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六年級音樂教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課前預習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課前預習并不是要學習完所有內容,教師可給出科學提示,為學生指引大概方向。預習時教師可適當組織活動,深化預習效果。至于課前預習效果,則可通過前測檢驗,而后根據預習效果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前預習;課前指導;檢驗
一、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作為獨立的學習活動,課前預習就是憑借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實現知識的自主探索。在小學教學中,課前預習環節的設置能夠加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達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完成課前預習后,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產生探究的欲望,思考能力由此得以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也能使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質量。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科學組織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理解重難點內容。此外,課前預習能夠使學生加快對新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速度,使原本理解能力和基礎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跟上教學進度,增強自信心。因此,開展課前預習,能夠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得到保證。
二、以六年級數學教學為例探討課前預習方法
11.科學布置科學布置,加強課前預習指導
開展課前預習,并非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完所有教學內容。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不能吃透所有新知識,一味要求學生完成所有新知識的預習,將給學生帶來過大負擔,無法獲得理想課前預習效果。對此,教師需要做好課前預習內容的布置,為學生提供科學指導。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圓”時,按照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圓的特征、畫圓方法、圓周率,還要學會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在課前預習階段,考慮到學生能力有限,很難通過預習就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圓的特征和掌握畫圓方法。結合這一目標,在布置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提供圓的圖案,要求學生觀察圓由什么構成、生活中的圓有哪些。根據教師的引導,學生主動翻閱教材,了解了圓的基本內容,掌握了相關數學信息,并從生活中找到常見的圓。在學生認真觀察圓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合上課本對圓的特征進行總結,完成對圓的知識點的歸納。學生在深入思考后,按照教師布置的“利用圓規畫圓”的任務進行實踐操作,進而了解到圓的大小由圓規兩腳間距決定;通過將圓規一腳固定在一個點上,調節兩腳間距離可以繪制出不同大小的圓,體會到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直觀感受到圓關于直徑所在的直線對稱,以及圓規兩腳間距(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學生初步認識圓后,教師只需在課堂上稍加點撥,就可以將重心放在重難點知識的突破上,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
一、問題提出
有關研究農村基礎教育的學者較多,有的學者把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納入到農村教育的體系中來考察,從農村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學生、村民、學校教師、鄉村基層干部等)的立場,立足于文化、知識、權力、宗教等角度,批判地揭示出農村教育的復雜性、艱巨性和多樣性;有的學者則從少數民族農村教育的現實處境、性質以及應然三個方面去考察,認為我國少數民族農村教育研究將由對現實的洞察、反思與批判,走向實踐的行動研究;還有的學者以村落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考察農村教育,研究一個小型社區教育變遷的歷程以及城鄉教育文化發展的差距。鑒于以上學者的研究,筆者于2010年至2011年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揚拱小學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時,試圖通過學生考試成績反饋、課堂實錄、深入訪談教師、學生及其家長以及與師生同吃同住的參與式觀察,從另一個方面反思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問題。
二、揚拱小學教育現狀
