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現代藝術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國家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近年來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現代的藝術類院校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更新創造之中,教育問題成為了一個社會關注的方面,現代藝術院校的教育設計也有了針對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的滲透、多元文化的融合、新技術的應用、傳統技術的革新、教育理念的更新創造。這些變化也表明我國的藝術院校的教育呈現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是研究現代藝術院校中的教育設計問題,以及在現代背景下,藝術院校使用的新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社會起到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現代藝術院校;教育設計;更新創造
1現代藝術院校中的教育設計研究的目標
21世紀以來,國家的競爭力不斷提高,教育與國家的進步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國家的進步可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的進步也可以推動經濟的前進。因此,各個學校都在進行教育改革,以此來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其中現代的藝術院校也是如此,他們進行的教育設計研究的主觀目的是為了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在當今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自主性實踐活動,從而可以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其次,藝術院校的教育設計研究的不只是教學手段的進步和教學成果的飛躍,還包括的有院校整體的環境的一個設計,現代藝術院校相比以前的藝術院校,應該具有明顯的自身特色,藝術院校是為了培養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專門型人才的地方,是一個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地方,所以現代藝術院校的學校環境也應該是教育設計研究的一個領域,通過設計之后,現代的藝術院校的環境更應該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與現代文化的交融性,這是一種文化的氛圍。所以,教育設計研究的第二個目標就是為了創設文化場景,更好的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整合,促進學校自身軟件設施的進步。最后,現代藝術院校中的教育設計研究應該是對于人才的要求,之所以開展研究,是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培養德智體美的綜合進步,教育設計的內容應該是具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的話就可以培養出更多的藝術類人才,也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
2我國藝術院校的教育設計研究現狀
2.1培養人才模式單一,目標偏離
許多藝術院校的教育培養的人才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的要求,他們只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培養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比如美術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相應的專業支持,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奠定基礎,這樣的教育就是為了單純的培養出美術人才,之后展示自己的教學目標已經完成,所以人才的培養模式就比較單一,就是采用傳統的授課制,主要是教會學生一些系統的理論知識,完成相應的專業教育。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下,教育的目的就會發生偏頗,教育的目標就成為了對于人才的培養的硬性要求,而不是為了通過藝術教育發展學生的特長,之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藝術感。
現代教育技術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包括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遠程通訊技術等內容。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相關信息進行選擇、儲存、傳輸、轉換和分配,對教材文本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特別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電子課件服務于教學,這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常態。從現代教育技術到現代教育藝術,需要教師發揮聰明才智,科學選擇、優化處置、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教育技術成為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一、科學選擇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提升。當代高中生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而且對這些信息技術充滿認知興趣。為適應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教師需要科學篩選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聲音、圖像、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處理技術,將學習內容立體呈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熱情被點燃起來,課堂學習效果自然會大幅度提升。例如,在學習《赤壁賦》時,為讓學生盡快進入教學情境之中,我特別播放了初中時學習過的《核舟記》相關圖片。當學生對文字進行梳理之后,我又開始播放由本班學生參與錄制的配樂朗誦。由于音樂、畫面和教材內容形成和諧統一,又是同學朗讀的課文,自然要特別關注。在小組討論時,我提出幾個思考問題:思考作者為何而樂?第二節中作者悲從何來?第三節中客悲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和客人是怎么轉悲為喜的呢?由于前面有很好鋪墊,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教師成功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開文本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多媒體畫面引發學生回憶,配樂朗讀又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得課堂學習呈現良性化。使用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常態,但要科學設計運用課件還需要教師做出更多努力。
