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鏤空雕刻技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朱宇 單位:南通職業大學 紅木雕刻研究所
1歷史概述
木雕作為雕塑藝術諸多形式中的一種,因它特殊質材及獨特的表現形式,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雕刻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同樣的古老,人類成為高等動物重要的一步是制造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形象。人類先制造工具,后創造形象,許多世紀中人類用石頭或較軟材料,如木、骨、角等制造工具供實用,實際上,任何削制的石頭、木、角質的工具已是一種雕塑形式的雛形。中國木雕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木雕魚出土,這是我國木雕史上最早的實物。木雕工藝興起于奴隸社會,成熟于封建社會。當人類歷史有了木器業,可以說,也就真正有了木雕工藝,因為木雕主要是裝飾木器具的,如建筑中的木結構裝飾部件與實用木器具等。早期沒有專業的木雕工,雕刻是由木工進行操作。那時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時,逐步向美的裝飾方面發展,譬如一些線型的制作,起初沒有線刨,而是用鑿子鑿出來的。進而由單一的直型線條發展為曲型線條。在掌握了刻線條這一基本的雕刻技藝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和木雕器具的逐漸普及,專業的木雕工匠應運而生。河南信陽戰國大墓出土的木雕鎮木獸,湖北云夢漢墓出土的彩雕木傭均為我國封建社會早期木雕作品。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制作,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傳世。元明時由于海外貿易的急速發展,木材種類有所增加,許多由海外進口的硬質木材,使木雕工藝得到長足發展。明清期間是木雕藝術的一個輝煌時期,涌現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清末至明國年間由于政府的腐敗,國力的衰退,外強的侵略,民不聊生,木雕藝術從此衰落,藝人、名家也只能淪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民間工藝得到了保護及挖掘,木雕也重新煥發出生命,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省級木雕工藝美術大師。他們的作品工藝精湛、秉承傳統、立意深遠、謳歌時代,體現了大師們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直抒重獲新生的胸懷和報效國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2紅木雕刻的工藝手法及作品分析
2.1工藝程序
結合當前國內原材料實際情況,筆者在制作作品時更加慎重,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負責,把有限的資源利用的更加合理。一件優秀紅木雕刻作品的問世,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1)設計構思,構思成熟后就開始設計圖紙,畫好效果圖經過反復修改后定稿,再畫整體結構圖、局部小圖以及制作樣板等。
1亳州花戲樓建筑藝術形式美
1.1對稱與均衡的造型美
花戲樓的建筑中體現了對稱與均衡的造型美:一座簡單而又古樸的三層牌坊架勢結構組成了亳州花戲樓的大門,樓頂的琉璃塔與位于鐘樓中部的“參天地”處于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從中軸線向兩邊展開來是完全對稱的磚塑;牌坊的左右兩側是對稱的鐘樓,鐘樓與大門又以拱門相承,大門兩側分別立有一個鐵旗桿,這也是花戲樓三絕中的第一絕.從花戲樓的正面看去山門、鐵旗桿、鐘樓以及樓頂的磚塑都體現了建筑中對稱美的法則.
1.2比例與穩定的結構美
亳州花戲樓建筑不僅具有對稱的造型美,同樣也體現了一種穩定的結構美.亳州花戲樓整體采用木構體系建筑,結構適應性強,上下層又能相互獨立,樓上樓下互不影響,這在其它木構體系中是沒有的.花戲樓下層梁柱選用上好的木材保證有足夠的強度支撐整個戲臺,上層穿坊的應用也增加了整個建筑的穩定性,梁柱間運用雕刻精美的撐拱既起到了支撐作用也增強了裝飾效果.這種注重穩定性的觀念在花戲樓的木雕藝術中也有體現,而且在注重穩定性的同時更是將比例的結構美發揮到了極致.例如4,戲臺精美木雕中人物、動物、植物等等都是按一定比例對現實事物進行描繪.
