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藝術文化研究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文章從文化學的視域出發,以服飾是文化符號中的非語言類符號:藝術符號為基礎,分析中國武術服飾作為藝術符號所具有的外在形態性和內在表意性的雙重象征性意義。基于文化符號象征的視角,文章運用文獻資料和歸納法,從武術服飾的形態性與表意性相統一的象征意義出發,研究武術服飾的外在形態象征性,即:意識形態的物化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征;與非意識形態物化的標識性“品牌”象征。此外,它的內在表意性為:審美意象非理性符號的“表魅”象征,勾勒傳統與現代服飾人文情結的象征,創造者與受眾者的生命情感象征。通過對武術服飾藝術的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研究,有利于對武術文化進行更深遠的解讀。
關鍵詞:武術服飾;藝術符號;象征
武術的各大門派、拳種套路,共同組成了中華武術,其中每個門派、每種拳種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和現實創造,中國武術服飾的藝術性實際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體技術特色的文化符號象征。每一種武術套路的服飾,既是一種符號,又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符號系統。它的生成、積淀、延續,都與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宗教、歷史、語言、藝術、科學的發展有關。每一種武術套路服飾的生成,都是這個武術套路精神、文化發展的一部史詩。通過對武術服飾作為藝術符號的象征性研究,管窺武術文化的藝術人文內涵,透視人類的藝術審美情趣、不同時期的文化情結,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達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術服飾是一種藝術符號的象征
1.1服飾與文化符號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符號的總和”,[1]而服飾則是人類這種符號能力的最為重要的形態。因此,文化是一個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規律的自成一體的系統,其功能在于使人類適應自然界,以保證人種的生存和延續。但人類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賴于符號,人類對符號能力的運用才使得人類文化的產生和延續成為可能。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但“語言并不是人類唯一的表達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達。”[2]所以人們力求在語言之外去尋求其他情感表達的途徑,而服飾正是“有著象征內涵的事物”[3],它滿足了人們的情感表達。因此,非語言的事物,當人們用它來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過它來記錄和傳承人類文化時,它就成了文化符號。
1.2武術服飾與藝術符號的形態與表意特征的契合
第一篇:民間藝術復興可能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對重慶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古法二元紙、渝派花絲鑲嵌、木雕青蛙四種傳統技藝進行深入研究,立足技藝本體的特殊性,從不同的“再生”角度探討新形勢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可能性。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傳承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遭遇諸多困境,如生存環境不復存在、市場萎縮、傳承后繼無人、審美與消費習慣的變遷等。傳統手工藝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自身發展的定位,如何更新自我的存續形態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如何通過一定的手段增強自我生命力和發展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需思考的問題。
一、抽離•圖像的轉載
圖像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最常見的信息載體。據統計,一個人獲取的信息大約有75%來自視覺,圖像也成為我們認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民間工藝多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或是喜聞樂見,或是寓教于娛,而圖像作為最直接的信息載體,便成為了民間藝術家最常用的表現方式。梁平木版年畫作為西南地區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的民藝,被譽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不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在造型、色彩等圖像元素上,也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然而,純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畫工序復雜,生產周期長,加上傳承后繼無人,以及社會需求降低,年畫原有的實用價值已經無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其原本得以存續的文化生態亦編者按:如今,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民間傳統藝術,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遭遇諸多困境,如生存環境不復存在、市場萎縮、傳承后繼無人、審美與消費習慣的變遷等。這里我們透過一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成果,尋找如何以當下的視野和眼光去看待和發展傳播過去的傳統民間藝術,為它們提供合適的利于創新的環境;從中我們還看到如今已十分難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藝復興的痕跡,也看到了現代藝術家如何創造出新的工藝。