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心理學辯證法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用數學歷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實踐說明,大部分的學生對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感興趣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數學家的感人事跡。比如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不但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美國的生活也享有豐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終想念著自己的祖國,經過重重困難終于回到祖國。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實現了“二彈一星”,提高我國的國防能力,保衛我們國家的安全。在國外的數學家中,著名數學家歐拉從19歲就開始,他依靠頑強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他在雙目失明以后,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間,他還口述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教師通過這些數學家感人事跡的介紹,可以培養學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獻身精神。將最近幾年中國中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的一些成績向學生介紹,激勵同學們奮力拼搏的精神,樹立學好數學、為國爭光的思想。
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數學中到處充滿著辯證的方法和思維,中學數學的教學大綱指出:“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闡明教學的內容,這樣學生既有利于學習基礎知識,學生又有利于形成唯物主義世界觀。”在數學的教學中可用以下幾點來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1.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的認識水平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數的擴充、代數與幾何的結合,某些定理、推論的推廣,發展的觀點由此得到體現。
2.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在數學當中,面可以看成點線運動的軌跡,旋轉體也是平面圖形運動的結果,直線是向兩邊無限延伸的,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強調這些,使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辯證法中運動的觀點。
3.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正數與負數、有理數與無理數、實數與虛數等,這些不同的概念是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加與減的轉化,乘與除的統一,乘方與開方的互逆,在教學中強調這些數學規律,讓學生從中接受到矛盾與對立統一及相互轉化觀點。
摘要:OBE教育理念的內容可以分為以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從而構成了系統性的要求。系統性的要求必然內含辯證法的特征和方法。成果導向理念所蘊含的現實與未來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OBE教育理念施行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教與學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教育目標的引領作用,揭示了反饋機制對持續改進理念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OBE教育理念;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
OBE教育理念,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和澳大利亞。我國于2014年加入《華盛頓協議》,這標志著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具有了全球性質,同時OBE所確定的教學理念也逐漸被我國高等教育所接受,成為學科教學體系改革的風向標。OBE遵循三個基本理念: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從辯證法的角度來審視,能夠加深對三個理念的理解,分析其蘊含的科學性的一面。同時為更好地貫徹OBE教學理念,把其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一、成果導向理念是現實與未來辯證關系的表現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強調由國家、社會、市場等外部環境和高校自身定位、課程本身特征所形成的內部環境所決定的未來目標,決定現實的教學實踐。OBE要求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實踐都要圍繞著所謂的“產出”來開展,而“產出”是指向未來的目標,是“應然”的狀態。而實際存在的社會需求和畢業生現實之間的關系的“實然”狀態又是什么樣子呢?根據對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市場狀況調查我們發現,就業供給側結構性不平衡狀況非常突出。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一是適合需要的人才總量不足。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我國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總量大,但是畢業生市場中符合需求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充分滿足這一需求。二是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受利益驅動盲目擴招,導致大量低成本專業上馬,引起的后果是許多高校專業雷同,畢業生培養質量大打折扣,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一般性人才結構過剩、新興產業人才不足、國際化科技人才稀缺,成為我國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中突出的結構性失衡問題。”[1]這種結構性失衡,必然會導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即高等教育要堅持成果導向。高校培養畢業生質量的現實狀況與社會對畢業生所希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關系,屬于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系。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對立性表現在現實不等于未來,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統一性表現在現實中包含著未來的種子,經過人們的實踐,現實可以轉變為未來。現實與未來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求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主體必須認識到現實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機制、資金和精力的投入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高校在育人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低層次培養的問題。許多課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試的評價結果,導致學生形成突擊性記憶學習的習慣,而沒有培養出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創新學習的習慣。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學習的機器,不是充滿了能動性、主體性,進而不斷發現自我而不斷提升自我的人。傳統的高校課程體系在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總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對比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例如用定量的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它的缺點是容易引起低分學生的自卑感和高分學生的自大感,這兩者都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同學們之間的合作學習。OBE教育理念可以利用課程地圖、SLOS目標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比較,不斷超越自我,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快樂,找到自我成長的快樂,為學生不斷發現自我的能力提供動力。現實和未來的統一,讓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主體相信,通過實施OBE教育理念,能夠讓大學本科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出達到或者接近社會需要水平的畢業生,能夠提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
二、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是教與學辯證關系的表現
傳統的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過程。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一直成為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師控制了整個課堂,強制性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絲毫不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的教育規律。OBE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教與學的中心。而學生中心論是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倡導并發展起來的,它對于很多國家包括我國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主要是幫助學習者解決他們當前認為重要的問題,增強他們已有的興趣、生活經驗和動機,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隨著20世紀70年代人本主義課程理論在西方的興起和繁榮,“以人為中心”的課程呼聲越來越高,成為課程發展的一個方向。各國教育家普遍認識到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把知識、智力與個性結合起來,使其達到和諧統一[2]46。OBE理念的提出者WilliamSpady在其著作《成效基準理念的教育》中也強調,學生學到什么和是否學習成功比什么時候學習以及怎么學習更重要。因此,OBE關注以下四個問題:(1)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2)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3)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4)如何判斷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OBE理念的提出為課程改革和評價提供了新的視角,從注重課程資源的投入轉變為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3]。這樣成就了OBE教育理念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課堂教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教與學的關系,師生之間的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的交流就是通過這種關系來實現的。