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學科課程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探索期教師培訓課程設置關鍵是對“學科課程”的深度認知,課程目標指向課程學習力、教學改進力、課題研究力和職業實現力。課程依據縱向的“學科課程”的課程要素和橫向的能力指向而設計,“縱橫向課程”真正地將理論以某一種方法按某一種途徑具體實踐,實現自我發展和教育變革。整個培訓課程體系的實施就是“學教研業”一體化,具體實施途徑可以通過樣例學習、課例研修、儀式課程來實現。探索期教師培訓評價應與課程實施同步推進。
[關鍵詞]探索期教師;學科課程;“縱橫向”培訓課程;“學教研業”一體化;教師培訓
一、探索期教師的特點與困境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理論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者對教師發展階段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或模型(福勒、伯林納、利思伍德、休伯曼、邵寶祥、鐘祖榮與李晶、盧真金等),本文的探索期教師主要是采用教師專業發展的5階段理論,指工作第10年左右的教師,其他4個階段分別是初步適應期(工作的第1年)、適應和熟練期(工作的3-5年)、教學成熟期(工作第15年左右)和專家期(工作第20年左右)。[1]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專業需求和任務。就探索期的教師而言,他們的特點與困境在哪里?我們選取了北京地區兩屆探索期的中學語文教師,從基本信息看:地區上,來自北京的16個區,城區(東城、西城、海淀、朝陽)的人數和遠郊區縣的比例是1:1;性別上,男女比例是1:9;年齡上,30—40(含)和40歲以上的比例是8.5:1.5;學歷上,本科和碩士的比例是6:4;職稱上,中一級、中二級、高級的比例是6:2:2;榮譽和職位上,多數是區級骨干、年級的備課組長,甚至有少數教研組長和區級教研員(在培訓階段轉為教研員)。隨著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教師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也備受關注。2015年,未來職業組織與美國州首席教育官員理事會聯合的《教師素養:面向個性化、學生中心的教學》提出4項素養:認知素養、內省素養、人際交往素養、教學素養[2]。歐盟的《歐洲教師素養及資格的共同標準》提出了教師的3大素養:與他人合作,充分運用知識、技能和信息,緊密聯系社會[3]。鐘祖榮教授具體到8種關鍵能力:社會了解力、本體性知識、本體性能力、動機激發力、學習指導力、能力培養力、社會聯通力、診斷評價力[4]。這些教師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身上具有不同的體現。我們通過申請表、心理繪畫測試、素養面試、專業面試四個環節進行探索期教師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調研,按3類素養和9個能力點——職業素養(職業理想、團隊合作力、職業規劃力)、學習素養(學生教育力、尋求支持力、學習能力)、學科素養(學科教學含學科知識、教育改革力、科研能力),得出兩屆學員平均能力分值(略)。從學員各類素養和各個能力的得分看,探索期教師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職業素養高。熱愛語文教育事業,注重自身專業發展的規劃,并能夠制定團隊目標和工作計劃,組織或領導集體備課、校本教研、區域教研等活動。第二,學習素養高。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戰,對于新的教育改革帶來的新的教育理念,他們第一時間去了解和學習,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幫助,學習自主力很強。第三,學科素養低。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教育機械化。雖然近一半是研究生學歷,接受過科研的規范訓練,但在10年的教學生涯中,教師科研能力退化,發表的多為教學設計、教學總結,多是經驗描述捕捉到的教學中關鍵事件,很少能根據設計反思解釋教學規律,論文也沒有理論高度。這三類素養也形成兩大反差:高職業低學科,高學習低學科。探索期教師的困難就來自這兩大反差:1.不能把職業和學科結合起來,即在職業中沒有體現出學科價值。學科價值其實是教師在個人層面上對自身學科的深刻理解與體認,并在此基礎上激發起對自身學科的純然喜愛。探索期的教師只有果沒有因,即有熱愛,但沒有個人的學科體悟:他們在自己所從事的學科領域進行著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可是很多人都在不假反思地重復著機械的勞作,而對于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和學科價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教學在應對教育評價之外還有什么目標?所從事的學科究竟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價值?傳授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是否真正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自我價值是否得到了體現?這些問題都深深困擾著探索期的教師。2.不能把學習和學科結合起來,即難以把學習成果貫穿到學科教學實施中。探索期的教師雖然學習新的教育變革、教育理念,但只把教育變革、教育理念作為一種“信息”進行處理,“信息”處理的一般步驟是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評價信息,沒有任何對“信息”的學科實踐和加工。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強調,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探索期的教師對這些名詞概念都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在其他人的案例上形成一定的解釋和評價,但對于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出綜合性和實踐性,如何設計和實施學習任務群,只有把理論實踐化,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突破、育人突破、科研突破。
二、探索期教師的專業需求:學科課程
