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銀行投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投資銀行“從無到有”經歷了突破性的成長,同時作為“投行皇冠上的明珠”的并購業務也是投資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從我國投資銀行并購業務的現狀入手,通過與美國的投行并購業務對比,分析我國投行并購業務所面臨的問題,最終闡釋改善投資銀行并購業務的政策建議及措施。
關鍵詞:投資銀行;并購業務;思考;政策建議;措施
隨著1984年商業銀行全權主導我國最早的投資銀行業務,再到1992年證監會大型券商獲批能夠對企業公開募股進行承銷,打破了商業銀行對投資銀行業務的壟斷,再到1997年“銀券分離”的分業經營的規定,我國的投資銀行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19年底,根據我國證券業協會的證券公司信息公示和我國銀保監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我國投資銀行業的公司構成現狀(如表1所示),同時市場出現了幾家頭部投資銀行瓜分了近50%的并購業務的市場(如表2所示),包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和中信證券。同時,1984年我國第一次出現橫向并購,1997年出現混合型并購,伴隨著我國的五次并購浪潮,我國投資銀行逐漸把并購業務發展成為核心業務。
1文獻綜述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對我國投資銀行并購業務的現狀作了較為充分的研究。潘釗瑋(2017)通過具體的收入結構圖對我國投資銀行的并購業務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投資銀行的并購業務作了簡單的概述。王俊(2018)創新性地將我國并購市場和投資銀行的財務顧問業務相結合,給出了關于我國投行發展并購業務的建設性建議。盧文華(2019)通過分析百年來美國的六次并購浪潮來解釋對我國并購市場的影響,并提出經濟發展是內在動力、金融機構是助推中介、杠桿是雙刃劍等結論。賀美玲(2020)通過分析疫情后我國的并購市場,認為從長遠來看,我國的并購市場將會更加成熟與理性。嚴文斌(2020)以一位投行業內人士的角度,分析了投資銀行并購業務和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在確定關系的同時提出改善建議。任培培(2019)從我國資本市場實際出發,通過研究我國投行并購業務的現狀,著重分析了我國并購業務問題產生的原因。劉洋,徐欣(2017)系統分析了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現狀,并簡單提出了我國投行業務轉型的大方向。柴彭頤,秦東宇(2002)橫向比較了中美兩國投資銀行在企業并購中的業務運作情況。但是,國內大多數研究者基本都側重于縱向研究國內投資銀行的并購情況以及投資銀行的歷史發展,而近年來較少研究者會對投資銀行的并購業務情況進行橫向研究,即通過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并購業務進行對比分析,即使有所涉及也沒有詳細展開。
2投資銀行并購業務的定義與現狀
2.1并購業務的定義
[提要]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在華外資銀行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趨勢,外資進入后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更需引起重視。本文在分析外資綠地投資進入我國銀行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從管理、信貸、研發、業務、人才等渠道剖析外資綠地投資影響中資銀行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進而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作用機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資銀行;綠地投資;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機制
一、引言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紛紛開展跨國經營,獲取更多市場份額,發展中國家也通過頒布銀行業開放措施,削弱銀行業引進外資的管束條件,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資,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更多獲益。銀行體系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穩定發展關乎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自我國加入WTO后,商業銀行加速推進股份制改革,并取得顯著進展,中資銀行的盈利水平、資產質量、核心競爭力均顯著提升,不良貸款率下降,但在經營效率、內部治理結構、風險防范、業務創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將在分析外資綠地投資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外資綠地投資對中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機制,并就我國銀行業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增強中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和風險防范能力,提升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外資銀行在華綠地投資現狀分析
外資綠地投資在我國發展已有四十余年,其發展規模、組織形式、進入地區不斷變遷,隨著外資在我國銀行業滲透程度加深,其機構數量不斷增加,經營范圍逐漸拓充,服務對象趨向多元,與中資銀行競爭與合作并存。外資銀行在華綠地投資呈現組織形式變化多樣、發展規模逐漸壯大、進入地區不斷擴張、經營情況總體穩定等特征,與中資銀行展開合作與競爭,促使我國銀行業格局不斷變遷。
(一)組織形式變化多樣。外資綠地投資采用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分行、代表處形式,其中前兩種為法人形式,后兩種為非法人形式。自1979年日本外資銀行在華建立代表處,迄今外資綠地投資占主導地位的組織形式經歷了從“非法人”到“法人”的變遷。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外經濟金融聯系程度不高,外資進入我國數量少且意愿不強,追隨客戶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通過建立代表處等非法人形式滿足客戶金融需求。2006年以前,外資以法人形式存在的機構數量僅14家。隨著開放程度推進及客戶金融需求的提高,外資綠地投資數量穩步上升,為適應形勢變化,銀監會頒布條例,鼓勵外資綠地投資更多采用法人組織形式。此后,外資綠地投資變遷為以法人為主導形式,法人機構數量及占比不斷攀升。
