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藝術概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藝術概論是高校藝術專業的基礎課程,對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起到決定性影響。在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服務和發展地方民間音樂團體的過程中,應通過藝術概論教學改革,先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藝術理論知識,繼而帶動民間音樂團體的發展。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總結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優化路徑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藝術概論民間音樂團體課程優化優化路徑
一、高校藝術概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伴隨著音樂文化事業的大發展,民間音樂團體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多個瓶頸,缺少專業人才支持就是其中之一。因多數成員都沒有過音樂學習的經歷,加之沒有專業人員指導,使各種演唱和演奏活動只能停留在自娛自樂的狀態,這對于團體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院系的師生,既具有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朝氣蓬勃,正是服務于民間音樂團體發展的最佳人選。而且在這個服務的過程中,還可以使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素質得到充分的鍛煉,為今后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應積極推動地方高校音樂院系和民間團體的互動發展,獲得雙贏的結果。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以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民間音樂團體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沒有過藝術和音樂學習經歷,他們對音樂和音樂表演活動的認識還是較為片面的,對于為什么參與音樂活動、怎樣參與、達到怎樣的效果和目的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都沒有深入的思考和科學的認識。這就需要高校音樂院系的師生,先通過藝術概論知識的講述,使他們具備最基本的藝術理論知識,繼而保證整個學習過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由此也對學生的藝術概論知識水平和運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會學,更要善用。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先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個橋梁,傳遞給民間音樂團體的成員,讓民間音樂團體在藝術概論的幫助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二、高校藝術概論課程教學優化路徑
(一)樹立正確認識
首先要樹立起對這門課程的正確認識的,包含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程,通過學習可以獲得哪些方面的提升、怎樣學習等,并在這個過程中使之前的一些片面認識得到糾正和改善。以音樂創作為例,近年來,一些新的創作理論和技法層出不窮,新奇的音響效果也帶給了人們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但是由此也讓很多創作者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誤區,即陷于各種新技法、新材料的實驗中不能自拔,為了標新而立異。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曾在《樂論》提出了“大樂必易”和“大音希聲”的說法,意思是最動人、最高明的音樂往往是最簡單的。而西方的樂圣貝多芬,也僅用五個音便寫出了傳世的《歡樂頌》。這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形式和內容問題,在音樂創作中,應追求形式和內容的平衡,內容決定形式,而合理的形式是對內容真實全面的反映。如果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了內容,那么最終的藝術作品注定是一座空中樓閣。又如最近幾個月在網上熱播的九旬鋼琴家巫漪麗演奏《梁祝》,雖然上臺時步調已經顫顫巍巍,但演奏時卻是泰然自若的,將每一個音符都送到了觀眾的耳中,一曲聽罷,不知不覺間潸然淚下。對此需要教師再將理論知識還原到藝術中去,通過一個個實例讓學生獲得感性和理論的雙重認識,由此才能深刻體會到課程價值和重要性。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電影向現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討論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影視實踐法
摘要:數字媒介時代信息生產的自由性、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信息交流的互動性和去中心化,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下降、教學難度提高。應對這一挑戰,藝術概論課程必須充分利用數字媒介時代信息多元化、平臺生活化的特征,改變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平臺手段,以問題統領教學活動,促成教學進程的集約化,進而探索出藝術概論課程的數字媒介時代生存路徑。
關鍵詞: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改革
總體而言,人類社會經歷了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五大媒介時代。每一次媒介變革,都推動社會文化體系的全面更新。與前四大媒介時代相比,我們身處的數字媒介時代對于社會文化體系的沖擊尤其劇烈,直接造成文化領域的全面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的層面,更深刻地進入了文化結構的深層。數字媒介時代改變了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也直接沖擊了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面對這種形式,藝術概論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數字媒介時代及其特征
數字媒介時代是以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以數字技術變革為支撐,以信息數字化傳播為手段”[1]的,其主要表現就是互聯網技術的全面發展和智能手機技術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這些技術的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與推廣。數字媒介時代主要表現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產的自由性。由于數字終端的大眾化,人們生產信息、信息的門檻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經過審查才能傳播的信息,只要通過手機網絡就可以實現萬維網的全球播送,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數字媒介時代,所有的信息生產和傳播都以數字化為手段,借助各種數字技術和終端進行傳播。數字傳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種媒介所不能比擬的。而這種迅速性,也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在數字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成為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動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時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單向的,難以實現真正的主客互動。即便存在主客互動,也是以信息文本為中心的闡釋活動。而數字媒介時代,由于信息生產的自由性和傳播的即時性,信息交流也實現了真正的互動。信息一旦,隨即會受到成千上萬人的點閱,并產生數以百計的跟帖討論、轉發點評等,使得母信息文本與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這種互動交流為基礎,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續交流不再緊緊圍繞母文本,而極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級的討論中心。數字媒介時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數字技術及其終端平臺的不斷發展。技術手段的變革不僅造成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變了文化生產和言說的方式,進而對承擔文化模式培養的教育體系造成沖擊,而藝術概論課程也在所難免。
2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課程面臨的挑戰