1.3對比調和的色彩美
亳州花戲樓通體施彩,其彩繪藝術不僅吸收了傳統彩繪雕刻與繪畫完美結合的精髓,還對木雕彩繪藝術有所發展和創新.花戲樓的建筑彩繪可以與皇家園林的和璽彩畫與旋子彩畫相媲美,畫面濃厚富麗,但又比皇家彩繪艷麗脫俗,色彩搭配大膽,和諧統一.如圖5,除彩畫雕刻的人物、動物、高山流水,還在畫面的最低空白處繪有與故事情節相呼應的景色如藍天、白云、碧水清波、高深峽谷、嬌艷桃花等,用來增添木雕的層次感和神秘感,咫尺之間給人千里之勢、虛無相生的無限境界.施以彩繪的木雕,顏色上注重協調,暗與亮的對比,冷與暖的融合都映襯著整個畫面和諧的景象,無不透露出獨特的色彩美。
本文作者:陳捷 單位:閩江學院美術學院
從信息傳播者角度來看,當今的設計已經不是信息單向性的強制陳述與表達,也不是單純傳達信息傳播者的意圖,而是需要受眾的參與反饋,同設計者產生互動與交流,將受眾對作品信息的感受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產生共識與共鳴,強化了信息傳達;從信息受眾者角度來看,對平面設計作品的單一視覺體驗,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信息傳播者與受眾都需要更多且不同渠道的信息傳達方式,如聽覺、嗅覺、觸覺等,來構筑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另一方面,隨著數碼產品、電子圖書、電腦等科技產品所帶來的便利,讓人們的大部分生活在“指尖中滑動”,并逐漸替代了繪畫、書法、閱讀、彈琴等傳統生活行為所帶來的不同感覺體驗,通過多感設計在作品中的融入,也可重新喚起人們感知體驗的樂趣,這是時代給設計帶來的新思考。因此,將多感意識融入平面設計中,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平面設計自身提高的需求。
招貼是平面設計最主要的一種表現方式,是信息視覺傳達的一個載體。招貼已不再是單純靠視覺感知來進行信息傳播,時代賦予平面設計新的范疇與內容,也會反映在招貼中,這就需要信息傳播者在把握信息傳播內容的同時要注重方式的表達。設計師除傳統視覺表達外,還應該將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體驗融入作品中,讓受眾不僅通過眼睛閱讀,更要通過手的觸摸、耳朵的傾聽、皮膚的感覺去體驗,使受眾的行為與心理都參與到信息的體驗與構筑的過程,這樣受眾才會對作品信息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感受,從而與設計師產生共鳴,強化信息傳達的目的。[2]因此,多感設計導入招貼的過程,需要設計師本身對于傳達信息內容進行深入解讀,選擇適合該信息內容的感知表達方式并結合視覺效果進行設計。圖1所示的某國外戶外啤酒招貼就融入多感設計的思路,招貼內容雖是以純粹視覺傳達為手段,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注重了動態效果的瞬間表達,以及環境與材料本身的特性,通過視覺給受眾一種動態感知的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產品具有誘惑力的特質,讓受眾者具有體驗的沖動。這種通過多感的體驗結合單純視覺表達是很成功的設計。
現代印刷工藝不再只是單純停留在色彩的研究與使用上,不同的材料與印刷工藝相映成趣,形成不同的視覺以及觸覺、嗅覺等感知體驗。激光雕刻、手工車線、彩蔥、植絨等現代技術無時無刻都在促進印刷工藝的提升。這些新興的印刷工藝已經在包裝設計、書籍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但在招貼中使用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設計過程中缺少多感設計意識的導入,造成設計意識還是以視覺感知為中心,圍繞二維畫面的視覺表現進行創意設計,忽略了現代印刷工藝所帶來的不同感知體驗。另一方面則是缺少對招貼成本的投入,以視覺畫面效果為前提,采用普通的印刷方式與紙張,使得招貼的表達方式較為單一,讓受眾對招貼的興趣隨之淡化。而招貼在信息傳達中的作用更勝于包裝、書籍等其它平面媒介,因此,強化招貼信息的傳達,融入多感設計意識,結合多種現代印刷工藝,是現代招貼發展的新要求。