揚拱位于貴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距縣城75公里,全鄉面積107.3平方公里,轄5個村,41個村民小組,1336戶6574人,其中水族人口占99.8%,是水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鄉鎮之一,屬三類邊遠貧困鄉鎮。全鄉有1547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人均收入低于貧困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有2506人,由此可以看出,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自身底子薄、局部因災返貧的問題時有發生,直接制約著全鄉溫飽問題的鞏固和穩定,經濟發展難度較大,由于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每年鄉級財政入不敷出,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揚拱小學是全鄉唯一的一所完小,也是全鄉教學質量最好的小學。由于全鄉總體經濟發展滯后,對學校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當前學校現狀十分嚴峻。學校現有正式教師27人,大專12人,中師學歷14人,代課教師2人。男教師21人,女教師7人,外鄉教師4人。平均年齡結構在42歲左右。在校學生總人數649人,其中,女生348人,男生301人,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一年級至六年級開設14個班級,1個學前班,全校一共15個班級。大型班級人數59人(學前班除外),小型班級人數37人。學生分別來自5個行政村34個自然寨,居住分散。當前提倡的是素質教育,然而學校硬軟件設施與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卻不同步,比如:拓展知識類的課程,而揚拱小學連基本的相關實驗器材都沒有,致使學生無法上實驗課;全校教師中有93%是一工一農,電腦未在教師家庭普及,何談學生家庭電腦,學校根本沒有學生電腦,所以老師在上信息與技術課的時候只能照本宣科;此外,提供給學生體育活動用的各種體育用品極為欠缺,場地設施也很落后。又如學校軟件方面:第一,老師數量嚴重欠缺,老師跨學科教學現象嚴重。
全校27個教師,除了學校領導以外,其余每個教師每周都要擔任14或16節不同學科的教學任務,還不包括早讀和晚自習輔導,這也就導致了教師精力嚴重不足。例如:二年級的韋老師,每周上二年級8節語文、2節音樂,1節班會,1節大掃除,4節六年級的英語,同時兼任班主任。第二,從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來看。語文和數學專業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85.2%,從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占總教師數的3.7%,美術和音樂專業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7.4%。因此,傳授拓展課知識的專業教師嚴重不足,以至于其他教授語文或者其他課的老師來兼授拓展知識的課程,這樣不僅總體的傳授效果不佳,也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第三,從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看,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一位在農村基層一線從教經歷多年的教師說:“我們總結過,一二年級基礎不好也不留級而是繼續往上讀,導致部分學生問題越積越多,就產生厭學,然后干脆不學了。”例如,六年級還有部分學生連加減法都不會算,甚至有這樣的想法,現在國家已經‘普九’了,0分也可以上初中,不考試也可以升學,這就必然會造成學生學習成績差的結果,如果鄉村學校跟城市學校一套模式教育,將來會培養出新一代的文盲。從近幾年各年級學生的期末成績反饋來看,結果不容樂觀。為了便于筆者的調查研究,筆者將揚拱小學的學生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寄宿生;第二種是半走讀生;第三種是走讀生。據筆者長期觀察,寄宿生課外時間更熱衷于學習以外的活動,即跳皮筋、下旗、打籃球、聊天等,看書寫作業的沒有幾個。走讀生放學到家后,更多的是幫家里干活,即牽牛、馬、打豬菜、抬水、上山找柴火、煮飯等,這就導致了課外時間幾乎沒有時間學習。學校留守兒童較多,為了便于筆者的調查研究,將揚拱小學留守兒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稱為全留守兒童,這類兒童是指父母長期在省外打工,寄托給爺爺奶奶或親戚或自己在家獨立生活的兒童;第二類是半留守兒童,是指一年中父母連續有6個月在省外打工,寄托給爺爺奶奶或親戚或自己在家獨立生活的兒童。全校全留守兒童244人,占全校學生總人數37.6%,半留守兒童375,占全校學生總人數57.8%。打短工的這一部分父母,每年11月初到次年4月末左右到廣東或廣西農村地區打工,工種是砍甘蔗并包上車,老板按噸數支付工資。學生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住校生的居住環境,全校住校生160人,共3間寢室,每個寢室安排37至50人左右。其中,男生寢室1間,女生寢室3間。寢室里1人睡一鋪的占10%,2人睡一鋪的占80%,3人睡一鋪的占6%,4人睡一鋪的占4%,室內十分擁擠,空氣很難聞,衛生狀況較差。因為學校是按照片區安排住宿的,所以每個寢室都有學前班到六年級的學生,大小混住。
就餐方面,食堂1棟,因食堂空間面積小,就餐人數多,所以僅供蒸飯煮菜用。中午和晚上都在食堂就餐的學生有180人,半走讀生中午在食堂就餐的學生有170人,共35桌,每桌10到11人。又如學校衛生方面,全校師生共用一個簡易廁所,由于蹲位少,經常排隊上廁所,女廁蹲位8個供300多人使用,男廁蹲位12個,也是如此。教材方面,學校使用的是統一版本教材,并嚴格按照國家中小學課程改革設置標準來設置各門課程,例如一至二年級開設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音樂、美術、班會、大掃除共9門課程,其中兩門文化基礎課程,7門拓展知識課程。三至六年級開設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綜合實踐、科學、英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勞動、班會、大掃除共13門課程,其中2門是文化基礎課,另外11門是拓展知識課程。筆者在三都縣其他水族地區鄉村學校也做了調查,發現有些學科教材編寫內容對水族農村學生難度的確偏大,一些知識偏離實際,不貼近學生生活。如有老師認為,新課程改革比較適用于高年級的學生,因為靈活性比較大,如數學要求手腦結合,但很多內容學生根本沒見過,包括老師也很難理解。此外,筆者觀察,有些學科教材編寫內容不僅對農村學生難度的確偏大,而且一些知識偏離實際,學生根本不感興趣。筆者在揚拱小學一節科學課上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班上有的同學不帶書,有的不做筆記,有的說小話,有的做小動作,認真聽課的沒有幾個。課堂上不懂也不問,不管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多么認真,但始終無法將知識深入學生心里,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成績差,不是智力上的原因,更多在于對知識的興趣和學習態度。
