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文化理念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體育全球化背景下武術文化形態的變化
1.1武術文化的發展及其面臨的體育全球化背景
1.1.1西方體育的全球化是體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在文化全球化的整個進程中,必然要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進行整合,而體育全球化就是這種整合過程中的產物,也可以說是文化全球化在作為文化的體育中的表現形態。一百多年前,奧林匹克復興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使得體育文化最早成為文化全球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形態,其獨特的性質和功能,成為文化全球化意義上最顯著的文化發展成果。從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的體育發展是以西方體育發展作為重要標志的。如同國際政治上存在的“歐美中心主義”一樣,世界體育文化也存在著以歐美為中心的“歐美中心主義”,從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奧林匹克運動來看,體育的全球化始終沒有走出和改變“古希臘”和“西方”體育。奧林匹克的競賽項目中,源于西方的體育項目處于壓倒性地位。在夏季奧運會28個大項300多個小項中,除柔道、跆拳道等極個別的項目外,均為西方體育項目。體育全球化的發展內容和形式,基本上被西方體育所壟斷和同化,可以說,今天的體育全球化發展更清晰的表述應該是“西方體育的全球化”。
1.1.2體育全球化強化了西方體育的霸權地位
在現代社會里,只要我們接觸到體育,就無法擺脫西方體育的影響。經過百年發展的西方體育,在全面主持世界體育發展命脈的過程中,一方面高揚人類的理想———和平和發展,一方面在奧林匹克精神的導引下,校正自己本身的錯誤,完善自身。以西方體育為主要內容的世界性的體育競賽,如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杯足球賽、NBA籃球賽、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等,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以西方體育文化內涵為主導的體育全球化已經成為事實。西方體育的全球化不僅是運動項目的全球化,也是西方體育理念和運作模式的全球化,雖然在一些大賽中不斷地融進一些亞洲的體育項目,但這不是西方體育向這類項目低頭,而是這類項目如何適應世界大賽的規則要求,如何與世界體育大賽并軌。近幾年來,我國武術比賽競賽規則的不斷變化、武術比賽形式和方法的不斷創新等都說明了這一點。
1.2武術文化形態的變化
一、生命的根本
具體講到生命,人類有個誤區,認為外觀的身體就是生命,其實身體是由物質聚合而成的軀殼,軀殼受到思想意識支配,抬手走路,吃飯睡覺,都是思想意識在支配,如果沒有思想意識,我們的軀殼什么也做不了,就是一具死尸,因此古人說“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靠里頭人”,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個木偶,木偶的一切活動完全是由里頭那個人即思想意識控制。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的根本是思想意識,并不是我們這個身體軀殼。思想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形相沒有氣味,因此人們在平時不太注意,但就是我們忽略的,卻是我們的根本。
二、思想意識的構成
一般來講,思想意識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行識、藏識八個部分組成。眼識的功用是分別外部世界中物質的大小形狀顏色,耳識的功用是分別外部世界中的聲音,鼻識的功用是分別外部世界中的氣味,舌識的功用是分別外部世界中物質的味道,身識的功用是分別外部世界中的軟硬冷暖,意識的功用是對前五識攝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斷思維,行識的功用是推動思想意識運動不停,藏識的功用是將前七識攝取的信息儲藏起來。在八識中,藏識對生命的意義非常重大,它就像我們使用的電腦U盤,把所有的信息都儲藏起來,不管你回憶起來還是回憶不起來,它的信息絲毫不差。
三、藏識在生命形成時的作用
人類一般的認識是,生命的形成是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結合而成,忽略了藏識的作用。古人則認為,在男子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結合的同時,藏識加入其中。胎兒在母胎中的發育成長過程,就是在藏識中的信息作用下聚合物質的過程。藏識的信息與現代科學中的DNA遺傳信息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是個有待于探討的問題?,F代科學認為胎兒在發育過程中產生某種缺陷,是由DNA遺傳信息或者母親受到外部力量及藥物所致,而古人則認為藏識中的信息有好有壞,胎兒的缺陷是由藏識中的壞信息造成,壞信息是內因,外力和藥物是外因,沒有內因外因不會起作用。古人用藏識信息對生命形成的解釋,很圓滿的解釋了胎兒發育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一個父母所生孩子在性格秉性上存在巨大差異現象等一系列的科學難題。
四、藏識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一、企業文化對施工企業戰略的作用
企業戰略和企業文化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是人的行為與觀念的關系。人先有了觀念,對事物有了初步或成熟的看法與認識以后,才產生在觀念支撐下的行為,而行為又反過來影響人的觀念。一方面,企業戰略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單元,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反映,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企業戰略。企業由戰略管理實現使命和達到愿景,企業戰略反映著企業宗旨和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刻的企業文化烙印。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會指導形成有效的企業戰略,并且是實現企業戰略的驅動力與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業文化應該服務于企業的戰略,企業要創建有利于企業戰略實現的優秀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在指導企業制定戰略的同時,又是調動企業全體員工實施戰略的保證,是“軟”管理的核心。企業要實現戰略目標,必須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導航和支撐,用文化打造企業品牌,用文化樹立企業信譽,用文化傳播企業形象,用文化提升企業競爭力。