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師生之間實現了對象化和非對象化,也實現了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的運動過程,學生得到了教師的言傳身教,把教師身上具備的素質變成自身的素質的一部分,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通過檢查自身儲備的知識,通過學生對自身的反饋,其素質也得到了提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教與學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即矛盾關系。對立性表現為教師的認知水平高于學生,教師擁有的知識不會自動地變成學生自身的知識;統一性表現為,通過一系列實踐中介行為,教師擁有的知識又可以變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教與學的對立統一性關系表明,只有學生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教師教育這個影響的外因,通過自我教育的內因起到應有的教育影響作用,“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教育的條件和內動力”[4]。通過積極思考、消化吸收這種能動性的自我教育過程,才能把教師擁有的知識轉變為學生自身的知識。可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習和學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學和教師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學生是教學關系的重點,因此,學生是教學的中心。趙炬明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即以學生當前發展狀態為基礎,發掘學生潛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二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改革傳統的以教材、教師、教室為中心的觀念,把學生的學習作為所有活動的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其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對自己學習負責,而教師是學習活動設計者、環境營造者、過程輔導者。三是以學習效果為中心[2]48。這充分說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成為共識,貫徹執行這種理念也應成為下一步教學改革實踐的重點。在新的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要圍繞著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改革教材體系。教材體系不能以學科理論體系為發展方向,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目標為發展方向。二是堅持啟發式教學實踐。啟發式教學不等同于提問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要求在備課的過程中既備教材,把教材的知識點用邏輯形式把它們串聯起來,做到對教材體系爛熟于胸,更重要的是要備好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當下的狀態和認知水平,在備好學生的基礎上準備好合適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設計好具體的教學過程,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系統的整體。三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任何技術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包括5G時代即將來臨的技術。因此,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來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需要。例如翻轉校園、MOOC、在線課程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得以提升。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系,我們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利用學習心理、情緒心理、個性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更好的實施,最終能夠讓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個性完善。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為學校心理咨詢師)根據人的心理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運用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以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3]。
1.2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為教師或輔導員)以辯證法、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將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政治觀念,逐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過程[3]。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系,我們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利用學習心理、情緒心理、個性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更好的實施,最終能夠讓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個性完善。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改革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1]顯示,到2016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共2596所,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達26958433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加快完善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等學科建設。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在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高校改革趨向社會化,人們的利益需求趨于多元化,各種思想觀念互相碰撞,大學生更容易出現各種困擾和疑惑[2]。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存在的許多問題,可能不僅僅是思想政治問題或者道德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甚至家庭密切相關的心理問題、情感問題以及行為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讓大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以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實現自我成長。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為學校心理咨詢師)根據人的心理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運用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以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3]。
1.2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外國文學教學是實現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哲學意識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理順了外國文學教學與西方哲學思維方法培養之間的關聯性和統一關系,結合恰當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哲學思維培養一定能成為外國文學教學內容的增長點,哲學思維培養也將成為外國文學教學的新視角。
【關鍵詞】文學教學;哲學思維;思辨方法
一、哲學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與哲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前者是藝術的、審美的,因而是具體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邏輯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論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特殊與普遍的統一。在文學中,普遍是通過特殊而揭示出來的;相反,在哲學中,特殊是通過普遍而揭示出來的。我們亦承認,文學與哲學同處在社會文化大系統中,兩者關系是密切的。關于文學與哲學的關系,“關聯說”認為哲學是文學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體系可滿足人類知識上的好奇心,同時又可使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有所配合。因為人能知道何者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適應人的生活環境以及人的內在自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顯然會受到哲學的影響。第二,哲學可作為文學批判的工具。因為文學作品是訴諸語言的表達,而用語言表達的食物都有線索及理路可供探尋,有它的內在邏輯,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東西。因此,哲學可用外在的觀點,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涵義,價值(吳錫民,1994)。
二、外國文學中的哲學思維培養的范式
(一)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在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為一種綜合思維能力,甚至上升為一種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個理性的批判思維者具備諸多人格特質,如好奇性,開放性、系統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養的是一種富于創新意識的批判精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聯系西方文化、文學的背景,結合探索型的文學形象的評析和歷代接受者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批評,有意識的讓學生意識到:培養批判思維能力與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批判思維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質疑答問能力,更能成為一種解放力量,在不斷的批判中實現不斷的創新。
(二)哲學辯證思維培養。哲學辯證思維具有全面聯系和系統整體的特性。對外國文學中復雜的文學現象,如何摸準其發展脈絡。對前景做出準確判斷,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例如,我們只泛泛地講解表現主義、心理分析主義等等,而沒有對這些主義的出現做出分析,不能辯證地看這些主義產生的原因和結果,就會使這些知識單擺浮擱,不能上升到規律的層面上,也就不可能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外國文學教學中,必須注入辯證法,用辯證法來融會貫通,對其正反兩方面進行準確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