1.激光雕刻———心理感知的表達激光雕刻切割工藝,優點是產生精確與平滑的切割圖像,并且切割的深度也可以調整,既可以穿透鏤空,也可輕度切割產生特別的觸感。激光雕刻的點陣雕刻與矢量雕刻決定了畫面不同的表現效果。點陣雕刻以圓點為雕刻原型,以圓點構成畫面效果,畫面的立體感通過不同圓點大小結合進行表現。點陣雕刻的運用多結合二維圖案作為主畫面的招貼,通過點來構成畫面,讓圓點的效果在視覺生理空間中進行混合產生圖像;矢量雕刻則是進行任意圖形的鏤空雕刻,它充分發揮了鏤空的最大功能,可以達到“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程度。兩種激光雕刻工藝在招貼中的使用,就是要借助雕刻鏤空效果來強化招貼的心理感覺,將經過激光雕刻的招貼布置在有別于招貼紙張質感與顏色的場合時,能產生不同的心理感覺。如水泥墻面、磚墻面,玻璃幕墻,通過墻面的不同質感與招貼的透疊表現,結合招貼的主題產生的心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像水泥墻面的厚重感、磚墻的歷史感、玻璃面的現代感,讓招貼在視覺效果外給受眾帶來其它的心理感知體驗。并且可通過觸摸鏤空感受到墻面的不同質感,增加了趣味性。激光雕刻還可結合燈光效果,將招貼形成一種剪紙的方式進行表現,配合光源的作用而產生另一種視覺感與三維的空間感。圖2中的明信片創意設計,就是在燈光的作用下,配合激光雕刻的工藝產生了光影的空間感,把原本只是二維的圖案設計立體化,這種表達方式完全可以運用到招貼中,使招貼通過心理感知進行信息表達。
2.彩蔥工藝、植絨工藝———觸覺感知的強化觸覺感知是除了視覺感知之外,最能采集信息的感知方式,受眾通過手指、皮膚與物體的感觸,來體驗不同的信息傳達,產生互動與共鳴的感知體會。在現代書籍與包裝設計過程中,都很重視與強調受眾的觸覺體驗。如彩蔥、植絨、凹凸壓紋等這些新型印刷工藝,逐漸被研發與使用在這些領域,產生不同的立體質感,給受眾以不同的觸覺感知體驗,通過多途徑的感知來增強對于作品的信息構建。彩蔥工藝在書籍、包裝上被經常使用,它是在印刷油墨未干燥時,在表面鋪設彩蔥粉,油墨干燥后形成顆粒狀的彩蔥效果,它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體積感與光澤感,特別在用手觸摸時會感知顆粒的凹凸效果,適合用于表達高貴典雅、柔和的氣質。在招貼中適合藝術展覽、演奏會等一些高雅藝術為主題的創意表達。在招貼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彩蔥工藝對重點文字與主要圖形的突出與強調,受眾不單通過視覺感知信息,更可通過指尖的觸摸來體會作品中細膩與溫潤的氣質。植絨是在物體表面通過高壓靜電感應技術原理,將纖維絨毛附著于涂膠表面,待膠凝固后形成具有絨毛質感的表面,增加了印刷物品的厚重感與立體感,特別是絨毛的質感所帶來的體驗與紙張的質感產生鮮明的反差,而且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厚度與顏色。這種工藝應用在招貼中,便可用于模擬各種自然環境的質感,森林樹木、非洲草原等以及各種動物絨毛。環保、保護動物等公益類型題材的招貼就能很好的發揮植絨工藝的效果,讓受眾通過皮膚的接觸來喚醒自身記憶里類似的感知體驗與印象,再通過招貼畫面信息的準確表達,重疊各種不同的感知體驗,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信息記憶。