那么,如何以企業文化引領企業戰略?一是通過構筑企業的共同理想目標,告訴員工“企業將成為什么”。它不同于戰略目標那樣能夠明確告訴成員,什么時間能達到什么樣的具體目標;但必須是一種宏觀的承諾,能夠想象到達標后的收益,讓員工激情澎湃,覺得雖然高遠但可以達到,愿意全力為之奮斗。二是塑造核心價值觀,告訴員工:什么事至關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們信奉什么、我們該怎樣行動?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在長期的企業哲學指導下的共同價值觀,是進行決策,確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選擇行為方式的指導方針。企業價值觀分為核心價值觀、目標價值觀、本價值觀、附屬價值觀四個層次,因此,企業文化對建設企業戰略支持滲透,關健是要把著力點放在塑造最高層次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上,確立人的價值高于資產價值、共同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團隊價值高于單體價值、社會價值高于經濟價值的價值觀。總之,企業要想樹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作保證,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絕對不能分割開來,只有兩者緊密地結合,才能構成實現雙贏的先決條件。
二、企業文化對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不只是一門學科,還應是一種文化,文化對施工管理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價值標準培養企業意識的一種手段,可以統一員工的思想,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加強員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勵員工奮發進取,提高士氣,重視職業道德,形成創業的原動力;第三,它是一個企業改革創新和實現戰略發展的思想基礎,有助于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使組織產生極大的協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擴大企業的影響。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產效率的重要環節,重視對作業層的現場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中的根基。企業文化的好壞對企業管理的高效性同樣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企業員工對企業管理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形成統一的認識與內心認同,企業有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從企業新員工參加工作起,就進行崗前培訓與企業文化培訓,讓員工統一對企業發展前景、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價值觀的認識,明確員工的責權利的關系,為企業規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用先進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選擇,企業管理的關鍵還是促進企業的發展,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業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只有發展才能戰勝困難。先進文化對企業先進管理的形成及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科學理論,不僅促進了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而且還通過成功的企業管理又不斷豐富著企業文化的內涵。
三、企業文化對施工質量的作用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定有優秀的企業文化滲透在質量管理之中。在具體工作中發揮企業文化對施工質量的作用,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好。是建立質量管理保證體系,因為施工項目的質量控制,是從工序質量到分項工程質量—分部工程質量—單位工程質量的系統控制過程。二是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要明確項目的組織機構和責任,加強對項目工程施工質量檢查、分析和驗收,實施文明施工。三是開展QC小組活動,運用科學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質量,以保證工序質量,實現工程項目總目標。四是樹立精品意識突出“優”和“新”,“優”就是在工程的各級驗收和各類評審中均應達到優良,“新”就是有意識采用新技術、使用新材料、體現新工藝、投人新設備,并將規劃、措施和責任層層分解到班組和個人。五是營造濃烈的創優氣氛。創一個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術、質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為載體,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簡報、表彰會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氣,教育員工,讓員工知道精晶是什么,應該怎么做,與自己有什么關系,使企業和員工都能明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業文化對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摘要:文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生態文化是文化的一個主要分支,我國傳統建筑藝術與生態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建筑理念、建筑風格都與生態文化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然而,最近幾年,部分建筑藝術與生態文化未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人們生活環境受到影響。所以,現代城市生態建設應當吸取傳統建筑藝術的生態觀念,即系統化、自然化、經濟化、人性化。本文主要闡述了生態文化的內涵、傳統建筑藝術與生態文化的關系,以及傳統建筑藝術與生態文化對現代建筑與生態建設的啟發,進而使當代建筑藝術與生態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生態文化
