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汽車技術創新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日前,中汽中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2021中國汽車專利數據統計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為32萬件,同比穩定增長4.2%;發明專利授權量為8.4萬件,同比大幅增長23.3%。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急速上升。行業技術發展不斷聚焦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利占比40.7%,其中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14.0%,智能網聯汽車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20.5%。
一、新能源創新,自主品牌優勢明顯
受政策支持、動力電池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等因素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得益于較早發力,自主品牌引領著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構成中動力電池、充電系統、燃料電池三者占比之和高達73.9%,尤其是動力電池領域,通過材料及工藝創新,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22.2%,其中鋰離子電池、電池系統與結構以及電池管理系統是專利布局的重點;充電系統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20.6%,其中傳導式充電是專利布局的重點;燃料電池專利布局集中在燃料電池系統領域。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專利布局集中在動力電池、充電系統、燃料電池領域,技術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國內自主企業在新能源領域已完成技術能力全面構建,并在關鍵核心部件領域具備自主研發能力。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TOP10中,國內企業占據七席,比亞迪、蜂巢分列第一、二位;以廣汽、吉利為代表的整車企業正加快新能源領域布局,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明顯;欣旺達、寧德新能源科技等動力電池企業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較快。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應用場景的持續鋪開,推動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持續鞏固技術優勢,龍頭企業技術優勢明顯。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僅有兩家外資企業,蜂巢能源專利公開量位居榜首,比亞迪、恒大、寧德新能源科技、萬向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較快。在充換電領域,2021年中國充電系統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位居榜首的奧動新能源專利主要集中在換電領域,位列第二的比亞迪在車載充電機方面專利公開量較大;蔚來、北汽新能源、吉利等在換電領域實力較強。在燃料電池領域,國內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逐漸加強,在TOP10中占據六席。其中武漢格羅夫、北京億華通位列第一、二位,以其為代表的專利主要集中在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控制管理等集成技術方面;位列第三的豐田專利布局集中在燃料電池核心部件方面,同時,本田、現代等車企也在積極布局該領域。
二、智能網聯創新,傳統車企挑戰大
在智能網聯領域,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專利技術構成中,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各占一半,車聯網、智能感知、整車技術和平臺技術等領域為布局重點。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公開專利中網聯化占比持續提高,其中數據技術占比提升了3.2%。智能化方面,以激光雷達為代表的基礎感知器件是研發的重點,隨著自動駕駛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將推動激光雷達技術不斷進步。網聯化方面,面對高級別自動駕駛日益龐大的數據規模,底層數據傳輸、處理技術成為攻關重點。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華為、OPPO、騰訊等通信及科技企業持續進行專利布局,豐田、本田等外資車企排名居前,國內車企僅一汽股份進入前十。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榜統計中,華為、高通、NTT、OPPO等通信及科技企業技術優勢明顯,專利布局集中在“人-車-路-云-網”協同技術領域。蘋果、小米公司等專利公開量增長顯著,蘋果公司排名第五位。在車聯網領域研發重點集中在V2X領域,小米依托其全生態系統優勢,占據榜單第八位,而傳統車企在該領域布局較少。在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感知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榜統計中,華為、騰訊等通信及科技企業專利布局集中在基礎感知器件及圖像處理領域;以博世、豐田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占據TOP10榜單中六席;除一汽、長安、廣汽等以外,國內整車企業在此領域布局較少。2021年通信及科技企業憑借強大的生態優勢,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賦能自動駕駛,使整車廠、零部件企業和科技公司之間形成了新型的供應體系。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以華為、OPPO、高通、騰訊為代表的通信及科技公司占據了半壁江山,傳統整車企業如長安、東風、吉利正在加快技術研發速度,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顯著;以豐田、博世、本田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憑借深厚的技術底蘊,位列榜單第二、三、四位。在智能網聯跨界融合趨勢進一步凸顯的當下,傳統車企在智能網聯創新方面,面臨著較大挑戰。
