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土地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提要]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村用地土地征收工作的公共利益保護是一個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話題。本文以“公共利益”為研究視角,以“農村土地征收”為研究對象,剖析當前農村土地征收中出現的公共利益問題,并介紹2020年開始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做出的改革與突破。
關鍵詞:公共利益;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
隨著我國公眾法律觀念的增強與法律意識的提高,“以人為本”法治新理念等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行政區域內暫停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試點區進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實踐為新《土地管理法》的問世打下堅實的根基。在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方面,新《土地管理法》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其中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法規也得到了修改,但農村土地征收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存在的問題
公共利益在近年來被廣泛認識,其具有的特性使其沒有統一理解的概念。公共利益在我國各大法律均有出現,但卻沒有法律條文對其明確規定,導致在執行過程中頻頻出現無法明確公共利益的問題,引起政府與人民、社會與群眾之間的諸多矛盾??傮w而言,公共利益指不具體指定社會對象所享有的利益。雖然公共利益的概念具有一定的變化性、復雜性,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公共利益進行概念上的把握:第一,公共利益是抽離自個人利益并與公眾利益相聯系的一種客觀存在,不受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影響。第二,公共利益的受益主體與內容具有很強的覆蓋性,具有社會共享性。第三,公共利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具公共性與公益性,從長久以來人類的利己性與利他性之間整合而成。正因如此,在不損害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公共利益旨在于尋求社會集體利益最大化,以顧全大局為重,并不會為任何個體牟取私利,某些情況還具備非盈利性的特點。第四,公共利益體現人們之間相互平等的社會關系,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第五,其含義隨著歷史的演進與社會環境的變遷而變化,在相同時期的不同地區的公眾對公共利益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從立法模式的角度考慮,我國在公共利益領域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公共利益概念不明確。我國《憲法》《民法典》及其他法律雖有提及公共利益,但基本都未對其涉及的對象與范圍做出明確規定,盡管這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范圍界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及時變化,但也導致了工作中政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容易出現濫用權利的亂象。第二,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通常以政府行為為優先,且利益受到損害的個人較難維護自身權益。加上我國在公權力約束的方面較為缺乏,在沒有公共利益界定爭議的解決機制的情況下,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容易導致出現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現象,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設。第三,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條款之間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二、農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圍過于泛化。原先實行的《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第2條第4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征用”,沒有具體列舉出公共利益的范圍。一方面公共利益的一大特點就是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概括性的界定方式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使法院或政府對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圍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擴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權力沒有受到有力的監督,此種對公共利益無明確界定的規定同樣會伴隨著公權機關對公共利益范圍進行不適當擴充的問題。政府在涉及多方利益權衡時進行的土地征收事宜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將“公益性用地”與“非公益性用地”進行混淆,導致公共利益的泛化。征地拆遷活動通常能改善當地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也能提高政府的政績,加之涉及土地的工程建設項目通常與私人企業有不同程度的合作,私人利益不可避免會有所摻雜,在這種情況下難以保證公共利益的純粹性,反而存在所謂“公共利益”侵害被征地人權益的問題。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進一步縮小了數字鴻溝,使得政府在推行管理體制的過程中將電子政務的發展作為了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而虛擬政府便是電子政務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催生的管理模式。為了更快地推進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及土地信息化的進程,本文對虛擬政府在土地管理應用中方式進行了簡要地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虛擬政府參與下的土地管理對傳統土地管理體制的影響,旨在進一步促進信息化土地管理進程。
【關鍵詞】:虛擬政府土地管理創新研究
一、虛擬政府參與下的土地管理
(一)虛擬辦公
由于土地管理工作的程度較為復雜,且信息量非常大,在管理的過程中僅僅依靠單純的人工操作及紙上操作,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管理成本,并且在管理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信息失真的狀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土地管理管理部門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以及數據庫等技術,建立辦公系統以及個性化的個人平臺。辦公系統中增加土地政務的多個方面,比如土地登記、公文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如此便能實現土地管理工作生產及管理文件的虛擬化,確保相關文件在制作過程中的規范化、科學化以及無紙化。并且在對相關文件制作完成后可以有效地實現文件的傳閱、審核、統計以及查詢等多種管理任務。除此之外,土地管理實現虛擬辦公的另一方式便是進行虛擬會議,虛擬會議的實現主要運用在遠程視頻會議中。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對土地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行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以及事后分析,或土地管理部門中的各級領導做出決策或者指導各部門機構的工作等平臺。
(二)政務服務
傳統土地管理過程中各個部門的職能處于獨立且分散的狀態,公眾難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務,也因此造成政府部門具有較大的管理成本。而虛擬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連接土地管理的各部門,采用一站式的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土地資源管理龐大的工作量。除此之外,虛擬政府可以通過電子操作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全天候及全方位的服務,如此社會公眾在尋找自己所需服務的過程中不用受時間、地點以及服務方式的限制,便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政府機構相關的組成、職能以及各項政策法規等資料,從而完成申報、申請以及各種手續等事務。
摘要: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資源,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勞動價值。本文簡單闡述了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與變遷,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即法律意識薄弱,執法能力低、管理模式欠缺、補償制度不完善這三個問題,重點從供給側結構下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視角下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討論了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變遷;有效策略
