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鄉村文化藝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對現代鄉村油畫藝術進行合理、全面鑒賞,不僅有助于其中蘊含的鄉土氣息,也為當前傳播農村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載體。因此,選擇全面、合理的視角研究鄉村文化,意義突出。本文結合《美麗中國:特色的鄉村》一書,分析現代鄉村油畫藝術的獨特內涵,通過分析現代鄉村油畫藝術鑒賞技巧,從而為當前有效傳播農村文化藝術提供有效借鑒。由張俊紅編寫,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3年9月聯合出版的《美麗中國:特色的鄉村》,主要以“特色的鄉村景觀”為研究主題,通過選擇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西南村寨等各地區極具特色的鄉村人文景觀進行精準描述,為讀者生動呈現了特色鄉村景觀的基本情況、形成歷程和觀賞性特征,在部分人文景觀介紹過程中,還添加了傳說故事介紹,提高了全書內容的可讀性。通過重點分析、研究鄉村景觀的各類經典案列,形成了符合我國鄉村景觀氣息的藝術認知規律。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觀點形象,內容豐富
該書案例內容豐富,講述觀點經典、形象,其中生動展示了雄壯高山、峽谷洞穴、湖泊泉池和沙漠戈壁等各類景觀,向讀者生動講解、揭示了鄉村景觀的展示形態,闡述了我國各地區、各類型景觀的發展形態、藝術特色,從而對我國各類景觀特征形成了全方位認識。現代鄉村油畫藝術是以鄉村文化、鄉村形象為獨特創作素材的藝術形態,在當前研究該藝術形式時,可以從以下視角出發:第一,現代鄉村油畫詮釋了獨有藝術格調,為當前大眾營造和呈現了濃郁的鄉土藝術審美氛圍,是當前大眾了解農村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部分鄉村油畫作品描述了景色秀美、構思巧妙、色彩清爽的鄉村景象,為大眾詮釋了觀賞效果極佳的藝術作品。第二,鄉村油畫藝術能夠以“原汁原味”的方式生動呈現鄉土景象,使大眾充分體驗鄉村氣息的美好內涵。現代鄉村油畫藝術是以鄉村文化為基礎,通過凝聚鄉村自然、人文環境中大眾共同的價值追求,生動詮釋了自然鄉土氣息,也展示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第三,在油畫所營造的鄉村氣息畫面中,通過使用豐富、多姿的油畫藝術,畫面藝術整體意境深厚,既展示了美麗、生態的鄉村景色,也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實現優化藝術的最佳展示效果。
二、論述新穎,貼近實際
該書論述觀點新穎,貼近中國鄉村景觀的生態實際,該書立足復興、傳承鄉村文化,在系統講述各類鄉村景觀的基礎上,闡述了當前鄉村景觀的美學特征、發展內涵,著重論述了我國廣大鄉村景觀的設計理念。通過向我國自然生態景觀進行生動展示,既有助于擴大讀者的研究視野,從各類鄉村景觀中汲取設計、創作靈感,也有效改善了讀者對鄉村景觀的美學認知,提升了讀者的藝術審美層次。在當前借鑒現代鄉村油畫藝術作品時,可以依托本書觀點從以下視角出發:一方面,鑒賞現代鄉村油畫藝術,需要從其中蘊含的鄉土審美和農村文化出發,通過積極嘗試和實踐探索,既有效鑒賞現代鄉村油畫藝術,也為當前農村文化藝術有效傳播提供客觀研究視角。另一方面,想要真正有效鑒賞鄉村油畫繪畫藝術,不僅需要感受我國鄉土氣息、鄉村景象的真實生態,也要充分體驗其中所蘊含的鄉村文化,通過選擇良好的情感品鑒視角,從而實現該藝術傳播與展示的最佳效果。
三、案例豐富,揭示規律
該書展示了完整的研究結構,通過選擇各類型、各地區的鄉村景觀作為研究案例,為當前大眾生動、客觀了解鄉村景觀形成了更深層次、全面的認知和了解。通過對鄉村景觀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根基進行詳細論述,超越了景觀表象的“認知誤區”,使讀者對鄉村景觀的價值認識回歸景觀本質,為建設美麗鄉村背景下,實現鄉村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內涵的有效融合。在全新傳播環境下,傳播農村文化藝術時,要注重做到:第一,要融入“互聯網+”環境,構建新的智慧化傳播機制。“互聯網+”具有智能開放、高效協同和個性多元等諸多優勢。在“互聯網+”環境下,傳播農村文化藝術時,要以“互聯網+”為平臺,構建智能化、立體化傳播機制,將各類生動反映農村景象的藝術作品進行智慧化改造,從而高質量開展農村文化藝術傳播工作。另一方面,要構建以大眾為主體,反映大眾生活狀況的農村文化藝術傳播體系。在傳播現代鄉村油畫藝術時,既要了解其中所蘊含的鄉村特質,還要充分體驗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傳統,豐富農村文化藝術形態。該書不僅是一本系統化介紹我國各類自然景觀的著作,更為讀者全面、系統呈現了我國的特色鄉村人文景觀。我國文化是建立在農村文化基礎上,農村文化藝術不僅為油畫藝術提供了創作素材,更是當前欣賞、品鑒油畫藝術的重要研究視角。通過對現代鄉村油畫作品的創作狀況、素材內涵和繪畫藝術語言進行全面梳理,有效拓寬了鄉村油畫藝術的發展空間,為當前農村文化藝術傳播發展提供了全新載體。
一、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隊伍
傳承及保護農村民間文化藝術,關鍵是做到后繼有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對實現文化價值傳承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文化藝術因為多種因素漸漸失傳,這實際上會造成重大損失。所以,必須全面發揮民間藝人在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培養并鼓勵鄉土民間藝術家,激發民間文化藝術活力,建立好的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基礎。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給予必要的扶持。通過培養農村的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特別通過農村的民間藝人,用藝術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響農民,提升農民改變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造就并培育農民身邊的多樣文藝能人,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提升創辦文化藝術的積極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藝術傳承人的潛能,通過民間文藝隊伍工作當成切入點。鄉村文化廣場是文化藝術傳承人的主要活動場地,為彰顯地方特點,要讓文化藝術傳承人主動擔當民間文藝隊伍組隊、管理和培訓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隊、小劇團等,同時,還需要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民間隊伍的質量進行全面評價,發揮好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組織領導作用。三是,發揮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倡導作用。積極鼓勵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廣泛參與到各類比賽中。通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來激發廣大群眾的自我提高機能,并以此作為示范,進行積極推廣,培育民間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此外,鄉村歌曲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起到凈化民風的作用。通過編排一些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的表演節目,廣泛宣傳民間藝人在保護民俗方面的積極作用,讓群眾能感受到身邊的優秀文化,以此來影響廣大群眾,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自覺意識
