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歷史大概念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由于高考英語考試政策的改革,導致英語課程的邊緣化,也使得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道路變的更窄,但是這并不影響英語課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學素養是高職院校教師區別于中學英語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何發揮高職院校課堂育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文學素養的高低。本文通過調查高職院校教師文學素養的基本情況,結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道路的發展,初步探討提升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育;文學素養
一、背景
英語教師很大程度上被限定為專業技能的傳授,教師的主要任務都放在提高學生分數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努力提高各種英語水平考試的通過率。然而,隨著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理念的提出,學生思想認知水平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所傳授的不能僅僅局限于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對英語國家文化、文學歷史、生活習慣的傳授,讓學生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長。本文結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實際情況,探討提升英語教師文化涵養的策略,這既是發揮英語課堂上對學生行為引導的作用,也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二、文學素養的內涵及作用
雖然文學素養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縱觀諸多文獻,都沒有一個系統的概述,盡管如此,文學素養仍然有其具體表現特征。英語教師除了掌握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之外,還需要有更多除了專業水平之外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英語教師對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比較熟悉,能夠大概的講述英美國家歷史文化等特點。其次,英語教師面對一些優秀的英美文學有所涉略,能夠大概掌握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特點,以及有相關的能力欣賞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再次,英語教師要對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了解的比較透徹,熟悉西方國家的禁忌和風俗。最后,英語教師應該有比較成熟的英語思維方式,對英美國家的整體概括能夠系統的輸出,并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體現出來。中學階段英語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語言學習上,缺少對英語國家文化和歷史的知識的灌輸,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作為一位外語教學人員,英語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聽說讀寫方面的技巧,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的熏陶下更能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另一方面教師人文素養的也可以得到提升,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優秀文化是學生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表現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知識層面上打破應試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創新。
三、英語教師文化素養調查的現狀及原因
一對活動指導綱要和高中新課標的再認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信息技術不僅是活動實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實踐探究的重要內容。活動指導綱要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強調跨學科的物化應用和技能培養,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創意、設計、制作、服務等方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上,以“創意物化”為主要形式,通過文字處理、報刊創作、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培養學生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制作能力,同時加入一些與之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基礎知識。高中新課標則兼重理論性和實踐性,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及信息社會責任等學科核心素養,凝練出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四個學科大概念,將理論學習、知識積累、思維發展與技能培養融入到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思想與方法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上,構建了新的課程結構,制定了學業質量標準,以主題為引領進行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知識學習、思維發展和技能運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并予以實踐。可見,同樣是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側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以作品質量和操作水平為主要評價標準,突出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而高中信息技術則強調學科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嚴謹性,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和應用,以具體的學業要求控制教學質量,形成完整、穩定的專業課程體系。雖然兩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標卻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養為統領,通過實踐培養學生運用數字化工具學習與生活,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信息技術教育蘊含豐富的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論知識,學生在不具備正確思維方式和基礎知識的狀態下,僅憑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技能,無法達成“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還應該進行較為系統和全面的有關計算機科學的思維培養、知識講授和方法指導。
1.課程目標的設計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基本思想,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等學科大概念,以及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練運用數字化工具設計、制作作品并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自覺遵循信息社會規范,負責、有效地參與社會活動,成為信息社會的合格公民。
2.課程內容的設計
