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素質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這些天,在網上搜索了很多有關素質教育的資料,看了后感觸很多。首先,中國很多人對素質教育存在錯誤理解。一提到素質教育,一些人想到的無非是練舞、學琴、唱歌、繪畫等與藝術有關的課程。這種思想是很片面的、狹隘的。其實,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這就說明了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對文化科學素質的教育,還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和勞動素質教育等。它主要以培養人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突出學習的樂趣性、思維的創造性、精神的愉悅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為我們的孩子創造必要的條件,營造適當的范圍。其次,很多家長包括教師觀念的陳舊以及中國當代教育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教育不能很快地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當今社會大多數的家庭是獨身子女,大多數的家庭從小就養成了孩子依耐性強、自私心嚴重、心胸狹隘等性格,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爭強好勝。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要什么,給什么,只要能做到,就一定會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吃半點苦。很多家長及教師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他的就不管那么多,而很多人評判一個學生的好壞也僅僅是從他的成績去判斷,這就導致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以及為什么犯高級罪的人和自殺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很多知識的人。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工作中,忽視精神文明,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
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活動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沖擊;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黨風、政風受到很大損害;一部分人國家觀念淡薄,對社會主義前途發生困惑和動搖。這也必然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反映到學校教育中來。再加上現行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傾向,片面強調“智力開發”的偏向,更導致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下降。這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認識和警惕。再次,當代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勞動素質教育現狀令人堪憂。我不知道是我了解的太少還是怎么的,觀察了很久,在我所接觸的范圍里,在公交車上,極少有學生起來給那些極其需要座位的人讓座,而恰恰相反的是,很多學生是上車趕緊搶座位,生怕自己沒座位;在公共場所學生隨地亂扔瓜果紙屑、亂涂亂畫、隨地吐痰、滿嘴臟話是隨處可見,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在升旗儀式上,講話、做自己的事的人也大有人在,就更別說什么站姿了,我不知道我們的教師從小就教我們的要愛國,這“愛國”兩個字跑到哪兒去了。
在美國,我很欣賞他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在看到本國國旗時,注目兩分鐘;在聽到國歌歌曲奏響時,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國歌。在集會時,上面有人講話,下面的人講的更厲害。其實這些種種的行為,在我們的成人身上都有,又何況我們的學生呢?在勞動素質教育這一塊,我相信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大多數都是重視的最少的。在家里,父母很多會做完一切的家務,每天只知道讓孩子學習;在學校,除了會打掃一些教室和公共地方的衛生之外,似乎就不會有其他的什么勞動了,甚至有些學校為了多留些時間給學生學習,連打掃衛生也是請清潔工來完成。孩子們根本不會從勞動中體會到什么或有什么收獲。因此,在了解了美國即使家庭經濟狀況很好,父母也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及其它費用,我感悟到,這不僅僅是一個勞動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孩子通過勞動從中可以學會的很多———獨立、自強、節約、勤儉、責任感等。要加強素質教育學校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工作就是教書育人,對生產力構成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成分的勞動力———人來說,單單去提高他的智力素質是不行的。
而沒有政治思想品德素質保證,這種智力素質的提高和有效發揮也是要受限的。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學生道德理想、道德感情和道德習慣形成的最重要時期。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工作。一是全員抓德育,全面育人。學校領導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給學生做出表率,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二是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傳授知識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如文科教學對學生進行語言美、形式美、意境美的熏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等;理科教學培養學生辯證思想,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等;藝術課程要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等。三是加強師德建設,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主要方面。一名稱職的教師,除了要有廣博的文化素養,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學規律之外,重要的是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政治立場、價值取向、言談舉止都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如果不重視自身思想品德修養,在言行上表現出雙重人格,就會在學生面前喪失自己的威信,學生對教師的教誨就難以信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教師應時時記著自己的特殊身份,加強“自塑”意識,嚴于律己,做到自尊、自重、自愛,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正面的教育影響。四是凈化育人環境,使教育效果得以保證。社會、家庭、學校都要努力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身心環境。
