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醫學教育心得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為了促進輸血醫學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輸血醫學專業人才,建立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方法在醫學檢驗本科專業中擇優錄取臨床輸血方向,培養專業型人才;開展在職培訓,提升采血供血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知識水平、業務素質;把網絡遠程教育應用到輸血醫學教育,使輸血醫學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結果通過多方面努力,建立起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從多方面各個層次為輸血醫學事業培養專門人才。結論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從不同層次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術水平,為輸血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輸血醫學;輸血本科教育;在職培訓;網絡遠程教育
1輸血醫學的現狀
我國輸血醫學起步很早,但發展緩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長期以來,我國從事輸血工作的人員,大多為檢驗科人員,少數為臨床、護理專業人員中途改行,文憑相對較低,很多為中專學歷,缺乏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員。所以,長期以來只停留于存血、供血、發放等工作,對于臨床輸血管理、臨床合理用血很少能發揮作用,在疑難配血、新生兒相關試驗方面開展得還不夠[1]。一些醫院不重視輸血工作,未設立輸血科,把輸血專業人員作為輔助人員對待。以上這些問題對穩定人才、提高學科競爭力非常不利。在國際上,輸血醫學取得長足發展,有專門的學科歸類。加拿大和美國把輸血醫學歸為病理學下面的二級學科,丹麥歸為免疫學,巴西和英國歸為血液病學,德國將其歸為“臨床實踐醫學”下設的“輸血醫學”專業。美國約83%的醫學院開設了輸血醫學課程,從本科教育、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輸血專科進行訓練,費時12~13年培養一名輸血醫師。歐盟有12個國家開設輸血醫學課程,德國、法國等7個國家將其設為獨立專業。法國輸血協會制定了輸血標準課程,澳大利亞各教學醫院也都各自設立了輸血教育課程。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于2001年開設了輸血醫學管理學的研究生課程[2-3]。
2開展輸血醫學的必要性
面對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我國醫學教育必須建立起正規的輸血醫學教育體系。自“十五”規劃起,國家有關部門就制定了國家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制定我國輸血醫學工作者的輸血醫學基礎教育和再教育方案,制定全民血液和安全輸血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方案[4]”,并于2016年7月將輸血醫學批準為二級學科。這些政策使我國醫藥衛生教育事業更加正規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化,促進輸血醫學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很多醫學院校紛紛開設輸血醫學方向的教育,大連醫科大學在多個血液中心設立教學基地,佳木斯大學開設了醫學檢驗輸血輔修專業,南方醫科大學開設了臨床醫學輸血醫學專業,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開始培養輸血醫學研究生。為了輸血醫學發展需要,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專業人才,本院利用身為醫學院校的平臺,開設了醫學檢驗專業的臨床輸血專業。在開設專業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去多家采血供血機構、開設了輸血專業的院校、輸血科研院所、醫院輸血科、相關企業做了深入調研,廣泛借鑒各單位的醫療實踐、教學經驗,把已取得的優秀成果整合到自己教學工作中去。通過多方努力,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本院于2008年起在醫學檢驗本科專業的大三年級學生中分流選擇、擇優錄取“臨床輸血專業”,并開展在職培訓和遠程教育。通過10年的努力,成功建成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
3本科教育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以醫學臨床上問題為出發點,綜合對各項研究結果詳細進行分析,尋找目前具備的最佳證據,以期指導臨床診斷、治療某種疾病的方法,它的中心內容是關于全部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決策要求必須建立在最佳證據的基礎之上。而循證醫學教育是醫護人員終身學習的臨床教育模式,它是一種創新高效的教育模式,在醫學臨床實踐中引入循證醫學教育理念目的是培養醫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醫學知識,不斷提高獨立發現以及自我解決臨床問題的水平。隨著高等院校國際化教育的趨勢逐步擴大,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院校留學生教育工作也是我國目前醫學教育事業的重要支撐與促進部分,同時也是醫學高等教育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重要標志之一[1]。而產科教學在臨床科室教學中,有著基礎理論最多研究發展最快實踐操作性最強等特點,使得留學生在學習時,面臨極大難度。本文結合自身及科室五年來的對南亞留學生的教學經驗,總結了產科留學生在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探討,為以后更好地提高留學生臨床產科實習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1醫學留學生產科學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和難點
1.1授課教材的不統一性
首先目前醫學留學生教學缺乏統一授課教材我國醫學留學生教育近年才逐步開展,教學內容缺乏統一的、高品質的整套教材,帶教老師授課內容,一是依據參考國內中文教材、教學課件進行翻譯,二是采納國外英文原版教材進行加工。
1.2學生、教師及患者之間語言交流困難
