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數字插畫教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近年來,動態化視覺設計頻繁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在商業與新媒體技術的持續推動下,動態化視覺設計幾乎影響了所有的視覺設計領域。插畫設計作為視覺設計的領域之一,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是在與其他設計形式結合的過程中大放異彩,在商業社會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動態視覺趨勢的發展,動態插畫開始出現。然而,目前大部分插畫設計教學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基于此,將對現有插畫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綜合考慮新媒體技術與動態視覺趨勢對插畫設計的影響,嘗試性研究出動態插畫設計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實現提升插畫設計課程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目的。動態化視覺設計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設計形式,依托新媒體技術的支持,應用于不同領域,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元、新穎的視覺感受。插畫作為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領域之一,廣泛應用于社會各界。因此,動態化設計與插畫的結合有著必然性。目前動態插畫已經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以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配合音樂、圖像等創意的表達形式,深受人們的認可與喜愛。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純靜態插畫為教學內容的插畫設計課程已無法滿足行業需求,教師應在課程中引入動態化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動態插畫設計這項重要技能,為社會培養更加優秀的專業性人才。
一、動態插畫的優勢與創新應用途徑
1動態插畫的優勢
動態插畫不同于動畫,它并不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是傳統靜態插畫在表現形式上的升華。動態插畫的制作是通過電腦軟件將插畫畫面中的部分元素進行動態化處理,從而增強受眾對畫面的感受,但動態化的制作并沒有創造新的畫面情景或故事情節。因此,動態插畫的本質還是插畫。例如,插畫師李寧靜April的系列動態插畫作品《夏天》,作品中出現隨風飄落的樹葉,搖著尾巴的小狗,下雨的城市,旋轉的風扇和騎車的男孩兒,這些局部出現的動態元素,為畫面營造出了更真實的情境。由此可見,相比靜態插畫,動態插畫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可以更好地營造氛圍和情境,因而能夠更清楚地傳遞畫面所流露的情感與理念,用雙向互動模式吸引讀者。因此,動態插畫與靜態插畫相比更具優勢,更能引起受眾對畫面內容的共情感。2動態插畫的創新應用途徑伴隨動態化視覺設計的大趨勢以及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動態插畫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個領域有所應用,受眾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或平板等欣賞動態插畫的視覺魅力。
1.動態插畫與移動客戶終端設計
隨著讀圖時代的發展,移動客戶終端的設計會更注重圖片在界面中的顯示效果,動態插畫在手機軟件中的應用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還能通過動態化的插畫畫面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從而提升產品的內涵。比如,目前在天氣預報類App中下載量第一位的“墨跡天氣”就非常善于使用動態插畫來增強產品界面的視覺效果,當用戶點擊進入時,界面出現的閃屏插畫,就是以動態插畫的形式呈現的。當用戶進入到主界面后(見圖1),同樣會以動態插畫的形式呈現天氣狀況與人物著裝,提醒用戶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物。由此可見,動態的插畫界面更能傳遞情感,拉近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2.動態插畫與電子書
摘要:圖像、技術、媒介歷史語境的變遷推動了當代商業插畫的創新與插畫研究范式的轉變,有力地促進了數字媒體藝術、商業插畫專業等相關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數字媒介創作也成為互聯網時代藝術創作的一種必然趨勢。該文作者認為,在研究與新時代接軌的新型藝術課程教學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推動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靜態插畫的數字化升級,并著重培養插畫與數字媒體方面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插畫;計算機技術;教學改革
隨著20世紀初現代藝術的發展,文化藝術逐漸走近大眾,插畫因為與“純”繪畫藝術作品相比具有強烈的商業傾向及更強的敘事性、指向性,逐漸被分離。隨著視像時代來臨,視聽技術逐漸開啟。到了21世紀,融媒體時代到來,這是個科技時代,也是個藝術時代。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插畫的本體介于藝術與商業兩者之間,其發展有了質的飛躍[1],圍繞在人們身邊的插畫藝術形式也更加多樣,整體效果更加形象生動。如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全景展示的藝術創作頗多,較之前的紙質媒介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種方式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視覺空間的利用率。融媒體時代的插畫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體,其是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具有天然的浪漫性和創造性,可以為人們提供新的職業崗位。