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社會、家庭、學校三者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當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發生矛盾時,學校的教育作用就會受到嚴重干擾,降低以至抵消它的教育效果。只有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抓起,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大反腐敗、掃除社會丑惡現象和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斗爭力度;全社會都講政治、講正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主旋律,才能凈化育人環境,使社會、家庭、學校緊密配合,共同擔當教育下一代的光榮使命,使之健康成長,迎接未來的挑戰。
總之,希望我們的家長、教師、學校以及整個社會多給孩子們一點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多給孩子們一點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支配;多給孩子們一些交流,讓他們不再迷茫;多給孩子們一些尊重,讓他們學會平等;多給孩子們一些贊美,讓他們自信十足;多給孩子們一些挫折,讓他們學會堅強;多給孩子們一些愛心,讓他們懂得去愛,讓他們學會做人,讓他們學會生活,讓他們學會學習,讓他們學會創造。
一、素質教育應遵循主體性價值觀
“素質教育”(QualityEducation)作為一個專用術語,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才被明確提出。提倡“素質教育”的原因,是來自對應試教育弊端的反思。顯然,素質教育所提倡的“素質”正是要反對“應試素質”的,是一種對應試教育進行糾偏的理想的教育取向,是一種重新建構的教育形態的專門名稱。對于這樣一種重新建構的教育形態,我們不能只從實存層面——即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上對其進行定義,而應從實存層面上升到觀念層面上去比較,即還要追溯素質教育在價值觀、目的、意義等方面的特殊性。由于素質教育是作為一種理想的教育形態來提倡,因而討論素質教育價值觀就等同于討論一種理想教育所應遵循的價值觀。教育是人的一種主體性活動,它從人的目的出發,并需通過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去實現這些目的。一種理想的主體性活動就是,人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能實現主體性價值——即人通過實現自己的工具性價值而達到了自身的目的,也就是說,這種活動兼具了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并以目的性價值為依歸。因此,所謂理想教育,便是要遵循主體性價值觀,務求使人通過這種教育活動,最終實現人自身的目的。素質教育要成為一種理想教育,便須遵循主體性價值觀,把目的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相結合。但僅此還不能充分展現素質教育價值觀的內涵,首先,我們還需明確素質教育最終要實現什么目的,這是直接關乎目的性價值的問題。我們知道,不同主體可能有不同目的,彼此目的不一,會導致對某種教育形態的評價結果有分歧,因此,一種理想教育,還應是那種對所有主體都有價值的教育。要使素質教育對每個價值主體都是正價值,則意味著我們必須找出不同價值主體間的共同價值取向,并以之作為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這樣,問題便變成了:不同主體間存在共同的價值取向嗎?答案是有的,它只能是——自由。因為,作為理性主體的個人,其行動總是受其目的所牽引,當其開始設定目的的時候,他需要一種可選擇的自由,他要選擇行動的方向。誠然,當其真正把經過選擇的目的付諸實踐時,他的行動會受到來自自然、社會、個人知識和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自由的選擇將要被這些限制所過濾。但就其主觀意愿而言,他總是傾向于擺脫束縛而行動——即使是希望被束縛或甘愿被束縛,這種“希望”或“甘愿”本身也是出于個體的意愿,同樣需要那種可選擇的自由。在此意義上,康德主張,“我么必須承認每個具有意志的有理性的東西都是自由的,并且依從自由觀念而行動”。[1](P71)于是,無論是“積極自由”還是“消極自由”?①,無論是意識自由還是行動自由,甚至也無論自由把人導向何處境地,就個體而言,沒有人能夠否認,自由是人所共求的價值理想,是人的內在目的,它是自洽的。馬克思也承認,“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因此就連自由的反對者在反對自由的現實的同時也實現著自由;沒有一個人反對自由,如果有的話,最多也只是反對別人的自由”[2](P167)。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人的全面發展也是建基于自由發展之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由此可見,素質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以自由為價值取向(或說以自由為最終目的),惟其如此,它才可能成為那種對所有評價主體而言都是“理想”的教育。其次,我們還需研究如何去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這是關乎工具性價值的問題。一方面,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但是,由于現實中的人總是置身于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個人目的的實現總是受到社會發展的狀況制約,從“必然王國”邁進“自由王國”,還需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豐富以及人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活動便需肩負起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責任,以提供更利于個人發展的社會環境。可見,教育的內在目的便要求它具備社會功能。而另一方面,如果把我們所討論的教育定位于學校教育的話,那么在客觀上,學校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系統運作的一個部分,則在實施過程中便一定脫離不開整個社會系統的制約和期望,寄托了來自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等不同社會力量的要求,教育活動本身也要為社會服務,也會被社會影響和制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就曾提醒過我們,不要忘記“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P55)。可見,教育總被外在地賦予了一定的社會功能。這樣,素質教育便從外在要求和內在目的兩個方面,都被賦予了承擔社會功能的責任,這種責任就構成了素質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概而言之,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理想教育,它就應遵循主體性價值觀的原則,把目的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相結合,通過促進社會發展,來最終促進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二、人的現代化是實現主體性價值的途徑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價值理想,也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但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因此,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也需分解為各個階段性的現實目標。正如人的發展從來都不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素質教育也是被置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之下的,現階段的素質教育便正是處于中國全面建設現代化的特殊歷史背景之下。那么,素質教育應如何因應現代化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去制定一個現實的目標?