作為二維視覺圖形語言為主的招貼,可以通過與現代印刷工藝的結合進行信息的多感表達與傳遞。還可在二維視覺表達的基礎上,融入時間感與空間感表達,強化招貼信息傳達的互動性與多感交叉體驗。招貼在時間感的表達方面,可借助不同時間、物體的不同狀態與特性、光影效果的變化、時間流逝過程物體中形態與本質的變化等方法,來實現時間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招貼二維視覺的基礎上,加入隨時間變化的元素,受眾能感受到時間感所帶來的動態信息,得到視覺與時間或的多重感知體驗,讓招貼更加具有趣味性、互動性與欣賞性。國外一戶外麥當勞招貼就是借助光影效果來體現招貼的時間感,通過具有麥當勞標志的指針在太陽光線作用下產生的影子,在不同時間指向不同位置的特點來傳遞不同的信息,告訴人們不同時段應該吃什么,或者那個食品有特價優惠的動態信息。整體招貼效果在視覺感知的基礎上,配合光影效果來傳達時間感,使得信息傳達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本文作者:張冬生 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CNC雕刻技術是傳統雕刻技術和現代數控技術結合的產物,它秉承了傳統雕刻精細輕巧、靈活自如的操作特點,同時利用了傳統數控加工中的自動化技術,并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先進的雕刻技術。精雕雕刻CAD/CAM軟件——JDPaint以其獨有的體系結構和功能布局提供了完備的精確制圖和藝術繪圖的混合設計能力。JDPaint的雕刻CAM功能提供了豐富的工藝控制和刀具路徑優化功能,更好地解決了小刀具的加工效率問題,大大提高了產品加工精度和成品加工速度,推進了工匠型雕刻勞動上升為工業化專業生產的進程。本文以在JDPaint中構造老鷹為例,闡述了雕刻加工的應用。
1、雕刻特點
CNC雕刻的主要加工對象為文字、圖案、紋理、小型復雜曲面、薄壁件、小型精密零件、非規則的藝術浮雕曲面等,這些對象的特點是:尺寸小、形態復雜、成品要求精細。CNC雕刻只能、而且必須使用小刀具加工。CNC雕刻對象的特點是圖案復雜,細節豐富,造型奇特,成品精細,要實現這樣的加工要求,則必須使用小尺寸的刀具作為基本加工刀具,雕刻刀具的刀尖小的不足0.5毫米甚至到0.1毫米以下。使用小刀具進行雕刻是CNC雕刻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雕刻產品的尺寸精度高,產品一致性好。雕刻流程如圖1所示。
2、雕刻加工應用的加工行業
CNC雕刻在工業領域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模具業,主要包括紫銅電極和石墨電極的加工、五金沖模和精密沖頭加工、鞋底模具加工、滴塑模具和公仔模具加工、鐘表零件加工和輕型CNC加工、壓花輥輪和圓柱體工件雕刻、首板(樣板)模行加工等。CNC雕刻在廣告行業中主要用于沙盤模型,廣告標牌和文字標志的制作,文字圖案清晰精細,鏤空字和圖形邊緣光滑,鏤空圖案內角R小是廣告雕刻的主要特點,CNC雕刻以其特有的小刀具加工方式,在生產效率和加工精度上可滿足廣告制作的精雕細刻的要求。而CNC雕刻軟件的藝術繪圖和藝術浮雕曲面造型功能能為廣告人提供一個新的求新創異的手段。
3、JDPaint雕刻加工應用
本文作者:李順華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徽州盛產木材,連綿起伏的山中,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木材。室內的木雕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當地盛產的紅、烏、楠、紫檀、銀杏、香榧、白果等高貴木材,這些木材質地堅硬,色澤美觀,散發出樸素的自然美。
室內的門多用木雕裝飾,根據結構不同,裝飾和雕刻的手法和繁簡程度也不同。室內的門在結構上可分:上部為橫板,中間為隔扇,最底部為下檻。在橫檻的上部為上檻,下部為中檻。隔扇上部為花心,中間是條環板也稱束腰,下部為裙板。一般上檻、中檻和下檻是空白,不雕琢,而在橫檻、花心、束腰和裙板上施以精細的雕刻。通常隔扇是一字排開的花門,花心為精細的鏤空透雕圖案,束腰和裙板的雕刻則較復雜,題材豐富,內容為人物和花、鳥、蟲、魚等圖案。
