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勞動力的重要性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通過近年來的精準扶貧工作實踐,本文總結了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相關對策和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鑒。筆者認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目前看來雖然在2020年即將告一段落,但是針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需要持續下去,并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機制,精準扶貧階段只是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一個起點,需要以此為契機,切實注重這一工作的開展,才能更好地避免返貧問題的出現。本文通過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認為目前在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既要加強對現狀和問題地調研,又要加強對其的反思與改進。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在精準扶貧期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加強對其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成效得到持續性提升,避免由于技術壁壘而出現致貧和返貧的問題。
1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現狀
通過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來看,缺技術是導致貧困戶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技能型勞動力在所有貧困戶勞動力中的占比往往較低。因此,為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升扶貧工作的精準性,需要針對缺技術的現狀而強化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而且各級政府對此也高度重視,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對策,且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較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制定的政策難以高效落實,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很多時候的培訓具有較強的形式化,難以結合市場需求和生產實際,更多的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培訓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尤其是與培訓對象的需求不符,導致所取得的培訓效果有限,使得一些地方在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具有一定形式化的情況或多或少地存在,需要引起重視[1]。
2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問題
2.1培訓意愿難以滿足,覆蓋面十分有限
摘要:我國是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國家,對于民族地區,要針對民族地方特色,采取符合當地特色的經濟措施,彌合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確保民族地區經濟良性發展。對此,本文以云南民族地區為例,分析民族經濟中勞務經濟的發展問題。針對當地勞務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促進云南民族地區勞務經濟發展中強調當地政府的措施,切合云南民族地區勞動力轉移的客觀實際,不斷推動云南民族地區勞務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云南;勞務經濟
一、民族經濟與民族地區發展重要性分析
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于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經濟本質上具有民族與經濟因素的二重性,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將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并且是由它們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國家和經濟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結構的有機現象。作為一個國家、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共同的經濟生活是將國家團結成一個整體的基本力量。一個民族的總體經濟生活與其社會生產息息相關。由于分工、產品分配和交換關系的發展,人們和地區在經濟上是相互依存的,人們組成一個整體。沒有共同的經濟生活,民族的形成和生存是不可能的。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民族正在發生變化和發展,其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限制。一般來說,一個民族自下而上的發展,是開發生產方法的自下而上的過程。經濟發展是民族發展的基礎,對民族生產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二、我國云南民族地區勞務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云南民族地區勞務經濟發展情況云南有許多民族且發展不平衡。在面臨勞動力對外輸出、遷移的情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將工作重點放在支持民族自治市、人口少的民族地區。云南民族地區在各個階段都在發展,也在逐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步伐。目前,云南勞動經濟概況與特點是,隨著云南農村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減少,農業勞動力過剩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很嚴峻。隨著各級政府的改革和支持,以及服務的不斷加深,農村勞動力正在緩慢地向城市和非農業產業的過渡。“八五”期間,該地區勞動力出口5900萬人,年均增長11.8萬人。在“九五”期間,云南的勞動力輸出增長了255萬人,平均每年增長51萬人次。在21世紀初,云南農村勞動力的勞務經濟方面,勞動力就業轉移增加了100萬人次。具體說,2015年,云南民族地區的勞動力轉移了143.5萬人次,其中65萬人次是增加的農村勞動力轉移。2016年,云南民族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增加了77萬人次,總體規模達到160萬人次。2017年有136萬人次,其中78萬人次屬于新增的范圍。2018年達到150萬人次,增加人次為65萬。2019年達到153萬人次,其中60萬人次為增加數額。總體上,云南民族地區勞動力的大規模有序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云南民族地區勞動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云南民族地區勞務經濟發展效益分析2017年,云南的勞動力出口超過350萬,約占該省民族地區勞動力的15%。其中,該地區勞工的總體外出勞務收入達到26億元。2018年,云南省民族地區的勞務經濟總收入增加到95億元。2019年度,云南省民族地區的勞務經濟總收入增加到190億元。同時,云南省民族地區的勞務經濟發展的同時,該地勞動者的人均工資收入從2015年的1326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7.5元,勞動者的人均純收入約2000元。在云南民族地區中,許多勞工輸出的地區,勞動經濟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重大貢獻。總體上,勞務經濟已成為云南省的重要產業,也是當地勞動者的重要收入來源。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云南省共有近700萬剩余勞工通過各種渠道遷移。在調動過程中,許多工人繼續提高技能和能力,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地方土地資源重組使大規模的土地被利用,在另一個區域工作或勞動力轉移成為可能。2017年,云南省整體經濟發展仍然以農業為主,但勞工工人人均耕地達到4畝。此外,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流入,直接為勞務經濟的發展積累了資本。除了用于改善生計的收入外,很大一部分收入還用于家庭,并投資于當地的農業或非農業產業。隨著剩余勞動力自由地流向更大的區域,根據市場規則,經濟資源已逐漸達到城鄉之間,以及輸入與輸出地區之間的最佳分配。這帶來了互利的經濟利益,并有助于民族地區區域發展。
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作用
農業的機械化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播種施肥、抗旱抗澇、翻整土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農業機械化用先進的設備替代畜力和人力,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了復種指數,從一年一熟升級為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了播種、噴灑藥劑和施肥的準確率,從而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間接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農業科技化提供了基礎,有利于高科技技術手段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進而促進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其次,表現為農業機械化能夠使農業生產活動呈現規模效益,進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的機械化提高了農業單位生產的機械作業量,把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和農業機械化生產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農業生產機械化,將先進的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這將可以有效的改變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由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集約型模式發展,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