三、自主品牌加速突破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自主品牌創新也在加快步伐,無論在2021年專利公開量還是授權量上,都占據了大半份額。在2021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以比亞迪、長城、濰柴、廣汽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持續發力,專利公開量趕超外資企業。以豐田、博世、本田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專利公開量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TOP10中,國內企業占據七席,比亞迪、長城的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較快,已實現對外資企業的趕超。值得注意的是,蜂巢、國軒高科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明顯,成為入圍TOP20的兩家動力電池企業;去年未上榜的上汽通用五菱等專利公開量同比增長較快,也入圍了TOP20榜單。在2021年中國汽車發明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榜單中,國內企業占據OP10五席,分別為比亞迪、一汽、東風、濰柴和玉柴,吉利、長安、東風柳汽發明專利公開量漲幅明顯。需要注意的是,在專利授權量創新主體統計中,外企仍然占據優勢,國內申請人中比亞迪、濰柴動力、東風集團位列前十。TOP10中外資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較去年均有提高,豐田、博世位列排行榜前兩位。在此方面,自主品牌仍需努力。從自主整車集團專利公開量/授權量角度來看,東風集團和中國一汽仍然穩居前兩位。奇瑞、長城、小鵬、長安、合眾、寶能、車和家等發明專利公開量增速明顯。同時,以蔚來、小鵬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發明專利授權量較去年也有顯著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在“雙碳”政策驅動下,我國汽車產業發動機技術也在持續升級。“雙碳”目標驅動下,燃油車進一步聚焦發動機節能技術。2021年中國汽車發動機領域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中,濰柴、玉柴為代表的發動機企業持續加快在進排氣及發動機控制領域的研發步伐;一汽、長城、廣汽、東風商用車也持續布局該領域,顯示出發動機技術在商用車領域依然舉足輕重。
摘要:目前,能源危機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制約著汽車產業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全球各大汽車制造商都相繼轉型著力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制造,新能源汽車技術人員緊缺進而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瓶頸。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受制于專業人才的缺失。經過職業院校的標準化、專門化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必將為新能源汽車制造業輸送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以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的人才培養思路,對職業院校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方案
1人才培養的定位以及課程安排
1.1培養目標
我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新能源汽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掌握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基本知識、維護保養、拆裝維修和基礎應用技能,具備新能源汽車裝調和檢驗、故障檢測診斷與修復、性能檢測與評價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1.2培養規格
1.2.1素質要求(1)思想政治素質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和中華民族自豪感;崇尚憲法、遵法守紀、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尊重生命、熱愛勞動,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2)文化科技素質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不斷更新知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人文素養,能夠形成一兩項藝術特長或愛好;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3)專業素質具有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綠色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夠初步理解企業戰略和適應企業文化,保守商業秘密。具有職業生涯規劃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并熟悉專業所用新能源汽車技術原理和后期服務流程。(4)職業素質具有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勇于奮斗、樂觀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有較強的執行能力及安全意識。(5)身心素質具有健康的體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運動知識和一兩項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健身與衛生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
摘要:發達國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經驗,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頂層體系建設、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激勵體系建設、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借鑒發達國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保法律實踐,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方面應建立低碳經濟環保政策的全方位覆蓋體系,建立激勵與約束相容的低碳經濟環保政策,加強低碳經濟環保政策相關支持政策建設,建立低碳經濟環保政策實施績效評估體系。
關鍵詞: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經驗借鑒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大力開發低碳能源的相關技術,減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高碳能源的依賴性,進而減少碳排放總量,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形態。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在對煤炭、石油等高碳資源高度依賴的基礎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較低,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西方發達國家低碳經濟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形成的環境保護體系為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夯實了基礎。因此,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經驗,對提高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經濟效應分析
