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網絡安全導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傳統信息安全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以教師的理論教學為主,主要講授網絡安全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網絡安全導論的作用,缺少互動性和項目實踐。
(2)學生從大二第二學期才開始接觸到信息安全課程,在入學初期沒有培養起對信息安全的興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與信息安全有關的就業崗位,教師也沒有為學生科學地制定大學4年的學業規劃。
(3)隨著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普及,各種網絡安全攻擊手段和保障網絡安全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專業課程還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講解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很少講授前沿的網絡安全應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隱患及解決方案。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并投入到對前沿網絡技術和安全技術的研究中。
(4)缺少網絡安全工具實訓。現在很多網絡安全工具都是開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這些工具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需要開設網絡安全工具實訓課程,讓學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裝、使用和定制個性化的開源工具。
(5)缺少安全軟件設計等實踐課程。信息安全專業的學生除了要能夠利用安全工具進行系統安全測試外,還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決系統安全漏洞,另外,還有很多學生希望從事安全軟件開發工作。這就要求高校設置安全軟件設計開發類的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安全軟件開發過程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6)缺少創新思維的培養。國內大學生的創新性較歐美大學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并且要從大一開始就進行創新思維的鍛煉。
摘要: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在航天測控領域的大量應用,活動測控裝備執行作戰任務面臨的網絡安全威脅逐步顯現并愈加復雜。本文從活動測控裝備網絡安全防御能力現狀出發,提出了一套符合作戰任務實際可行的網絡安全防御措施,該措施對于防止測控信息泄露和完成作戰任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活動測控裝備;網絡安全設備;安全威脅;防御措施
0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在航天測控領域的不斷普及與發展,網絡安全風險問題日益突出[1-3]。活動測控裝備網絡指的是測控系統軟硬件組成的試驗任務專網、任務指揮專網和為裝備提供保障的軍事綜合信息網,簡稱軍綜網。活動測控裝備外出執行任務,測控信息常采用光纖或衛通鏈路與中心或戰區互聯,鏈路物理層和網絡層管理的安全風險等級高。軍綜網用戶多,安全設備少,易出現與試驗網之間病毒交叉感染風險。為防止測控信息泄露,防止敵方網絡攻擊,研究活動測控裝備網絡安全防御問題迫在眉睫。
1網絡安全防御現狀
活動測控裝備在場區,網絡安全威脅主要來自試驗任務專網。在駐地,除了試驗任務專網,安全威脅主要來自辦公用的軍綜網。目前活動測控裝備網絡安全防御現狀可以概括為“六個缺乏”。
1.1缺乏對光纖和衛通鏈路的管控措施
摘要:我國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是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未來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將圍繞互聯網進行,“計算機基礎”課是所有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但是學生只能通過校園網進行線上自主學習,無法做到隨時隨地開展學習。為了保證教育質量,需要探索多種網絡協作方法進行教學。校際協作機制研究主要包括共建教研團隊、共建共享精品資源網站和計算機導論學習訂閱號、嘗試創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校際協作;“計算機基礎”;資源共享
1“計算機基礎”課程資源背景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要起到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支撐、引領的作用。標志著我國的教育發展逐步進入了內涵式發展,為了均衡教育資源,協作和共享資源是未來的教育教學趨勢。區域校際學校協作、共建教育資源,有利于加速信息化教學的實踐探索,推動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的創新機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在《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1-2]一書中提出:“未來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將圍繞互聯網進行,教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在高校,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生眾多,網絡教學平臺相應的教學資源相對較豐富。在廣東省的高校中,普遍采用了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考試管理中心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高校版”的教學平臺進行線上授課、考試等。其是以知識點為中心、能力測試為手段,提供一個集學習、輔導、測試、評價、交流、知識沉淀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登陸學習。但是,出于網絡安全管理的考慮,大多數學校的平臺站點只允許校園網訪問,有些高校的學生宿舍網絡不屬于校園網,這給自主學習帶來諸多不便。因此,有些學校的師生不愿意使用校園網的教學平臺,只在期末考試時采用考試系統。為了保證教育質量,在現有的條件下,需要探索利用多種網絡資源進行協作教學[3]。
2校際協作機制的研究
在歐美發達國家,校際協作學習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非常廣泛,在國內,2000年以后開展了協作共享的研究,主要由國家或省級教育行政、科研機構主導來進行。本課題主要是立足于肇慶市周邊地區的高等學校和開放大學,開展教學資源的協作與共享的研究。