三、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摘要】賀綠汀(1903-1999),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是我國二十世紀現代音樂文化事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其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引導了正確的方向。近年來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使我國中小學生了解優秀的民族音樂,激發學生對愛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多元化教學內容中強調民族音樂的地位,從而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真正的繼承、弘揚和發展。
【關鍵詞】賀綠汀;民族音樂;音樂教育;中小學
賀綠汀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家,他在為我們留下大量鋼琴聲樂以及電影配樂優秀作品的同時也為中國音樂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之一,賀綠汀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在辦學觀方面首創“一條龍”的音樂教育辦學體制,為高等音樂教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賀綠汀不僅重視專業音樂文化教育,而且在全民音樂文化培養方面強調普及意識,注重音樂對于普通群眾素質所起的作用以達到提高國民素質的最終目的,尤其是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上多次深入調查研究。現代中小學雖然已經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但美育仍然是有所缺失的。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教育界的老師們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過分重視智育而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夠完善的教育。因此,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賀綠汀曾說,“高度發達的民族文化應該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寬厚的塔基還要有堅實的塔身和高聳的塔尖,一個民族音樂文化亦復如此”。筆者認為我們對于廣大中小學學生的音樂教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發展智育、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同時還為金字塔塔尖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高等音樂教育輸送高質量生源。
一、民族音樂遺產豐富但受重視程度不夠
在民族音樂教育思想方面,賀綠汀認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國,其民間音樂遺產之豐富,世所罕見”。民族音樂從古至今都應當是受到重視的,它在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我們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鑒于其重要性,就目前音樂教材的設計中關于民族音樂的內容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目前對于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仍然是不完善的,首先相比于語文、數學和英語這類所謂“主科”來說音樂只是“副科”,一周的課時只有兩節(小學低年級)甚至一節(小學高年級、初中),課時安排量比較少。再有,在進行音樂課教學的過程中,民族音樂所占比重不多,且相對于現在的流行音樂,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民族音樂的相關內容沒有興趣。筆者曾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進行音樂教學實踐,就這一問題對他們進行提問,“你喜歡民族音樂嗎?希望對民族音樂有進一步了解嗎?都是通過哪些渠道了解到民族音樂?”學生中只有少數學習過樂器(鋼琴、二胡、古箏等)的孩子喜歡民族音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很容易感受到他們對民族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只是苦于接觸民族音樂的渠道很少,難以了解到相關知識。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有很強的抵觸情緒,覺得民族音樂聽起來很“俗氣、土氣”。這些孩子對于現代的流行音樂反而有很大的興趣,認為那是動感音樂,聽起來很“酷”。導致這情況出現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目前音樂市場上流行音樂占據主流,學生容易被大環境影響形成“追星”的風氣,而民族音樂愛好者則寥寥無幾。
二、采取多元化方式進行民族音樂教育
賀綠汀的辦學思想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一個重要方面,民族音樂是直接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熱愛我們民族的音樂,自然就會熱愛我們的國家,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賀綠汀做出了大量舉措來保護我們的民族音樂,比如對民間音樂進行匯集整理;重視保護民族音樂遺產;面對外來的音樂文化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對待;以及為民族音樂教育準備師資及教材。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所占比重在新課標改革后明顯增大,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思考如何能夠讓學生接受和欣賞民族音樂。中小學音樂教育旨在給學生一個學習音樂的基礎平臺,了解音樂的相關基礎知識,提高音樂文化的素養,培養音樂欣賞的能力,我們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時應該時刻思考如何激起學生興趣,讓學生有興趣的、積極地、主動地學習。筆者曾教授過小學與初中有關民族音樂的課程,分別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的《游子吟》和人民音樂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銀杯》。