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持續的世界性巨變,它使人類社會在物質、制度、精神各個層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場宏大的運動中,作為社會惟一的主體——人,也會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就把這種變化稱為人的現代化,即近代以來人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人的現代化的指向就是人的現代性,即現代人區別于傳統人的特殊品質,這些特殊品質會表現在價值取向、心理狀態、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我們認為,精神層面上的因素,即那些能夠適應并促進社會現代化的人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就是現代性中最為本質的部分,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關于這種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的特質,馬克斯.韋伯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曾建議,“要找尋并從發生學上說明西方理性主義的獨特性,并在這個基礎上找尋并說明近代西方形態的獨特性”[3](P246)。他從理性化方向對現代性進行研究,是對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承繼,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美國社會學家A.英格爾斯為首的著名研究項目,進一步以實證研究來加強了韋伯的觀點,并提出了對人的現代性品格的假設,大致可歸納為: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個人效能感、競爭意識、求知欲、科學精神、公民意識、開放意識等。這些品格正是凸現了現代性的理性特質。?①那么,這種以理性為特質的品格能否成為素質教育的現實目標?這個問題等同于:人的現代化是否有助于促進主體性價值的實現?先看人的現代化的目的性價值,即人的現代化能否促進人的自由。正如康德所呼吁,“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4](P24),確實,由啟蒙運動所確立的現代性,以反對宗教神權而始,力圖恢復人的理性的尊嚴,在此過程中,自由這個價值理想一直充當著旗幟的角色。啟蒙思想家們紛紛論證自由的崇高地位,如洛克在《政府論》中就努力證明人的自由是天賦的,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則開宗明義“人是生而自由的”。在自由這一價值理想指引下,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蓬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自由也確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擴張。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的同時,卻不曾否定近代資本主義文明在人類發展史上的意義。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成就,使人走向了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雖然這種獨立性造成了人的異化,阻礙了人的全面性的發展,但是,這個獨立性階段的歷史意義又是無可置疑的,因為它“在生產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生產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5](P112),它使人走出了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而這正是人走向自由個性階段的必經之路。一句話,人的現代化促進了人的自由。再看人的現代化的工具性價值,即人的現代化之于社會現代化的意義如何?馬克思曾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6](PP.118-119),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制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并把自己的心理狀態投射到日常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內容上,這些個人的行動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影響著社會的歷史進程。因此,只有作為主體的人,在精神層面上具備了現代性的特征,即具有追求自由的價值理想以及與之相應的那些以理性精神為特質的心理狀態,才能發生和促進整個社會在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在此意義上,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事實上,若然沒有啟蒙運動將西方人的自由意識和理性精神喚醒,把他們的精神世界從教會、貴族、傳統習俗等權威勢力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也就不會有西方社會近現代文明的生發。自由理想的生發,激發了他們沖破自然和社會加諸在自身的各種束縛的決心,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通過理性協商去達成各種社會契約。由此,物質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許多西方國家也逐步走上了民主和法治的道路。總括而言,自由是現代性的價值取向,而理性則是現代性的核心精神。在自由理想和理性精神的導引下,人類不但創造出現代社會的經濟文明和政治文明,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人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在通向自由的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不可或缺的一大步。由此可說,人的現代化實現了主體性價值,它把目的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相結合,是促進自由的途徑。也因此,它符合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價值觀要求。
三、人的現代化在中國的現實意義
人的現代化可促進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實現,這只是它成為素質教育現實目標的首要條件,但非充要條件。因為,素質教育作為中國現階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其現實目標的確立,還要視乎中國社會現實的需要。那么,人的現代化之于中國的現實意義何在?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始于1840年至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外侮的欺壓迫使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但洋務運動、的失敗又使國人意識到,光是對器物、制度層面的變革還不足以使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之路變得暢順。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的“維新運動”和二十世紀早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現代的兩次思想啟蒙運動,從嚴復在《辟韓》里鼓吹“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開始,以梁啟超、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都大聲疾呼要從精神層面革新中國人的民族性。