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移動通信基本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陸偉艷、黎運宇 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物理與信息技術系
由于高職高專生基礎比本科生要差些,按照以上的實驗設備與內容來開設現代移動通信實驗課,及高職高專的“現代移動通信”的教材開設這一門課程,教學效果不佳。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高職高專教材考慮到學生基礎和理解能力較差的特點來編寫,所以教材一般只是闡述現代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包括:①主要概述了移動通信的概念、發展歷程、特點、組成、分類、工作方式、多址方式以及編碼與調制技術。②移動信道中的電波傳播及干擾,主要講述天線的基本知識、電波傳播特性以及傳播的路徑損耗預測、移動信道的特征、分集接收技術以及噪聲與干擾、組網技術。③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主要講述GSM系統的組成、特點、編號計劃、傳輸信道的種類和幀結構、系統的接續和移動性、安全性管理、支持的業務以及GPRS系統。④CDMA移動通信系統,主要講述碼分多址在CDMA網絡中的實現過程、系統的特點、網絡結構和提供的服務、IS-95CDMA信道結構、移動性管理、呼叫處理和功率控制。⑤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介紹系統的特點、結構、網絡。實現3G的關鍵技術、三種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TD-SCDMA)。沒有詳細的技術原理內容的介紹,這與實驗的理論出現了脫節。
(2)實驗課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實驗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做實驗。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老師必須先講解實驗原理與及內容,并做一次演示。老師講解清楚實驗原理所須時間超出一半的課時,這樣就體現不出以學生動手做實驗為主了。學生也沒有耐心講解繁瑣的原理,做完實驗不會寫實驗報告,不知道做實驗的意義。
(3)使學生產生應付心理,實驗課變得多余,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教師所不愿意接受的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做出以下的教學改革方案:
(1)本課程理論課教案的編寫改革,按本院校本專業的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主要介紹:①概述移動通信的概念、特點、組成、分類、工作方式工作原理、多址方式工作原理、組網技術。②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講述GSM系統的組成、特點、編號計劃、GSM系統的接續和移動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支持的業務以及GPRS系統。③CDMA移動通信系統,講述碼分多址在CDMA網絡中的實現過程、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網絡結構和提供的服務。④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介紹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系統組成結構、網絡演進策略、實現3G的關鍵技術、三種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TD-SCDMA)。⑤介紹LTE技術及我國的通信產業。
【摘要】隨著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標準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作為運營商的必要工作,勢必也不斷發展變化。為了培養能適應這種發展變化的網絡規劃與優化人才,本文總結了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除課程更新速度太快之外還有內容覆蓋面過廣、人才與培養脫節等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并在實際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教學改革
0引言
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移動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從20年前大款用來談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開始普及的方便通訊用具,再到現在不論城鎮鄉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經離不開的萬能信息平臺,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國龐大用戶群的潛力已經幾乎挖掘完畢,而圍繞著這些用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著移動通信標準的更新和移動通信網絡的大規模建設,提高移動通信網絡質量和性能成為移動運營商增強競爭力的殺手锏,如何高效且經濟地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和維護的需求,已經成為三大運營商急需重視的問題,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工作變得更加炙手可熱?!盁o線通信網絡優化與優化”這門課程的設立,正是為了響應通信領域對具備移動通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無線通信網絡規劃是根據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特性以及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是通過對現已運行的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業務數據分析、測試數據采集、參數分析、硬件檢查等手段,找出影響無線網絡質量的原因,并且通過參數的修改、網絡結構的調整、設備配置的調整和采取某些技術手段,確保系統高質量地運行,使現有網絡資源獲得最佳效益,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培訓移動通信規劃與優化工程人員而設立的,是一門涵蓋知識面廣且相當復雜的專業課;并且需要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首先從移動通信網絡的基本原理開始,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和熟悉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基本流程,使學生們從理論上掌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步驟與目標,在此之外再盡量從工程的角度,結合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與理論去解決實際網絡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故障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院從數年前就開始開設此門課程,也與企業進行過一些培養合作,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改進。從學生的成績、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問題歸納