從而降低單位生產的成本,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的機械化發展和農業規模化生產相輔相成,農業生產要實現規模化生產就需要采用農業機械化,而農業的機械化的發展優化了配置了農業生產中的各個要素,從而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的發展,從而獲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效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最后,農業機械化能夠有效解放農村生產力,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應用,把農村生產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減小了對農村土地的依賴程度,從而使得農村勞動力可以有機會從事其他行業工作,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由于脫離了農業土地生產,農村勞動力可以從事農業附加值更高的非種植農業活動和養殖業,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閑置的農村勞動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這既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又能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收入,而且還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的思想和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知識,這樣就變相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過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措施
首先,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發展。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心環節,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使農業機械更好的融合當前的先進科學技術。使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更大程度地調動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充分結合農業機械化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鼓勵農業機械化從業創新體系人員,做好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發展的研究開發與宣傳推廣工作,從而起到促進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作用。要堅持農業機械化的自主研發創新與引進技術協調發展,不僅要實現農機生產企業與相關大學、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及共同研發,更要適時引進和吸收國外農業機械化方面的先進技術,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實現突破性的進展,推進農業機械化裝備和技術水平的整體轉型升級,最終實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其次,加大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農業機械化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沒有大規模實現農業機械化。如果想要通過農業機械化以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讓廣大的農村地區都能夠更好地推廣和應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村地區勞動力的產出效率和土地的生產能力,從而促進整體農村的經濟發展。政府應當對農村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出臺一些傾斜政策,可以成立農業機械化推廣專項基金,給農業機械化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為廣大購置農業機械的農民給予補貼,提供穩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也要從我國農業發展的不同區域格局和不同生產特色出發,結合當地農業機械化的現實情況,下大力氣提升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最終提升我國各地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村各地經濟平衡協調發展。
最后,要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社會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引發了農村社會的技術水平、社會發展態勢勞動力等方面的變化,并提高了農業生產活動的生產效率。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社會化程度,廣泛推廣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活動中占的比重,這樣才能通過農業機械化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導致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慮建立起完善的勞動力輸出機制,防止農業機械化引發的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后,能夠在原有的農業生產基礎上,增加農民的收入。管理和規范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推廣過程,建立規章制度,解決當前農業機械化管理的混亂狀態問題,從而提高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社會化程度。目前,我國農村農民的對于農業機械化設備的操作能力和機械化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很大的問題,農民的知識水平也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加大對農民機械化知識的培訓,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從而提高農民的農業機械的操作水平和認識程度。
作者:李小衛 單位:濱州市濱城區沙河街道辦事處
本文作者:孫晶晶 單位: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關于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理論分析
1、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的概念
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是指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企業為了能夠實現一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和規劃,制定、實施薪酬制度的管理活動過程。詳細來講,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一般包括企業員工報酬的發放水平,支付標準,要素結構,分配調整等多個方面。我們可以把企業的薪酬管理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對企業的薪酬總額的管理,包括薪酬總額的調整與控制。
2、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的種類
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經濟型和非經濟型。經濟型薪酬是指企業職工通過自身勞動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得到的報酬,是在短期內對員工工作的積極性進行激勵的一種方法;非經濟型薪酬是指在精神上對企業職工進行的激勵和獎勵,這是一種非物質的獎勵,是提高職工積極的創造更多勞動價值,對企業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的有效方法。
3、企業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分析糧食生產領域的人力資源現狀:(1)常住人口稀少,只有老少留守;(2)部分農田長期拋荒無人耕種;(3)基礎設施改善大,但生機與活力欠缺。針對這些現狀,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提高對糧食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認識、鼓勵發展特色農業、鼓勵推進農村養老業、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糧食生產;人力資源;對策
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了人力資源的分布不盡合理,隨著城市的發展,農村大量人員進城務工,無疑給城市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企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局。但同時農村出現了人走房空的現象,走進農村就會發現:
(1)人口稀少,很多農戶常年大門緊鎖。留守人員大多是60后、50后的老年人或學齡前的兒童,這些老年人一方面承擔著部分農田的耕種任務,大多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小規模的糧食生產,滿足自己的糧食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看好孩子,為孩子洗衣做飯,以保證孩子能在農村接受教育;
(2)部分農田長期撂荒無人耕種。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在外務工,糧食生產已經不再是這些農民的主業,80后的新生代農民基本不會從事糧食生產,也不愿意從事糧食生產;
(3)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農村面貌有很大改觀,如公路建設、廁所改造、自來水等,但人氣不旺,生機和活力不足。如安徽石臺縣有個七井山地區,由三個行政村組成,總人口801戶2848人,實際勞動力約1300人,外出務工約1000人,現有耕地面積3769.5畝,已耕作2500余畝,拋荒面積1200余畝。分析上述狀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生活方式的差異、特別是社會公共服務的差別,使年輕人心向神往,信息化的發展,使新生代農民對城市有了更多認知。城市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給他們提供了莫大的吸引力,他們受教育程度比上輩普遍要高,不僅具有去外面世界闖蕩的欲望和動力,同時也具備適應城市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