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醫學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元代的醫學教育在中國古代醫學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元朝政府對醫學教育的重視,醫家社會地位的提高。本文通過對元代官方醫學教育和民間醫學教育的研究,初步呈現元代醫學教育的整體面貌。
關鍵詞:醫學教授;醫學提舉司;教育
目前國內關于元代醫學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通史類的著作,此外在部分研究元代醫學的文章中也有所涉及。本文通過對《金元醫史類存》中搜集的關于元代醫學教育資料的分析,力圖能全面反映元代的醫學教育。
一、元代官方醫學學校的設立
中國古代官方醫學教育機構的設立時間非常早,早在晉代就有負責醫學教育的太醫署,在此之后的各朝代均設有掌管醫學教育的機構。元代正式下令恢復官方醫學教育的時間據《元典章.禮部》卷5的記載是中統三年(1262),《元史》上的時間是中統二年(1261),不過這些只是元代正式下令建立醫學的開始。至于這個時候頒布設立醫學的原因是“醫學久廢,后進無所師受,設或朝廷取要醫人,切恐學不經師,深為利害。”才由太醫院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奏請皇上設立醫學。其實在這之前,元朝政府內也設有一些零散的醫學教育機構。據高偉的考證,從蒙哥汗以來,蒙古統治下的某些區域已有醫學存在,并且有朝廷委派的教官,而在中統三年以前,太醫院內也設有醫學。元朝政府雖然下令在中統三年年差遣太醫院副使王安仁到全國各路去建立醫學學校,但全國各地的醫學學校不是在同一時間內設立的,各地醫學學校設立的情況也非常復雜。總體來說,北方各地設立的時間要早于南方,而南方的醫學學校是隨著元朝政府對南方控制逐步強化的過程中逐步設立的。《慶元路建醫學記》“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肅政廉訪副使陳公祥,攬轡來臨,察民顰呻,尤以以為重。顧講習無所,思作新興起之。”《全寧路新建三皇廟記》“今遍天下郡邑或立廟建學,有師有生,而全寧路獨闕……延祐四年(1317),作新廟于大永慶寺之東。”《弘治溫州府志》卷19“余被命守溫,作醫學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八月經始,越三月落成。”《滋溪文稿》卷2“前衛屯營在涿州范陽縣之境,建于至元十六年,而醫學之設則肇于后至元二年(1337)年也。”從上述材料可知,元代南方各地醫學學校設立的時間都普遍較晚,集中在元統治的中期。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元代在軍隊里也設立了醫學學校,從時間上看是元代的晚期。
二、元代官方醫學學校的教官和學生
元代醫學教官的編制是效仿儒學的慣例,但有所區別。《元典章》卷9《吏部三》的記載“諸路教授、學錄、學正各一員,上州、中州各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諸縣設教諭一員。”由于需要大規模的醫學教官,元朝政府急需招攬一批懂醫學的人才。因此就按照舊例,聘用醫學人才來充當各路的教授,建立醫學。“依舊來體例,就隨路名醫充教授職事,設立醫學,訓誨后進醫生勾當等事,仍保舉到隨路名醫人等,充各路教授。”這些民間的醫學人才應該是元代醫學教授等的主要來源,在文獻中也有大量的證據來佐證。魏初《青崖集》卷五《有元故京兆醫學教授趙公墓志銘》“公諱友,字鵬舉,三世業醫,為人愷悌簡質,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開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醫學。”姚燧《牧庵集》卷二十九《南京路醫學教授李君墓志銘》“君以儒業醫,故思道靜詣,為人診治疾輒已。中統元年,制授南京路醫學教授。”王旭《蘭軒集》卷16《泰安申君墓碣銘》“(申)明敏剛果,見義必為,敦尚詩書,于醫尤邃……至元間,兩為泰安州醫學教授,眾無不推服者。”許有壬《至正集》卷54《故成全郎諸路醫學提舉郜公墓志銘》“(郜)以儒為醫,故所造詣視世之專門而局于其術者有加焉。擢大都路醫學教授。”隨著醫學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制度的完善,醫學教官的來源也從過去單一的民間世家擴大到了各醫學學校的畢業學生。在危素《危太樸續集》卷6《故天臨路醫學教授嚴君墓銘•序》中有這樣的記載:“(嚴壽逸)國朝設醫學,充弟子員者復之。君以儒家子在選中。學官廬陵曾某昭先,授以《內經》……暨長,以能醫稱于鄉。遂以選為南豐州醫學正,北游京師。”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官方直接提拔任命的,此外還有通過仿照儒學的科舉考試,在參加考試的醫戶中選拔成績優異者擔任醫學教授。《元典章》卷32《禮部五•學校》對此有所提及,“赴試人員從各路、府、州、縣醫戶并諸色內,選舉三十以上、醫明行修、孝友忠(義)〈信〉著于鄉閭,為眾所稱,保結貢士……于試中三十人內,第一甲充太醫,二甲副提舉,三甲教授。”但是縱觀整個元代的醫學發展,民間的醫家還是全國各地醫學學校教授、學正等教官的主要來源,而從醫學學生中任命和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醫學教官占少數,至少在現有已知的文獻記載中沒有大量的發現。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數來自民間主要是民間醫家的醫術大多是數代相傳,醫術高超;來自醫學生少是和元代醫學學校的地位有關,它的定位是普及教育基礎醫學,況且在校學習時間短,導致學生醫術水平有限;而科舉取士少則是因為元朝科舉考試舉行的次數少,錄取的人數自然就少。醫學學生主要來自于各地的醫戶,還有就是開設藥鋪或在各地行醫人家的男性成員。除上述來源外,平常百姓家中,如有品行端正,愿意學醫的也能成為醫學學生一員。選拔學生的工作由諸路官醫提舉司或提領所委派正官一名,和各路醫學教授一道完成。
1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歷程與現狀
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初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1997年,根據全國衛生改革發展形勢和山東省醫療衛生工作現狀,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衛生廳決定將我校作為省內全科醫學教育試點單位,探索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當年,我校在省內率先設立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開始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的大專生。根據全科醫學的培養目標和全科醫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與知識技能,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我校制訂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并不斷根據實施情況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調整與優化,使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與課程體系基本滿足了地區性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對全科醫生的基本要求[1-2]。為了達到全科醫學教育的預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醫學教育組織和機構,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該中心下設一室三部,即辦公室、教學部、科研部、實踐訓練部,整體負責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制定、教材講義編寫、師資培養及全科醫學研究等各項工作。為保證全科醫學教育質量與水平,同期我校還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以監督指導全科醫學教學工作。1998年,山東省衛生廳在我校成立了“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根據上級要求,我校以“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為依托開始探索嘗試全科醫生在職崗位培訓工作,制定出了全科醫生在崗培訓短訓班、專業證書班所需要的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并將其付諸實施[3]。