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水稻嫁接技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廣西柳州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近21℃,1~2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在10℃左右,年雨量有1400~1500mm,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各縣具有較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征。融安縣位于柳州北部,泗頂鎮位于融安縣東北部,與桂林的三皇相鄰,海拔500~800m,夏季氣溫比平原地區低,晝夜溫差明顯。該鎮常年栽培水稻和蔬菜等農作物,主要模式為水稻-嫁接番茄栽培模式,成為本市比較有特色的效益較好的山區農業生產模式。
1種植模式
早春3月中旬水稻播種,4月份移植大田,7月份收獲;6月中旬番茄開始育苗,7月中旬嫁接,7月底8月初栽培嫁接番茄,10月份開始采收至翌年的1~3月份。
2模式的特點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是一種生態環保增效的種植模式,主要表現在:①水稻與番茄輪作為水旱輪作,減輕了連作障礙問題。②禾本科與雙子葉植物輪作,吸收的營養不同,減少了化肥的使用,種植番茄施放肥料較多,種植水稻可以減少基肥的用量。③番茄采用嫁接栽培,減少了土傳病害的發生,從而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④嫁接時,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氣候特點,保溫保濕的材料要求不高,減少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
3效益特點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作物收成效益,每畝水稻產量500kg,按2.8元/kg計算,產值1400元;成本每畝870元,包括機械耕田、機械收割、種子、肥料、農藥等,每畝純收入約530元。嫁接番茄在每年國慶與中秋節前后,售價較高,每畝產量4000kg,按3.5元/kg計算,每畝產值14000元;成本每畝4000元,包括機械耕田、請人定植、種子、農藥、肥料等,純收入約1萬元。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每畝總產值15400元,純收入約1.053萬元。
1農業和農業科技的創意與創新
農業作為古老而傳統的產業,具有風險大、周期長、區域性強、品種多、易受資源限制和環境影響、與人類生存生活環境的天然相聯等特殊屬性。農業的創意即是把創意理念引入農業,是一種拓寬農業生產途徑、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新型農業業態,它既有創意產業的一般特性,又有農業產業的特殊屬性。農業科技的創意創新是指發生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科技的創意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動力之一,一般體現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如耕作制度、農業區域、品種種子、栽培飼養、動植物保護、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設施農業、食品安全等,還可延伸和體現在農業的生產關系中。
2寧波市農業和農業科技的創意、創新實踐
2.1創意、創新的實踐
回顧寧波市農業歷史,有很多創意、創新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水稻生產為例,其創意、創新包括:品種的更換、更新(20世紀50年代的農家品種整理推廣,60年代的矮稈品種引進選育,70年代雜交水稻品種的推廣應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葉枯病和優質稻米品種推廣,21世紀初秈粳雜交晚稻的示范推廣),耕作制度的改革創新(20世紀60年代雙季連作稻的推廣,70年代稻麥三熟制推廣,90年代種植業結構調整,21世紀農作制度創新),栽培模式的創新(三高一穩、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葉齡栽培、輕型栽培、精確定量栽培、強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創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拋栽,盤式育秧,機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創新(重基早追后補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適施面肥、早施分蘗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后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漿管理技術的創新(薄露灌溉,淺水插秧,深水護苗,薄水促蘗,適時擱田控蘗,以水養胎,干濕到老),病蟲草害防治措施的創新(農業、物理、化學、生物防治、綜合防治)等。又如農作制度創新,這是浙江省農民和科技人員實踐的偉大創舉,突破了以前種植業的耕作制度范疇,把農林牧副漁五業緊密結合起來,種養結合、間作輪作、套種套養、生態循環,開展了糧經結合(如稻菇輪作)、糧禽結合(如稻鴨共育)、糧魚結合(如稻田養魚、蝦、泥鰍)、林下經濟(如山林套種靈芝)、水產(魚蝦鱉)套養等模式,使單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灘涂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依據光能利用、物質循環、多級轉化、生物共生互補、生物的生態位和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原理,構建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生產生態系統,做到物種上多種群(動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種)結合、組合上多序列(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之間)、搭配上多模式、空間布局上多層次(間套種,立體種養)、資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補,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技術上多學科綜合配套、產品上多樣化(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微生物產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2.2取得的成效
農業科技創意、創新為不同歷史階段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藺草的掛網,解決了藺草倒伏難題;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質和繁殖系數;噴灌、微滴灌技術的應用,節約了勞力,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水培等無土栽培技術,解決了作物生長對土壤的依賴;拉線(桿)授粉、棚內養蜂,提高了雜交水稻制繁種和草莓的結實率;吊針注射農藥、肥料,解決了大樹施肥噴藥難的問題;茭白田套養甲魚,找到了防治福壽螺的有效途徑;南美白對蝦套養中華鱉,能有效防治對蝦病害;雞稻輪作、稻鴨共育,使生物共生、資源互補、糧禽雙收;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藺草焚燒難題;從稻田挖溝養魚到挖塘養魚到稻魚(蝦、泥鰍、黃鱔)共育(或輪作)思路的轉換,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綜合效益;設施栽培的推廣,解決了蔬菜反季節栽培問題;精品農業、都市農業的提出,拓展了農業的功能,延伸了產業鏈,且依托、服務、適應城市的發展,構建、培育了融生產、生活、生態、科教、文化于一體的高層次、高科技的現代農業體系,具有食物保障、就業增收、生態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傳承、體驗參于、美化環境等功能。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展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引進優良品種及先進技術成果,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地區差距,是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發揮比較優勢的重要途徑[1]。統籌考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對外技術的合作進程、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顯得尤為迫切。
1鹽城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實踐