根據探索期教師的困難,兩個不能結合的重點都在于“學科”,不是“學科”的“教學”能力低下,而是“學科”的“課程”觀沒有形成,“學科課程”的本質結構認知不深刻,如中學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結構從聽說讀寫能力到學習任務群的重組,這些認知都浮于表面,認為開展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殊不知語文的單篇教學也應體現綜合性和實踐性;認為把任務疊加起來就是任務群,殊不知任務群還有“學習”兩字來限定。這只是應付形式的變化,核心的要素沒有掌握。探索期教師的關鍵任務在于系統深刻地理解“課程”:只有深入學習“課程”“學科課程”,才能真正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從提升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實現教學教育變革乃至真正的社會變革。所以,以“語文學科”為例,從“課程”出發,按實現的路徑,探索期教師要依次培養以下四個關鍵能力:第一,課程學習力。(1)能從育人的角度理解學科課程:理解課程的一般結構和要素,結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了解語文課程的發展趨勢,理解語文課程的本質和結構;(2)能整合課程和開發課程:掌握課程整合、課程開發的主要方法,結合各種資源整合和開發語文相關的校本課程,如書冊閱讀課程、專題閱讀課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等。第二,教學改進力。教學改進力主要根據“學科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進,包括:(1)能在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理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學科核心素養;(2)能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3)能用作業、活動任務、評價測量表、考試、學業質量水平等評價手段促進教學改進。第三,課題研究力。這一能力可以歸入教學改進力,之所以把它單獨列出來,是因為調研中這一得分最低。它是教學改進的一種途徑,指能發現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并轉化為研究課題,基于研究問題使用恰當的研究方法,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并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探索期教師的課題研究力著重于規范和操作,成熟專家教師的課題研究著重于創新和理論。探索期教師的課題研究不以理論建構為主,而是以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主。第四,職業實現力。(1)能自我反思總結出“學科課程觀”前后的教學變化;(2)能在區級以上進行教學改進公開課并獲得獎勵;(3)能在校級或區級以上教育教學課題中立項,并完成課題研究。在學科課程促進教學改進、課題研究中實現自我發展,實現個人學科價值,并把教學教育改革落實到底,實現真正的社會變革。[5]
三、探索期教師培訓課程設置:縱橫向課程
統一戰線學科建設的支撐體系是以服務統一戰線學科建設為中心、以為統一戰線學科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學科規劃、人才支持、資源共享、科學評價體系與成果運用體系為目標的,貫穿貫徹于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全過程的,引導、規范、支撐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歸類、整理、優化工作的總和。統一戰線學學科支撐體系的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遵循學科建設基本規律,圍繞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加強學科體系建設,培育具有統一戰線特色的優勢學科的意見》,立足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實際,統籌兼顧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內部多個專業之間、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出、適當交叉”的原則,凝煉學科方向,優化專業結構,匯聚學科隊伍,構筑社會主義學院與高校的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合作平臺,實現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優化;三是建構既促進統一戰線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又符合統一戰線學科建設實際的具有較強針對性、操作性的統一戰線學科系統,爭取在統一戰線學科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有所進展,切實提高學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個人認為,一個完備的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支撐體系離不開以下幾個系統有強有力支持:
一、政策支持系統
政策支持系統是支持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的長遠發展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規章及制度的有機結合,其主要包括信息系統、政策扶持系統及教學科研導向系統等方面。其中信息共享系統是政策系統的“神經”系統,其主要任務是要根據統一戰線學科建設主體系統的需要,提供準確、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以實現決策與導向的科學化。其基本功能是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整理、相關信息的加工與儲存及信息的傳播與利用。政策支持系統是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的“思想庫”、“智囊庫”或“外腦系統”,通常由各種政策研究機構、政府與這些機構的關系以及具體的咨詢活動構成,其基本功能是政策問題的發現和診斷,政策預測研究及政策方案的設計與評估。教學科研導向系統是由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主體中從事統一戰線學教學與科研的個人、團體或組織構成,其主要任務是保證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的良性運行與建設目標的實現,減少決策失誤,避免政策執行中發生變形,以保證統一戰線學建設成果與教學科研成果的高度結合的有機轉化。
二、課程規劃系統
課程規劃系統以模塊化思想進行設計,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科學安排,充分體現統一戰線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統一戰線學科課程規劃體系是由共識教育課程、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課程、四種能力課程等三大模塊構成一體的新的課程體系。三大模塊課程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將統一戰線教育培訓理念貫穿于統一戰線學學科建設的全過程。共識課程主要由基礎理論課程、時事政治課程兩大塊組成,統戰理論與政策系列課程主要包括:
(1)統戰基本原理、統戰史(含中國共產黨統戰史、多黨合作史、派史)、統戰方法論、統戰思想史,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和中共的;