摘要:委托投資作為銀行理財自主投資的重要補充,是未來銀行理財轉型、居民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和依托。在探索過程中,由于對市場風險認知不到位、風險和收益目標定位不清晰、投資久期把握不準、對外部管理人的管理不科學等問題,總體來說銀行理財對該工具運用效果不佳。隨著居民財富配置均衡化趨勢、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成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主要平臺。委托投資符合社會化分工的趨勢,應與自主投資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發揮應有作用。本研究回顧了委托投資的發展歷程,總結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委托投資在銀行理財投資管理體系中的定位,提出了委托投資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銀行理財子公司;委托投資;資產配置
一、引言
作為一種重要的投資模式,委托投資在資產管理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全國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到銀行理財,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使用。但從效果來看,社保基金和保險資金使用委托投資工具較為成功,銀行理財則差強人意。出現這個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委托投資在銀行理財投資中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委托投資與銀行直接投資兩種模式間如何分工及協調配合、怎樣對委托投資進行科學管理、委托人與管理人的邊界如何劃定等?本文將主要解決上述問題。
二、委托投資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一)委托投資的概念和起源委托投資是一種相較于自主投資而存在的投資模式,是指委托人將資金委托給外部專業管理機構,由外部管理人按照與委托人協商確定的投資策略、投資范圍、投資限制進行主動投資管理,外部管理人收取管理費等相關費用并獲取超額業績報酬,委托人獲取投資收益主要部分并承擔對投資管理過程進行監督管理的業務。委托投資外部管理人通常是指依法設立的在投資領域具備投資管理專長的機構,包括但不限于證券公司(含券商子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含基金子公司)、保險公司(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信托公司、商業銀行及其他具有專業管理能力的資產管理機構等。委托投資在中國的發展起源于全國社保基金。為探索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200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即全國社保基金,并設立社保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按照《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全國社保基金運營采取直接投資和委托投資兩種模式并行的投資方式。社保基金理事會負責的直接投資范圍限于銀行存款、在一級市場購買國債等相對簡單的資產投資,而其他投資則委托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人管理和運作并委托社會保障基金托管人托管,這部分資產品類復雜,面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多重風險,包括二級市場投資利率債、信用債、一級市場股權、股票、商品、衍生品等。社保基金外部投資管理人根據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的投資管理合同,在限定范圍內開展投資,通過專業分工,提高全國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繼全國社保基金之后,銀行也開始借鑒并采用委托投資模式。一是銀行自有資金,主要是通過金融市場部、金融同業部等部門將銀行表內資金委托外部機構開展固收類資產投資,由于存在合理避稅優勢,一般采用定制公募基金的形式;二是銀行理財資金,可投范圍廣泛,且2013年后經歷理財規模大幅上升的歷史時期,在自身投資能力跟不上規模快速擴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大量資金通過委托投資方式進入市場,一開始以固收策略為主,而后又開始大量開展權益類策略投資。銀行理財資金有兩種投資模式:一是以委托投資為主,仿照全國社保基金的運作方式,所管理資金主要依靠委托投資進行,采用這種方式的銀行較少,相對激進;二是以自主投資為主、委托投資為輔的模式,這種模式下,委托投資主要通過參與較高風險和收益彈性的資產對理財底倉收益進行增厚,相對比較穩妥,是絕大多數銀行理財采用的投資模式。
(二)銀行理財委托投資發展歷程2014年以來,銀行理財委托投資大致經歷了快速擴張、全面收縮、穩定發展三個階段。對應到自身業務管理水平,大致分為粗放、謹慎和良性發展;而對應到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則體現為上漲階段、下跌階段和結構性機會階段。2012-2016年,銀行理財迎來規模快速增長時期。這一期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連續三年超越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位居資管行業規模榜首。到2015年底,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3.5萬億元,同比增長56%。大量資金需要投資資產,但理財投研人員數量有限,開始尋求外部機構承接資金。這一時期委托投資的主要策略是固收,在利率下行期,固收賬戶普遍收益較好。但2016年四季度發生歷史級別的債災,委托投資賬戶普遍受損嚴重。很多銀行剛剛進入這個領域,賬戶存續沒多久就開始大舉贖回,遭受了較大損失。債市波動到2018年初才開始逐漸好轉,緊接著股票市場發生較大風險,整個2018年滬深300指數自高點最大回撤超過30%,且全年基本沒有喘息的機會,銀行理財委托投資賬戶再次遭受較大損失。2017-2018年,接連發生的債災和股災使得銀行理財委托投資業務全面收縮。一部分銀行徹底清倉,完全退出該市場;少部分銀行則邊退邊看,壓縮一定規模、精簡賬戶后等待市場機會。這一時期,委托投資被行業內部普遍妖魔化。2018年后,債市和股市相繼迎來較好表現。2018年全年為利率債行情,2019年城投債表現良好;2019年伊始,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出現緩和,國內A股市場迎來估值回歸,2019年4季度后則表現出科技+醫藥+消費的結構性機會。但這一時期,參與委托投資的銀行理財數量不多,多數銀行已在2017-2018年清倉退出市場。