文化在農村的走向與發展過程來看,文化產生的力量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過程,同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在開展生產與經濟建設中的自覺運用與創造。但是,從農村文化藝術傳承從創造到運用、發展來看,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指導農民去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承擔起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使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養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開放意識。在全面提升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三是強化農民主體創新性意識培養。確立廣大農民的自主性意識,能讓農民在文化層面發揮其創新能力,通過不斷開發農民創新意識,打造農民創新品格,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
三、總結
總之,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之路任重道遠,既要堅持完善針對農村民間文化藝術與傳承相關的法律,還需要做好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隊伍,最后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自覺意識,提升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水平。
作者:李世祥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藝術素養,廣泛傳播群眾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在群眾文化中融入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內容,能實現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同時,需要分析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相互融合、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有鑒于此,本文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合理方式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進行傳承,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范圍,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實現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陶冶群眾情操的目的。
一、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
(一)兩者的相同特點
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群眾文化也包含一部分民俗文化內容,與社會功能相結合,兩者作用相同,通過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結合,能提高社會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認知。如通過開展大型文體活動,調和群眾關系,通過引導社會輿論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提高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兩者還能在群眾輿論方面發揮作用,強化社會道德教化,呈現出濃郁的群體性特點與社會性特點。
(二)民俗文化能推進群眾文化發展
傳承民俗文化藝術發展時,需要明確其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存在影響,隨著時代變遷,民俗文化也在不斷變化,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文化對群眾文化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群眾文化也可以豐富民俗文化的內容與形式。
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的不斷完善,為建筑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容,隨著人們審美能力的持續提升,以及現代建筑的室內空間設計所體現出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特征,新中式文化美學主導下的室內空間設計效果更加多元化,且能夠滿足人們在視覺藝術上的差異化美學需求。同時,新中式文化美學主導下的室內空間設計在強調文化元素應用的同時,還要求文化元素組合形態與室內空間結構的適應性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中式風格室內裝飾設計中,基于文化元素的室內藝術空間構造更加復雜。
1西北鄉村民宿露天空間設計效果圖
鄉村民宿設計的關鍵在于如何保證空間意境構建的合理性,借助特色民宿設計實現區域文化的滲透,從而增加游客對于鄉村民宿旅游產品的粘度。該鄉村民宿露天空間建筑主體外立面的裝飾色彩繼承了西北地區建筑特色,且實木框架與茅草鋪頂的設計保持了原生文化空間。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的特點與中間偌大的泳池形成了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反差,在滿足鄉村民宿旅游產品中多元休閑空間營造的同時,也能夠使游客對區域自然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
2轉角茶室設計效果圖
新中式文化美學主導下的室內空間設計強調不同文化元素的綜合應用,基于差異化的空間結構,在文化元素的組合形態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靈活、多變的特征,從而構建與人們需求相—致的藝術空間。該茶室位于室內轉角位置,在設計中則分別在左右兩側采用了中式圈椅與坐塌兩種中式家具,強化了室內空間設計的傳統文化氛圍。左側墻面的中國國畫的應用,進—步豐富了該茶室的文化元素,烘托了空間文化氛圍,地面與墻面的裝飾燈具在空間藝術環境的構建方面具有良好的整體性。
3半開放茶室設計效果圖
空間結構對新中式文化美學元素的組合效果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該茶室采用了典型的半開放式結構,新中式家具在選材上延續了中國傳統家具普遍適用的實木材質,造型上繼承了西方所特有的風格,原木色的配色突出現代建筑室內空間設計中清幽、淡雅的藝術氛圍。室內右側的圓形鏤空影壁設計是中國傳統建筑設計中較為典型的元素之—,在豐富空間視覺層次感的同時,還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創作中的借景手法,進—步提升了空間視覺藝術效果。