留學生在進入產科臨床之后,由產科臨床醫師英語較好的帶教,存在語言交流困難,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的教和學之間及老師、學生、中國患者互動交流之間,如此針對某種疾病的教學困難接踵而至。具體體現教師:需要專業的及醫學英語同時兼備的且口語流利,除了具備產科學教學需要,還要求與產科疾病有關的內外科專業如妊娠合并闌尾炎、肝膽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內容都要有相應的掌握,以便解答學生的醫學問題。學生:留學生雖能比較流利地聽說英語,但帶有較多本地口音,以致教師理解不足,影響了產科教學質量。患者:聽不懂英語,更何況專業英語,造成了留學生與中國患者間難以充分溝通,交流困難,影響了交流質量,從而大大影響實習效率。
2傳統產科學教育模式的弊端
醫院是醫學界知識分子高度集中的團體,它的存在是和人類自身健康以及改造和提高人類生存條件是密不可分的。隨著人類生存的客觀條件不斷改變和人類對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醫療水平是醫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手段是醫務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這是醫學教育在醫院管理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性及各科學術理論發展及臨床水平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1]。近年來,天津醫院把繼續醫學教育放在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素質建設的高水平上來要求,而作為具體工作的管理者,非常有必要對這一工作進一步深入探討,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統、科學、有效的三級甲等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模式。
1加強管理、完善制度
醫院管理部門認真履行繼續醫學教育規章制度,就提高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進行不斷地探討和實踐,通過完善制度建設、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監督考核的環節管理,使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
1.1領導重視、構建體系
繼續醫學教育得到醫院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成立由院領導和代表本院各學科、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院長任主任委員,主管院長為副主任委員,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具體實施、培訓計劃的制定、組織學術活動、授予學分等工作由教學科負責處理。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對各項工作加以審定和監督,指導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效果的系統性、完整性、各學科領域的交叉性。建立健全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體系,醫院實行院長—主管院長—教學科—科室主任—繼教秘書五級管理模式。
1.2制度建設、規范管理
規章制度的建設是落實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天津醫院制定了《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章程》《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辦法》《繼續教育組織實施管理制度》《繼續教育經費管理制度》《繼續教育考核制度》《關于職工在職學習的管理規定》《公派出國進修學習選拔辦法》等,同時將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完成情況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年度考核、崗位聘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和職業再注冊等相結合,并成為必備條件之一。建立培訓—考核—晉升—臨床應用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建立人才流動、淘汰制度,健全各種激勵機制,強化繼續醫學教育約束力,提高醫務人員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使繼續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持久的發展。
[摘要]“慕課”顛覆了醫學教育的傳統教學理念,帶給傳統教育模式巨大的沖擊,高校教師也需要面對機遇和挑戰,因此,通過分析“慕課”模式對于西部地區醫學教育的影響,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醫學教育“慕課”模式。
[關鍵詞]慕課;西部地區;醫學教育
“慕課”指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是一種在線課堂學習模式;“MOOC”中“M”(Massive)指學習人數眾多和規模大,“O”(Open)指不受國家、時間、地域限制的多種學習資源共享,“O”(Online)指包括講解、討論、作業、考評在內的教學過程都通過在線網絡進行,“C”(Course)指課程[1]。慕課是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教育教學的新方式,用于醫學教育則對教學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能力,而且能夠持續更新并掌握前沿的醫學知識,還能夠準備有針對性的練習活動或者小結測驗。受到慕課的影響,醫學教育需要不斷更新并深化教學內容,對于西部地區的醫學教育而言,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難以縮小其與沿海發達地區醫學院校教育水平的差距,也不符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需要,更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等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需求。具體而言,傳統醫學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授課形式相對單一,學生學習較為被動,慕課能夠引發醫學教育傳統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慕課對西部地區醫學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醫學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醫學生以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堅力量和開拓者肩負起振興祖國醫學事業的重任。