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品牌文化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文化活動是傳播文化的最重要載體,承載著組織者的教育目的和教導內容,以豐富多彩和具有實操性的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達到德育目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平衡發展。高校中研究生德育一般分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除了第一課堂的哲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自然辯證法等課程對于信仰、理念的講學,第二課堂主要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獲得更豐富的處世經驗。可以說校園文化活動是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平臺。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及大學精神的具體表現,往往與學校辦學方針相匹配,體現其辦學特色,并有著共享性和典范性,這與德育工作是否能夠因地制宜地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展并取得成績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活動幾乎成為一面鏡子,無論是從宏觀策劃還是實施細節,都能反射出本校德育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深入人心。比如,在一項文化活動中,是否能在學生身上體現高尚的素質情操、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是否能在活動模式和主題設置上看到該校鮮明的辦學特征和對其大學精神的沿襲與發揚,是否能激發師生個人的潛力和團隊的力量等。因此說,德育工作的成果直接影響到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是校園文化塑造和傳承的重要思想保證。這也說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與德育工作也存在著互為前提、相互映射的關系。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觀念的功利化及就業的激烈競爭,使得校園中德育教育目標出現偏重實利主義的趨勢,漸漸壓倒兼顧世界觀、審美、道德誠信等他方面的全人教育。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為了更多地給師生提供廣闊的展示與鍛煉舞臺,校園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論引導、科學規劃、有效管理,造成了表面上的熱鬧與校園文化活動實施者的盲從,出現了組織者精疲力竭、疲于應付,而參與者興趣不大的現象。因此,越來越多的組織者意識到建立校園文化品牌的重要意義:高校必須要整合資源,充分挖掘學校內部所蘊含的文化特質,形成富有精神內涵的文化品牌,讓“在校內做成文化,在校外做成品牌”成為當今校園活動的發展主流方向。品牌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種結果,這個從營銷學里舶來的詞匯,成為解決當下校園文化發展和德育工作開展難題的關鍵詞。
1.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有利于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進行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品牌”的意義不止于人們對它在商業領域中成功標志的借用,它更符合研究生需要明晰學習、生活以及人生安排的目標。如果說研究生的業務培養是對本人專業知識的深化,那么,研究生的德育則是與之緊密聯系、為之拓寬視野、提供科學管理經驗的重要補充。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既不能只鉆研書本、專注實驗室,也不能像本科階段旁征博引似的獲取盡可能多的社會經驗,而是要將個人的在學的學業與今后的人生結合起來,謹慎地考慮、科學地規劃、有效地管理。這個過程如同一個項目,結果如同一個產品,項目需要品牌管理,產品需要打造品牌,只有這樣,才能使之成為一個具有長期價值的無形資產,在社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個人的科學引導,要建立在德育工作總體的科學規劃基礎上。通過樹立一個文化活動的品牌,確定高校文化的整體定位,為研究生提供一個預設好的品牌意義,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覺趨向、維護這個品牌,并以此為紅線,安排設置學校德育規劃。可以做到以此為中心,面對困境、難題也能“萬變不離其宗”,不會盲從,更能因之有的放矢,朝著既定同一的目標不斷完善,一步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核心競爭力,使之成為有所指、有所用的實體,而非一句空話或者口號。
2.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從而增強研究生對母校的認同感與榮譽感。文化活動作為學校綜合實力考量的重要標準,在許多方面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比如在各類大學排名中,文化活動所占比例經常影響到整體排名順序。在引入市場機制后,學校擁有文化品牌活動能夠為社會所關注,由此提高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對于招收優質生源和提升畢業生就業率也有很大關系,無論是學生選擇學校還是用人單位選擇學生,都會考慮學校的形象、信譽和聲望,而高校之間的最本質差異往往集中在文化的差異上,文化的形成莫過于日積月累沉淀下來的人文氣息,能夠通過品牌活動被社會認可,從而吸引、團結學生,加深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與榮譽感,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重點。在研究生群體中除了少數本科直升入學的學生,大多數人進入高校繼續學習多半是“充電”的心態,因已有的經歷資本和學習年限的短暫,考慮對母校的依附并不強烈,更多的是以此為“中轉站”,對學校的發展和文化積淀多持以旁觀的態度,不會主動融合。想通過文化熏陶、影響來進行德育,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德育所涵蓋的方面并非隨著個人定性而穩定不變的東西,而是更需要修訂、完善的部分,使與學識相匹配的其他教育均衡發展遠比單獨攝取專業知識更重要。而這些通過說教一般收效甚微,需要一種包含優秀文化的載體、方式打動學生,因此,通過為眾人認可的品牌活動吸引、影響學生,并使之自覺地將校園文化與自身思想中業已形成的觀念比較,從而去粗存精,獲得更好的積累。這個過程將自然地拉近學生與學校的距離,由此達到德育工作中對學生認同母校、以母校為榮、愿意為母校爭取更多榮譽的期待。
3.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有利于建立學校師生共同的心理依托,從而激發研究生對母校宣傳和教育理念傳播的主動性和權威性。黨的十七大報告著重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高校校園文化雖然是亞文化,但其先進性和先導性決定了校園文化必須發揮在引領社會、加速融合、培養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園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優秀文化的縮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代代的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與社會、時代密切相關,同時富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2]。也就是說,高校校園文化不僅僅是校內的事情,它也牽扯著校外、整個社會的文化導向,同時,它也是師生情感、心理、精神賴以生存的依托。對于研究生而言,為人注重的學習成果不僅是一篇論文或一個課題的結論,其外延的意義更值得關注———對于學術的執著和對科學的尊敬,以及對世界辯證的看法和對人生謙虛的態度,這一切也會因就讀院校的文化而打上烙印。如果該文化能夠讓學生本人收益無窮,并產生了無比的驕傲與自豪,那么,無論其在校或畢業都會自愿、主動地宣傳,促成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而文化活動作為這一理念的具象表現,能夠直接影響、教導學生約束自己、規范自己。比如,嚴格的開題報告會和預答辯活動,召開大型的權威性學術論壇和研討會等,都能夠給學生一個高端的追求和嚴謹的研究作風。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品牌”的打造不一定是憑空而設、白手起家的創立,它可以是在豐富的已有材料和資源中總結歸納得出。一個適合本校多次舉辦且成功的活動正是與本校文化有天然淵源的品牌,挖掘它內在的特色、屬性,調研它為廣大師生所歡迎的原因,即有可能樹立一個個性鮮明的品牌。而這些往往是眾望所歸的,大家津津樂道的正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旦這成為代表性的品牌活動,自然會征得大家的支持和維護,也會激發傳播的熱情。當品牌成為一種傳統,從中提煉出來的就將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會附著于師生身上,內化為其個體的思想品德,而這正是德育的基本任務。
