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母嬰護理知識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和臨床效果。方法將240例母嬰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20例;研究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對兩組母嬰保健知識、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對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研究組對母嬰保健知識、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科護理;效果觀察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指孕婦產后住院期間由母嬰專科護士24h在產婦床旁進行護理的模式,護理人員通過演示和宣講等手段,幫助產婦和家屬快速掌握母嬰護理技能和保健知識,幫助產婦及家屬盡快適應角色轉變[1]。我們分析產后實行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診的24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20例,兩組產婦年齡20~33歲,平均(25.3±3.4)歲,體重45~70kg,平均(53.7±5.46)kg,孕周30~42周,平均(38.42±0.35)周,其中自然分娩168例,剖宮產72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農村HIV母嬰健康教育對孕婦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9月20日~2016年9月20日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妊娠孕婦,將其隨機化分組,兩組各有10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健康教育和常規護理。結果觀察組孕婦依從性(98.00%)、滿意率(95.00%)、護患糾紛發生率(1.00%)、一般預防知識知曉率(97.00%)、母嬰傳播知識知曉率(96.00%)、主動接受HIV抗體檢測率(94.00%)均優于對照組的孕婦依從性(75.00%)、滿意率(79.00%)、護患糾紛發生率(9.00%)、一般預防知識知曉率(75.00%)、母嬰傳播知識知曉率(77.00%)、主動接受HIV抗體檢測率(79.00%)(P<0.05)。結論健康教育在孕婦艾滋病防治中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孕婦自我保健意識,降低艾滋病發生率。
關鍵詞:農村HIV;母嬰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
艾滋病屬于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其是影響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衛生問題,有研究統計,近年來艾滋病發生率逐漸上升,且大部分發生于育齡女性,從而增加了嬰兒艾滋感染風險。為了控制臨床發病率,應加強臨床宣教,且重點宣教人群為孕齡女性,從而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幾率[1]。本文旨在探索農村HIV母嬰健康教育對孕婦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的臨床意義,具體可見下文描述。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例妊娠孕婦為此次研究對象,隨后實施抽簽分組,分別為觀察組(健康教育;100例)和對照組(常規護理;100例),所有孕婦均在2015年9月20日~2016年9月20日期間收治。入選標準:孕婦均了解此次實驗目的,且自愿簽署書面同意書;孕婦均為農村地區。排除標準:排除存在不潔生活史孕婦;排除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孕婦;排除先天性溝通障礙、語言障礙孕婦。觀察組孕婦均為初次妊娠者,平均年齡為(22.45±1.58)歲,平均孕周(12.65±2.45)周,平均體質量(58.63±2.45)kg;學歷:53例孕婦為小學學歷,47例孕婦為中學學歷。對照組孕婦均為初次妊娠者,平均年齡為(22.81±1.62)歲,平均孕周(12.87±2.69)周,平均體質量附表1對比兩組孕婦護理效果(58.52±2.94)kg;學歷:54例孕婦為小學學歷,46例孕婦為中學學歷。兩組妊娠孕婦各項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助產士助產技術及護理質量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中收治的192例產婦,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96人。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助產及護理干預,觀察組產婦采取優質助產聯合護理干預措施。統計分析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后2小時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評分情況,對母嬰結局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產婦自然分娩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后2小時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婦分娩的新生兒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提升助產士技術并采取助產士聯合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改善母嬰結局,值得在臨床工作中繼續推廣應用。
【關鍵詞】助產士;分娩技術;護理;母嬰結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中收治的192例產婦,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96人。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23~38歲,平均為(31.26±4.28)歲;孕齡37~41周,平均(38.5±0.5)周;初產婦58例,經產婦38例。觀察組產婦的年齡為21~38歲,平均為(30.82±4.74)歲;孕齡37~40周,平均(38.7±0.4)周;初產婦54例,經產婦42例。對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具有可比性。入組標準:①產婦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本研究;②經臨床診斷證實為足月臨產者;④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產婦存在行剖宮產術的指征;②產婦有精神障礙或者伴有肝、腎等實質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③胎兒出現絕對性頭位不稱,或者產婦難以堅持自然分娩。
1.2方法
1.2.1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助產及護理干預