這一切的目的在于喚醒更多的人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進而探索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機制,以實現民間傳統藝術的活態化傳承。不復存在。[1]在上百年的技藝延續中,年畫圖像已經程式化固定下來,并帶有很強的藝術識別性,除去工藝的流程,圖像成為年畫生命延續的重要載體。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工作可以轉換思路,剝離傳統手工技藝原有的實用價值,而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濃縮在一筆一畫的圖像之中。取其形、用其意,將圖像抽離開木版、紙張等傳統載體,轉載到裝飾畫、文化創意產品等新的載體上。在載體創新的基礎上,立足當下的社會審美,通過設計的創新,對傳統圖像進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處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復制和轉載。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圖形作為媒介,實現傳統民間藝術向現實大眾文化的嬗變,幫助此類傳統民間工藝在“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實現再生。
二、重構•物性的延伸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遼寧省有代表性和特色明顯的復州城皮影、莊河剪紙、沈陽大鼓、海城高蹺、金州龍舞、蓋州風箏等傳統藝術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尋找遼寧省旅游市場中潛在的旅游紀念品商機,為開發和設計具有特色的遼寧省旅游紀念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
關鍵詞:特色;傳統藝術、開發、旅游紀念品;設計
遼寧省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預測遼寧文化產業未來發展重點為發展旅游業。開發遼寧省傳統藝術文化旅游紀念品市場勢在必行。遼寧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傳統藝術文化形式有復州城皮影、莊河剪紙、沈陽大鼓、海城高蹺、金州龍舞、蓋縣風箏等。這些傳統藝術文化形式都可以作為題材被開發成具有遼寧省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一、復州城皮影
復州城皮影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大連地區民間藝術中,復州城皮影被列入世界級名錄。皮影是城鄉人民喜聞樂見的鄉土藝術形式之一,隨著遼寧省與其他地區多年的經濟往來,以及皮影藝人對皮影藝術文化的孜孜奉獻,皮影已經由不同途徑傳播到中國大江南北,提起皮影,童叟皆知,人們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種來自民間的傳統藝術文化了,皮影自然也成為街頭孩童樂意玩耍的玩具了。復州城皮影有派系之分。皮影戲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得以完善和發展。到了近代,中國影戲逐漸形成西部影系、北方影系和中南部影系三大影戲。皮影藝術界人士認為現在流傳在遼南一帶的皮影為中國北方皮影戲的一支,是又由河北灤州皮影藝人帶到東北并進入遼南的,所以復州城皮影當屬灤州影派系。灤州皮影流入復州城后,與當地文化發生交融,繼而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復州城皮影。復州城皮影根據演出風格的不同繼而又分北派和南派。北派包括復州城內和城北的一些地區,表演比較舒緩、抒情;南派則火辣濃烈。復州城皮影制作工藝有講究。復州城皮影以新宰的2-3歲的幼驢皮為影身材料,經過水泡、面刮、抻平、陰干、清洗、定型、再陰干、題材、描圖、雕鏤、上色、熨平、訂綴,最后形成合意的成品。制作皮影作品的各個環節都不容忽視,而且環環相扣.驢皮表面呈油質光滑透明狀,上色均勻,雕鏤整齊,人物器具根據劇情文化合理設計。從灤州皮影到復州城皮影,曲目劇情變化很大。例如最初灤州影戲從當地的民歌中吸取營養,形成了“拉場戲”如“小姐思夫”“四季歌”“四大丑”“三娘打水”和“五更調”等;還有神話傳說、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忠孝節義等內容題材也被民間藝人演繹成皮影劇本了。皮影表演中各個元素造型講究。人物造型根據曲目所表現的題材、歷史背景合理定制;在解放前,皮影的舞臺搭建非常簡易,只在一臺板上邊搭蓬、立圍、插桿、駐杖即可。解放后,皮影被慢慢走出陰影,成為街頭巷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特別是現在,皮影戲以公司戲團(大連復州城皮影戲團)的形式進駐人們生活,舞臺固定化了,搭建技術上也有了明顯的改善。銀幕、燈具、影箱等材料選擇、尺度設定、照射效果、道具分類都極為講究。復州城皮影具有重要的市場價值,也為我國民間藝術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其數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為全國之首。開發復州城皮影旅游紀念品市場,對瓦房店經濟、大連經濟、遼寧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莊河剪紙
遼寧地區剪紙藝術以莊河剪紙為代表。其剪紙藝術類型有天棚懸花、花簇團花、玻璃窗花、墻花(角花、炕沿下邊花等)、喜花及單純的剪紙花等。剪紙呈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和單獨紋樣將漢族民間故事、民俗風情等題材通過象征等形式表現出來,構成寓意深刻、親民從民的藝術畫面,給人美好的聯想。現代剪紙題材不固定,最大的特點表現為“見什么剪什么”,內容較活躍,不受時間環境等因素控制和影響。剪紙材料的選擇要與其用途相聯系。剪紙一般采用單色紙、彩色紙、草漿紙、竹漿紙、金銀箔紙、宣紙、絨紙、電光紙、薄紙、厚紙、錦帛等材料。逢年過節家家房檐糧倉懸掛張貼的,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用的剪紙一般采用單色草漿紙或絨紙;張貼在玻璃上的裝飾用的剪紙一般采用電光紙等等。紙材的色彩基本上以紅色為主。紅色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等。也有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純度較高的色彩。傳統剪紙紙色的選擇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紅色。