1998年與1999年2年間我校連續舉辦全科醫生與全科醫學管理干部培訓班3期,共有163人結業,這些學員學成后返回原單位,現已成為濱州、東營、濰坊等地區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已經初具規模。當時,全日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三年制)在校學生已達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屆專科畢業生畢業,共計808名。自2003年開始我校又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學制為5年,其中3年基礎課,1年臨床課與全科醫學方向專業課,1年實習課,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主要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部門等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醫學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全科醫學專門人才為目標。學生所學的課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總論及各論、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共計近50余門。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我國大中城市正在蓬勃開展的社區衛生服務及全科醫療工作,也可以在綜合醫院從事專科醫療或在科研機構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工作[4]。為適應全科醫學教育教學需要,我校于2003年組建了全科醫學教研室。該教研室主要擔負本科生和成人培訓的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醫學系,以推動全科醫學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此后,我校又陸續組建了社區醫學、社會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相關教研室,以發展壯大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為學科帶頭人,碩士為主體,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所開展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本滿足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要求,保證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質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了《全科醫學概論》選修課程,學生選修率幾近100%。許多臨床、預防、口腔、麻醉等專業的學生選修《全科醫學概論》課程后對全科醫學與全科醫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表現出全科醫生職業認同及從業選擇意向。2011年經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了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迄今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學生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學專業方向學歷教育、在職培訓、轉崗培訓、研究生教育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較為完善的立體化全科醫學教育體系。
2認識與體會
2.1“提高認識”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扭轉“看病難,看病貴”困難局面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衛生服務環境惡劣的社會策略。推行實施全科醫療,就必須培養高質量的、居民們信得過的全科醫生,就必須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各級政府與組織,尤其是高等醫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醫藥院校,應該深刻認識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這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領導重視”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保障在各級政府和組織以及高等醫藥院校內部,如果沒有領導的重視,就很難能夠真正開展或進一步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因為全科醫學教育需要各種資源,沒有領導的重視就不能獲得這些資源,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為了引起各級領導對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者、全科醫生及其他相關人員要積極向領導者們建言獻策,向各級領導宣傳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啟發各級領導決策層對于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識與積極性,主動做好領導的參謀,幫助各級領導設計、規劃和組織實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6]。我校歷屆各級領導均十分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校黨委、校長班子多次研究商討全科醫學教育事項,為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工作策劃布置、排憂解難。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得以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學組織與實施”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關鍵科學合理的籌集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全科醫學教育規律,借鑒學習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的先進經驗,把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我國醫療衛生實際相結合,對于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對外國的全科醫學理論與技術要合理的學習、消化、吸收并結合國內實際進行再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的全科醫學;要不斷地總結全科醫學教育經驗規律,科學的組織實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按照教育規律尤其是按照全科醫學教育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全科醫生,才能培養出符合社區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鄉老百姓歡迎的全科醫生[9]。2.4“師資隊伍”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基礎發展全科醫學必須要有一只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各門課程的教學、學生的教育以及各項技術技能的訓練均離不開教師[10-11]。我校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學歷、年齡、知識、學緣等各方面結構均較合理的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為我校全科醫學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趙擁軍 叢建妮 胡西厚 蓋立起 工作單位:濱州醫學院社會醫學與全科醫學教研室 濱州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