作為藝術學門類中的基礎理論課程,藝術概論長期沿用著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教材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由于對藝術理論的陌生,學生只能單向度地接受教師和教材傳送的知識,以此建構自己的藝術理論體系。而進入數字媒介時代,這種模式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教師和教材權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在數字媒介時代,人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處境。一打開手機,各種APP客戶端根據用戶的喜好迅疾地推送著海量的信息。而互聯網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斷提升,也將全球信息盡可能地匯總在用戶面前。在搜索欄鍵入一個關鍵詞,以百萬計的相關信息便會蜂擁而來。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由專業教師經過十數年科班教育才能獲取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相關知識,迅速變成了開源數據庫,供所有人查詢、檢索、閱讀、復制。教師和教材“授業解惑”的功能毫無疑問地被數字媒介分擔,其神圣性也逐漸消解。而由于信息生產的自由性,對于藝術問題,任何人都能介入討論,并自己的觀點,原本被限定在專業學術領域的諸多問題,現在成為公共場域俯拾皆是的常規問題,學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不必依靠教師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轉介。比如以CNKI(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學術數據庫,搜集了國內幾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論文,只要鍵入一個關鍵詞,所有關涉這一問題的論文全部可供下載和參閱。在如此大量的專業信息面前,教師的信息存儲量顯得相當貧乏,所能給予學生的信息也是極為有限的。而以“知乎”為代表的開放性知識平臺,更是為藝術知識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用戶只要在知乎上發出一個提問,經過程序推送,關注這一問題領域的用戶便會看到這一問題,并將自己的見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獻給提問者,其中就不乏藝術類問題。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為討論熱點的國產動畫問題、藝術是什么、《我是歌手》的運營模式問題等,更是有“藝術”這一專門話題,而關注這一話題的用戶多達214613人。這就意味著,只要你提出一個有關藝術的問題,就有潛在的214613人可能給你答案,這遠比教師所能給予的答案更為多元化。其次,教學難度迅速提高。在傳統的藝術概論教學中,教師只要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再根據自己的專業素養進行簡單的加工,即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數字媒介時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樣,有關藝術的知識在數字平臺上鋪天蓋地,教師知曉的藝術知識,都可以在數字媒介上尋覓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師的講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單向“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的備課、教學難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帶來的挑戰,數字媒介的“教學手段”也是不可小覷的勁敵。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由于以藝術理論的講授為主要內容,所以較為枯燥,難以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學生厭學情緒較重。而數字媒介的發展,給藝術理論的講解提供了生動的形式。限于專業背景,教師的講解可能僅限于文字闡發和圖片展示,而數字媒介則可以講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材料進行整合,甚至以跨專業的方式對特定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對藝術快感的講授,傳統的教材多從心理學角度切入;而數字媒介的開放性則將不同專業的人統合起來,對生理學素有專攻的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對快感的產生進行生理學的剖析,彌補心理學闡釋的不足。而且,相較于教師的枯燥講授,利用數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們的語言風格生動幽默,更能切合當今90后大學生的審美心理,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也無形中提高了實體課堂中教師的教學難度。
摘要:
工業設計概論作為工業設計專業的專業理論課,其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對課程的教學效果尤為重要。文章針對工業設計概論課程教學當下面臨的新挑戰進行分析、總結,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作業三個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提出探索性改進方案。
關鍵詞:工業設計概論 教學改革 創新
工業設計概論作為工業設計本科教育的引導課程,承擔著協助學生塑造專業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的重要教學任務,在新的時代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教育者有必要根據近年來工業設計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總結課程教學正在面臨的新變化、新問題,通過尋找原有教學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學策略,使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得到創新,以提高課程有效性和教學質量。
一、工業設計概論課程面臨的新挑戰
1.課程教學對象出現變化
工業設計在專業劃分中從以前的文學轉向工學,因為大類合科的教學要求,很多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對工業設計專業產生質疑,缺乏興趣甚至抱有轉專業的想法,錯誤地認為工業設計是一門藝術型設計課程,需要有繪畫等藝術表現能力。他們在剛剛接觸工業設計概論這門課時,表現出缺乏信心、學習不認真或積極性低下的特點,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
【摘要】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屬于本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加大對藝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視,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情況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內容。《設計學概論》是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對于學生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專業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目前包括《設計學概論》在內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現實問題,阻礙了本科藝術教育的整體發展進程,需要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和策略。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的現實狀況,其次為提升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質量,提出了幾條改進措施和意見,以此供專業人士進行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問題與策略;《設計學概論》
引言:
藝術設計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其發展時間較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中國設計界的理論問題,而開設了《設計學概論》在內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藝術設計學是一門涉獵廣泛且內容復雜的課程,在設計與藝術進行碰撞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的關系和理論問題,同時設計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意識形態,因此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對于本科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難和挑戰性。由于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時很難全神貫注地投入,在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時間較少、學習效率較低,在考試中的成績也并不理想,為此教師亟需尋找到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提升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率。
一、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的現實狀況
在我國各高校中,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開設較為普遍,高校教師們在該課程的發展路徑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并采取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1]。但是,將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與其他本科課程相比,還是具有較大的發展差距,在理論課程開展的質量和效率方面仍然有上升的空間,目前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的問題主要出現在教學模式過于陳舊、課時安排缺乏合理性等方面[2]。首先,目前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教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又考慮到該課程的理論性,在課堂上主要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缺乏與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參與感,學習積極性較為缺失[3]。其次,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課時安排缺乏合理性,以《設計學概論》課程為例,每周安排的課時次數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課時之間普遍有一周的間隔,不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鞏固和理解,同時也給教師增加了教學壓力。
二、提升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