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生態經濟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意義
1.1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3]。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循環經濟中,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遵循“3R”的基本原則(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較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是將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應用于農業系統。農業循環經濟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開展經濟活動,按照生態系統內部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物鏈原理,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機廢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去,從而達到生態平衡與經濟協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特征,以農業資源消耗最小化、農業污染排放最小化與農業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涉及農業清潔生產、農業產業內部物能互換、農業產業間資源循環利用、綠色消費等方面[4]。
1.2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隨著農業的高速增長,農業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農業發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經營為主的發展道路,這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1.2.1農業資源匱乏,浪費嚴重
我國農業人均資源量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積為0.083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2%,森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3%,草地面積雖然是耕地面積的3倍,但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部年降雨量小于400mm的10個邊遠省(區),自然條件差,25%的土地不易利用[5]。我國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非常嚴重,如1公頃耕地用水1.2萬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節水農業的4倍以上,工業生產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和循環使用率很低,只有40%,相當于發達國家二十世紀60年代的水平。農村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質直接燃燒為主,利用率僅為10%~30%。
1.2.2農村能源短缺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1研究方法
1.1指標選取
由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少數幾個指標無法對系統的發展狀況和變化進行描述,因此需要通過多個指標構建一個有機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進行評價。但目前尚無關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耦合研究的指標體系構建的統一規定,因此,為了證明鹽池縣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本研究根據鹽池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參考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各子系統的內涵與特征,構建了獨立性較強又能夠反映鹽池縣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耦合的評價指標體系。
1.2計算方法
1.2.1數據的標準化處理首先對各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消除由于各指標間數量單位不同而引起的差異。正指標公式為:yij=(xij-xijmin)/(xijmax-xijmin)(1)負指標公式為:yij=(xijmax-xij)/(xijmax-xijmin)(2)式中,yij為系統i指標j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值,xij為系統i指標j的值,xijmax、xijmin分別為系統i指標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2子系統功效綜合評價經濟與環境子系統的綜合功效是各系統內所有指標對該子系統貢獻的綜合,可通過集成方法來實現。其計算公式為:μi=∑wij×yij(3)式中,wij≥0,∑wij×=1,j=1,2,…,m。為了消除主觀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權重,計算所得權重如表1所示。
1.2.3耦合度函數耦合度采用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系數模型來計算,公式如下:C={μ1•μ2…μn/∏(μi+μj)}1/n(4)式中,n為子系統的個數,由于本研究只對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兩個子系統進行耦合分析,因此,n只取2。C為耦合度,C∈[0,1]。當0<C≤0.3時,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之間處于較低水平的耦合階段,此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農業經濟發展在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當0.3<C≤0.5時,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之間處于拮抗時期,此階段農業經濟發展較快,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所下降,無法承受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當0.5<C≤0.8時,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之間磨合階段,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開始出現良性耦合;當0.8<C≤1時,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之間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此階段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互相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是對立統一的,即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同時經濟發展也會影響環境的質量。為避免單純進行耦合度分析會對實際結果產生誤導,本研究將引入協調度概念對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系統耦合狀態進行分析。協調度模型能夠很好地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交互耦合的協調程度進行評判。其計算公式為:D=姨C×T(5)T=aU1+bU2(6)式中,D為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的綜合協調指數,a、b為待定權數,由于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同等重要,因此,a=b=0.5,U1、U2為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子系統的綜合功效。按照農業生態環境與經濟耦合協調度的大小程度,將區域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分為4大類10個亞類,再根據農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指數(u生態)與農業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u經濟)之間的相關關系,將其細分為30個小類.