二、優化課堂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有些教師解決某些重難點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很豐富,教師往往是自己講得口干舌燥,但學生依然是聽得稀里糊涂。因此,改變教學意識,制定教學重難點突破策略,便顯得異常重要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用聲光電技術將一些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這樣可以充分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優化處理,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突破教學重難點做好技術環境鋪墊。優化教育技術,要求教師能夠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接受實際制定教學措施。例如,在學習《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時,為讓學生能夠順利掌握閱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舉行全校局域網語文課堂互動活動。學生們同時登錄學校局域網,進入互動平臺,對同一篇文章進行網上互問互答。一個班級學生負責提出問題,另一個班學生負責回答問題,然后進行輪換。由于是網上互動,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爭先恐后地提問解答,課堂學習研究氣氛特別濃烈。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網絡技術展開不同班級教學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由于涉及競賽性質,學生自然不甘落后,課堂教學進入最佳狀態。教師給出一些點撥,學生自然會心領神會的。
三、合理運用教育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徹底放棄“一言堂”,要少講多練,特別是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擴展課堂容量,為學生主動探索提供更廣闊平臺。現代教育技術運用,需要教師進行方法篩選、進程優化、信息整合,為學生呈現針對性更強教育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提供課文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通過豐富信息傳遞,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領會文本的思想感情;利用課件還可以渲染課堂氣氛,促進文本生本對話。這對培養學生健康審美觀價值觀都有重要幫助。例如,教學的《沁園春長沙》,我準備了微視頻,播放影視片斷,從影像中感知偉人的風采。學生不僅對有了更多認知,也被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所吸引。再讓學生來讀這首詞,很明顯能夠感受到學生認知的提升。原來學生朗讀詩詞的節奏普遍較快,很容易破壞作品的內質,難以表達作者的情感。可看過電影剪輯之后,學生朗讀速度明顯降低,語氣中自信力量大大增加,這說明電影教育技術的運用是卓有成效的。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有效整合,為課堂教學量身定做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科學運用,能夠集中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的藝術化,讓課堂教學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為學生高效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摘要:陶瓷藝術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陶瓷藝術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現代陶瓷藝術教育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該文針對現代教育中陶瓷藝術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應用展開研究,以期為提升陶瓷藝術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陶瓷藝術;現代教育;創新;應用
一、現代教育中陶瓷藝術教學模式的探究
1.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藝教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當前我國專業完備的陶瓷高等教育學校,學校內部設置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藝術系以及陶瓷機械系。從教學師資上看,景德鎮陶瓷學院擁有以陶瓷藝術家姚永康為代表的教師團隊。在實踐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景德鎮陶瓷學院擁有先天的優勢。該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窯爐、材料以及藝術創新等領域都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該學校在教學中也積極借鑒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經驗,促進中西融合,主動將陶瓷的創作設計和系統學習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陶藝教學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中國最早設置陶瓷藝術設計系的學院之一,在針對陶瓷藝術進行研究和創新教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陶藝教學科研活動遍布中國多個區域,注重將南北方陶瓷產區的綜合成果進行統一學習。此外,隨著國內外陶瓷藝術教學活動的交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也在主動探究將工藝產品的設計融入陶瓷教學,注重創造兼收并蓄的教學方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前的陶藝專業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而且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傳統陶瓷藝術與西方陶瓷藝術相結合,構建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對于生產、管理與服務方面一線中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要。所以,要以此為目標科學地設計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強化實踐技能訓練,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能掌握在實際工作中的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能。高職教育的這種特殊性,要求教師認同和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堅決貫徹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樹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與切實實施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是高職教師的主要職責。
一、教師要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