復旦大學的蘇勇教授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塑造要有鮮明的個性、獨特性和公眾認知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從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形象文化等五個層次加以統籌規劃,系統建設。”[3]上海中醫藥大學宣傳部長徐強認為,一個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應當由三個構件組成,即外在形式的固化、表現形式的穩定性和核心內容的獨特性。從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校園文化品牌需要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品牌的外在形式,需要以創新意識為主導的鮮明特色,更需要建立、經營和管理品牌的科學思維與定位。
(一)深入分析文化活動品牌的各項支持因素,確立品牌活動的精神實質與學校德育工作宗旨相輔相成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群體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一種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體現的是一種集體意識和精神氛圍。作為大學的一種精神力量、作為一種無形的育人力量,校園文化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人才培養和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而校園文化品牌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是一所學校的優勢和特色的標識。優良的校園文化品牌一種無形的資產,也是大學競爭力的一種標志。《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指出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當前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新常態下,積極打造優秀、卓越的大學校園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文化品牌的內涵
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品牌就是一個名字、術語、標記、符號或者是圖案,或是這些的集合,其目的是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勞務,并將它們與競爭對手所提供的產品或勞務區分開來。[1]我國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品牌,并從開始的經濟領域、營銷領域逐漸轉到教育領域。塑造校園文化品牌正是品牌戰略在教育領域中的實際運用。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就是將校園文化進行提煉、濃縮,形成具有時代特征與時代特色、具有較高區分度、知名度與美譽度的高品質校園文化的過程,也是將校園文化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無形轉變為品牌建設的有形[2]。校園文化品牌反映出學校共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又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專業特色、發展目標和文化氛圍,以此實現高校校園文化內涵的豐富和文化精髓的傳承,從而達到學校持續發展、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上升等目標。因此,學校要不斷發展,必須有一種凝聚人心而又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二、校園文化品牌塑造的意義
品牌在經濟領域備受關注,被譽為保證企業躋身一流而且持續發展的王牌法則。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競爭國際化和高等教育分層發展的背景下,一所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想要持續發展并最終脫穎而出,勢必要有獨一無二的校園文化品牌來支撐。
(一)有利于弘揚校園精神文化
入讀不同大學的學生,經過學校獨特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具有了不同的精神氣質。正如“清華之嚴謹,北大之創新,南開之篤實,浙大之堅韌”,就是公眾對這些著名學府在精神文化上的概括,也顯示了不同大學所具有的獨特的精神文化。[4]校園文化品牌對于公眾來說,不是一所高校的宣傳口號或者標志性建筑,而是符號或者標志背后學校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成長是跟它本身的文化相關聯的,品牌的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的差異和個性的差異。品牌與文化相輔相成,一方面,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品牌的內涵體現、是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供動力支持,即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孕育了獨特的品牌。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品牌是大學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凝聚和積淀而獲得的公眾認可,是一所高校的全體師生在信念、理想、目標和品質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品牌就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品牌價值的增加也必然促進精神文化的發展。
摘要:品牌國家戰略是一個國家的個性化競爭戰略,其目的在于建立國家形象和聲譽管理,以適應全球化進程。它與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密切相關。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品牌戰略的內外部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全球品牌戰略。國家品牌的定位應基于國家特點,并盡可能與世界公認的價值觀兼容;民族品牌的元素構成應滿足目標群體的需求。國家品牌的傳播要注重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以移情思維作為移情的手段,并對西方品牌進行整合。全球品牌戰略是國家品牌價值的重要來源,良好的品牌戰略可以提升人們的認知水平,有利于發揮國際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全球品牌策略;東西方文化;定位;融合
一、引言
全球品牌戰略基本上遵循全球品牌計劃模型的結構。更具體地說,全球品牌戰略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它們在全球范圍內處理品牌時所面臨的問題。此外,全球品牌戰略還給出了關于不同業務流程之間關系以及客戶對這些流程的解釋,客戶從自己的角度觀察這些活動。因此,有關部門應該深入分析對方國家的市場,加強對軟文化元素的使用,積極提高國家品牌的知名度,加強全球品牌管理,促進全球品牌的發展,有效推動品牌全球化進程,打造高品質的全球品牌。
