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文化設計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國人民對家具風格及造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既要保證家具能夠滿足我國人民的基本需求,也要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要求,這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設計方法進行家具設計,整個過程要結合地域文化進行綜合考慮,為我國人民提供更加舒適、具有特色的家具產品。為實現這一目標,本文就針對地域文化背景下家具設計的原則進行分析,對基于地域文化的家具設計手法及設計要素進行探究,希望能為地域文化與家具設計的有效融合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地域文化;家具設計;原則;設計手法;設計要素
1地域文化背景下家具設計的原則
與傳統的家具設計不同,基于地域文化的家具設計不僅要嚴格遵循舒適性原則、耐久性原則及系統性原則,還要落實地域優先原則及生態型原則,使其能夠滿足綠色城市的發展需求,為我國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家具產品。
1.1舒適性原則
家具的主要功能就是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人類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若是家具的舒適性不足,將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引起一些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進行家具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循舒適性原則,結合人體工程學進行設計,使家具能夠為使用者帶來觸覺及視覺上的舒適感[1]。
1.2耐久性原則
[摘要]隨著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越發重視各類形式的鄉村改造,不管是歷史悠長的傳統家族聚落空間更新,還是鄉村普通民居以及民俗項目的發展,都給鄉村帶來濃郁的生活氣息;地域文化元素以其特有的美學、情感屬性在諸多項目中充當了重要角色。文章將從地域文化探究鄉村改造設計的特征、方法,通過相關的鄉村優秀案例研究來探討鄉村改造設計中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關鍵詞]問題;鄉村改造;地域文化;設計方法
1現有待改造鄉村存在的問題
1.1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缺少規劃及景觀設計
鄉村公共活動空間作為鄉村的“形象代表”,在鄉村的風貌展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許多鄉村往往會忽視這些空間的維護和設計,導致村落空間單調破舊,廣場過于簡陋且讓人無法駐足,甚至有的鄉村連廣場等公共空間也缺失,不利于鄉村的形象塑造和鄉村活力的激發。
1.2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不夠
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的力度不足使鄉村發展滯后,如以鄉村道路改造為例,許多未經改造的鄉村,其道路還保留著過去的形式—青磚水泥鋪地,兩側無灌木等綠植遮擋,道路兩側也無污水排放口,導致村子的道路在晴天塵土飛揚,在雨天泥濘不堪,給日常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也帶來了健康問題。
一、文化
傳統雖然是已經形成的過去式,然而往往就是這些過去式才具有特殊意義的重大的參考價值以及具有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傳統的東西是經過時間、歷史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精神、道德、風俗、藝術等等。各民族所創造的傳統各有不同,它們是根據不同的形式、形態和風俗習慣,創造出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現代進步不斷的社會,人類在自己的發展中從來都沒有把傳統文化拋棄,不論設計到哪個方面,人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特傳統的文化,這足以說明人類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青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從古到今發展、演化、匯集成一個能夠反映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集合。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為世世代代留下的寶貴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優良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有獨特的語言、文字、典范等等。傳統文化從孕育到壯大都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歷程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合的過程,這完全是一個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走向更高文明的歷程。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相結合
在現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社會里,人們有了更高的需求,有時也許會因為盲目追求現代化的東西而忽略了傳統的東西,這不是個好現象。傳統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財富,具有滲透性和流動性,最后在時間的流逝中得以延續與發展。到了現代的社會,依然留存至今,結合二者創造新事物,反映了具有傳統文化的現代性的室內設計風格。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要博采眾長,又要相互并存,彼此之間充滿了和諧與互融。從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尋求更加嶄新的文化觀念,從現代文化觀念中體會傳統文化的精華。時代的不同,體現的精神就不同。一種傳統文化的流露,不是形象的表面表現,也不是附加進去的東西。其實是從內在自然中流露出一種風采、格調,是事物內在的特質和外表的統一結合。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融合之后,二者就會互相補充。在當代,民族氣質、民族精神貫穿于一個民族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內涵和現代的形式相交融,產生了靚麗的火花。在對于現代豐富的室內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互相交融,互相汲取營,才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一)室內設計中的文化因素
