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學前教育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
1.師資力量薄弱
從事農村學前教育的老師大多都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幼教培訓,僅僅是依靠一些傳統的教學經驗就從事學前教育的工作。對于初步步入孩子的教育不同于小學生的教育,他們的大腦還未得到開發,所以啟蒙教育對他們至關重要,而這些老師又不懂怎樣進行正確而有效的啟蒙教育,所以農村的幼兒園演變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大多幼師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幼師從業資格,他們中有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在家待業人員,有的是兼職小學老師,所以農村孩子接受的學前教育并不正規和標準。
2.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欠發達,所以很少有國家財政支持的幼兒園。大多數幼兒園都是私人辦學,由于私人的經濟能力有限,園內的基礎設施大多都很簡陋,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很多幼兒園的室內建設并不符合國家的規定,園內面積小、課桌椅簡陋、衛生條件差,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學習不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不利于孩子們智力的開發。
3.學前教育小學化
由于針對的對象不同,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學前教育的對象都是3~6歲的兒童,他們的身體和智力都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他們的教育更要細心。但是很多幼兒園并沒有配備專門的教養員和保育員,而是參照小學教育配備一名教師,教學方法上也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們偏重知識的灌輸,輕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性的培養。接收學前教育的兒童由于記憶力有限,所以老師通過這種小學化式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實現教學目的。
一、開展學前教育專項督導的成效
1.學前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福州市各縣區黨委、政府重視學前教育工作,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文件精神,建立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結合當地實際狀況,相繼出臺各縣區學前教育配套文件,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福州市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適齡兒童入園率逐年提高。到2013年,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8.08%,農村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6.71%。
2.公辦學額逐步擴大
近三年,省、市、縣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辦園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資金12484萬元,各縣(市)區配套資金42216萬元。至2013年底,全市每個街道都有一所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都有一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全市公辦幼兒園學位數占適齡幼兒的41.1%,為幼兒園進一步規范管理和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3.辦園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全市公辦學前教育經費已經形成政府撥款、幼兒園保教收費、社會捐資等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撥款在各類教育經費撥款中的比例不斷加大,學前教育各專項經費得到落實。部分縣區還根據幼兒人數配套撥付學前生均公用經費,為學前教育健康良性發展提供經費保障。
摘要: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優化策略進行探討。論述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構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組織能力、調整教育活動內容的能力、引導幼兒進行游戲的能力以及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分析了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應構建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精選專業核心課程,優化專業技能課程,重視教學能力的培養,監管見實習教學工作,打造應用型師資,為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提供師資保障。培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使學生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不斷增加學生的閱歷,促進學前教育系統化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能力
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構成
1.1日常生活組織能力
學前教育注重保教結合的教育模式。教師在維護幼兒對所有事物好奇心的同時,還需要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讓每一個幼兒都健康成長。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和觀察幼兒做游戲、閱讀,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時,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1.2調整教育活動內容的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活動項目,在活動中要不斷鼓勵幼兒獨立完成任務,了解每個幼兒的需求,根據不同的學生調整活動內容,為幼兒創造探索的機會、與同齡人交流合作的機會。
一、日本農業教育
(一)日本農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日本農業教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規定,農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學習有關農業各個分支的基礎知識,技術,理解農業的意義和任務,同時培養主題農業發展的能力和態度。”日本農業教育很有特色,它除了正式的農業教育如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外,還包括一些如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國民教養等一系列具有培訓性質的交叉教育任務。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為從地方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具有培訓性質的農業教育對于地方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日本農業教育除了培養一些專門的農業人才之外,還具有培養農業后繼人才的性質。培養具有正確的農業觀和勞動觀,能夠從農業體驗中感悟到農業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通過農業學習能夠體驗生命的喜悅,富有同情心,體會到勞動的價值觀。提高國民對于農業的認識和理解,在城市和農村界限模糊的今天,為非農業人口提供了一種接受農業教育的機會。
(二)日本的農業教育體系
日本的農業教育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屬于文部科學省系統(教育部)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部分是屬于農林水產系統(農業部)和各縣管轄的農業大學校。文部科學省(教育部)的農業教育主要針對高中和大學教育進行。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部)所管轄的大學包括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在這三種學校中都設置了農業教育,主要指各個大學的農學部。高中也有相關的農業教育,主要指農業高中和普通高中里面的農業課程。農林水產系統(農業部)和各縣管轄的農業大學校主要指一些農業研修機構和培訓部門。農林水產省農業者大學校主要招生對象是一些高中畢業后具有一年的農業實踐經歷的學生。各縣管轄的縣立農業大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私立農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這些農業學校為初次從事農業者講授一些必要的農業管理和經營知識。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而言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縣立農業大學校
日本農業教育體系如上所述,具有與日本國情相適應的教育特色,這里我們主要介紹農業教育體系中的縣立農業大學校。因為縣立農業大學校最具有特色,對于我國的農村教育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縣立農業大學校的服務宗旨是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的人才,為本地的農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這類農業學校主要開設關于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經營以及農業管理知識的課程,是進行農業實踐的培訓和進修機構。農業大學校中主要設立三類部門,分別是“培養部門”,“研究部門”和“進修部門”。這三類部門具有不同的作用,“培養部門”對高中畢業生實施兩年制的實踐性的進修教育,學習期間采取全部寄宿制管理。“研究部門”的教育對象是“培養部門”的畢業生,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培養能夠適應靈活變化的經營環境,具有良好的經營能力的人才。學習時間一般為1-2年。“進修部門”根據農業工作者在農業實踐中的具體實際需要進行短期的培訓教育,學習時間一般較短。學校的招生人數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培養部門”,“研究部門”和“進修部門”一起構成了對農業工作者實施終身教育的培訓場所。這是農業大學校對社區開放的一種途徑,在當今提倡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這種具有終身教育性質的教育培訓機構,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現狀
筆者所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于2006年成立,最初專業方向開設不齊,由1名專業教師和4名文化課教師擔任教學工作。隨后專業教師人數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語數外課程教師)。其中,女教師20名,男教師2名,男女教師比例為1︰10,教師的專業背景與人數分布見下表。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2010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數為50人,2011年學生人數增至130人。這些專業教師不僅承擔有教學任務還承擔了各專業的活動指導。例如,音樂學教師要教授幼兒園音樂活動指導(主要講教學教法),健康教育活動指導由教生物的老師講授,心理學教師要承擔幼兒衛生學教學。
(二)中職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
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人數隨著年份逐漸增加,教師的專業類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樂、美術為主。教師缺乏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現有的教師來自于普通師范院校藝術類、體育類、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鄉鎮普通中學考調進入學前教育專業任教的(轉崗教師)。教師專業結構呈現不完整和教師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具備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一般來說專業知識較為扎實,能勝任專業教師崗位,但對于中職特點和學生特點缺乏了解,執教過程會面臨教學效果不明顯的現象。具備藝術類、體育類專業背景的教師實踐操作技能較強,但缺乏理論知識。他們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比較匱乏,對中職特點及學生特點認識不夠深入,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基礎知識缺乏,文化素養不高。而轉崗教師已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短期內要想改變其教育思想和認識中職教育特點,一時難以實現。針對轉崗教師而言,不僅需要補充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這三類教師在執教過程中面臨進入專業教師角色時間較長、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較艱難、自信心受到打擊等困境。
因此,應著力提升他們的通識性知識,即應提高他們對有利于開展有效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人文知識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識性知識范圍較廣、內容較多,教師們在短時間難以補充,短期的在職培訓也不能達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
二、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