一、科技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根據美國克拉克所著《美國的經驗》中的調研,大多數的企業迫切需要具有T型知識結構的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能夠掌握一到兩個橫向專業領域的知識面,而且具有其他縱向專業的較深的學問與興趣,具備較為廣博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理解能力。如今,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要想更好地在這個領域生存,必須掌握足夠的計算機知識。商業插畫專業方向是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繪畫系的一個細分領域,其雖歸于美術學專業大類,但課程設置和藝術與科技方向密切相關。商業插畫是一個藝術與科學相融的學科,側重培養商業插畫和數字媒體融合的高層次人才。學院需要培養既懂得藝術又懂得技術原理的人,目標是培養技術精深和藝術眼光獨到的高級應用人才。融媒介技術豐富了傳統靜態的表現形式,人們可以利用后期合成軟件AE(AdobeAfterEffects)中的燈光、攝像機等工具,這些工具可模擬真實燈光,視覺效果豐富且具有吸引力。此外,軟件中的3D粒子(圖1)、牛頓動力學、光效插件、水墨水彩插件等高級設置都由軟件自行計算,提高了插畫的真實程度。為了與時俱進,學院努力構建更加完善的專業教學體系,將融媒體教學引入專業核心課,在教學課程改革中添加了AE、PR(AdobePremierePro)與三維軟件的課程。一方面,學生有必要掌握音頻制作、視頻制作、后期合成、動態圖形設計、欄目包裝、三維建模(圖2)等知識和技能,這些課程結構不僅包括藝術類教育的課程,而且融入了很多計算機技術和媒體創作技能的內容。另一方面,必要的軟硬件知識能讓學生在利用電腦創作時更從容地解決隨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如簡單的代碼知識、分辨率和視頻編碼的相關知識等。這提升了學生在審美和結構性問題上的敏感度,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但機器難以替代人腦,機器具有的智能比較單一,而人腦有復雜的智能,不僅可以識別圖像,而且可以實現語義理解等。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智慧的人,因此不僅要讓學生具有獲取專業領域知識的能力,而且要讓學生具備藝術審美和運用藝術法則解決現實問題的創新能力。圖像處理軟件終究是人類發明的物質手段,其最終還需要依賴人的審美感悟和審美情感才能發揮作用。
二、交互與傳播的多維體驗
圖像、技術、媒介歷史語境的變遷,推動了當代插畫創新與插畫研究范式的轉變。媒介不僅被視為“訊息”,而且是藝術創造的表征和動力。插畫藝術的研究維度從傳統的靜態模式走向多樣性與交互性的動態場域,形成了一個更加完整的插畫研究生態系統。在國外,較為前沿的商業插畫用不同的技術顛覆了插畫創作,具有一定的和諧感,成功地構建了易于識別的視覺模式,獲得了逼真的效果。如,在一些說明動畫、視覺短文、動態詩歌和藝術裝置藝術中,用戶可以通過視、聽、交互等多維式沉浸體驗,深入地觀賞商業插畫藝術。如,2017年登錄中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大展成功地將藝術與科技結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互動方式,顛覆了傳統的觀展方式,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凡•高的藝術世界。觀眾通過連環巨幅電子幕墻感受這場視聽盛宴,直面最清晰的凡•高筆觸,細細體會畫家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2]。所以,融媒體時代的審美是多維度的綜合藝術,其打破了以往的思維定式和已有的框架,使設計開始走向大眾、走向流行、走向未知。商業插畫的藝術趨勢是通過互動的手段與網絡、科技相結合,使作品在展示和表達時消除與觀眾的距離感,更注重與觀眾的視覺互動,以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的效果。此外,與傳統媒介不同的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訂閱號或新浪微博平臺)成為商業插畫藝術作品的體驗者、分享者和傳播者。動態插畫越來越成為文化商品消費的載體,人們可以在移動視頻上閱讀,獲得審美愉悅,緩解心理疲勞。創作者通過信息分享與建構巨大的傳播渠道,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能為商業插畫創造經濟效益,而且能使作品的藝術性與社會價值得到最大化體現。我國商業插畫專業設立較晚,從事設計驅動型制作的學生和專業人士相對匱乏。為了適應新時代社會對插畫人才的要求,高校的插畫專業應及時轉變戰略思路,在教學設計中要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多種媒介資源,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學院新的課程體系包含動態圖形設計、三維計算機圖像處理和交互數字媒體內容,同時對平面設計和編程知識有一定的要求。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圖像、動畫、音視頻等形式表現創作內容,熟練掌握三維、交互等融媒介的創作手法,實現人畫合一,并通過動效技術讓作品與觀眾產生良性互動,增強用戶體驗,提高藝術創作品的傳播效率。在后期合成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時刻注意教學內容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打開學生的視野[3],將時間維度疊加在傳統靜態插畫中,使插畫在動畫技術影響下獲得更生動的效果。筆者再根據交互要求,利用媒體擴充載體,實現多維度設計——插入音樂或音效。這樣,插畫中就有了節奏和韻律,這使藝術作品的情緒更直接、細膩,烘托了插畫的整體效果。這種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可以促進數字內容產業的蓬勃發展。學生經過學校的專業培訓,在畢業后承擔插畫工作時,可以在各種視覺美學中創造出強有力的視覺風格,也可以在設計驅動的制作中發揮創造性作用。在融媒體語境下,技術更新換代快,插畫的價值受融媒體生命周期的影響很大。學生需要合理地應用融媒介,豐富插畫的視覺語言,借助科技的力量,創造出具有新時代藝術價值的插畫作品。
摘要: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產教融合的不斷加快,高校插畫設計課程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本文從生動展示產品信息、增強產品的情感性以及促進非遺文化傳播,這三個方面對插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并從實踐的角度對插畫設計課程提出了五點改革建議:引入項目式教學法、跨學科合作教學、培養創新能力、應用互聯網技術與完善評價機制。
關鍵詞:插畫設計;文創產品;課程改革
