊:本刊要求全部在人體中進行或觸及人體標本試驗的前瞻性研討,均需在招募受試者前,在國際認可的臨床試驗注冊渠道,如北美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國際臨床試驗注冊中心(ISRCTN)、我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進行注冊。文章投稿時需供應國際認可(WHORegistryNetwork)的臨床試驗注冊渠道的稱號、注冊號及注冊時刻,并符號于文章摘要中。
[摘要]情報跟蹤服務是避免科技工作者科研走彎路、科研低水平重復的重要信息保障手段。大數據時代,雜亂無章的海量信息易取難辨。由于檢索手段、方法技巧受限,科研人員獲取國內外所在領域有價值的前沿科技信息存在一定的難度。為發揮圖書情報人員的優勢與作用,文章從大數據時代圖書情報跟蹤服務醫學科研的重要性、措施與方式予以探討。
[關鍵詞]醫學情報;科研;服務
大數據既為從事科研工作提供平臺與機遇,同時也帶來挑戰;從海量的信息中科學甄別出需要的數據,這是科技工作者共同面臨的課題。從大數據時代情報跟蹤服務醫學科研的重要性、措施與方式等方面予以探析。
1情報跟蹤服務的重要性
科研課題研究目的是探索所在專業領域的未知或是在已知基礎上的創新與完善等。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科技人員對所在領域的前沿信息的及時獲取與掌握,是保證課題研究新穎性、避免低水平重復的前提。由于檢索手段、方法技巧受限,科研人員獲取所在領域有價值的前沿信息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圖書情報人員為科研課題研究提供全方位情報跟蹤服務[1],是科技人員從信息流中獲取有價值數據的有力保證。
2情報跟蹤服務的措施
2.1個性化定題服務
摘要:目的旨在驗證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用于提升中醫藥研究生循證醫學科研能力的效果。方法項目為布置學生分組完成系統評價/meta分析論文,其中,教改班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隨理論課程逐步推進完成項目;對照班在結課后集中完成項目。用PRISMA報告規范評價論文報告質量,并結合論文質量和項目參與度進行成績綜合評定。結果教改班的論文報告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班,其中研究方法和討論與結論部分提升最明顯。教改班學生的成績綜合評定也顯著高于對照班,不同性別和專業的學生之間無顯著差異。結論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可有效提高中醫藥研究生的循證醫學系科研能力和項目參與積極性。
關鍵詞: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循證醫學;中醫藥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1問題分解
采用循證醫學標志性的PICOS5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問題。(1)P(participants,研究對象):江西中醫藥大學2016和2017級中醫藥專業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3)C(control,對照措施):傳統教學法。(4)O(outcomes,結果評價指標):論文報告質量、成績綜合評定。(5)S(studydesign,研究設計):縱向對比研究。
1.2研究對象
教改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7級研究生,1個班級共49人。對照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6級研究生,1個班級共33人。教改班和對照班的師資力量完全相同,由3名教師主講,分別講授循證醫學概論和基本方法、文獻檢索與管理以及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方法3個部分。
【摘要】目前綜合型醫學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加強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為了解首都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本科階段科研能力的培養情況,2020年5月對我院2017級預防醫學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8份,回收43份,回收率為89.6%。調查顯示,79.1%的預防醫學本科生在學習期間參與了醫學課題研究的部分工作,主要任務依次是數據錄入(50%)、收集數據(17.6%)和查閱文獻(11.8%);認為參與科研工作收獲較大的學生占53%,主要是通過文獻查閱(29.4%)和參與討論(29.4%)。47%的學生認為導師對創新意識方面的影響很大和較大;61.8%的學生對導師的指導表示滿意和較滿意;38.3%的學生表示導師較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通過調查,得出參與科研工作有利于了解科研課題的內容和部分方法、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科研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
【關鍵詞】預防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研究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醫學院校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綜合型醫學人才的關鍵所在[1]。預防醫學是以促進健康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以人群健康和疾病為研究對象。當前,我國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社會、人口、環境、人群生活行為方式的不斷變化等問題,對預防醫學人才質量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已由教學型逐步發展為教學研究型,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2]。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首都醫科大學高度重視本科生階段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鼓勵醫學生在本科階段開始參與醫學課題研究工作。
1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深入了解首都醫科大學預防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情況,2020年5月我院2017級預防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8份,回收43份,回收率89.6%。其中,男生14人(32.6%),女生29人(67.4%)。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參考了相關文獻,以選擇題為主,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科研能力培養的情況。
2結果
2.1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