1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歷程與現狀
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初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1997年,根據全國衛生改革發展形勢和山東省醫療衛生工作現狀,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衛生廳決定將我校作為省內全科醫學教育試點單位,探索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當年,我校在省內率先設立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開始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的大專生。根據全科醫學的培養目標和全科醫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與知識技能,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我校制訂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并不斷根據實施情況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調整與優化,使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與課程體系基本滿足了地區性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對全科醫生的基本要求[1-2]。為了達到全科醫學教育的預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醫學教育組織和機構,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該中心下設一室三部,即辦公室、教學部、科研部、實踐訓練部,整體負責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制定、教材講義編寫、師資培養及全科醫學研究等各項工作。為保證全科醫學教育質量與水平,同期我校還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以監督指導全科醫學教學工作。1998年,山東省衛生廳在我校成立了“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根據上級要求,我校以“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為依托開始探索嘗試全科醫生在職崗位培訓工作,制定出了全科醫生在崗培訓短訓班、專業證書班所需要的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并將其付諸實施[3]。1998年與1999年2年間我校連續舉辦全科醫生與全科醫學管理干部培訓班3期,共有163人結業,這些學員學成后返回原單位,現已成為濱州、東營、濰坊等地區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已經初具規模。當時,全日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三年制)在校學生已達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屆專科畢業生畢業,共計808名。自2003年開始我校又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學制為5年,其中3年基礎課,1年臨床課與全科醫學方向專業課,1年實習課,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主要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部門等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醫學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全科醫學專門人才為目標。學生所學的課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總論及各論、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共計近50余門。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我國大中城市正在蓬勃開展的社區衛生服務及全科醫療工作,也可以在綜合醫院從事專科醫療或在科研機構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工作[4]。為適應全科醫學教育教學需要,我校于2003年組建了全科醫學教研室。該教研室主要擔負本科生和成人培訓的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醫學系,以推動全科醫學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此后,我校又陸續組建了社區醫學、社會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相關教研室,以發展壯大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為學科帶頭人,碩士為主體,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所開展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本滿足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要求,保證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質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了《全科醫學概論》選修課程,學生選修率幾近100%。許多臨床、預防、口腔、麻醉等專業的學生選修《全科醫學概論》課程后對全科醫學與全科醫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表現出全科醫生職業認同及從業選擇意向。2011年經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了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迄今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學生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學專業方向學歷教育、在職培訓、轉崗培訓、研究生教育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較為完善的立體化全科醫學教育體系。
2認識與體會
2.1“提高認識”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扭轉“看病難,看病貴”困難局面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衛生服務環境惡劣的社會策略。推行實施全科醫療,就必須培養高質量的、居民們信得過的全科醫生,就必須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各級政府與組織,尤其是高等醫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醫藥院校,應該深刻認識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這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領導重視”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保障在各級政府和組織以及高等醫藥院校內部,如果沒有領導的重視,就很難能夠真正開展或進一步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因為全科醫學教育需要各種資源,沒有領導的重視就不能獲得這些資源,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為了引起各級領導對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者、全科醫生及其他相關人員要積極向領導者們建言獻策,向各級領導宣傳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啟發各級領導決策層對于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識與積極性,主動做好領導的參謀,幫助各級領導設計、規劃和組織實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6]。