高等醫學院校是醫學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為了保持高水平的臨床技能和服務水平,醫學生還需要接受醫學繼續教育。本研究分析醫學人才培養過程發現,傳統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醫學領域對于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醫學教育機會和資源分配也不均衡。具體而言,較之東南沿海地區的醫學教育,西部地區醫學教育不僅高等院校數量較少,而且師資儲備的數量和質量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之地處偏遠,西部地區醫學院校接收并吸納新知識存在一定的延遲。因此,慕課為西部地區醫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首先,慕課提高了教師的執教要求。對于醫學院校教師而言,雖然具備了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教學實踐經驗,但是依然沿用固定時間、固定場地教學的傳統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忽視了學生個體的潛能開發;慕課則在學習內容、學習場所以及學習時間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選擇,能夠滿足醫學人才培養在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由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戰略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傳播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盡可能廣泛地擴展學生對創新知識的獲取[3]。對于醫學專業而言,科學進步和研究深入使得醫學理論體系不斷深化、應用實踐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快速更新,醫療工作者需要提供更加精準、有效、安全的醫療服務,因此,醫學教師也應不斷擴充知識儲備、更新講授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教學要求。其次,慕課教學可以引入新的學習方式,學習場所不僅僅是課堂,交流范圍也突破了課堂局限。由于西部地區醫學院校的教學資源和硬件技術較沿海發達地區缺乏,且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師生不斷更新知識,而慕課能夠借助互聯網整合全世界的醫學知識與信息,不僅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且方便信息的及時交流。慕課是基于數字互聯網的新型教育模式,以知識點為主的課程內容和豐富的學習素材與資源不僅可以滿足醫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有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靈活學習課程,為不同層次的醫學生提供了同等的學習條件和機會。同時,慕課也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包括學習動機自我驅動、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策略自我調節。此外,醫學知識創新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再認識,學生需要主動探求知識而非被動接受既有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思考能力、激發知識探索能力和創造力。再次,慕課推動了課程內容創新。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顯著提升了學校課程的豐富程度,也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課程選擇范圍,對于相同的課程內容,學習者擁有更多的主動權選擇愿意接受的課程形式,照本宣科的講授方式必然被淘汰;同時,慕課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實時在線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方便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課外溝通,能夠及時交流學習問題和心得,了解彼此需求進而不斷改進[4]。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學習中的經驗交流更為必要,比如,一些罕見的臨床案例可以借助慕課增加學生觀摩學習的機會。
二、借助慕課促進西部地區醫學教育改革
目前,西部地區醫學院校主要依賴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即課堂講授為主、實驗教學和臨床見習為輔,隨著醫學知識的持續更新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當下醫學教育的需求。第一,基于慕課的教育模式在近幾年得到飛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西部地區的醫學教育改革,鑒于慕課的教學優勢,西部地區醫學院校可以采用“課堂———網絡”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近年來,眾多醫學院校相繼建立了慕課平臺,多措并舉鼓勵授課教師參與慕課制作,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傳統授課模式不同,慕課要求教師既把握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又在此基礎上高度凝練教學內容。為此,許多高校聯合慕課制作公司開展了完善的慕課制作培訓,不僅組織經驗豐富的慕課制作團隊實施培訓,而且貫穿前期的課程設計和知識點準備與后期的視頻拍攝和剪輯,幫助教師有的放矢完成課程的慕課化,還提供機會增進院校間的教師交流;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西部地區醫學院校的師資水平、教學理念以及教育應用等方面落后于國內同類院校,慕課學習與制作過程中跨地區的教師交流有助于西部地區醫學教師廣泛汲取有效信息,在經驗分享中改進不足,進而提升西部地區醫學教育的整體水平。第二,以慕課促進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促進醫學教育和教學方式的改革。西部地區醫學院校需要加強慕課平臺的建設和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慕課教學的順利實施需要完備的信息技術設備,以保障慕課的制作質量和使用效率。