2.1共建教研團隊,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網絡工程專業走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在工程認證的大趨勢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如何加強網絡工程專業的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實踐教學至關重要。本文結合普通本科院校網絡工程專業的發展狀況,從學生現狀和專業發展現狀分析入手,提出“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希望通過探討,共同促進網絡工程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網絡工程;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近年來,IT人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計算機學科綜合交叉的發展態勢日趨明顯,各高校計算機專業開始探索能體現寬口徑、分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我校計算機類專業試行大類招生,即按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進行招生,以學科大類的基礎制定教學計劃,在學科群范圍里實施基礎性課程的教學,在前3學期按學科大類培養之后,由學生根據本人意愿、專業興趣等選擇具體專業方向再攻讀兩年半至畢業。大類招生需要各專業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突出專業特色。因此,本文提出“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即以一個課程標準為基礎,優化兩個體系(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一個嚴格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對培養過程進行檢驗。
一地方院校網絡工程專業的現狀分析
專業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服務于專業建設的各種資源配置情況,更應該考慮參與專業建設的學生和教師情況,因此本文從專業發展現狀和學生現狀出發分析課程優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工程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未來五年信息化建設將重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目前各人力資源平臺雖沒有細分出針對云計算、虛擬化、大數據、云存儲、網絡安全等崗位,但在傳統的系統管理、系統集成、網絡管理三個典型網路工程師崗位需求中大部分已經涉及云計算、存儲、無線、網絡出口、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技術技能要求,因此有必要調整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
【摘要】圖書館實現“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轉型是時代賦予圖書館的使命。必須有足夠強的安全保護措施,確保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性。本文闡述并分析“圖書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安全隱患問題,以及對于信息安全問題提出的防范管理模式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圖書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
一、“圖書館+”的內涵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圖書館+”便是基于圖書館的基本定義根據當前教育、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趨勢需要,對圖書館在傳統業務的組織、環境和服務形式等方面的業務進行拓展。這樣的服務拓展可以打破傳統服務價值的局限,是一種由多種價值融合而成的價值體系。“共享”便是服務的升華,圖書館的“共享”一方面是指借閱空間的共享;另一方面是指數字資源和活動資源的共享。圖書館需要兼顧并用好相關關系,核心價值,跳幀思維,關注新的重點服務創新領域,不斷創新與深化圖書館服務的內容。
二、“圖書館+”環境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新常態
在全新的信息影響環境下,圖書館必須盡快擺脫用戶咨詢等服務的角色定位,逐漸轉為向用戶提供信息、知識創造等服務。(一)服務平臺多樣化。實現圖書館和其他組織的協同合作是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基本前提。人才、資金、管理是圖書館服務核心的因素,所以加強和社會組織間的合作成為創新服務模式的第一步。圖書館需要改變原有總分館縱向結構的單一分布,聯合社會其他領域機構橫向發展,開設“圖書館+組織”新型分館。1.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福利院、養老院等場所建立流通服務點類型的分館。2.建立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單位聯合加盟的文獻信息資源圖書館等共享的圖書館聯盟,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3.創新“圖書館+24小時”的服務,由個別單位提供空間、人員,圖書館提供設備、技術等,突破圖書館現有開放時間限制,方便讀者用戶隨時借閱和歸還書籍。空間拓展的服務有助于促進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換,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促進知識的利用與再創造,進而提升讀者用戶的信息素養。(二)服務方式個性化。基于“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個性定制化服務是根據用戶需求,利用信息技術,對外部知識搜集、整理,對內部隱藏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捕捉,這樣不僅能盡最大程度滿足不同的讀者需求,同時也能促進館員素質和績效的提升,更能發揮圖書館在滿足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訴求與權利中的積極作用。中國圖書館學家杜定友明確提出圖書館有積極保存、科學處理和活用益人等功能。深化圖書館人文服務的核心價值,一方面是“以人為本”,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應該建立在服務對象認知和行為模式的基礎上;另一方面是重視并傳承文化,人文更多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根據讀者不同的需求將人文生活中的善、愛、美通過不同的創作媒介貫穿于閱讀的各個環節中,實現讀者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感知。每個讀者有其書,根據圖書館輻射范圍內的讀者群的閱讀需求變化改變,包括紙質圖書和數字資源采購在內的資源配置,讓每個讀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專業以及非專業的書籍。“圖書館+”環境下的分館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社區圖書室的書目在內容上適合社區群眾的閱讀愿望;機關分館的書籍滿足工作人員對學習專業知識的迫切需要;與書店協同合作的分館在體驗的形式上使讀者感受到高質的美感,內部的裝飾風格、色彩搭配、空間排架布局、主題配置相互融合讓讀者在感受到書香之美、閱讀之美的同時引導人們挖掘生活中的審美價值,增加人的幸福感。
三、“圖書館+”創新服務環境下的信息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