室內設計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在做設計方面不得不別具匠心,多元化的設計在現代社會中是一種思潮,方式是多樣性的,只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最具創新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室內設計里包括空間、色彩、材質、家具、陳設等設計,這些均可以產生一定的文化內涵,達到一定的隱喻性和輔助性。通過一些輔助設計來展示室內設計的美觀,這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室內設計文化的內涵,有另一般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文化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是無形的資產,是抽象的參考價值。在室內設計中,單憑家具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意擺放就可以完成的,也要根據一定的文化講究才能更好地擺放美觀。再從裝飾、結構、造型等方面來看,更要講究其效果和韻味。如果沒有文化的指引,沒有文化作為基礎的概念,那么只會盲目地追求俗氣乏味的所謂的潮流風格,根本就不會存在美的價值和美的意義。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各地域民族形成的文化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是影響地域文化的兩個主要因素。作為中國四大漆器之一的揚州漆器,具有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等特點,入選江蘇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地域文化;揚州漆器;手工藝品;設計
揚州始于吳王夫差開邗溝、建邗城,迄今為止已經有2500年的建城史,有“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揚州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見證了我國漆藝發展的興衰沉浮,因其在西漢、唐朝和清朝三朝處于鼎盛時期,也為漆藝的發展帶來高潮。漆器是揚州手工藝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并深深地刻上了揚州地域文化的烙印。
一、揚州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積淀在人們的意識中的某種特質,造就了區域之間的各種差異性。地域文化由三方面構成,即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哲學層面,三者相互影響。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地域文化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產品層出不窮。手工藝品是一種工藝美術品,以手工生產方式為主,是民間人民為滿足生活和審美需求,憑借其環境就地取材而制,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揚州的發展與大運河密不可分,漕運的繁華帶來了經濟富庶、商賈云集,揚州人不必為生計勞心勞力,生活上有著世俗化的精細,從揚州漆器的復雜繁瑣可見一斑。揚州在春秋時期隸屬于吳國,戰國時又被楚國吞并,因而揚州吳楚文化交融,具有比較特殊的地域色彩。除了這些人文因素外,揚州漆器的發展離不開適宜的地理環境。揚州氣候環境與我國大漆涂刷干燥的條件相符合,揚州北郊特有的黃色粘土攪拌和煅燒后作為漆器底膩的主要材料,從而保證漆器產品表面細膩平整、不易裂、附著性強的要求。
二、古代揚州漆器發展歷史
揚州漆器是中國四大漆器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的漆藝水平。如今揚州漆器面臨著產品題材和裝飾風格陳舊,實用性低,市場定位單一的問題,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轉型發展,對于揚州漆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各歷史階段地域文化特征對揚州漆器發展的影響,從而為現今的揚州漆器設計提供參考。
摘要:滿族歷史源遠流長,在半農耕、半漁獵生產、生活、祭祀等過程中創造了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滿族家具是其歷史文化重要載體之一,承載著厚重深沉的文化和工藝,折射出深厚獨特的設計文化信息。通過分析滿族傳統家具的文化起源、結構、涂飾工藝、造型與裝飾等特點,探討滿族傳統家具的設計文化特征。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對滿族傳統家具工藝和文化的關注,增強我國少數民族傳統家具藝術的活化與傳承研究。
關鍵詞:滿族傳統家具;設計;用材;造型;裝飾
滿族起源可追溯到兩千年前肅慎及后來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1]。1583年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被努爾哈赤征服,建立八旗政權,1616年建都赫圖阿拉,1635年皇太極繼位后改女真族為滿洲族,1636年定都沈陽,1644年順治進京稱帝,部分滿族人扈從入關,散居全國各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正式改為滿族[2-6]。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是其發源地。滿族是一個善于博采眾長、融匯創新的民族[7-8],民眾勇猛、聰慧、質樸、勤勞,在漫長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獨具民族特點、地域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傳統家具作為其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極具研究意義。滿族傳統家具吸收鮮明的明式家具藝術特征,與周邊朝鮮族家具、蒙古族家具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如今,滿族傳統家具可在東北地區貴族墓葬壁畫中看到相關圖像信息,也可在沈陽故宮博物院看到滿族傳統家具實物,然而,散落于民間的滿族傳統家具越來越少,只有少量收藏于博物館。
1用材特征
滿族傳統家具就地取材,外觀渾厚簡樸。用材以東北地產木材為主,金屬、石材、獸骨、螺鈿、繡品等為輔。滿族傳統家具與明式家具用材明顯不同,明式家具因兩廣、海南、云南等省出產硬木,加之國外進入中原地區優質硬木,因此,明式家具用材以黃花梨為代表的硬木為主。滿族因地處東北,當地不出產硬木,因此,多以本地產出柴木為主,例如榆木、楸木、樺木、櫸木、梨木、棗木、椴木、松木、水曲柳、栗木、椿木、胡桃木、櫻桃木、梧桐木等[9]。由于清代多位皇帝數次北巡瞻仰先祖遺跡,多次對損毀家具進行仿制修復,雖然造型工藝修舊如舊,但用材常用優質硬木。這導致沈陽故宮博物院遺存的滿族傳統家具可見紫檀木、黃花梨、紅木、雞翅木等硬木所制,而流傳于民間及其它地方博物館收藏的滿族傳統家具少有硬木。滿族傳統家具所用木材因家具功能不同也有所區別,其民間留存的椅子、凳子等傳統家具多用柞木、榆木等韌性較好樹種,柜子箱子等儲藏類家具,多用榆木、楸木等,案、桌、幾等類家具多用榆木、柏木等[9]。
2結構特征
滿族傳統家具品類較齊全,同期明式家具擁有類型幾乎都具備,如桌、床、椅、幾、箱、柜、案、屏風、座屏、燈架、盆架等生活常用家具皆備。這些家具與同期明式家具相比,大多尺寸較矮,與朝鮮族、日本等傳統家具尺寸、結構近似。滿族傳統家具尺度與明式家具差異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1)滿族地處白山黑水之間,冬季較長,且溫度極低,連續數月溫度持續在零下20度左右,甚至低于零下30度,因此,火炕取暖是這一區域各民族傳統取暖方式,席地而坐是這一區域的主流起居方式[10,11]。(2)由于東北地區冬季長且酷寒,為較好保持室內溫度、節約燃料,該地區建筑相較于山海關以南建筑普遍低矮,建筑矮小也導致室內家具型體不宜過大。(3)與朝鮮族、蒙古族、日本等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因為地理區位與起居方式相似,所以這些民族家具在結構方面,雖各具特色,但存在共性,突出表現在大型儲藏類家具多帶有支架或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