目前,西部地區醫學院校尚未大范圍推廣慕課教學,很大原因在于平臺建設不完備,包括改善網絡條件完善學習體驗、建立面向師生的慕課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一旦慕課平臺建設完畢,高校應當通過廣泛的內部宣傳鼓勵學生開展慕課學習,為此,高校既要承認慕課成績或學分,又要采取不同方式激勵師生共同參與慕課平臺的建設,為具體課程的慕課制作和教學演示建言獻策。第三,慕課教學可以引導教師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教學由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真正實現“翻轉課堂”。在醫學院校課程的傳統教學中,不論授課地點在教室或病房,教師都采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講授方式,且教學內容局限于知識講解,涉及實踐操作的訓練偏少,傳統教學不僅局限了醫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缺少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的培養,以至于醫學生缺乏臨床實踐的應變能力。慕課向學習者提出了自主學習的要求,需要醫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有的放矢選擇醫學課程,進而合理安排理論知識點學習、觀看操作視頻、閱讀前沿文獻、課后復習答題、互動討論等學習過程,最終獲得相應的學分和成績,在這個過程中,醫學生不僅獲取了豐富的知識,而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慕課不僅有助于教師把課堂擴展到教室外、把教學時間延長到下課后,而且改善了師生關系,二者需要在溝通合作中共同實現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與分享相關的學習資源,并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增進師生的交流和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知識疑問和提高學習興趣。第四,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西部地區醫學院校的醫學生能夠借助慕課接受全球化的優秀教育。醫學標本短缺是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臨床案例中一些罕見的病例標本,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只能組織學生排隊觀察,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幫助下,醫學生可以找到更多醫學標本的影像資料并詳細觀察,不僅解決了標本資源缺乏的問題,而且方便師生溝通和答疑。同樣,醫學實習中可以先播放視頻再組織學生操作,縮短了課堂與臨床的距離,通過有的放矢的實踐提升個人能力[5],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以引路人的角色指引學生思考和分析,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組合培養優秀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不同研究對象,自主進行學習研究的一種教學方式。其特色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探究和創造。與傳統學習方法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性思維及創新能力[1]。當前中國高水平醫學教育改革之一的7年制醫學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過7年長學制培養出高素質、強基礎、重臨床的高級醫學人才[2]。近年,作者在選擇肝膽外科為專科學習方向的臨床醫學7年制學生中開展了研究性教學,以期將他們培養為有較強的臨床實踐技能及一定的醫學創新研究能力,從而在將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高級醫學人才。
1開展條件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肝膽外科,為省級重點學科、重慶市微創外科中心,建有臨床醫學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所屬實驗室為重慶市肝膽外科重點實驗室。現開展病床80張,以收治肝、膽、胰和脾臟疾病為主。教學隊伍實力雄厚,梯隊構成合理,已形成了以40歲左右的年輕學者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7人,博士后3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醫師全部為博士以上學歷。本科長期承擔臨床醫學5年制本科、7年制碩士研究生及碩、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近年已培養博士后,博、碩士研究生50余名,并形成了“科研帶動教學,教學推動科研”的可持續發展獨特的科研教學模式,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科學人才和儲備力量。科研創新能力強,研究方向覆蓋了肝癌發病機制及治療,肝移植病理生理相關研究,感染信號轉導等肝膽外科的研究熱點,先后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任務30余項,資助金額達200余萬元,獲國家及省部級獎近20項。臨床常規開展了肝癌、膽道疾病、膽石、胰腺疾病、門脈高壓癥和肝移植等方面治療及研究,年收治患者1800余例,每月手術150余臺,其中大手術占70%以上,肝癌、高位膽管癌、胰頭癌和晚期膽囊癌的手術切除率達到了80%。因此,上述優秀的師資隊伍已完全具備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能力。
2開展途徑
經典的研究性教學包括:重復性研究、學習性研究、開發性研究3個方面。重復性研究是指根據教學內容,提供已研究成功的相關課題,讓學生重復此項研究。學習性研究:在教學中,提供多數內容中已有答案,部分內容沒有現成答案,需要學生認真思維后去回答的課題。開發性研究: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但尚未研究的課題,讓學生從事創新性研究工作。將100名7年制學生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均有男女各25名,兩組學生基礎科目成績均為80~85分,屬優良學生。然后兩組7年制學生分別授予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及傳統講授式(LBL)教學。
2.1開展重復性研究的學習
2.1.1PBL教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