建筑作為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古往今來,人們所居住的場所,無論是洞穴、帳篷、茅草屋直至現代的高樓大廈,都與自然環境存在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傳統建筑藝術中,能夠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生態文化等因素,從而為人們創造出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生態文化因素的探索,從建筑與生態文化關系的角度分析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生態文化,從而為現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生態文化的內涵
生態文化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某種推演與表現,生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進程,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生態化的發展過程。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關系新的價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化是從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來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義”,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類中心主義”[1],而生態文化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文化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紐帶,具有人類文化的結構,通常情況下,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即物質文明生態文化、精神文明生態文化、制度生態文化。物質文明生態文化包括人口、資源和環境,精神文明生態文化包括生態社會、生態倫理,制度生態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規,這些因素都與建筑藝術不可分割,是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態文化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傳承性、地域性、多樣性、時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續性,生態文化強調大自然是一個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依賴的共同體,每一個生命體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都具有穩定整個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態文化認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為人類的生存發展而存在,人類社會也應當為自然界萬物生物生長而存在,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共同存在的[2]。
二、傳統建筑藝術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一)傳統建筑藝術富含“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生態觀
一、理論前提:文化的階級性高于文化的民族性
與不同,列寧受本土文化背景影響較小,其思想進程是直接從馬克思開始的,他23歲時,就因“掌握馬克思武器的驚人本領”而為彼得堡的革命者所佩服。[1](p.46)從列寧所閱讀過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篇目來看,有《共產黨宣言》、《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路易?波拿巴的霧月18日》、《法蘭西內戰》、《資本論》、《反杜林論》等。這些文本中充斥大量關于階級、階級斗爭、階級意識形態概念,一個深受這些文本影響的人,必定會對社會思想文化作出階級性的判斷。1894年末至1895年初,列寧談到哲學問題時就指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估計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盵2](p.363)1905年,列寧更是提出了“出版文化”的黨性原則這一概念,這就是《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的基本思想:“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出版物的原則,發展這個原則,并且盡可能以完備的完整的形式實現這個原則。”[3](p.93)由于黨性乃階級性的集中表現,當列寧把黨性概念運用于包括文學在內的文化產品時,列寧對文化的階級性的指認,已經甚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文化的階級性的高度強調,集中體現于他對“民族文化”口號的質疑,這在1909年與路標派的斗爭中就開始了?!堵窐恕肺募?909年問世,這本文集的作者,是立憲的最著名的政論家別爾嘉也夫、布爾加柯夫等人。
對于路標派來說,“俄國民主派”是背叛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派別,在認同“全世界無產者”的名義下,“背叛了祖國和民族文化”。②對于路標派的“民族文化”的言論,列寧于1909年12月撰寫了《論〈路標〉》一文,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列寧認為:路標派的言論表明“目前俄國自由派資產階級害怕和仇恨的與其說是俄國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倒不如說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運動,也就是說,他們害怕和仇恨的是民粹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共同的方面———通過訴諸群眾來保衛民主?!薄堵窐恕愤@部“百科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宣布“對整個舊俄國懷有‘奴仆’感情”。[4](pp.172、168)由于列寧揭示出路標派捍衛的“完整的”“民族”文化,無非是一種反動的民族主義,所謂“完整的文化”———乃是一種缺乏民主成分的文化,這樣,列寧在《論〈路標〉》一文中隱含了一個思想:民族文化中存在著人民的、民主的文化和剝削階級文化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比民族文化的統一形式更為重要。爾后,列寧在研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民族問題時,進一步關注了民族文化問題。