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產業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以山西省為例,分析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進一步促進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與發展,推動山西省經濟快速增長。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山西省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雖然通過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和技術的不斷深入與推進,我國已經逐步走上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但要想追趕并超過西方農業強國農業發展水平,可能還需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分析了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并針對當前暴露的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旨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
1農業產業化經營概述
1.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中引入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而這個管理體系需建立在工業管理的基礎上。產業化經營是西方國家農業常見的一種發展方式,但在我國卻屬于一種新型理念。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實踐,相應的理論結構也更加豐富。現有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理論已經成為具有完善框架結構的管理體系,基本適應我國農業發展需求[1]。
1.2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
摘要: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順利完成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基于鄉村振興的視角,從農業產業化體系的主要特征和發展意義入手,探索農業產業化體系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以富順縣馬安村的脫貧摘帽為例,分析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的現狀,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化體系;脫貧;現狀;對策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報告中首次對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將鄉村振興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強調以農業生產體系為基礎,農業經營體系為驅動,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同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進一步完善農村農業的經營制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是必須要完成的硬任務,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確保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目標的圓滿完成。農業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發展的最新表現,也是解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因此,在農村大力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對于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
1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特征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發展的全新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國現代農業體系把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作為最終目標,保證我國農業沿著科學發展道路走,這也是對我國今后農業發展的原則。現代農業產業組成要素構成一個功能強大的體系,是改造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農業產業體系是以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合作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共同體為紐帶的新農業組織形式。
1.1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實現聯合發展
農業產業體系涉及散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明確的定位,發掘自身優勢和潛力進行分工和合作,從而構建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實現農業產業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效率達到最大化。龍頭企業的優勢體現在人才團隊、技術支持、資金保障、農產品質量、銷售市場等方面,在農業產業體系中起到核心作用;農民合作社是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服務組織,連接著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起到橋梁作用,在動員和組織農民加入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農民合作社的主體為農民,最終讓農民受益;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家庭農場(專業散戶)擁有土地、勞動力和農業基礎技能,主要負責種植和養殖生產。農業產業體系各成員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通過合作過程、協議保障等方式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現代化的農業企業是“龍頭”,合作社是“龍骨”,家庭農場是“龍甲”,實現了信息與技術共享、效益提升和成本降低,從而達到農業經營的體系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農業收益最大化。
貴州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種類,自然環境適宜,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基礎條件及產業優勢。特別是在新時期黨中央對農業產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下,貴州只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突出資源多樣性特點,才能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1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貴州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省,最近幾年,貴州積極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重視發展優勢農業產業,取得顯著成效,蔬菜、油菜、茶葉、水果、馬鈴薯、中藥材等優勢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特別快,部分區域內逐步形成了優勢農業產業布局,農業產業體系越來越完善。如貴州馬場鄉,地海拔1420m,年降雨量1350mm左右,年平均溫度13.7~17.1℃,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雨熱資源豐富,適宜多種生物生長和繁衍,當地山高、坡陡、谷深;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紅薯等為主,由于當地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早,科技種植和養殖已初具規模。總體而言,貴州農業產業當前已取得快速發展。但是,貴州農業產業在新時期里的發展依舊存在若干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農民綜合素質不高,加上忽視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推廣及發展,導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不到顯著提高,農作物品種也得不到更新;二是農產品監管力量較弱,很難對散戶生產主體進行監督和約束,部分生產者安全意識淡薄,只顧提高農業產出,忽略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制約產業發展;三是較一些先進的地區而言,貴州農業企業整體發展規模相對較小,缺乏輻射作用強的、大型的龍頭型企業,難以形成集群優勢,缺乏競爭優勢,對發展農業產業不利。
2新時期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的策略建議