一、中國文創產業的發展
文創產業是一種以創造力為核心,通過對創意、技能、個人才能與知識產權的開發,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的新興產業。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進入新常態,人民對物質生活品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增強,國家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并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在一系列鼓勵性政策的扶持和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使得眾多優秀文創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其種類涵蓋了旅游紀念品、生活用品、影視動畫作品、書籍刊物、軟件與游戲等多個方面,深受大眾的喜愛。插畫以其優美的構圖,絢麗的色彩一直以來在視覺傳達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文創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插畫作為溝通產品與消費者的最直接有效途徑之一,被廣泛的應用于各類型的文創產品設計之中。
二、插畫設計在文創產品的價值體現
1.生動展示產品信息
插畫作為一種極富感染力的圖像表現藝術形式,可以更有效的傳達產品的信息與屬性。相較于單一的文字描述,插畫設計可以通過色彩、圖案、布局等多種類的視覺元素,更生動直觀的對產品進行展示,更準確的對消費者加以引導。如故宮文創產品《天然多福》系列紅包,該系列紅包主題分別取意自“事事如意”“多福多壽”以及“福祿連綿”等傳統吉祥寓意詞語。紅包巧妙的從古代畫作與宮廷用具中提取柿子、靈芝、壽桃、石榴、蓮藕與葫蘆等與主題寓意相關元素,通過大膽時尚的撞色運用與活潑可愛的手繪圖形對主題進行了生動的詮釋,將抽象的文字語言轉換為直觀的視覺圖形,營造出喜慶熱烈的氣氛,強烈的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取得了不俗的銷量。
摘要:有媒體稱中國童書成長的近十年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黃金十年”,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童書多元化的呈現方式為高校藝術教育在插畫、平面設計、互動媒體設計等專業的開設和辦學都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契機。
關鍵詞:童書;插畫;藝術教育
0前言
童書在如今的出版業里可謂一道風景線,它的繁榮讓紙質出版業在數字媒體時代多了一些生機。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出版業的現狀,而是全球出版業共有的形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童書消費群體,其童書市場自然也是一片大好,中國的童書出版也體現出空前繁榮的態勢。根據2016年開卷童書前三季度的統計,中國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書或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生讀物。童書的繁榮促使童書出版業的繁榮,這就使得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需求增加。童書與藝術之間的緊密關系使得童書業對藝術人才或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出版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也為高校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
1專業插畫人才需求增大
1.1原創童書的發展需要更多專業插畫師的參與
童書市場的繁榮,并不意味著中國童書創作力量的繁榮。目前,國內童書市場引進版權占據主流,與各種引進版童書的熱銷相比,中國原創童書市場表現則相對平淡。任何行業,如果沒有真正培養出內生動力,熱鬧只能是曇花一現。從童書出版來看,在市場培育初期,以版權引進為抓手的選擇無可厚非,但若長時間依賴于此,難免后繼乏力。如果沒有本土創作人、插畫師、出版人合力增強原創能力,童書市場將難以形成內力的積蓄,從而真正幫助中國童書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博洛尼亞童書展入口有一個區域有幾面空白墻,專門供一些自由插畫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出版商有時也可以從這里找到他們中意的插畫者。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簡稱CCBF)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的博洛尼亞童書展,2016年CCBF沒做這個單元,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還是對兒童插畫愛好者的信心不足。就像好的編劇不愿做兒童劇,好的文創不愿寫童書一樣,一些好的插畫師也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利潤豐厚的商業插畫上。而實際上,在中國,職業插畫師的數量本就不多,何況是創作量大但利潤低的童書插畫師。所以,中國童書插畫師的群體數量一直是一個不確定的問號,也很少有數據公司能提供這方面的統計報表。
摘要:高校美術學科繪畫語言通識教育中,藝考“短平快”的思維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對藝術語言體系的全面構建。從引入數碼應用角度通過實例研究可知:數碼插畫造型更直接地強調繪畫語言和造型規律的直觀性,契合了繪畫語言通識教育研究的“化抽象為具象”需求;數碼插畫造型手法兼具諸多畫種特點,適于繪畫語言的綜合性研究,能有效落實美術學科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數碼繪畫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術學科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推廣。
關鍵詞:美術學科;通識教育;數碼繪畫;繪畫語言