他們的核心理念就是,必先要祛除中國人被幾千年封建文化所造成的奴性、茍安、愚迷的人格特征,改而塑造那種自由、理性、活潑進取的新人格,才可能換來一個充滿生機、強大而不受外侮的新中國,梁啟超就在《新民說》中感嘆:“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我們看到,中國兩次思想啟蒙運動的主旨正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所倡導的主流思想相一致,都是倡導人的自由的價值理想和人的理性精神。正是在這種價值理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趕走了外敵,實現了自主。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彎路。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粗暴踐踏,對西方文明成果也一律堅拒,使中國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這段時期,中國人在精神層面上的現代化出現了倒退和迷失,國家秩序和國民經濟亦幾近崩潰。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召喚下,億萬中國人的精神才從盲從和狂熱中掙脫出來。自此,中國人主動地打開了國門看世界,并斷斷續續地重拾那些睿智的前輩們留下的關于自由理想的寶貴精神資源,從而引發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變革,取得了世人為之矚目的現代化成就,進入了近現代以來國家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同樣表明,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有人認為,人的現代化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否定,也有人用西方學者批判現代性的理論去質疑現代性的歷史價值。在此,我們有必要作出回應。首先,自由是人所共求的價值理想,亦是現代性的價值取向,所謂人的現代化就是人追求自由理想的現代形式。人的現代化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它所否定的只是那些壓抑人的自由的陳規舊習,而這是任何一個熱愛自由的民族都應努力的方向,就如英格爾斯所說,“構成個人綜合現代性的那些特征并不是任何一種傳統的獨有財富,在我們看來,這些特征倒是在特定社會形態類型下,代表特定的歷史時期顯著地表現人性的一種潛在形式的普遍模式”。[7](P245-246)其次,我們還要結合國情對那些批評啟蒙理性的論點進行評價。以海德格爾、胡塞爾、利奧塔、德里達、法蘭克福學派等人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反對理性的過度張揚,認為自啟蒙以來,人以為自己對自然有無限控制的能力,并以為通過理性就能達致人類社會合目的的進步,但恰是這樣的思想,卻造成了隨處可見的壓抑和沖突,人類日益遠離了自由、和諧的理想,而走向了啟蒙的反面。這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學者的理論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借之我們可以觀照出現代化可能帶來的弊端。但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中國目前還處于低度的現代化階段,套用哈貝馬斯的話說,中國的現代化還是一項遠遠沒有完成的工程,仍需要弘揚現代性的價值取向和核心精神。現代性中所蘊含的對個體自由的訴求是應予肯定的價值觀,現代性在個體上所呈現出的理性特質,更是國家所應倡導、個人所應追求的現實目標。所有的事實都告訴我們,社會進步的動力在于人。無論中外,如果民眾的自由意識沒有被喚醒,追求自由的理性精神沒有被張揚,則社會也不會發展出現代文明的誘人成果。在此意義上,以自由為價值取向、以理性為核心精神的人的現代化便具有了工具性的價值,它既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也是促進中國人實現自由這個目的性價值的途徑。
四、素質教育應以人的現代化為現實目標
(一)
1信息素質教育對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影響
1.1信息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關系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資源呈現多元化特征,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快速發展。在此環境下,高職院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是大學生能夠利用信息順利開展學習研究活動的有力保證,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優化與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
1.2信息素質教育對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
影響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部分學生的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經過調查,大多數單位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畢業生反映較好,但也有一小部分問題,有些學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到生產一線,不愿意三班倒,部分同學綜合素質能力差,從而影響他們與領導、同事溝通,同時知識面也不夠。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在學生上學期間就要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他們的協調能力,適應能力,愛崗敬業精神,應變能力,服務意識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都能促進學生就業能力。
2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的意義及現狀
本文作者:耿紅 單位:平涼市幼兒園
重視環境創設與教育內容的相互滲透,注重追隨幼兒興趣,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迎合和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采用嘗試、體驗、探索、創設情景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了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平等、寬松、安全、和諧的活動區域和成長空間,讓所有幼兒自選參與活動,使其形成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堅強、自主自尊、自信自立等健康的人格特征,促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全面發展。
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兒的模仿性和性格可塑性,決定了在幼兒教育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堅持把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培養對幼兒的愛心和情感作為核心,教育教師端正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育人觀,通過經常化、制度化的學習宣傳,引導廣大教師依法、科學、規范地實施保教實踐活動,先后制定了《教職工一日工作程序及要求》等常規制度,強化教師“用六心換一心”思想,培育教師認真觀察幼兒、用心了解幼兒、真正理解幼兒的耐心和習慣,把以德立教、充滿愛心作為基本要求,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堅持開展“三字一畫(話)”“優質課觀摩”“邊彈邊唱技能競賽”“簡筆畫技能競賽“”保育知識競賽”等崗位技能練兵和保教觀摩、評優活動,引導教師學業務、練技能,不斷改進保教方法,提高服務水平,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提高學歷水平。實行考評考核制度,對教職工的德、能、勤、績進行全面考評,把考評結果作為評優選先、晉升晉級的主要依據。推行教師公開向家長服務承諾制度,利用發放問卷、讓家長填寫兒童保教卡、張貼宣傳欄、公示欄等形式,開展服務質量調查,讓家長了解各班幼兒每周、每日活動安排和教師的工作,促使教師自律自強,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堅持科研促進教學是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有效保證
