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內科護理案例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探究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內科進行實習的護生6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名。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試驗組應用案例教學法。比較兩組護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及對教學方法的評價。結果:試驗組護生理論成績、實操成績和綜合成績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創新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有利于護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提高,并提升護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
作為醫學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科護理需要護理人員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具備更多實踐經驗,這就需要內科護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臨床緊密銜接,使課程更具實踐性與綜合性,從而使學生在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及實操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具備較強的創新與批判性思維,從而使臨床護理問題能夠得以合理判斷與解決[1]。而作為內科護理學實際教學的重要部分,臨床實習教學是護理實習生(以下簡稱護生)將內科理論知識與臨床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生轉為正式護士后的重要過渡環節[2]。目前護理教學多采取教師主導的帶教方式,這種方式無法有效發揮護生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護生臨床創新思維培養和護生今后職業發展及正式進入臨床后護理質量的提高[3]。基于此,本文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內科實習的護生60名為研究對象,分析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實習護生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分享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內科進行實習的護生6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名;護生均為女性。其中試驗組學歷大專20名,本科10名;年齡18~22歲,平均(20.1±0.5)歲。對照組學歷大專22名,本科8名;年齡18~23歲,平均(20.1±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由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予以教學內容講解,學生僅負責記好相關筆記即可。⑵試驗組應用案例教學法:①由教師在課堂前結合教學大綱涉及內容及授課要求,選取典型相關案例,并提前向護生予以展示,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告知護生提前做好預習;②由教師按照護生情況分成多個小組,每組4~5人,并選好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對案例及所涉及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與解決;③在課堂上,應先由每組護生對本次課程涉及的案例的問題予以總結,并由教師負責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及時予以完善。此外,教師還應負責整理、匯總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并發放給學生,以強化學生理解。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護生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及對教學方法的評價。①護生學習成績分為理論及實操兩部分,每一部分滿分為100分,綜合成績取二者平均值;②學習能力經我院自制問卷統計,共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創新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六項,每項滿分為5分,分值越高表明學習能力越佳;③對教學方法的評價經自制問卷評定,共包括滿意課程設計、有助接受與理解、有助掌握知識內容、有助提高臨床護理能力四項,按是與否回答。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護生學習成績比較:試驗組護生各項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護生學習能力比較:試驗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創新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比較:試驗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摘要】
目的探討案例分析法在內科臨床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2014年內科新進護士46名作為研究對象,將2013年新進護士23名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培訓法,將2014年新進護士23名作為觀察組采用案例分析法,對比兩組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評估兩組護士對培訓方式的滿意度評分。結果觀察組護士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實踐操作能力分別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士對培訓方式、培訓模式時效性、教學技巧的滿意度分別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案例分析法能夠提高內科護士的綜合素質,促使其更快地適應內科臨床護理工作。
【關鍵詞】內科;臨床護理;案例分析法;護理操作;實踐能力
內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患者較多,且病情復雜,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進護士剛參加護理工作,經驗不足,易增加護理差錯發生率,引發護患糾紛[1]。因此,臨床必需重視對新進護士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為提高新進護士的專業素質,我院將案例分析法用于新進護士培訓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4年1~12月的新進護士23名作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20~22歲,平均(21.05±0.53)歲;受教育程度:19例大專,4例本科。2013年1~12月的新近護士23名作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20~23歲,平均(21.35±0.46)歲;受教育程度:20例大專,3例本科。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摘要目的:研究病案教學法在本科生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級,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內科護理學消化系統章節實施病案教學法,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法。通過分析兩組單元測試成績及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來探討病案教學法的效果。結果:兩組基礎部分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9);案例部分成績和總成績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課堂滿意度、感興趣程度、跟進率、知識點的掌握度、理解度、知識應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病案教學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案例分析成績,還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及解決問題能力,值得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病案教學法;內科護理學;護理程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2016級護理學專業兩個班級學生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8人,對照組50人,兩組同學一般資料及上學期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選取內科護理學教材中的消化系統作為授課內容,兩組內科護理教師為同一人。