現代剪紙藝術給紙色的選擇賦予了隨機靈活性,不受制約因素影響。在剪紙的手法上,莊河剪紙還是沿襲傳統的以陽刻為主,偶爾也有以陰刻表現主題的。莊河剪紙強調自然物件的主觀臆向,將自然物件以極度抽象概括的符號,表現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美感。陽刻有利于將自然物件飽滿化、夸張化、厚重化,更容易反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高度熱情。主要代表作品有《雙喜鳳凰》《壽星》《雙蛇送福》《鳳凰牡丹》《抓髻娃娃》《雙喜鴛鴦》《十二生肖圖》《麒麟送子》等。2013年5月23日到9月30日,莊河市舉辦了“比賽在大連,觀光到莊河”主題活動新聞會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特許商品莊河剪紙簽約儀式。本次主題活動標志著莊河市“全運攻略”的開啟,更是標志著莊河市政府將莊河剪紙以商品的形式正式納入旅游紀念品開發計劃項目。如今,莊河剪紙已經由河北石家莊啟明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剪紙商品。美中不足的是,莊河剪紙缺乏品牌建設意識,品牌化理念建設力度不足。
【摘要】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及偉大復興來講,文化藝術的崛起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民族的繁榮與發展不單單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而是要綜合性和全面性地考量包括文化藝術等領域在內的社會發展趨向,旨在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歲月之中,是中華民族的先輩所創造和遺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寶藏,開創了我國民族偉大而燦爛的文化圖景,并進一步凝練形成了我國特色化的藝術文化理論及內容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性的影響。中國文化藝術體系綿延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與表達。文化藝術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來講都至關重要,國家和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形成以人為主體意識表達的藝術文化體系,并進一步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藝術;國家;民族;發展體系;社會影響
文化藝術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并會產生極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影響力,對于當今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民族文化藝術的影響力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滲透作用,從而給社會的發展帶來直接性或者間接性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國家軟實力,能夠對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當代社會下,要著力加強對文化藝術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和構建,加強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和投入。
一、文化藝術發展的歷程
在文化藝術方面,我國關于文化藝術方面的研究是從成立新中國之后開始的,文化藝術方面的研究從初步發展、深入探索逐漸過渡到了建構階段。在我國特有的文化藝術語境之下,建立起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藝術發展體系,發展路徑也越來越豐富。在初步發展階段,也就是1949年到1978年階段上,文化藝術形成了建設“新文藝”、建設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模式,在這些模式下,我們國家對文化藝術方面進行了一些管控措施,這些管控措施給我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參考。從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的浪潮給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創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文化藝術也慢慢發展到深入探索階段上,在文化藝術發展上,“85藝術新潮”發展趨勢最快,也促進了文化藝術創作題材和藝術主體的創新,文化藝術也逐漸發展到了雕塑、建筑與環境等領域上。在進入1990年之后,文化藝術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得到了前進性的發展,我國公民對文化藝術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文化需求意識也逐漸提高,這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正式進入了建構階段上,在我國宏觀政策的激勵和文化藝術建設實際需求基礎上,文化藝術相關活動、文化藝術理論研究、文化藝術培訓教育、文化藝術實踐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文化藝術發展的價值真正得到了體現。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需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根基,為了人民而發展文化藝術,在文化藝術發展中,還要與時代共進,融合國際文化,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且適合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條道路。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已經進入了繁華發展的階段上,但是,關于文化藝術作用和價值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較少,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整體上依然處于發展中的階段。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日后也會與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一樣逐步滲透到人民日常生活與工作上來。文化藝術也會走到人們的生活中,將文化藝術和大眾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形成公眾參與文化藝術的一種新形勢。