1土地制度的改革與變遷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土地要素市場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根據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國土地制度的改革與變遷主要分為五個階段:1.11949-1977年:建立了整體所有、統一經營的土地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土地制度的改革為廣大農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部分缺乏材料的農民為了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根據自愿與互利的原則在私有資產的前提下開始協作,互幫互助團結統一。到1978年,通過研究恩格爾系數,表明我國農民生產狀況還停留在絕對貧困狀態,因此成了必然。1.21978-1993年,形成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通過不斷探索新道路,人們發現實行農戶經營才是正確道路。1978年全國范圍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即對內改革對外開放;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通過了《農業法》,其中總則明確鞏固了農民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并提出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至此制度基本已經正式確立。1.31993-2008年,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時期為了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提高生產率,增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及穩定收入,1993之后國家開始出行一系列相關政策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生產率。2007年《物權法》進一步提高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經濟地位,保障勞動人民的利益,維持制度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探索以及發展,調動了農民的勞動干勁和激情,維護了土地利用率,推動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1.42008-2013年,土地確權2008年提出“為農民提供更加充分的土地經營權”的改革目標,一直到2013年為了進一步適應農村土地市場的經濟發展需求,國家推行了“土地確權”的實質性策略。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實行過程中因農民的產權意識模糊的影響,實踐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引起了勞動力下降、效率降低等問題,“土地確權”的提出有效地解決了此類問題。1.52013年至今,“新”的提出土地確權的建立解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所引起的問題,也為“新”的提出建立了基礎。201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立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奮斗目標,之后又繼續相關政策文件,進一步提出“三權分置”、“三項改革”等,象征著我國土地制度改革已經跨入了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2]。
2現階段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意識薄弱,執法能力低。新時代我國堅持“依法治國”的根本策略,法律的作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得到了體現,大多數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或者干好本職工作加強了對法律知識的重視和學習。但是還存在著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土地管理工作者,他們缺乏法律意識運用法律來秉公執法的能力,導致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也面臨著與多問題2.2管理模式欠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礎工作已經得到了實質性的實行,但目前為止土地管理模式還延續著以前了管理模式,缺乏創新性以及策略性,難以適應時展的要求。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效率低、質量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土地管理利用率下降。2.3征收、補償制度不完善?,F階段,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工業化已經成為新型的發展趨勢,大量的農村土地被征用為工業用地,但因補償制度的不完善常常會與勞動人民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今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的第一大問題就是利益劃分不明確,勞動人民不能分辨出是國家利益還是私人企業利益,在征收過程中產生抵觸心理。第二大問題則是補償資金偏低,失去土地的勞動人民不能享受到同等的補償,導致他們對國家土地管理制度產生不滿情緒,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地位以及國家與人民的關系。
3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摘要:土地資源是一個國家的基礎財富,從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體系。本論文通過對當前階段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分析了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失靈的原因,提出了中國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土地管理制度;存在問題;現狀反思;重構措施
1.當前階段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
1.1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標
《土地管理法》以及《刑法》作為我國現行土地管理制度依據的主要標準,明確了我國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標,即保護耕地以及推進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改革。在保護耕地目標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參考《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制度,從而進行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例如,加強土地管理制度的專業化,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體系;對于基本農田的保護制度,防止在農田使用過程中對農田造成損害;關于農田的占用,應按照相應農田占用管理制度,依據對農田進行占用補償;就區域性范圍內,應保證耕地面積與其他地域面積達到一定的平衡,具體到每個農村時,應保證每戶一宅的實施標準。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改革目標實施階段,主要通過《土地管理法》的國有土地有償出讓制度對土地進行管理。即在管理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過程中,可根據管理法進行鄉鎮企業的建設工程,同時農村居民也可進行居民住宅的建造,并且可以建設農村公共設施或者公共事業。但是對于一些非農的建設工程,或者企業單位以及個人對土地進行建設,需要向有關部分依法申請土地的使用權。
1.2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國每年耕地面積的減少數量在逐年上升。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將土地使用的計劃指標提前完成。導致中央政府迫于土地使用的形勢修訂了《1997-2010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其次,雖然中央政府在進行國有土地的管理時,對土地的供應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以下情形。例如,在占用土地的階段,占用的土地面積遠超于實際所使用的土地面積,并且存在將較好的耕地作為劣質土地征用,甚至出現亂戰濫用的問題。最后,根據《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農村土地市場進行依法制止。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農民也失去了對自家農地進行自主開發的權利。部分農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只能進行違法出租或者使用其他用地。而對于大部分的農民來說,只能通過外出務工來解決發展的問題。這就造成城市的人口在逐年增加,城市的各種資源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城市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并且房價也越來越高。而相對于城市,農村則逐漸敗落,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降低。加大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差距。
摘要:黨會議召開之后,對國土資源的管理提出明確要求,重視土地經營管理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本文簡述新形勢下土地管理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新常態,從農村和城市方面闡述土地管理過程存在的現狀問題,并從管理目標、工作內容、管理措施、評價體系、耕地保護等方面提出土地管理和經濟發展對策。
關鍵詞:管理措施;土地管理;經濟發展
引言
在新時期,對土地管理工作賦予了新的要求。此項工作與土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有直接關系,決定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當前在土地管理工作中還面臨著各類問題,國土資源管理者只有探索出管理工作的新路徑,才可促使土地經濟和管理工作共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
1新形勢在經濟發展常態
在2014年的APEC峰會上,闡述了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有關問題,闡明了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狀態。為保持這一狀態,應通過創新驅動,促使經濟結構升級優化。我國當前經濟新常態的特征為,成本促使通貨膨脹產生現象明顯,勞動力的減少導致就業壓力降低,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消費經濟占據比例較高,產業結構從傳統密集型產業逐漸向知識和經濟密集型產業方向轉變。
2土地資源管理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