在移動通信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網絡規劃與優化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存在著普遍性。下面將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為后續教學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礎。
1.1課程知識面覆蓋內容太廣
【摘要】隨著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標準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作為運營商的必要工作,勢必也不斷發展變化。為了培養能適應這種發展變化的網絡規劃與優化人才,本文總結了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除課程更新速度太快之外還有內容覆蓋面過廣、人才與培養脫節等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并在實際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教學改革
0引言
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移動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從20年前大款用來談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開始普及的方便通訊用具,再到現在不論城鎮鄉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經離不開的萬能信息平臺,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國龐大用戶群的潛力已經幾乎挖掘完畢,而圍繞著這些用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著移動通信標準的更新和移動通信網絡的大規模建設,提高移動通信網絡質量和性能成為移動運營商增強競爭力的殺手锏,如何高效且經濟地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和維護的需求,已經成為三大運營商急需重視的問題,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工作變得更加炙手可熱。“無線通信網絡優化與優化”這門課程的設立,正是為了響應通信領域對具備移動通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無線通信網絡規劃是根據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特性以及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是通過對現已運行的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業務數據分析、測試數據采集、參數分析、硬件檢查等手段,找出影響無線網絡質量的原因,并且通過參數的修改、網絡結構的調整、設備配置的調整和采取某些技術手段,確保系統高質量地運行,使現有網絡資源獲得最佳效益,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培訓移動通信規劃與優化工程人員而設立的,是一門涵蓋知識面廣且相當復雜的專業課;并且需要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首先從移動通信網絡的基本原理開始,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和熟悉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基本流程,使學生們從理論上掌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步驟與目標,在此之外再盡量從工程的角度,結合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與理論去解決實際網絡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故障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院從數年前就開始開設此門課程,也與企業進行過一些培養合作,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改進。從學生的成績、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問題歸納
在移動通信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網絡規劃與優化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存在著普遍性。下面將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為后續教學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礎。
1.1課程知識面覆蓋內容太廣
一、無線通信課程特點
無線通信課程的任務是使學員掌握無線通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無線通信系統特點,掌握無線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設計方法和關鍵技術,加強學生系統綜合運用通信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無線通信是目前民用和軍事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無線信道、帶通傳輸、擴頻通信、無線通信組網等。無線課程的講授遵循學員的認知規律,體現在教學上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方法和認知過程的學習。課程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課程講授中與實際系統結合緊密,加深學生對無線通信原理的理解。課程建設著眼學員未來長遠發展,強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課程緊密跟蹤無線通信發展趨勢,緊貼軍事前沿,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課程本著學員是課程的主體的基本思想,積極鼓勵學員參與討論,引導學生自主深入地思考,結合身邊的實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無線通信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2.1構建完善的無線通信系列課程體系