二、文化藝術的發展特征
文化藝術在我國悠久歷史中的不斷發展和沉淀,使其具備和凸顯出了極具代表性的特征表現和價值意義,使文化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乃至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層面上表現出了其特殊性。[1]
第一篇:粵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藝術形態
摘要:粵北位于嶺南山地的中段,是廣東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這里盛產茶葉,有著極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豐富的茶事活動充分展現了當地茶農淳樸自然的生活風貌。本文通過對粵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藝術形態的介紹,以期對民族傳統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粵北;采茶民俗;茶文化
粵北位于嶺南山地的中段,是廣東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這里風景秀麗,景色怡人,是茶葉的盛產區。他們整日在山間勞作,與自然親近,形成了善良淳樸、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征。茶農們在種茶、制茶的勞動過程中,也創造出了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藝術活動,例如茶采曲、采茶舞等表演形式,既豐富了當地的茶文化,也凝聚了豐富的藝術財富。粵北采茶民俗中的采茶曲不僅唱腔優美,而且充滿了生活情趣及濃郁的客家風味。粵北采茶民俗在清代就有很多記載,采茶民俗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粵北采茶戲最初的曲調來源于贛南和閩西地區,之后又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極具特色的戲種。由于這一戲種與當地的民謠在旋律與藝術特征上十分相近,粵北采茶民俗與贛南等地的采茶民俗也十分相近,因此,這一戲種很快地融入到當地社會生活中,雖然各地的采茶民俗的藝術特點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語言差別較大,茶文化藝術形態也各具特色。粵北采茶民俗所運用的是當地的客家方言,演員們歌舞相伴,旋律活潑靈動,格調清新自然,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現狀十分貼近,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粵北采茶曲不僅提升了戲曲的藝術欣賞力,而且對粵北地方采茶文化的流傳與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粵北采茶民俗特色
粵北地區是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這里的茶農在田間耕作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茶事動作,充分展現出了茶農豐富的創造力。在粵北采茶民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采茶歌,早期的采茶歌發展于贛南等地,無論是內容還是旋律上都極具傳統民間特色。從表現內容來看,采茶民俗中大部分描寫的是山水風光以及茶農的勞作活動和感情,內容豐富而廣泛,真實自然。與此同時,還融合了許多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山歌,豐富了采茶歌的曲調。其中最具代表的采茶歌是《采茶謠》,這也是最早的采茶曲之一。粵北采茶民俗中包含了許多茶文化歷史,其中刻畫了不同的人物思想與心情,在采茶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調》。《牡丹調》是粵北采茶曲中最具音樂表現力之一,也是采茶調北路曲調的重要唱腔,在許多流傳甚廣的采茶民俗中都有廣泛運用。在采茶戲《賣雜貨》中,僅《牡丹調》一個曲牌就唱了25分鐘,可見此曲牌運用之頻繁。在20世紀80年代,地方采茶民俗的發展日漸繁榮,人們對于茶文化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粵北許多現代采茶民俗都被不斷挖掘出來,即使是當前網絡繁榮發展的時期,采茶民俗也被運用到各種場合中,由此可見,粵北采茶民俗有著強大的表現力,極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發展。采茶民俗面對的大部分是農村觀眾,反映的也大部分是農村題材、因此采茶民俗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采茶歌和采茶戲的劇目和作品也越來越豐富,采茶曲的內容與旋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茶文化藝術形態的不斷發展中,傳統而古老的采茶民俗也被賦予了多樣化的情感表達。茶文化的藝術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其中細微的差別情緒也有了更多要求。因此,在許多采茶民俗活動中,為了滿足各種演出的需要,傳統的采茶曲、采茶戲等藝術形式也不斷變化,經過更多不同手法的處理,變得更加真實自然,進一步突出了茶文化的藝術特色。在采茶戲《借婚記》中有一場描述的是鄉長在得知集體婚禮是做假之后,為自己的錯誤決定而羞愧不已。在這段采茶民謠中,人們可以從采茶活動中感受到古代茶事活動的重要地位,同時以茶入景,對人物了解更為深刻,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茶的意境,同時也使觀眾更容易投入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變化。采茶曲《尋夢》在采茶戲《人生路》中的運用,也充分地展現了主人公心事重重的內心活動,使人們對于獨特地域的茶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對采茶民俗的了解以及茶藝術形態的感知更為深刻。
2粵北茶文化的藝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