湘西民族文化藝術是形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鄉土民間,并且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相沿流傳,形成豐富而珍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湘西民族文化藝術具體表現在社會組織、日常起居、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勞動娛樂和民間信仰等方面,通常以語言、文學、藝術、體育等形式體現出來,但在很多時候,這些形式都是相互結合滲透到一起進行綜合展現,因而湘西的民族文化現象又是神秘而錯綜復雜的。利用民族高校為平臺有效傳承和發展這些民族文化資源不僅能提高湘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可讓湘西優秀的文化資源進一步發揚光大,突出民族高校的辦學特色,擴大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對此,曾在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專題調研時強調,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湘西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在民族高校傳承的必要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角的武陵山片區,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孕育了眾多的民族文化資源。目前,這些民族文化藝術很多都被申報成了國家級、省級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精神財富遺存,由相關的實物載體、行為方式和文化場所(文化空間)所體現,包括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即口頭文學及其表述的語言、美術和表演藝術、有關自然界及生產生活的知識與技藝、禮儀節慶、體育和游藝活動等。如土家族織錦技藝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并列為傳統手工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由湖南省鳳凰縣申報并列為傳統手工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擺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并列為民間舞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踏虎鑿花由湖南省瀘溪縣申報并列為民間美術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展名錄;土家族打溜子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并列為民間音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由湖南省吉首市申報并列為民間音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咚咚喹由湖南省龍山縣申報并列為民間音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挑花(苗族挑花)由湖南省瀘溪縣申報并列為民間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展名錄;苗族服飾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并列為民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展名錄;苗族四月八由湖南省吉首市申報并列為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展名錄;土家族梯瑪歌由湖南省龍山縣申報于2008年6月7日列為民間文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哭嫁歌由湖南省永順縣、古丈縣申報于2011年5月23日列為民間文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苗族古歌由湖南省花垣縣申報于并列為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展名錄;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由湖南省永順縣申報并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鳳凰紙扎由湘西自治州申報并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鳳凰藍印花布由湘西自治州申報并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根據國家主席充分發揮有關大專院校在參與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傳承的要求,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高校進行傳承對于湘西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尤為顯得重要。
二、民族高校對湘西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開發現狀
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一旦離開了教育,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將無法進行。而在傳承發展方面,又有家族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少數民族與世界很多國家的少數民族一樣既要學習本國的主流文化又要保留各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全球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了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和文化交流上的主動與被動情形,正是因為民族文化藝術的邊緣化,很多民族高校開始意識到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就湘西民族文化藝術而言,在民族高校的傳承發展狀況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對其深層的認識與開發尚停留在淺層次上,沒有更進一步地發掘與研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湘西民族文化藝術課程的傳承開發尚帶有自發行為,缺乏規范系統的制度。
筆者就湖南民族地區高校進行調查發現,民族地區高校的課程設置主要采用適合漢族地區的“大一統”課程模式,適應民族特點、照顧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尚未形成,且民族特色不夠明顯,雖然也在藝術專業和通識課中開設了展示民族藝術形式、體驗民族風俗與節日等課程,但這些探索也僅是學校或教師的一種自發行為,并沒有形成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因而教學的評估體系也沒有具體的建立,有時甚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實施,課程內容僅停留在民族音樂、舞蹈、美術、歷史、體育等方面,沒有囊括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