以往在無線通信系列課程設置的考慮中,往往局限于一門課,缺乏系統,課程之間銜接不好,缺乏整體設計。面對飛速發展的無線通信現狀,不斷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無線通信系列課程體系必須加以改革與完善才能滿足要求,無線通信作為這一系列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才有準確的定位。近年來,面向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戰略,在學校深入進行教學改革,進行教學團隊建設的要求下,課程組集合本專業的專家教授經過反復研究,結合十年來的經驗總結與不斷改革,對無線通信系列課程進行了整合,去蕪存菁,形成了“縱向成體系,橫向成系統”的無線通信課程體系。其中縱向包含本科、碩士、博士、高科技培訓班四個培養層次,不同培養層次間教學內容彼此銜接,輔助以不同的教學手段,形成縱向知識體系;同一培養層次間考慮不同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求同存異,形成橫向知識系統。這一無線通信系列課程體系的建立理順了無線通信縱向體系的教學內容。本科生無線通信課程以基礎內容為主,碩士生課程是本科生課程內容的延伸,博士生課程以專題為主,涉及當前無線通信的熱點與前沿問題。教學內容在各層次間具有良好的繼承性,注重主要內容的把握,規范了教學內容。無線通信屬于這一體系中的本科課程,既是基礎課程,也是核心課程。
2.2課程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基于無線通信課程特點,課程教學中十分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結合。在課程建設中提倡內容與能力并重,課堂授課與課程實驗并重的原則。一是在課堂教學中,知識點的講授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使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相關概念并掌握技能。例如在自由空間傳播模型的講授中,討論室內小型無線網絡的建立問題;在地面反射模型的講授中,討論岸邊基站與海面船只的通信問題;在路徑損耗和陰影衰落的混合模型中,討論無線通信系統的鏈路設計問題,并引申到軍用野外無線通信系統設計問題,接收機靈敏度等問題;在小尺度衰落類型中,加入課堂仿真系列實驗,結合平時我們使用手機中的傳輸問題加以講解;在無線通信中的典型數字調制中,列舉并對比目前典型的軍用民用無線通信的調制方式;在直接序列擴頻中,討論CDMA系統的傳輸問題;在跳頻擴頻中,討論美軍與我軍的軍用電臺實例;在無線通信中的組網技術中,諸如多址接入,多信道共用,阻塞率,區域覆蓋,頻率復用,小區制中的干擾,擴大系統容量等問題,均與移動蜂窩網中的實際系統相結合。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這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環節采用了多種教學形式來進行。首先是案例教學,以實際系統為例來支撐知識點的講解,例如頻率復用等無線組網問題結合GSM網絡來講授教學效果就非常好,很容易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其次是例題的形式,例如給定相關參數條件下設計一室內無線局域網,討論諸如覆蓋區域,接收機功率要求,布局等相關的問題。還有是提出實際問題,例如在高速移動的過程中,手機通話會突然出現“無聲”或信號中斷,會是什么原因呢?這一問題的解答就涉及了無線信道傳輸,無線組網等多個知識點。最后是計算機仿真在課堂上的演示,例如通過MATLAB仿真結果,在虛擬儀器上驗證小尺度衰落的特性。二是加強實驗課程建設。無線通信課程注重實驗課程的設置,實驗課程是與課堂教授同步進行的,成績計入課程考核成績,占15%。近年來投入資金進行了無線通信課程實驗的建設。購買了LTE-YD-02B型移動通信綜合實驗系統,在本科開設MSK/GMSK調制解調,CDMA擴頻通信系統,GSM無線網絡實驗模擬手機的功能等實驗。在這些與實際系統緊密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深化了學員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摘要:電子技術是高職通信類專業必修基礎領域課程,其教學改革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電子技術課程開設的現狀,提出了高職通信類專業對電子技術知識與技能的需求;重構了以項目為載體的課程設計思路,設計了課程項目載體、項目子任務及其任務引導內容;分析了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的課程教學模式,提出建議了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關鍵詞:通信;課程;電子技術;項目載體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開啟了通信大發展的時代,使社會對高職通信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長。電子技術課是高職通信類專業的必修基礎領域課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養的奠基石。開展電子技術課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的課程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電子技術課開設的現狀
電子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在高職通信類專業教學計劃中,電子技術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電工電子應用職業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與性能、掌握基本電路分析方法、熟悉電工電子一般應用、熟練使用常見儀器儀表;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為專業領域課的學習奠定電工電子基本理論知識。在教學組織方式上,囿于傳統學科體系的課程組織方式和講授式的教學模式,電子技術課普遍采用了“理論課程+實驗教學+實習課程”的分設方式。仍然遵循著課程、實驗、實習分離開設,一學期理論教學和實驗,另一學期再實習;一位老師講授理論,另一位再指導實驗實習。在教學內容上,電路分析、模擬電子和數字電子的理論知識體系嚴謹慎密,但實驗基本以實驗箱驗證測試為主,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較少,學生常常是為完成實驗而實驗,很難將實驗上升到知識;實習則用1~2周,完成某單一電路安裝為主。在教學考評上,一般以單獨的理論筆試、實驗驗證操作、實習操作等終結性考核為主,輔以平時出勤與紀律的考核。與本科相比,高職學生底子相對薄、基礎相對弱,對單純的知識講授感到乏味,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倦電子技術的學習。學科化的電子技術課程體系和授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時期,以及在學生素質較高、學習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較好的學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高職進一步放寬入學門檻,高職學生普遍趨于行為導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較強,對策略性體驗型知識易于掌握。因此,電路與電子技術課就亟需改革傳統學科化的課程組織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學模式。
二、通信類專業的電子技術知識與技能需求
通過對高職通信類專業面向的主要從業崗位職責進行調研,分析提煉崗位工作典型任務,湹清通信類專業崗位的核心職業能力,分析核心職業能力所在的專業領域課程,建立通信類專業核心職業能力對電路與電子知識技能的主要需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