(2)政黨統戰學,其中又包括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其理論、人民政協理論、參政黨建設理論;
摘要: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是集科學、藝術和媒體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應用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采用基于學科競賽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競賽的現狀與問題,應從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加大競賽宣傳力度、拓展學科競賽內容、組建優秀指導團隊、健全競賽激勵機制等方面采集積極措施。
關鍵詞:學科競賽;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是集科學、藝術和媒體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應用學科,涉及多媒體網頁設計、攝影與攝像、FLAH動畫設計、數字音視頻制作、數字媒體網絡傳輸等多個實踐環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科技能競賽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1],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彰顯學院的辦學實力,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為高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中除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設計方法和操作技能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筆者認為,為了增強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應把學科競賽作為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各類學科競賽。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競賽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高校紛紛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該專業教學實踐中,很多高校積極探索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北方工業大學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高度重視教學競賽實踐環節,從2008年開始投入了大量教學儀器設備專項經費,用于購置各類數字媒體軟件、硬件設備,創新實驗室與創新基地以滿足競賽需求,學院連續三年主辦了“卓立杯”校園原創數字媒體設計競賽。又如,北京服裝學院新媒體與動畫專業,在隨境游戲課程教學中,教師結合Nokia諾基亞移動創新大賽,帶領學生以團隊為單位組織參賽,在課程結束前將優秀作品選送參賽,獲獎作品進行宣傳并獎勵,調動了學生的參賽激情,學生通過參賽也提高了實踐能力。但是調研中發現,目前很多高校對學科技能競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忽視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這一面向應用的交叉學科專業的特性,未將學科競賽納入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案,對基于學科競賽的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導致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嚴重脫離。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設置未將賽學教有機結合。一是課程設置過于偏重理論。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學生掌握數字技術在影視藝術領域、網絡多媒體等藝術領域中的知識、技能和具體運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例如:手機動漫制作課程,部分高校在教學上側重于講授手機游戲策劃、創意,而忽視了手機動漫、游戲等的創作實踐。二是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往往因老師的專業特長設課。由于數字媒體專業是新設專業,師資力量缺乏,有實踐經驗的優秀教師更少,有的專業課程往往采取老師能勝任的就開,不能勝任的而特別需要學生掌握的軟件實踐操作的課程因為缺乏教師就不開設,導致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較弱,這種現象也影響學生的參賽熱情。三是課程設置未將學科競賽有機地結合。由于大一學生主要是打基礎階段,缺乏操作能力而沒參賽,大四學生往往忙于離校找工作也沒時間和心情參賽,所以真正參加學科競賽的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學生,但是課程設置往往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沒有將課程設置與各類賽事結合起來。第二,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效果不佳。一是沒有營造參賽氛圍。不能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參賽積極性。二是未能有效重視賽前培訓。賽前培訓對技能競賽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賽前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又嚴重影響了技能競賽水平的提升[3]。目前主要存在賽前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不夠、忽視學生專業職業精神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等問題。三是賽事安排不夠科學。由于缺乏有效組織和協調,教師各自為政,甚至同一班級不同的課程都被教師安排參加同一賽事,讓學生疲于應付,影響了參賽質量。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有的學院缺少對組織參賽的教師和競賽獲獎學生的激勵措施,沒有制訂出一系列的競賽獲獎的扶持政策。就教師而言,由于指導教師的工作量都較大,而且要經常犧牲節假日和業余時間進行輔導,一旦競賽成績不理想,教師要承擔很多無形和有形壓力。加之學生參賽獲獎與否對評職稱影響不大,指導學生獲獎所得獎金也較低,降低了教師組織學生參賽的熱情。就學生而言,由于參賽沒有與考試成績掛鉤,也沒有把參賽獲獎作為每年獎學金、助學金、三好學生等諸多評選的必要條件,更與未來的升學、就業沒有必然聯系,所以不愿意耗費較多的時間參賽。