鹽城市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市。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市場導向、注重技術集成、完善平臺體系,夯實產業基礎、積極服務和支持沿海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區域特色產業集聚趨勢明顯,農產品提檔升級,出口量穩步上升,科技支撐作用日益顯現。目前,全市高效農業面積已達46.7萬hm2,農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均超1000億元水平,農產品年出口額達2億美元,呈現出快速發展、轉型發展的良好勢頭,并在實現科技成果“走出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1品種資源引進改變生產水平
近年來,鹽城從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日本、韓國、菲律賓、中國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水稻、大麥、蔬菜、耐鹽植物、生豬、漁業新品種及種質資源近萬份,為江蘇沿海地區新品種推廣及品種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聚合優勢資源,成功育成鹽稻系列耐鹽水稻品種,2014年在廢棄鹽場示范種植,創下在中重鹽土上水稻9000kg/hm2以上的高產紀錄;經過品種篩選和馴化,耐鹽蔬菜三角葉濱藜、海英菜、海蘆筍等已成功走上百姓餐桌;引進的歐亞種葡萄成為本地主推葡萄品種,生產上使用的耐寒、耐貯草莓主打品種基本來自日本;從南非引進純種波爾山羊,培育新品系核心群,大幅度提高了沿海山羊養殖效益。
1.2技術聯合開發研究務實高效
緊跟產業發展形勢,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加速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努力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先后與澳大利亞托斯馬尼亞大學開展大麥耐濕性鑒定試驗,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合作開展大麥赤霉病和白粉病鑒定試驗,與國際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黎巴嫩)合作開展大麥新品種鑒定試驗,與美國A&B公司合作開展啤酒大麥的品質測定和種質資源互換,及時掌握全球研發動態,有力提升了自主研發的水平和層次。與國外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開展合作交流,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研究手段,可以更好地讓創新成果與生產需要緊密結合。目前,已累計培育推廣適宜沿海地區種植的啤麥新品種10個,啤麥產量達到7.2t/hm2,質量達到國標優級標準,有力提升了地產啤麥的品質,縮小了與進口啤麥的差距,為啤酒大麥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摘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新動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通過對湖北省天門市縣域經濟的調研,探究天門市調優產業結構、調強產品結構、調活業態主體、調順政府市場關系的農業改革新動能實施路徑。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新動能;天門市
天門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系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市國土面積2622km2,耕地面積11萬hm2,2016年農業總產值129.88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178元,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農業產業又是支撐縣域經濟的重頭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培育天門市農業發展新動能,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成為必然。天門市要突出解決農業有效供給不足、生產成本過高、質效不高等問題,調方式、調結構、調路徑,向地域優質轉型;強基礎、強主體、強科技,向品質效益轉型;促加工轉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向業態活力轉型;建平臺、建基地、建體系,向市場開放轉型[2]。
1天門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1.1農產品市場的迫切需求
棉花收購價探底以后,天門市“棉花之鄉”的優勢不再,每667m2收入由原來的1000元降到不到200元,棉花生產周期長、勞力投入大的矛盾也顯現出來。天門市油菜生產近三年的比較收益也不高,2014年純收入接近300元,2015跌到最低谷,每667m2純收入91.29元,2016年為133.8元。因為價格等因素,現有的5家大型油脂加工企業和780家小型加工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糧食生產的發展,受到地域、水源、龍頭企業帶動、品牌開發等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1.2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轉變
[摘要]河南省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近年來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和部分在全省知名乃至全國馳名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本文總結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經驗,并介紹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案例,期待研究成果可為我國其他省份生態農業的發展及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經驗;典型案例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大大改善我國農業生產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現狀,提高我國農業產出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有助于我國農產品走向世界。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對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而且對于實現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影響。
1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經驗
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國馳名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個別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態農業發展經驗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1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政府部門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起到了維護涉農企業與農戶關系的紐帶作用,是協助涉農企業對外宣傳的有力代表,是服務企業發展帶動企業盈利的重要組織,是保障企業正常運營的關鍵外部條件。河南省政府積極出臺一系列生態農業發展政策,從發展前景、布局規劃、示范園建設、農業科技應用、資源保護、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財政支持、產業化發展和流通銷售等方面做出具體、詳細的指導。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傳統的農民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和眼界限制,難以放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而從事生態農業生產。只有讓廣大農民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長遠意義,才能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步伐[1]。河南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宣傳農業發展的生態理念,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對農戶自身及企業帶來的現實利益等,使得生態農業發展理念逐步被廣大農民所接受,進而使河南省生態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