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經濟效應,可以從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創新能力和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兩個層面理解。1.有助于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關系依然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體,而具有較高經濟增加值和較低能耗及污染的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尚不顯著。以汽車產業為例,目前中國的汽車年產量已經達到約2000萬輛,汽車銷量占世界的比例超過20%。但是,中國的汽車產業,一方面暴露出技術水平較低,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競爭力薄弱等問題;另一方面,過大的汽車產量和保有量造成了嚴重的汽車尾氣排放,汽車產業亟須進行整體性的產業優化和升級。低碳經濟模式為實現其優化和升級提供了可能,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產業界的異軍突起,展示了純電動汽車技術的成熟和可行、重構了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汽車產業鏈。因此,低碳經濟模式為產業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供可能性。2.有助于創新能力和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在知識經濟的歷史背景下,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要素貢獻于經濟產出,不斷實施和加速技術創新的速度,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成為各經濟體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創新戰略已經上升到中國國家戰略的層面,“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出了研發創新投入強度達到GDP的2.5%的硬性指標要求。經濟的低碳化發展路徑能夠為我國技術創新戰略提供動力支持。從低碳經濟的實現路徑上,需要通過不斷發展清潔能源技術、節能材料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和工業節能減排等關鍵技術來實現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在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自主研發等路徑來突破和產業化上述技術的過程中,必然為中國創新能力和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提供充分的市場激勵。
二、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經驗,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頂層體系建設、發揮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激勵體系建設、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1.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頂層體系建設。英國在2007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氣候變化法案》,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氣候變化法的國家;2008年,日本政府資助的研究小組了《面向低碳社會的十二大行動》;2009年,日本又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改革政策草案;德國通過的《歐盟生態農業條例》和制定與2003年的《生態農業法》是德國發展低碳農業的頂層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詳細規定了低碳農業的執行機構及其職能、農業化肥的使用準則,而且對違反上述法律體系的法則進行了詳細規定;美國于2007年頒布的《低碳經濟法案》和2009年實施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等都是低碳經濟的頂層立法體系。2.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激勵體系建設。法律體系建設在市場化主體的經濟活動中能夠發揮顯著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功能,碳稅就是一種具有激勵功能的低碳經濟環保立法實踐。碳稅是一種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定向稅種,旨在通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碳稅征收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荷蘭早在1988年就啟動了分布式能源計劃,通過計劃實施,荷蘭的分布式能源為電力增長做出巨大貢獻,熱電聯產裝機容量由1987年的2700MW猛增到1998年的7000MW,占總發電量的48.2%。同時,荷蘭新的《電力法》賦予分布式能源(熱電聯產)特別的地位,規定政府對其售電僅征收最低稅率。3.加強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支撐體系建設。實現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環境保護的目標,技術創新是關鍵,而實現技術創新以及技術裝備的更新,必須建立在完備的金融支持的基礎上。因此,在低碳經濟環保立法的過程中,金融法律法規等配套政策體系的支撐作用非常顯著。例如,澳大利亞采取了通過金融支持的形式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于2011年頒布的《低碳農業倡議法》為其實施低碳農業戰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低碳農業倡議法》的體系下,農戶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權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權。同時,政府獲得的碳排放收益用于低碳農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和技術推廣服務。通過金融支持的模式,澳大利亞有效形成了低碳農業發展的市場激勵機制。
摘要:新能源汽車是在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符合現代環保理念的新興汽車,電子技術是在大數據的環境中不斷演變發展的服務于各行各業的手段。為了實現電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有效應用,需加強技術創新,提高電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水平,推進新能源汽車的良好發展。文章就此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電子技術;應用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發展,新能源汽車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利用先進多樣的電子技術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推動能源汽車的改造升級,促進能源多樣化,提高低碳環保性,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如何實現新能源汽車中電子技術的應用是實現新能源汽車優化的關鍵因素。