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組織學科競賽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要讓學生成為本行業領域具有較寬知識面和較強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建立競賽實踐教學模式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五方面進行:第一,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注重賽學教結合。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參考大廣賽、互聯網+、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的參賽時間和大賽項目內容及時進行調整。這些比賽往往有其周期性,如互聯網+比賽的開賽時間為三月底或四月初,初賽截稿時間為六月底。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等理論課程設置應在大一上學期,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等相關課程可安排在大一下學期。在教學活動中,應將競賽與教學相結合,將學、練、賽與教融為一體,以各類競賽為平臺,實現一面教、一面學、一面賽,在賽中教、在賽中學、在學中賽,將“學與賽、賽與教”密切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通過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第二,加大競賽宣傳力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賽。加強競賽宣傳是提高競賽認識度、增強學生參與積極性的重要渠道。院系和專業教師應高度重視競賽宣傳。一是做好新生入學競賽宣傳。從新生入學開始,學院就要介紹各種設計賽事活動,展示學校學生以往參賽取得的優異成績。二是舉辦參賽獲獎者經驗交流會。讓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介紹參賽的經驗與收獲。三是積極營造競賽氛圍。通過校內海報、學院官網及微信群、QQ群等多種形式,宣傳學科競賽信息,形成較強的競賽氛圍。四是做好賽前培訓。對重點競賽、常規競賽,通過召開參賽動員大會,介紹比賽詳情,指導學生選題、制作,注重學生專業技能、職業精神、心理素質的培養。五是注重競賽表彰,對獲獎者通過頒獎大會表彰、宣傳欄介紹、學院網頁宣傳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賽激情。例如湘潭大學專門設有學科競賽網頁,每年公布各類獲獎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第三,拓展學科競賽內容,積極組織學生參賽。一是把課堂教學與設計競賽有效結合。教師應密切關注各類賽事信息,并將教學內容與賽事有機結合。根據競賽內容和時間,適當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和機房實作基礎上,指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競賽題目,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團隊組合按照比賽要求完成設計任務,將學生參賽作品作為作業完成的方式之一。二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賽。由于各類設計比賽舉辦時間并非完全與課程教學進程相符,課程教學內容也不一定與賽事完全吻合,為了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比賽,建議各系安排專業教師輪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相應的賽事。在擴大學科競賽受益面和影響面的基礎上,認真篩選質量高、影響大的學科競賽,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優勢項目上。三是把畢業設計和設計競賽結合起來。教師及時推薦當年的設計競賽信息,鼓勵學生將畢業設計與設計競賽結合起來。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優秀指導團隊。指導教師的水平決定著學科技能競賽參賽選手的水平。設計競賽具有知識面寬、涉及學科多、選題范圍廣等特點,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又是知識更新很快的專業,對教師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的廣度、深度與實際設計經驗的要求更高,要指導學生競賽獲獎,一是學院應提供條件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培訓和學術會議。例如,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組織教師參加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四川綿陽知覺科技有限公司等各類專業培訓,派遣教師參加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單位主辦的各類相關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二是每年定期召開師資隊伍建設專題研討會,找出師資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三是挑選敬業精神、教學水平、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組成競賽指導隊伍。第五,健全競賽激勵措施,建立競賽保障機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學科競賽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學院應設立專門的競賽組織機構,負責學科競賽的宣傳組織、成果認定、成果獎勵等工作,對組織指導學生獲獎的教師和獲獎的學生都要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學科競賽指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是質量與效果的保證。學院應對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工作量認定、年終考核等方面傾斜,并根據學生獲獎情況給予不同的物質獎勵。對參賽獲獎的學生,除物質激勵、期終考核加分、綜合測評加分、計入學分外,還可以作為年度獎學金評選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等重要條件。