在《游子吟》的教學過程中,因沒有多媒體設施無法展示圖片和影像資料,導入部分只能播放音頻,學生沒有直觀感受,教學時運用鋼琴進行教唱活動,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死板,內容枯燥無新意,學生積極性很低,不愿意開口唱,在欣賞環節,筆者給學生播放古琴曲《關山月》并且介紹古琴這一樂器,希望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于古琴曲興趣不高。而在《銀杯》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在導入環節播放流行音樂《烏蘭巴托的夜》視頻資料,視頻中的“呼麥”和歌詞中所描繪的草原風光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流行音樂過度到教材內容的同時給他們講述今天的教學內容是有關蒙古族的短調歌曲,是一首祝酒歌,同時給他們介紹蒙古人民的信仰和風俗,運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草原風光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在課程內容設計上盡量做到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使學生感興趣愿意自主學習。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愿意開口學唱,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積極性非常高,自覺要求分小組展示所學成果。通過這兩節課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在民族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采取有趣又生動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穎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視頻、影像資料,適當的將民族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民族音樂。
摘要:音樂教師的聲樂素質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年版課標指出音樂教師需重視對演唱姿勢、呼吸方法、節奏音準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的實踐活動進行。因此音樂教師如何演唱出自然、優美的示范以及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引導中小學的學生達到運用自然的聲音發聲并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針對師范生聲樂理論課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聲樂素質音樂教師聲樂理論課程設計中小學音樂教育
一、音樂教師的范唱
音樂教師并不需要具備聲樂歌唱家一般的演唱能力及演唱技巧,但音樂是一門具有較強模仿性的學科,在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范唱,學生便將如何模仿,因此音樂教師應該形成范唱的良好習慣并能夠發出優美、自然的聲音,成為學生的優秀榜樣。首先,音樂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在范唱的過程中,應注意音準、調性、節奏、情感、換氣、強弱等等各個音樂術語的準確把握,以求范唱的準確性,將音樂作品較為完整地呈現給學生,使得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樂作品的具體情緒及要求。其次,音樂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演唱習慣,在范唱的過程中保持歌唱的狀態,兩腳與肩同寬、氣沉丹田,以飽滿、自然、優美的聲音進行示范。
二、引導學生發出自然的聲音
在課標中,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演唱要求,比如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課標中要求用正確的姿勢及自然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夠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達歌曲的情緒;三至六年級則要求同學需要具備正確的姿勢及呼吸方法歌唱,學會變聲期的嗓音保護知識及方法。并能夠運用自然的聲音、有表情地參與齊唱、輪唱、合唱,對指揮動作作出恰當的反應。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要求,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在歌唱教學中配合教師,發出自然、優美的聲音。其中聲樂教學中的暗示語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如“坐端正”的口令有助于學生正確的呼吸;用“聞花” 的動作有助于學生感受氣息的下沉;“打哈欠”的感覺可以幫助自然打開口腔;聲音要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吸氣”有利于學生喉嚨張開的保持及胸肌部肌肉保持狀態;“微笑”有助于肌肉運動使得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歌唱;“聽好朋友的聲音”使得學生在齊唱的過程中形成群體感等。歌唱教材作品前的引導學生尋找到合適的歌唱狀態也是引導學生發出自然的聲音的關鍵。如在演唱較為舒緩的作品前,可通過用“lu”的方式演唱歌曲的骨干音,使得學生穩定調性及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再進行下一步的課堂學習;演唱作品前可帶領學生打著拍子念歌詞,這種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于作品節拍的掌握,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熟悉作品的歌詞,掌握作品歌詞的咬字方法,在演唱過程中注重咬字;在演唱較為歡快的作品前,可通過用“la”的方式來哼唱歌曲的旋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掌握歌曲的音準,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哼唱“la”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抬笑肌,并且容易掌握歌曲的歡快情緒,營造歡快的課堂氛圍。