我校歷屆各級領導均十分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校黨委、校長班子多次研究商討全科醫學教育事項,為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工作策劃布置、排憂解難。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得以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學組織與實施”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關鍵科學合理的籌集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全科醫學教育規律,借鑒學習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的先進經驗,把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我國醫療衛生實際相結合,對于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對外國的全科醫學理論與技術要合理的學習、消化、吸收并結合國內實際進行再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的全科醫學;要不斷地總結全科醫學教育經驗規律,科學的組織實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按照教育規律尤其是按照全科醫學教育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全科醫生,才能培養出符合社區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鄉老百姓歡迎的全科醫生[9]。
2.4“師資隊伍”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基礎發展全科醫學必須要有一只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各門課程的教學、學生的教育以及各項技術技能的訓練均離不開教師[10-11]。我校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學歷、年齡、知識、學緣等各方面結構均較合理的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為我校全科醫學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摘要:通過對中澳兩國醫學教育模式的比較,提出我國醫學教育可以從中借鑒的先進經驗,為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革、提高醫學生畢業的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教育;中澳;比較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關系到國家人才的培養,意義非常重大。而醫學教育的改革直接影響到培養的醫護人員的從業能力、直接影響到所在醫院的醫療質量,甚至影響到地區甚至整個國家的醫療水平。因此各大醫學高等院校都在不斷探索,并通過一系列與國外醫學教育領域的交流,努力尋找適合我國的教育模式。筆者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到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悉尼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交流,下面簡要對澳大利亞與我國醫學教育狀況進行比較,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希望對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借鑒。
1澳大利亞醫學教育模式
1.1招生與入學
澳大利亞的醫學院校分為學制5年的本科醫學課程,和4年制的研究生醫學課程。申請者首先要通過澳洲醫學院入學能力考試和面試。本科醫學申請者要求UndergraduateMedicalandHealthSciencesAdmis-sionTest(UMAT)或者InternationalStudentAdmis-sionsTest(ISAT),這些不是考學生的科學知識,而是考驗邏輯推理能力。其中UMAT考試2小時45分鐘,全部是多選題。每年進行1次,通常是7月份左右。結果在9月份。試題包括3個部分的內容,即:邏輯推理解決問題能力測試和人際交往能力和推理能力。ISAT也是多選題測試包括2個部分,100個問題。此項考試不是測試考生的具體知識,而是測試學生的推理能力。澳大利亞某些醫學院將某些科目,即化學和物理作為入學的先決條件,那么在入學的前一年即高中的最后一年一定要注意這兩門學科的成績。UMAT或ISAT考試成績優異,高中成績單成績優秀,面試成績佳,最好有志愿者的經歷都可以增加進入醫學院校學習的機會。申請研究生課程者入學前需完成3~4年的基礎學位,這是申請的前提條件。符合條件者需參加GraduateAustralianMedicalSchoolsAdmissionTest(GAMSAT)[1]或者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考試。這兩種考試是考科學知識。GAM-SAT考試對于已經完成學士學位的考生或者在考試時是學士學位的最后一年,這種學位可以是任何學科的學位都可以申請醫學研究生,不過人文社會學學術方面優異的學生會具有一定優勢。GAMSAT考試由3部分組成:人文推理和社會科學、書面交流能力、生物物理科學推理能力,此項考試尤為重視生物物理科的成績。MCAT考試是4.5~5個小時的計算機考試,包括四個部分:物理學、口頭推理、生物和寫作。澳大利亞醫學院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或者三月開放入學申請窗口。第2年入學申請需在今年年初開始。學校根據考試成績和當年本專業報考學生的總數決定是否要報名的學生過來參加面試。面試后確定被錄取后,大學提供給你一個錄取通知書(offer)。
1.2課程設置與授課方式
1在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2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在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對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還必須有責任感。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醫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單位的認可。因此對醫學教育有了全新的標準,醫學院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蘊和靈活的思維的合格醫學生。因此,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1.3醫學自身發展的要求
醫學研究是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研究者必須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探索持續性發展的醫學教育,較高的人文素質和崇高的醫德是對醫學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觸發各種疾病的誘因就越來越多,這就需要醫學工作者更加關注人們的習慣和狀態,以及生存環境等,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決辦法。因此,在醫學教育中要培養醫學生就必須加強人文教育。
2加強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徑
2.1改變觀念,優化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