在1913—1914年期間所寫的《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治權》、《論大俄羅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等著作和文章中,用大量篇幅專門研究了民族文化及其世界性影響問題,從而明確了對民族文化的獨特看法。其中,《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更是集中地表達了列寧對特定歷史背景下民族文化問題的否定性意見。列寧在批評崩得分子弗?李普曼時指出:“一切自由派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都是這樣的,———不僅大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是這樣,波蘭的、猶太的、烏克蘭的、格魯吉亞的以及一切其他的民族主義也是這樣。無論在奧地利還是在俄國,一切民族的資產階級都高喊‘民族文化’這個口號,實際上是在分裂工人,削弱民主派,同農奴主進行大做出賣人民權利和人民自由的買賣交易。”“工人民主派的口號不是‘民族文化’,而是民主主義的和全世界工人運動的國際主義文化。”[5](p.123)在這里,列寧已經明確地揭示了“民族文化”口號的虛偽意義———資產階級用“民族文化”來分裂全世界工人階級的整體利益。
但是,李普曼還是懂得理論分析的,他從文化空間形態的必然性來批評列寧,稱世界上不存在“非民族的文化”,只有通過民族文化,工人才有可能參加“民主主義的和全世界工人運動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列寧意識到,揭示“民族文化”口號的實質,并不意味著對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而是要按照歷史語境的原則來分析其構成,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兩種文化”理論:“每個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的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大多數還是黑幫的和教權派的),而且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因此,籠統說的‘民族文化’就是地主、神父、資產階級的文化。崩得分子避而不談這個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最起碼的基本的道理,而‘大談’其空話,這實際上就是反對揭露和闡明階級鴻溝,把階級鴻溝掩蓋起來,使讀者看不清楚。實際上,崩得分子和資產者的表現一樣,因為資產者的整個利益要求散布對超階級的民族文化的信仰。
“我們提出‘民主主義的和全世界工人運動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這個口號,只是從每一個民族的文化中抽出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成分,我們抽出這些成分只是并且絕對是為了對抗每個民族的資產階級文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任何一個民主主義者,特別是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不會否認語言平等,不會否認用母語同‘本民族的’資產階級進行論戰、向‘本民族的’農民和小市民宣傳反教權派的思想或反資產階級的思想的必要性,這是用不著多說的,但是崩得分子卻用這些無可爭辯的真理來掩蓋爭論的問題,也就是掩蓋問題的實質?!盵5](pp.125-126)這里,列寧并沒有在文化的空間形態上否認民族文化的存在,而是揭示出:在階級社會,一個統一的民族實際上分裂成為對抗的人群,由于生活條件的不同,對抗的人群各自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也可以說是不同的文化。就對抗的尖銳性而言,統一的民族文化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載體,如語言,無產階級當然會用本族語言同“本族的”資產階級進行論戰,對抗的尖銳性使得這種形式上的共同性已無實質性意義。列寧在指出每個民族里面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時,特別強調,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因而,籠統說的“民族文化”就是地主、神父、資產階級的文化。這一論斷顯然是對馬克思、恩格斯“任何社會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的運用。當地主、神父、資產階級占據著文化的主流地位時,他們當然樂于以“民族文化”的主體自居。應該說,在民族國家與民族文化的強大存在現實背景下,列寧敢于堅持無產階級文化的立場,用階級性去揭穿民族性的偽飾,不調和地與民族主義作斗爭,這是需要非常大的理論勇氣的。當然,這對于真正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者來說,也是必然的選擇。
二、拒絕“純無產階級文化”
按照邏輯,列寧在革命勝利前就非常強調無產階級文化,勝利后必然會到處使之成為一個現實。但是,當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出現“無產階級文化”問題時,列寧的認識和做法有些令人感到意外。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問題,在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俄國是一個特定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發生了持續數年的爭論。被列寧批評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有自己的組織,即成立于1917年10月的“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十月革命勝利后,該組織迅速發展,人數一度達40萬之眾,擁有10多種雜志以及多個工作部門(如戲劇藝術部、文學出版部等),甚至還擴展到了其他歐洲國家。應該說,這一態勢反映出:在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以后,歷來飽受文化霸權統治的無產階級被解放出來,無產階級擁有了自己的文化話語權,無產階級的文化熱情空前高漲,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是有著歷史積極性的事件。但是,由于長期的文化壓迫,在被剝奪文化權的情況下,無產階級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文化的幼稚性,如果無產階級文化的領導者們自己也缺乏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立場,或者本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就很可能會走彎路,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就是這樣。當時,以A?A?波格丹諾夫為代表的原前進派分子進入了協會,并掌握了領導權,構建了獨特的無產階級文化的理論。波格丹諾夫認為,每個階級的文化都是獨立的、封閉的,不可能被其他階級所理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