【摘要】判斷初中學生的歷史素養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思維能力,看學生是否用了解歷史相關知識等方法來很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從中讓學生擁有他們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上,指引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
一、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概念及構成
歷史素養就是學生通過對于歷史知識的積累,根據三觀和綜合能力得出的一個判斷。并且在這個判斷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一種關于探討歷史的本質能力。所謂歷史能力,實際上分為表述、分析和辯證三種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三種能力,歷史素養才會有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對歷史進行學習研究,為歷史研究界的發展埋下深深的伏筆。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構成一方面是歷史知識素養,掌握充足的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基礎,一個實踐方式必須要用歷史知識作為保障。另一方面是歷史意識素養,意識是不經意間形成的。比如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學習抗日戰爭相關歷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會有三到四節歷史課。經過教師對歷史的講解,學生有了初步的歷史知識素養。在新時代里,出現了許多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通過觀看歷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學生的歷史意識素養會逐漸的得到升華。
二、初中生歷史素養培養策略探討
(一)培養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標導向初中歷史課程具有豐富的特性,多樣化的觀點等待學生一一探討,這便是它的主要特點。初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利用教材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歷史教材作為輔助基礎,豐富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去設置多樣化的目標,更加有層次的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歷史。想要高效率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就應當使用多元化教學,適當采用圖片、視頻教學等與時俱進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有進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通過課堂提問、課后習題等多種方式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問題思考的過程即為鍛煉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如果學生需要獲取答案就必將對問題進行徹底的分析。從問題的歷史背景,歷史外部因素等多個方面來探討分析出最終答案。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師對課本教材有足夠的了解,打好初中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框架,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進行授課,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討論思考。
一、《唐聲詩》研究理念
(一)“歌辭”總體觀念
任半塘在《唐聲詩•弁言》中,用“歌辭”這一總體概念,作為歷史上音樂文學的統稱,因此,就包括《詩經》、《九歌》、樂府、聲詩、詞、曲等音樂文學形態。“歌辭”總體觀念的提出,意在梳理歷史,探尋“歌辭”間的共性與聯系。主要針對歷史上“歌辭”各體研究不均衡的現象,造成千百年來,“唐聲詩”概念無人問津,相關的認識更是誤解諸多,甚至影響到后人對“詞的起源”問題的理解和判斷,如學術界曾流行著“詩體多病”、“詞為詩馀”、“填實泛聲”等觀點,該認識在文學史界至今仍占據著支配地位,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基于此,任半塘在《唐聲詩•弁言》中,特別強調了建立“歌辭”總體觀念的重要性,并將“依調填詞”視為“歌辭”概念的總體特征,因此,在理解上就排除了較多的誤會和矛盾。進而,對“唐聲詩”體的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對“唐聲詩”概念的理解
基于“歌辭”總體觀念,任半塘對唐代“聲詩”概念,亦有獨到的認識,即以配合著燕樂的齊言歌辭為研究對象,具體特點為,聯系著辭、樂、歌、舞四事。[3]強調音樂對唐聲詩構成的核心作用,是任半塘《唐聲詩》研究的重要特征。《唐聲詩》著作的編撰,正是圍繞著燕樂曲調名,對各方面材料展開的排比溝通。該認識將“唐聲詩”概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關聯著辭、樂、歌、舞四事,打破了唐詩研究,重文不重聲的現狀。任半塘對音樂文學的理解,無疑擴大了唐詩研究的范圍,無論是對唐“聲詩”概念的理解,還是對史料的搜集考證,都較以往的純文學觀察更為豐富、科學,也更接近歷史原貌。
(三)對音樂文學的總體構想
《唐聲詩》是任半塘唐代“音樂文藝”研究計劃的一部分,在《唐代音樂文藝研究發凡》中,任半塘將唐代“音樂文藝”定義為,“結合音樂之詞章與伎藝”,因此,相關的研究就包括,對聲詩、長短句、大曲、變文、著詞、戲弄之歌辭、舞蹈、表演等的分別研究和綜合觀察;該定義說明,“音樂文藝”這一大概念,包含著“音樂文學”這一分概念;唐代“音樂文學”的研究對象,乃是唐、五代結合著燕樂的歌辭,根據歌辭體式上的差別,任半塘將唐代“音樂文學”分為齊、雜言兩大類,齊言指聲詩,雜言指曲子,且二者同時并存發展,無所先后。因此,在《唐聲詩》之外,任半塘還計劃對唐代結合燕樂的雜言歌辭進行研究,即后來由其學生王小盾撰筆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齊言歌辭與雜言歌辭,是任半塘對唐代“音樂文學”的基本劃分,因此,對《唐聲詩》進行研究,應結合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這樣將齊、雜言聯系起來,互相關照,便能很好地理解唐代“音樂文學”整體。
一、緒論
1、研究對象的界定
1)民國時期民國時期在大陸一般被認為是從1911年—1949年,雖然只有短短的38年歷史,但是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國時期,許多設計者都曾留學歐美和日本,受到西方先進設計思想的影響,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視覺語言的創新以及強烈的民族意識,無論任何時候,對于文化的研究都要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因此,對于民國時期字體設計的研究,也要考慮其環境因素,才能更好的發掘設計中文化的生命力。
2)煙盒上的字體設計時代孕育了藝術,文字凝固了歷史,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生長,歷史也透過文字流傳于不同的年代。透過民國時期的煙盒設計,我們可以追溯那個時期的歷史文化,也可以窺探文字中凝固的歷史文明。
2、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研究的背景香煙大概于晚清傳入中國,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國內還沒有普遍的煙草市場,為了擴大香煙的銷售市場,應運而生的香煙廣告便開始了迅速的發展,而字體設計作為廣告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也在逐漸的融合時代性和創新性的基礎之上被設計者重視和發展。
2)研究的意義民國時期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這一系列的變化使這一時期煙盒上的字體設計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研究這一時期煙盒上的字體設計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①美術字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在中國文字設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對這一時期煙盒上美術字的研究對字體設計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②從設計水平和文化角度來看,從這一時期煙盒上字體設計對研究民國時期的設計文化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