接受高職教育不僅是為了獲得一種資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知識、實用的能力、更高的素質。在人才培養的觀念上,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第一,要轉變以往的學歷教育思想,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使學生知道學習是人生發展、事業進步的第一需要。第二,堅持培養創新能力,要把過去以知識掌握為主的人才培養觀轉變為培養創新精神、較強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觀,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適應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的需要。第三,堅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的培養,樹立做事與做人相結合的教育觀念。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不但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還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專業技能和社會經驗,能正確處理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善于與人合作。第四,要樹立以注重創造個性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觀。崇尚個性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教育隨之從“傳授-存儲”型向“啟發-意會”型轉變。能夠對知識進行再生產、再創造的創新型人才必將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
二、教師要注重個體素質的優化
就目前而言,在高職教育中存在教師學歷不高,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卻無豐富的實踐經驗,或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卻難以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高素質隊伍的建設和教育教學的質量。教師是高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其職業技能的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更好地開展高職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
1.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教師自立自強的意識和創新精神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因素影響著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阻礙其發展。高職教師必須全面加強職業素養,具有健康的心理與科學人文素養、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素養、基本技能和專業理論素養,樹立正確的三觀。
現代藝術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優劣不言而喻,我國學者張仁貴先生就通過許多教育學家提出的觀點作出過如下總結:“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量,學習的結果,記憶和學會,被動接受知識授之以點,信息的單向傳遞,教師的教法;現代教育強調知識的質,學習的過程,思維和會學,主動獲取知識,授之以線,信息的雙向交流,師生合作方法。”[1]我們怎樣立足專業的特殊性,將現代教育理念應用其中呢?這也是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和高中應試型培養的最大區別之處。通過藝術聯考進入到大學院校的考生,在考前教育階段,進行的都是單一的訓練模式,只是技術的訓練,對自然的復制,學生將會掌握各種熟練的繪畫方法,只是單純的技法,不需要任何的藝術思考和藝術美的熏陶。這些學生就好似工業化生產鏈上的商品,用著同樣的配方、材料,貼上一樣的商品標簽,打上同樣惡劣的烙印。而設計素描課程是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基礎課程,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開始。這樣就要求課程不能延續同一、機械的方法去培養學生,來設置課程。所以,結合中國藝術教育現狀和本人四年從事設計素描課程的實踐,筆者認為,可以思考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設計素描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驗多元化的藝術感受
設計素描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專業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將開啟設計類的學生在大學學習的一個全新的藝術平臺,一個更廣闊的藝術視野。美國艾爾法特大學美術學院的基礎教學部就指出:“基礎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重新變得感情豐富、敏銳,提高他們的想象力,精神上的承受能力,最初思維深度、研究能力;學會分析,運用綜合信息,學會如何去觀察周圍的實物。”[2]我們還是可以從瓶罐開始,學生面對高考時熟悉的瓶罐,自然而然地會機械的臨摹復制,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他們,要求他們——設計瓶罐。“藝術中對對象的認知過程包括感覺、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和通覺各個方面”。[3]第一,觀察方法的不同,我們不僅可以觀察瓶罐,還可以觸摸其肌理,感受其質感,全方位的的調動學生對熟悉的物體的新的感受,要學生像新生的嬰兒般重新看待周圍的事物。這樣你就有了全新的觀察方式,該物體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為我們設計需要的部分。第二,表現方式的不同,保羅•克利就曾說過,“對藝術家而言,痛自然的對話一直以來都是創作的必然之路。藝術家是人類,他同時也是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在生活中,就應該時刻觀察自然,讓自然的任何一刻一時的感受都變得敏感,多元。最后,自然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成為我們要表現的元素,展現在自己的畫面上,這就不是簡單的復制了。逐漸,學生對瓶罐變得不再無聊,他們從熟悉的瓶罐中提煉出以前未表現過的形態,每一個點、每一根線、每一塊不同的面,這樣的思維逐漸與設計趨同,設計的學習不是復制,它應該更寬泛更復雜。
二、教師在教學中授與學生豐富的藝術形式
縱觀藝術史長河,各種流派洋洋大觀,而學生們在考前培訓階段,了解的大師和藝術流派卻寥寥無幾。專注于技術的培養導致了學生的審美模式變得單一,甚至是固執,認為只有畫得像才是唯一的藝術審美。所以傳授學生多元豐富的藝術形式就變得尤為重要。可以介紹“立體派“及其代表人物畢加索,觀摩其作品《亞威農少女》等一系列“分析的立體主義”階段的作品,它提示學生表現物體可以從各個角度表現,特別到立體主義后期,用拼貼的方式來表現物體,更大的觸動了學生只能“畫”的方法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局限。還可以介紹“抽象主義“,從蒙德里安《樹的系列》,介紹藝術家如何把一棵具象的數經過內心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畫面線的抽離,逐漸講具象的樹表現為抽象的線的元素的過程。
三、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新的轉變
學生在通過對工具的探索、不同構圖的表現、具象和抽象的表現,逐漸發現藝術的表現原來如此豐富。這也是現代教育理念在具體實踐教學中的必然體現,學生從被動的接客觀物象的形狀、明暗、色彩等,轉換為主動的去探索形態的特征、肌理的不同,畫面構成的方式的越來越豐富,學生慢慢發現——原來素描不僅是畫好一個蘋果,更是一種記錄,記錄不同時刻不同心情下對同一個物體的感受,更像記錄下一種心情,一種狀態。慢慢地,學生逐漸從固執的、單一的藝術審美空間走出,走到越來越寬闊的藝術世界,慢慢地,擁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不再將技術作為唯一的學習目的。開始擁現代藝術教育的基本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沒有唯一答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