【摘要】目的分析延伸護理對產褥期初產婦生理、心理層面產生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180例產褥期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均包含90例產婦,分別對其實施延伸護理和常規護理,分析兩種護理措施的效果。結果對比兩組產婦的母嬰照護能力可知,相對于常規組,研究組產婦的照護能力更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兩組產婦的SDS和SAS量表分數可知,相對于常規組,研究組產婦評分更優,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分值相比于護理前均明顯增加,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各維度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常規組,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為產褥期初產婦實施延伸護理干預,可改善產婦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提升母嬰照護能力以及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延伸護理;產褥期初產婦;母嬰照護能力
產褥期指的是產婦分娩結束后,產婦身體和心理進行調節和康復的過程,通常時長為40天左右[1]。在此過程中,產婦主要是進行休養,盡快恢復自身生殖器官等各個器官的健康。對于初產婦而言,由于是初次生產,在照護自身和嬰兒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極易出現問題,在臨床中該時期的產婦需要格外重視。為其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延伸護理。本研究選取180例處于產褥期的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延伸護理對其產生的影響,現將研究資料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進行分娩的180例產褥期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各包含90例產婦。在研究組中,產婦的年齡均在22歲至30歲間,平均年齡為(24.12±0.45)歲;產婦的孕周在38周至40周間,平均孕周為(39.21±0.85)周。在常規組中,產婦的年齡均在23歲~31歲間,平均年齡為(25.13±0.51)歲;產婦的孕周在39周至41周間,平均孕周為(39.36±0.93)周。對兩組產婦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產婦及其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納入標準:產婦年齡在20~35歲范圍內;產后產婦有1~2名親屬照顧;無精神疾病,無溝通障礙;患者心臟、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良好;無其他危重并發癥。
1.2方法
本文作者:劉志杏、壽佩勤 單位: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專業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
1幫助學生做好明確、客觀的職業生涯規劃
我校醫學營養專業對剛跨進大學校門的新生進行了專業的職業規劃教育,使學生全面了解醫學營養專業就業的方向:面向醫療衛生機構(醫院營養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保健需求單位(學校、幼兒園、敬老院、母嬰護理中心、運動隊等),健康服務產業(健康管理中心、健身俱樂部、美容及養生調理中心、餐飲和配膳公司、保健食品生產和營銷企業)等領域,從事營養評估和膳食指導、營養咨詢和營養宣教、營養檢測和營養膳食配制、食品安全等營養技術應用性工作。聘請行業專家做行業分析并直接帶領學生到龍頭企業實地參觀。引導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進行規劃,讓他們了解醫學營養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與職位選擇,引導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發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從而確立適宜自己的職業目標,這些都是他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必不可少的內容與步驟。
2專業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起到指明燈作用
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勢必會涉及學生職業的選擇、就業方向的明確,這也就暴露出專業在某些程度上存在的問題,如由于學時、學制的局限,醫學課程開設遠遠不夠,達不到用人單位尤其是醫院的要求。部分醫院為專科畢業生設置了相應崗位,即營養配餐員,但是畢業生不滿意該崗位薪酬,認為沒有晉升空間,因而不愿意應聘。怎樣轉變觀念,這是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必須要明確的。據饒春平[3]的“高職醫學營養專業畢業生需求情況調查分析”中顯示:醫學營養專業畢業生大多數集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餐飲公司、學校、幼兒園等崗位。我校醫學營養專業也同樣面臨上述問題,因此,為適應市場需要,及時明確定位問題,我校將醫學營養專業調整為臨床營養指導、公共營養保健、健康服務等方向,從而對高職類醫學營養專業學生的就業分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研發現,這一行業對懂護理,能進行營養指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有著不同程度的需求。目前,母嬰營養護理中心在全國已經有很多家,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就已有3000家左右;浙江省母嬰營養護理中心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調查顯示,僅寧波就有30多家。若一家母嬰營養護理中心配備4至6名母嬰營養指導師,一年就需要150名左右的專業營養指導師,所以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但母嬰營養護理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目前尚無統一的行業標準,使得市場亂象橫生,質量良莠不齊。現實生活中,很多母嬰營養護理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是經過短期培訓的“速成月嫂”。月嫂的“技術”都是通過口耳相傳或由自己觀察總結的,所以其觀念普遍陳舊、缺乏科學的營養保健知識。應針對醫學營養專業學生擁有一年的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情況,對其公共營養模塊開設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如母嬰營養護理技術,這些課程的開設可以彌補醫學營養專業學生對護理知識的欠缺。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反饋專業建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