明代是徽州建筑發展的興盛期,清代是徽州建筑發展的鼎盛期。就室內的木雕裝飾來說,整體而言,明初為發展期、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為發展鼎盛期、清末至民國為衰落期。門飾木雕風格與磚雕風格相似,由明代入清代,也經歷了從稚拙到纖巧的流變。木雕技藝在明代已經完善、成熟,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漸向精細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浮雕成為主流。入清以后,對木雕裝飾美感的追求更強,涂金透縷,窮極華麗,雖然雕工精細,但反而顯得過于繁瑣。一般來說,清代徽州建筑內部維護部分的木雕裝飾,細節刻畫有余而整體“謀篇”不足,往往是局部觀察完美無痕,整體卻纖巧萎靡。在整塊門板中,花心所占比例是相當大的。一般來說,常用的花心部位的圖案有菱花、步步錦等花紋,雕刻的工藝是鏤空雕。在同一扇門中,束腰和橫板雖然同為浮雕,但圖案絕不會相同,因為它們不屬于同一水平面的雕板,這體現了徽州木雕“求同存異”既統一又變化的規律。人物雕刻和完整的設計構思,是門上木雕作品的兩大特色。
人物造型傳情達意,有的人物造型渾圓結實,承襲了漢時畫像磚的遺風,有的人物造型適度夸張,流露出唐代畫風的遺韻;整體構思體現在雕刻的內容上,如以人物為題材,雕刻的部位一般在裙板、隔扇條環板上。人物題材多樣,但創作源泉基本不離開儒家文化精神,仁愛、三綱、五常中其精髓和本質是不變的,如“治國、齊家、修身”等觀念。題材和內容雖然廣泛,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內容可以同時并用,如“福、祿、壽、喜”和“忠、孝、節、義”兩大方向的題材,可同時并用在兩側臥室的四個裙板中;整體性體現在每一幅木雕作品的內容、風格、造型、工藝形式上,有很明確的傾向,并在整體布局中尋求變化,從而形成完整的設計構想格局。
門飾的木雕中,浮雕、透雕表現手法多樣,浮雕有淺浮雕和深浮雕之別;在內容上,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云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楹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無所不包。花心的透雕、隔扇條形板和裙板的浮雕,都散發著難以抵擋的藝術魅力。門扇的雕飾都講究整體設計,構圖布局對稱而別致,追求點、線、面的構成與穿插,經常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的形式出現,極具形式美與裝飾感,從中表達了美好、吉祥的寓意,刀法細膩精湛。扇門中部的束腰或條環板因正在人眼等高處,看起來一目了然,更是木雕裝飾的精彩之處了,多采用浮雕的形式,內容涉及人物山水、文房四寶、如意香爐、徽戲徽曲、宗教神話及民間傳說,受新安畫派和徽派版畫的影響,人物、動物形象塑造生動有趣、飄逸灑脫、栩栩如生,追求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不講究畫面透視,夸張人與建筑樹木的比例,構圖別致、主次分明、虛實相生、雕工精到,令人稱絕,并在觀賞性中蘊涵著深層的文化內涵。在績溪龍川胡氏宗祠中,它集徽派木、磚、石、竹“四雕”及彩繪之達成,其中以木雕最為精湛,取材,既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植物,又有鋪設變化巧妙設置的幾何紋樣。表現方法或簡練粗放、典雅拙樸,或精湛細膩、玲瓏剔透。祭堂中,東西22扇隔扇群板上的“荷花圖”值得稱道,荷花千姿百態,無一雷同,不僅將出水芙蓉高貴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刻畫出幾枝折斷枯萎的荷葉,以枯襯榮,顯示徽州工匠敏銳的視察力和不凡的審美情趣。這些作品超越了工匠的審美視野,很有大家氣度。
在木雕門飾的表面處理上,明清兩代民宅中的木雕門飾上一般不施色彩,僅在表面刷一層桐油,當然也有極少數涂飾的現象,例外如黟縣宏村承志堂內的木雕作品全部飾以金粉。但這少數現象并不影響徽州門飾中木雕的整體形象,表面不設色的原因:一則是明朝時期,庶民住宅不許施色沿傳下來的習慣;再則是出于炫耀材質的高貴,充分展示木材本色和年輪木紋的自然美;三則出于防蛀防霉考慮,在表面刷上桐油,可以防蟲防霉,使木雕作品保存的時間更長。從而保持了木材的原色,體現出木雕作品樸素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