2.1重視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更新農作物品種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創新農業科技,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首先,貴州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應重視組織當地農民參與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型培訓活動,如春季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等,重點落實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等農民職業創業培訓工作,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繼續教育、涉農專業學生實踐培訓等,有效提供農民的科學種養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推進對各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活動,找尋有效的機制、辦法等,建立點對點的農業科技應用與推廣模式,促使各縣、各鄉的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到農戶家中直接開展成果轉化活動,大力實施三新工程,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例如:近年來,馬場鄉農業服務中心在戰馬村搞的科技興農活動,玉米膜側栽培達到30hm2,馬場村長田埂水稻旱育稀植13.3hm2,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貴州優質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另外,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還應加快實施現代種業工程,正所謂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加強建設種子生產基地,加大對種業的監管力度,落實新的農作物品種的展示示范工作,真正實現農企對接,推進良種直銷。如貴州目前建立了多個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縣,貴州省晴隆縣馬場鄉還建立了優質水稻、超級水稻示范推廣基地等,促進貴州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為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2嚴格建立質量監管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
摘要:中國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為全面系統地評價農業產業扶貧成效,結合國家統計局、國務院扶貧辦相關數據,建立農業產業扶貧評價指標模型,并對產業扶貧成效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當前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扶貧成效不斷顯現,幫扶措施更加合理,但資金的使用效率逐年下降。為確保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取得更大進展,從挖掘增收新業態、培育帶動新主體、構建穩定新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脫貧攻堅的下一步工作重點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扶貧;成效評價;農業;對策
1農業產業扶貧成效指標評價模型
農業產業扶貧評價指標計算公式為:農業產業扶貧評價指標=扶貧成效×權重+幫扶措施合理性×權重+資金使用效率×權重。
1.1扶貧成效
扶貧成效最終結果體現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增長、貧困人口減少和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因此,采用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貧困發生率下降值、地區內農業產業增加值反映扶貧成效。計算公式為:扶貧成效=(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準值×權重)+(地區內農業產業增加值/基準值×權重)+[(當年貧困發生率-基準年貧困發生率)/基準值×權重]
1.2幫扶措施合理性
本文作者:王禾清 單位:個舊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1基本內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發展,是指利用工業優越的發展載體、良好的組織形式、優良的質量標準、創新的市場營銷等要素組合而成的工業發展思維和成功經驗運用到農業發展上來,從而更大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當前,個舊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要提升個舊農業特色水平,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產業,把工業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推動農業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產業發展,其實質就是要在農業產業領域努力促進和實現效益、項目、科技和品牌的統一。效益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沒有效益就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項目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沒有項目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科技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手段,沒有科技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品牌是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標志性成果,沒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的競爭力。
2現狀與特點
個舊是一個工礦城市,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對城市供給和農村穩定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培植、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個舊實際提出了圍繞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兩個基礎;建立完善農業發展的支撐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三大體系;調整優化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農業產業化經營四個結構,采取科技服務,市場信息、依法行政、山區和壩區分類指導、示范基地建設五大措施;發展以玫瑰花、菊花為主的花卉產業,以大草烏、燈盞花為重點的生物資源產業,以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為主的制種產業,以蘆筍、青刀豆、洋薊等中高檔蔬菜為重點的蔬菜產業,以奶牛、肉牛養殖及其深加工產品為主的畜牧產業、烤煙產業等六大產業及圍繞市場,服務城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為個舊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發展的特色日益突出,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2%。
2.1農業產業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高度重視,按照穩糧、擴經、提質、增效的要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個舊加大優質糧食和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實施“百畝核心區、千畝示范區、萬畝輻射帶動區”的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通過配套良種、良法和良技推廣,促進馬鈴薯產業迅速發展;實施優質稻基地建設項目,帶動全市優質稻種植面積達2000hm2;2009年實施2667hm2超級雜交稻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量達850kg以上,比一般雜交稻畝增產200kg左右;同時在南部山區加大優質雜交玉米推廣種植力度,帶動全市旱糧種植面積達6666.67hm2以上,年增產糧食606萬kg;推廣糧食間套種技術1萬hm2,年增產糧食1000萬kg。大草烏種植面積達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區的特色產業;冬季雜交玉米制種規模穩定在666.67hm2,形成全國縣級冬季最大的制種基地;以蘆筍、“小鐵頭”、魯沙梨、紅梨等為主的果蔬產業發展迅速,年種植面積在9333.33hm2左右,年產值上億元;水產養殖面積1333.33hm2以上,魚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魚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煙種植面積1333.33hm2,農民烤煙收入4000余萬元,成為南部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