平涼市幼兒園十分重視教學科研工作,進一步強化了質量立園、特色辦園的意識,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引領作用,每學期以年齡組為單位,遵循幼兒教育規律,根據各班實際制訂教研課題,狠抓時間、人員、活動、總結“四落實”;組織課題研究小組,碰到問題、難點,大家一起找資料、查數據,請教行家,激發了教師參與討論研究的熱情;大力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和促進教師把科學、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教育實踐活動,設立教學創新獎,給予物質和精神鼓勵,調動大家創新實踐的積極性。要求每一位教師認真做好活動筆記和觀察記錄,準確把握幼兒個體差異,追隨孩子興趣,捕捉孩子心靈,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定期不定期組織人員根據記錄的內容進行研討,及時調整內容、反思行為、完善評價、總結經驗,改進保教方法。采取參觀小學、請小學教師和小學生來園座談交流、觀看小學生生活錄像、學做小學生等方式,對大班幼兒實施與小學的銜接教育活動,使幼兒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幼兒上學、求知的愿望和熱情。在此過程中,該園先后有7名教師在省教科所和幼教學會組織的優質課競賽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專家評委的充分肯定,標志著平涼市幼兒園的素質教育觀念和教學水平走在了省、市幼教領域的前沿。
摘要:基于對我國研究生素質教育的研究綜述,闡述了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三位一體的素質教育模式,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和學校層面四個視角提出了多維立體化的研究生素質提升途徑。
關鍵詞:研究生;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模式
一、我國研究生素質教育的研究綜述
上世紀八十年代,針對中小學“唯分”“唯名次”“填鴨式”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被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對于研究生素質教育的研究更遲一些,當前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方式仍然處于不斷的探索中。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發現何華最早在1997年第3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文《充分發揮研究生“四自”作用是加強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提出素質教育中發揮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的觀點。通過文獻梳理,當前對研究生素質教育的研究眾多,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對研究生素質教育的意義和必要性的研究、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內涵研究[1-5]、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1-2,6-8]、基于素質教育探討某一學科、課程或者某一(類)高校的研究[1,3-4,9-10]。研究者們的研究角度不同,各自紛呈。我們知道不同高校的發展階段不同,研究生教育開展情況不同,軟硬件條件也各不相同,各高校在生源質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著其特殊性,如何基于各高校自身特點,結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時結合實際,探索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系統化的研究生素質教育途徑依然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生素質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三位一體的素質教育模式
本文贊同陳子辰、林偉連和許為民的觀點,研究生素質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礎素質,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身心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和科學人文素質。二是專業素質;三是創新素質。研究生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具有上述素質的高層次人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相關規定,當前我國研究生應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早在2007年譚兵[11]在論文中提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三位一體的碩士研究生素質教育模式,經過分析該模式所包括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人格塑造實際上是素質教育的三個實現途徑。教育始于知識的傳授,能力培養也需要以獲得相應知識為基礎。通過知識傳授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成為具備良好專業素質,能獨立從事相關研究、教學和實務工作的復合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研究生的能力培養則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實踐能力包括溝通、書面表達、收集和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和組織協調等方面的能力。人格塑造則是要培養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有正確的三觀、誠信正直、愛國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踏實上進、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較強的自我監督和約束能力。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及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聯性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1)三位一體中“知識傳授”處于核心位置,通過授課教師和導師以及其他老師的知識傳授培養研究生的能力,并對他們的人格健全產生影響。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常常蘊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知識傳授也直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三位一體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或者是途徑及手段。(3)“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中的每一個維度都會對素質教育的基礎素質、專業素質和創新素質三個維度產生影響。
三、研究生素質教育提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