1電子技術對新能源汽車的作用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新型能源汽車普及率不斷地提升,新能源汽車中應用電子技術能夠確保汽車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整個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1]。電子技術的基礎原理是電子學,電子元器件設計的使用標準化以及制造一種特定的功能的電路有利于解決新能源汽車中的實際問題。首先,信息電子技術能推進新能源汽車的信息更新系統的發展變化,提高信息化的準確度,使得新能源汽車的服務效率得到提升。通過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平,拓展網絡化模式,使其集成化與個性化結合發展。其次,電子技術的智能化使得電子技術具有類似人的智能,以一定的信息作為依據,可以作出高效的判斷與決定。也正是因為其智能化的發展使得電子技術可以更加人性化,以這種特性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來說,具有最佳的性質能力。最后,電子技術的應用可以滿足新能源汽車人性化的不同需要,在新能源汽車的不同色彩、各類造型和舒適度等方面得到個性化的滿足。電子技術的集成特點優化了電子產品的結構,推動新能源汽車達到高效化的性能使用。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達,大數據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具備網絡化的特點,順應時代的變化,追逐網絡智能化的腳步。由此看出,新時代新技術在不斷發展,電子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電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斷促進新能源汽車提高完善度,加強新能源汽車的電子技術創新。
2電子技術創新性的應用
電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使用不僅可以了解到各種電子技術,更可以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優化發展,對現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電子技術的應用不是一味應用,并不是稱得上高大上的電子技術就是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優秀的電子技術,是相對于具體事物、針對具體實際情況而言的。只有找到適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創新性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長久發展之策。提高電子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電子元件的多元化發展,順應時代潮流,革新技術手段,致力于快速發展。優化電池技術,提高電池管理系統的運作效率,有利于新能源汽車壽命的延續,推動電池組中輸出與控制散熱系統的合理化工作。除了電池電控,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件之一的電驅也是電子技術應用創新的關鍵要素,電驅技術的創新性發展,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車的運行速度與行駛效率,提高穩定與節能減排性。電子技術的創新性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更是推動新能源汽車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研究現狀與目標
黑龍江工程學院是國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黑龍江工程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每年培養并向社會輸入大批的高級汽車應用型技術人才。汽車保險與理賠作為汽車專業類車輛評估與事故處理技術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面向的對象包括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的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就業崗位都與汽車保險與理賠行業相關。因此,建設具有特色的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群迫在眉睫。課程群建設是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優秀課程資源、建設特色專業的基礎,是課程體系建設在高校培養目標層面的具體化表現。專業課程群建設受到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它能夠有效克服課程建設中的諸多弊端,如: 過于強調某一門課程內容的完整性與系統性,缺少對與其相關課程的橫縱向關系研究,導致各門課程內容重復偏多、課程內容滯后、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脫節等,它是提高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建設途徑
1. 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關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汽車專業類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思想覺悟高、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素質綜合的卓越型人才。在構建嶄新的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體系時,各種課程之間須關聯密切,邏輯性強。可先通過基礎的理論課程學習,如汽車構造、汽車電器與電子設備、汽車故障與診斷、汽車檢測與維修等,了解汽車方面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汽車保險與理賠、車輛查勘與定損、汽車事故分析與鑒定等課程。這樣可使理論知識具有較好的銜接性,實踐內容的安排也具有遞進性,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效果也更好。
2. 加強校企合作
構建“卓越工程師計劃”實踐教學體系,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緊密接觸工程實際,加強校企合作。黑龍江工程學院一直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創辦人才培訓基地。目前已經建立的培訓基地有豐田汽車技術培訓中心、博世汽車故障診斷實訓中心、哈飛汽車技術培訓中心、中國安邦保險公司汽車理賠員培訓基地等,在校園內形成了良好的工程環境,建立了具有高校行業特色的校內實踐平臺。并且與各大保險公司、哈爾濱運通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哈爾濱森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黑龍江博遠集團、長春一汽集團、哈飛集團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均可成為教學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良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