摘要:近些年,隨著生態經濟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業資源保護措施也廣泛受到社會的重視,作為社會發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體系應充分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及科學技術水平,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農業經濟結構轉變,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文章針對農業經濟發展、資源可持續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并探索生態經濟的發展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農業發展;模式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入了經濟大發展的時代,但是之前的發展道路往往是以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總量的提升,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必須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維護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曾多次提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而且農業經濟的生態性質量還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生態經濟下的農業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而農業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水土保持、凈化空氣、為護生物多樣性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各地區位強調自身的經濟總量提升,而忽視農業生態保護,盲目進行擴張使得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問題,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區域性的經濟發展,但是從宏觀角度而言,農業生態保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加強農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并能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對于減少自然災害降低異常惡劣天氣等問題也有重大的意義。我國當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要站在高瞻遠矚的角度審視未來的國家發展問題與方向,黨和政府已經密切重視到當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問題,并提出了構建生態型社會的重要改革方向,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農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并根據當前我國農業資源建設及保護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經濟的原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是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各大中型城市,農村經濟普遍偏低,由此也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但是如果盲目進行農業投資,可能造成一定的經濟成本損失,所以依托于生態體系的規劃可以讓城市經濟快速拉動農村經濟,促進城鄉結合,并能夠合理配置鄉村資源。農村有著更加廣泛的自然資源,通過優化,可以打造更加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因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生態體系建設規劃可以有效緩解城鄉的兩極分化矛盾,促進兩種經濟融合以及相互帶動加快農村地區的招商引資,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國家對農村發展重視程度的提升,許多優惠政策相繼出臺,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為害當地的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出現了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其對保證農產品質量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意義重大。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業經濟;發展困境;發展策略
發展生態農業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實現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整體趨勢正在向集約化和生態化邁進,然而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問題。為此,應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1生態經濟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困境
首先,在制定生態化農業發展制度之前沒有結合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一個地區發展的好壞直接受到政府管理能力和領導的影響。為此,應該不斷完善生態農業管理機制,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和資源保護。其次,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的程度不高,在生態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現階段跨區域發展并不理想,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資源配置協調等方面的限制。再次,政府需要提升農業旅游的經濟支持。生態旅游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地區不重視生態旅游,不能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沒有將生態農業和生態化產品融合到生態旅游中。最后,技術推動作用不明顯。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實現了規模化擴大,也實現了農產品的多樣化,但是銷售模式和方式還是比較傳統,不能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就不能體現農產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技術創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不重視對人才的培訓,導致技術創新不理想。
2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少,必須重視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農民的增產增收。2.1改變供需結構在農產品生產之前必須對市場的需求情況進行調查,制定科學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推廣方案,在生態農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創造一條龍的服務方式。此外,重視對綠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利用,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廣成本低且綠色環保的農產品。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愈加重視生態建設,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我國非常重視鄉村振興,而想要做到這點必須嚴抓主要矛盾,重視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通過分析科學發展觀可以發現,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和生態環境結合在一起,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保護社會環境。筆者主要分析了生態經濟和農業經濟協調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策略,希望能夠幫助農村經濟更好發展。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村經濟;發展
在農業發展中,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幫助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能夠將農業資源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動農村人口更好地就業,縮小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也有了較好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內涵分析
1.生態農業具有循環的內涵對于生態農業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組分,這本身便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包含了生物、社會以及經濟三個方面。在進行農業實踐的時候,將生態經濟系理論應用進來,最后形成一個生態經濟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要求協調、整體、循環、再生、非常重視各個農業結構之間的調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產環節之間進行接口的建立,從而形成良性產業鏈。此外,還要求不同的專業、產業和層次部門更好地協作,提高管理的綜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魚塘、稻田養魚、農林復合經營系統,都能夠將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很好地體現出來。
2.生態農業具有綠色的內涵生態農業的本質便是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非常關注環境污染、產品質量等一系列的問題。傳統農業中也存在很多進行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整合和調整的系統,不但切實提高了資源利用的實際效率,還能夠抑制有害物質,切實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隨著生態農業理念的落實,更需要將綠色農產品生產所具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將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將農產品安全優質、食品健康作為核心,通過產品標準化生產手段來進行農業的整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3.生態農業具有低碳的內涵通過分析生態農業生產中的不同工藝流程可以發現,生態農業能夠更好地共享資源,切實提高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能夠排放更少的污染物,從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將水稻種植作為案例,在種植水稻的時候,會產生非常多的溫室氣體,進行稻魚共生系統的建立,能夠通過魚類活動來攪動土壤,從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實際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