摘要:隨著管理會計的廣泛應用和高校改革的深入,優化管理會計在高校的應用模式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院校在培養目標上更傾向于實踐型人才,肩負著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大使命,在我國實施人才培養戰略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國獨立學院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管理會計課程的現狀,分析了獨立學院管理會計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加快獨立學院管理會計課程改革。
關鍵詞: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改革
一、引言
作為會計的重要分支,管理會計主要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系統。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傳統的財務會計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持續發展需求。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管理會計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為適應企業的實際需要,高校管理會計課程也應相應改革。
二、獨立學院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管理會計是一門跨學科課程,結合了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數學,統計學,運籌學和其他學科,結合了組織管理和相關技能。要掌握這門課程,我們需要以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為基礎。獨立院校是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辦學的本科以上普通高等院校,獨立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實踐性人才。管理會計的教學對培養實踐性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現階段而言,管理會計課程在多數獨立學院的教學中仍有待改進和完善。
(一)學科定位不清晰
環境設計專業由于其設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特點,因而其學科教學也要用學科綜合的視角看待,要強調各個學科交叉的科學銜接和有效融合。此外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是個較冷門專業,其專業實踐同理論知識結合比較突出。同時,由于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的是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因此,將跨學科教學模式融入專業教學之中,構建環境設計專業綜合培養體系,更能夠滿足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從現階段情況來看,關于我國跨學科專業培養體系的構建的相關研究正處于起始階段,仍需要大量實踐和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教學培養體系構建進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夠起到一定參考作用。環境設計專業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分支,相比大多數專業而言,該專業更加強調實踐性的綜合性。隨著我國發展逐漸轉向高質量發展方向,環境設計的實踐意義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環境設計的多學科綜合交叉特性對該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多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及其培養體系構建融入環境設計專業等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鍛煉學生綜合素質,為我國培養出理論知識更豐富扎實,專業實踐更可靠精通的新時代綜合人才。
跨學科教學現狀以及意義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針對跨學科學習模式的教育和教學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究,跨學科教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高校認可和重視。有關跨學科教學的模式,大致的可以分為文理科之間的交叉教學模式、理工科相結合的交叉教學模式,由多種部門教學互相交叉作用實現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以及從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角度出發或者具有綜合科研項目而構建的以科學研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四個大類別。考慮到多學科、跨專業教學的復雜性,門類較多,專業學科之間交叉連接呈現學科網絡。多樣性與網絡形態使得跨學科教學的知識整合和梳理過程呈現復雜性、多樣性。近年來,國內高校逐漸建立試點教學,注重跨學科專業或課程的重點的建設,并慢慢積累經驗實現了有用的改革研究,獲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果;同時,針對跨學科學生的培養、現存的學科課程設計及管理體制等多個重點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今后改革發展的方向,跨學科專業的課程設計表現出明顯的多學科交叉性和很強綜合性。針對學科和專業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發現,專業方面的理解得到提高,保障學生專業基礎的鞏固、思維的靈活,實現融會貫通。
當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困難
各個科目教學連續性不強、未形成系統
由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科綜合性,很多基礎課程的開設不是由本專業本學院開設的,學生需要學習其他學院開設的課程。這樣的情況很容易造成各個科目的教學不夠連貫,出現教學內容部分重復或脫節的情況,對于教學內容重復部分,在某一知識點上,不同學院的授課老師授課重點可能存在差異,部分觀點也可能大相徑庭,矛盾的觀點將會導致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查閱資料或是詢問教師;而脫節的教學部份亦是如此,需要學生在課后自行查閱資料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學習壓力增加,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基礎內容學習造成影響。
課程設計未跨學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