摘要:本文從投資者的角度,對中小銀行在信用風險防控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強團隊建設、尋求外部合作、建立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等建議,以提升中小銀行自身信用風險防控能力。
關鍵詞:中小銀行; 債券投資; 信用風險
債券投資業務是商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提升資產質量的重要工具,具備收益穩定、風險可控等特點。因此,在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留足必要的流動資金后,商業銀行往往傾向于加大對債券類資產的配置力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19年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截至2019年末,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86.4萬億元,其中存款類金融機構持有債券余額為49.6萬億元,持債占比為57.4%。債券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除發放貸款之外的第二大資產配置對象。信用債的投資價值與投資難點從債券品種分析,在負債成本壓力加大、貸款整體收益率難以有較大提升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配置信用債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一是收益相對較高,與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風險小、收益低的利率品種相比較,信用債總體收益率要高出幾十個基點。在資產配置中增加部分信用債,通過承受一定的信用下沉可以提升總體收益水平。二是信用債與貸款相比風險較低,且在信息披露和流動性等方面優勢明顯。截至2019年末,我國信用債市場整體違約率低于1%(含城投債券),低于國內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1.86%)。但從投資者角度來看,不同商業銀行在債券信用風險的管理水平方面差距明顯。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國家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債券市場出現低收益率與高信用風險并存的局面,債券違約事件增多。相對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的債券投資業務在資產規模、系統支持和團隊建設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劣勢。中小銀行應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明確自身定位,增強分析研判能力,完善信用風險防控手段,提升市場競爭力。近年來,伴隨經濟周期走低和行業景氣度下行,企業的債務壓力普遍偏重,債券發行主體違約頻率增加。國內債券違約呈現規模持續上升、行業分散、企業地域分布廣泛等特點。截至2019年底,共有132個發行主體發生信用違約事件,發行主體共涉及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2個行業。違約情況的復雜性給中小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的風險防控帶來了很大壓力。
中小銀行信用風險防控面臨的問題
(一)從業人員專業水平較低,投研分析能力較弱相較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資金業務的從業人員較少,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對產業、行業發展動向及微觀企業情況缺乏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而及時獲取并分析行業及企業信息是債券投資決策和信用風險防控的基礎,不僅直接影響機構的投資收益,更會影響機構資產配置的安全及資金業務的穩健運行。
(二)區位優勢較弱,人才吸引難度較大受地區發展水平、信息資源、薪酬待遇等因素影響,目前,國內債券投資市場上專業的信用分析人才普遍集中于一線城市的大型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各地區中小銀行對專業信用分析人才的吸引力較小。根據2018年印發的《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監發〔2018〕4號)的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異地事業部、業務部、管理部、代表處、辦事處、業務中心、客戶中心、經營團隊等都要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設立。此后在一線城市駐點的中小銀行陸續將其金融市場業務團隊遷回本地,但其在當地招聘的專業分析人員大多并未選擇回到總行。
(三)信用風險防控依賴外部評級,缺少技術手段支撐目前,部分中小銀行未能建立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對債券信用風險的識別仍然依托于發行主體的外部評級和債券本身的債項評級等信息。然而,如果從評級分布來看,國內絕大多數發債企業的主體評級都集中于AA、AA+和AAA三個信用等級,若參考國際公認的BBB-為投資級的標準,國內發債企業幾乎全部為投資級。這種現狀無疑給投資者的信用風險甄別帶來較大困難。因此,單純依賴外部評級難以真正防范信用風險。
1存款保險制度的積極作用
(1)穩定存款人信心,提升銀行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銀行擠兌和銀行恐慌,防止存款人盲目擠兌銀行,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因為商業銀行在整個經濟中的關鍵作用,所以銀行危機的負外部性對經濟體的打擊巨大。有了存款保險制度,商業銀行的經營問題不會引起存款人的心理恐慌,降低恐慌性擠兌可能性,提升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促進儲蓄存款和投資的增長
商業銀行是高負債企業,它大部分的經營、投資活動都需要舉債完成,存款作為最主要的負債支持了商業銀行的投資和經營活動,只有儲蓄增長才可以推動投資增加。存款保險制度保護了存款人的儲蓄存款安全,尤其是中小存款客戶的資金安全,既降低了商業銀行對存款大戶的依賴,又能持續穩定的促進投資,從而推動經濟的穩定發展。
(3)為商業銀行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中小商業銀行和大型國有銀行的競爭從來不公平,鑒于資產質量、資本充足、風險管理、資金來源、定價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引入存款保險制度會為中小商業銀行創造一個較以往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存款保險制度實行限額補償,所以資金富裕的儲蓄客戶會將存款分散到多個商業銀行以保證所有的資金都安全,否則會損失限額賠償外的資金,這樣無形中為中小商業銀行吸取存款創造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