若想要真正做到引導學生用自然的聲音歌唱,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需要音樂教師在課前對于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做大量的分析,做好案頭工作是引導學生正確歌唱的必要準備,也是課程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于教唱的作品足夠地熟悉才有可能教唱好這首作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讓學生盡快進入演唱歌曲的狀態,因此案頭的工作非常重要。音樂教師還需要“因時制宜”,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狀態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比如音樂課上課的時間是在體育課之后,學生大多處于興奮的狀態,若在此時進入音樂歌唱教學,學生容易還處在體育課中“喊”“叫”式的歌唱方式,此時音樂教師需要先演奏一些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平靜下來再進行音樂的課堂教學;音樂課是在下午的兩點鐘開始時,學生普遍處于剛剛睡醒的、大腦較為抑制的狀態,此時音樂教師可以帶學生做一些簡單的肢體律動,使得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再進行歌唱的教學,更有利于歌唱教學的順利開展。引導學生發出自然的聲音,這個要求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發現并不簡單,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音樂教師多進行課堂的探索,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并整理思路,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歌唱教學。而對于音樂教師的職前教學來說,需要讓未來的音樂教師掌握適合與中小學的聲樂教學法,并且能夠熟練運用,為未來的音樂素質教育提供優秀人才。
三、高師聲樂理論課程教案
摘要:在我國,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幾年,“美育”一直出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文件中,實施美育成為國家推進的一項重要政策。美育的主要實施途徑是藝術教育。為響應國家政策,學校聯合社會力量共同把美育的實踐落實下去。2019年10月15日上午,筆者有幸在鄭莉教授的帶領下集聚順義區體育場,觀看了中國合唱協會“高參小”項目東風小學教育集團舉辦的以《風和雅頌,禮贊中國》為主題的教育成果展示活動。通過此次活動,筆者將分享以下感受和思考,借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夠給音樂教育工作者一些幫助。
關鍵詞:美育;藝術教育;高參小;全面發展;學科綜合
一、美育與藝術教育:全人培養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18世紀席勒在《關于人的審美教育的書信》中所創。1901年,蔡元培在《哲學總論》中提到了“美育”,一直沿用至今。[1]蔡元培是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說”聞名于世。進入21世紀,美育對于新的時代需求,又具有了新的意義。美育就其目標而言,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美育與各個教育門類、各個學科都具有聯系,但它與藝術的聯系最為密切。因此,美育的主要實施途徑是藝術教育。王福陽老師在《美育與藝術教育的是與不是》一文中這樣說到:“美育不是一門具體課程,而是教育的一項基本育人目標,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互相滲透融合的課程目標和體系。”[2]2014年,教育部下發文件《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強調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3]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對藝術課程的定義,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書法等藝術門類為一體的課程。與此同時,還要兼顧藝術學科和非藝術學科的聯結與溝通。[4]藝術教育遵循藝術原則,采用學科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它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合力助推全人培養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及教育部連續出臺了《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助推各級各類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2014年,北京市啟動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簡稱“高參小”)。[5]高參小項目借助校外優秀的資源團隊,與學校校本課程、辦學特色相結合,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藝術修養,而且以各種藝術形式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小學的每一位孩子在不同的社團活動、興趣課中受益,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學校藝術教育離不開國家、社會的支持,還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這次《和風雅頌,禮贊中國》的活動,家長們都參與進來,在學校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既能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真實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還能與學生一起體驗藝術課堂的美好,加強了學生和家長的親子關系,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好伙伴。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滋養了孩子的心靈,促進學校教育的建設,對藝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了美育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迅速發展。
三、藝術教育在小學的實踐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