二、全球品牌戰略的概念
1.全球品牌策略的內部分析
(1)品牌經營策略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培育事關學校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正確認識新媒體環境才能使高校文化管理與時俱進。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培育校園文化品牌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新媒體語境,建立新媒體思維,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校園文化品牌培育方式與內容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校園文化品牌;高校;文化建設
就像電子商務讓實體店品牌商家重新思考品牌價值一樣,在新媒體蓬勃發展、信息傳播飛速的時代,校園文化品牌不再只是面向校內師生的育人道具,而是可以為學校帶來廣泛社會影響力和媒介影響力的名片,更是影響學校招生、社會評價的軟廣告。校園文化品牌是學校的標簽,文化品牌中顯現的學校辦學理念、先進思想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會帶給師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模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培育校園文化品牌要深刻認識新媒體環境特點,樹立互聯網思維,利用好、融合好新媒體,讓校園文化品牌跟得上時代、走得進學生心里。
一、新媒體視域下校園文化品牌培育的新契機
當前,新興媒介、手機軟件得到了蓬勃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上最活躍的用戶群體,他們賴以學習成長的校園逐步形成了傳統媒體、新媒體、官方媒體、自媒體等多媒體共生的信息環境。新媒體平臺門檻低、傳播力強,這些不同給校園文化品牌培育帶來了機遇。
(一)縮短了校園文化品牌的培育周期高校校園文化品牌是一所學校經過較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可以傳承的思想價值觀、精神文化、育人方式等各項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的亮點工程,需要很長的培育建設周期。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各種宣傳方式,逐步擴大輻射范圍。在新媒體時代,報紙速度慢、電視時間有限、廣播受眾少等傳統媒體的局限性更加凸顯。更高效、自由度更高的新媒體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讓原本需要漫長時間的品牌培育周期大大縮短了,賦予了校園文化品牌培育優質資源共享的時代條件。
(二)降低了校園文化品牌的培育成本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借助開展線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通過面對面通知、短信群發等形式來告知活動情況;為了加大宣傳力度,往往利用張貼宣傳欄海報、校園廣播、發放宣傳單等校內宣傳渠道來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在當地電視報紙上刊登品牌信息。而新媒體環境下,師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微信群、QQ群通知,通過開設微博網絡直播、編輯微信公眾號推文、錄制快手或抖音短視頻等方式,將品牌培育工作搬到低成本的網絡上,用師生的智慧與創意代替商業策劃公司,最大程度節約資源。
摘要:公路行業開展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是公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路人創造和傳承的精神財富,更是公路精神的物化和升華。導向正確、特色鮮明的公路文化,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干部職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助推公路事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創先爭優。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公路服務品牌建設,打造公路文化,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服務品牌創建,將為公路事業發展凝聚更多用之不竭的正能量。
關鍵詞:品牌;文化;凝聚力
視察江蘇時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最新定位,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方略,也對交通公路轉型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公路部門是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排頭兵。公路事業的轉型發展,離不開一支積極向上、充滿朝氣,富有創造力和凝聚力的干部職工隊伍。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各種思潮相互交融交鋒,公路職工的思想更加多元多樣多變,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訴求和行為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個體思想狀況異常活躍,這對公路干部職工隊伍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以扎實有效的服務品牌創建引領公路文化建設,更顯重要而緊迫。
一、公路服務品牌創建要義是提升公路事業發展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精神的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陜西調研時強調,要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切實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更好地凝聚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公路文化是勞動者在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公路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依賴于社會文化而存在,并在公路管理和養護服務實踐中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公路文化因其自身的個性和特殊性,既是公路的通達水平、技術等級、管理狀況等綜合服務功能的直觀體現,也是公路職工行為方式、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的綜合反映。加強以服務品牌創建為重點的公路文化建設,對于推動公路行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公路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是推動公路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公路服務品牌是公路系統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外在形式,是以優質服務為核心,通過服務實踐體現服務特色,展示服務形象的理念標識,是反映公路系統組織管理、文化理念、服務內涵、服務機制的整體形象和綜合標志。公路服務品牌創建目的是提高公路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公路服務的更高需求,提升公路系統整體形象。公路服務品牌創建和培育,是公路行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行業核心價值體系的全方位傳播和滲透。順應時展要求,積極打造服務品牌,可以有效提升公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可以增強干部職工的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公路形象,同時也為公路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