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是高校美術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盡管美術高考方式不斷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重點藝術專業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強,但目前尚未有一種新的可普遍推廣的方式,因此目前美術藝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條件色體系的色彩把控衡量為主。這種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個較大的缺陷是,進入高校之后,學生對美術學科繪畫語言的認知僅限“光影塑造”,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認知方面存在短板。我們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積極探索和研究,發現在不改變原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依托特定課程,引入數碼應用,可以彌補學生在繪畫語言通識教育方面的不足,從而更有效地協助學生完成對相關認知體系的構建。
一、高校美術學科繪畫語言通識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高校美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訓練方式還是以傳統的素描和色彩為主,這種模式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曾經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日新月異與藝術形式和表達觀念的不斷更新,這種模式開始顯現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條化等局限性。從高校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很難改變高考美術沿襲的“短平快”培養模式和思維慣性,從而對繪畫語言缺乏深入理解,對審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難以辨識,甚至出現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對繪畫語言也缺乏全面認知的情況。什么原因呢?顯然,這是其沉浸在傳統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識體系架構所造成的。對此,中央美術學院王華祥教授提出的“將錯就錯”美術教育體系[1],正是針對這種傳統美術基礎教育弊端進行的繪畫語言認知體系方面的改革。在傳統美術基礎教育下,學生迷失了基礎教育審美思維的方向,也看不到傳統基礎教育模式的前景①,這導致學生對基礎造型的重視度不夠,興趣度和認知度偏低。究其原因,這種困境無非是傳統美術教育模式過于側重單一思維模式培養造成的,忽視了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和審美能力提升,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與融會貫通,最終陷入“道技分離”的困境。韋秀玉在《多學科藝術教育模式下繪畫語言課程體系的建構》中說過,“在當代藝術多學科相結合的藝術教育模式中,要建設完善的課程體系、合理地設置藝術教學內容、遵循現當代藝術發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道’與‘技’的有機結合”[2]。韋秀玉雖然強調了對“道”的重視,但她仍然側重于從課程設置層面展開,對繪畫語言整體的“道”,即美術學科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方面,并沒有展開論述。就繪畫體系而言,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是一個體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細分專業的繪畫造型方法和語言則更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對局部的“道”進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繪畫語言通識教育“大道”的認知高度下,才能讓學生對美術基礎教育的認知更加多維化和深遠。當然,對這些局部“道”的每一項深入研究,也不斷有力支撐學生對大“道”認知體系的構建。如此,也才能讓學生看到美術基礎教育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和自由度,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綜上可知,在當下課程設置暫時不能解決困境和問題的情況下,依托既有課改實驗成果,完成繪畫語言通識教育便成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二、高校美術學科繪畫語言通識教育中數碼繪畫應用的研究現狀
高校美術學科繪畫語言通識教育的建構有多種途徑可以達到殊途同歸,只是每個途徑必須足以概括繪畫語言的整體性和宏觀性。數碼繪畫便很好地兼具了這種特征,是實現美術通識教育教學系統構架的有效途徑之一。2000年以來,數碼繪畫及其應用已經被廣泛關注和重視,國內學者已經有了很多相關的研究,如彭綱的《繪畫的數字化生存———在高校繪畫專業開設數字繪畫課的嘗試》[3]、唐麗麗的《探討數字繪畫在教學中的應用》[4]和龔田華的《數碼藝術的形式美與傳統繪畫的內在聯系》[5]等。這些研究從不同方面開始對數碼繪畫與現有美術教育展開思考,但因長期以來的數碼設備保障和相關師資短缺問題剛剛得到初步解決,這些相關研究仍不能盡如人意。據筆者了解,目前探討利用數碼繪畫來促進高校美術通識教育較少。在當前數碼硬件和軟件實力均已增強,已具備研究推進條件的情況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數碼繪畫應用到學科通識教育中來,勢必會造成教育資源浪費,錯失教改優化機會,忽視時代和科技發展帶來的教育優化機遇。因此,對美術學科繪畫語言通識教育的數碼應用探索,是一種時代需求,也成為一種創新的價值投資。高校美術通識教育是一種軟實力的培養。在新時代,推進現代化數碼繪畫教學和創新美術通識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種把數碼繪畫和美術通識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徑的同時,也是響應教育部一直倡導的強化美育號召。發揮數碼技術優勢,從而完成對繪畫語言體系的完整架構和繪畫語言表達能力的多維化引導,是重視對造型語言通識教育的領悟和自主表達能力的培養。從美術教學來說,也可以使學生能夠高效利用學習時間,增強自主性和可持續性的學習,拓展學生自由和多維的創作意識,強化大學生美術學科繪畫語言的通識教育,從而開闊學術視野,形成美術應用轉化能力,以適應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特點。因此,把現代數碼技術引進高校美術教學,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觀念上都有著革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