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方法即遵循教學大綱,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教學方法。觀察組采用案例教學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第一,在講授每一個疾病之前先引入1~2個典型案例,案例是從醫院、網絡等途徑獲得,并與其他資深教師討論確認無誤后方可引入,案例問題盡量以開放式為主,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第二,帶著案例引入的問題開始具體內容的講述,內容講述嚴格按照三步護理程序執行即進行綜合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后根據首優原則實施護理措施。第三,每6~7人組成一個小組,討論案例問題,比如經過分析患者所患什么疾病、哪些信息可以輔助診斷、可從哪些方面展開評估、可提出哪些護理問題、該如何實施具體護理措施等,討論之后每組選派組長就所提問題給予回答,組長回答完后組內成員可補充,最后由老師統一糾錯并就問題進行整體歸納總結,尤其是要強調以護理程序為主線的整體護理過程。
摘要:內科護理學作為護理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綜合性學科,它是通過一定的護理程序作用于患者的一種理念。同時,健康教育又是護士護理患者的時候所采用的具體措施之一,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中職衛校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顯得越發重要。作為科任教師應該著力優化內科護理學教學方法,以期能夠進一步提升中職衛校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優化教學方法;中職衛校;健康教育能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服務的逐漸完善,社會大眾對于醫療衛生服務也越來越關注,要求也越來越嚴苛。護士,這一群體工作在醫療衛生工作的前沿陣地,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又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護士人員高素養的養成,對于適應未來醫療衛生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內科護理學作為中職衛校護生教育的基礎性學科,主干課程[1,2];健康教育又是護士作用患者護理過程的措施之一。因此,中職衛校應該提升護生健康教育能力,以期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大眾要求的護士。
1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影響因素
所謂健康教育,指的是憑借系統化的教育活動,把與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教授給人們,進而內化為他們的日常行為,使其在預防疾病與保證良好的身體狀況發揮重要作用。中職衛校護生是我國護士的重要來源,因此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護理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來源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層面。從受教育層面來說,當下我國中職衛校護生在健康教育能力方面表現出教育意識匱乏、角色定位不清晰、理論知識不扎實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中職衛校護生應該清楚地知道,護士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發揮著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平時的學習中對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引起足夠的重視,夯實理論基礎,著力提升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以便將來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從教育者的層面來說,當下教育者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主要是把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指導這種形式,從其他科目中剝離出來,單獨就行教學,這種做法忽視了對于學生健康能力的培養,只是將知識簡單地傳輸給受教育者。
2提升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之優化內科護理學教學方法
想要提升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應該從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護生的學習方法等方面綜合考量。筆者在本文中重點從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3]、創新教學方法來探討提升中職衛校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教學方法:
1基于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內科護理課程改革
1.1設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目標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目標應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生成的變化。在這種目標取向的指導下,強調通過創設情境來鼓勵學習者對具體情境下的問題展開思考,并通過多元視角去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培養學習者個體的能力。對于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變化,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學習者在職業教育課程中所獲得的崗位所需職業能力的發展與變化。內科護理課程目標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護理職業行動能力的獲得,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個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豐富與拓展課程內容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的內容是豐富的、不斷拓展的。隨著醫學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護理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拓展。內科護理作為護理學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的學習絕不是通過一兩本教科書加上一些參考資料就能完成的。內科護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包含在職業活動的過程中,離開了職業活動和實施情景,大部分專業知識便失去了意義。內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內科護理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教室、實訓室,而應將學習地點拓展到醫院乃至整個社區。因此,內科護理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工作過程得以呈現,并由學生與情境的對話,在工作過程中生動體驗、不斷反思,從而生成新的內容,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
1.3創新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模式
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動手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創造的機會。內科護理課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采取理實漸進融合的課程實施模式。在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去尋找得到該知識、技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