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勞動經濟學研究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流通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其逐漸成為了主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空間經濟視角,概述了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流通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并通過分析空間經濟學的幾項基本理論,詳細論述了現代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內涵與定位問題。
關鍵詞:空間經濟學;流通經濟學;流通產業;區域經濟一體化;流通先導
論空間經濟學理論基礎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括兩方面,其分別為壟斷競爭力和規模收益遞增。張伯倫在1933年最先提出壟斷競爭理論,1977年迪克希特將壟斷競爭理論和一般均衡建模技術融合應用,其認為消費者對商品的多元化需求會影響規模收益遞增。也有部分研究者側重于研究多樣性的中間投入,并據此提出了規模效應與生產過程之間的關系。由于壟斷與規模收益遞增緊密關聯,因此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生產者往往會采取單一的經營戰略,其會強化具有規模收益遞增優勢的部門,并通過打造和維護自身品牌,以成為行業的壟斷者。現階段,在各個行業都能發現壟斷的特征,這些存在壟斷特征的企業并非源于政府支持,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程逐步產生。與此同時,也存在大量的潛在企業正約束著這些壟斷企業的經濟行為。
流通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一)傳統流通經濟學的研究背景馬克思的《資本論》對商品流通有著專門的論述,其將流通提升至了經濟運行層面。馬克思將流通定義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其將社會分工視為流通的基礎,社會分工通過流通連接生產與消費。馬克思流通觀認為,流通和生產緊密關聯,生產是流通的前提,生產方式、生產規模對流通的性質、深度具有決定作用。流通維持著生產的社會分工,其制約了生產的發展。隨著社會分工趨于復雜化和精細化,生產技術持續提升,生產對流通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流通范圍和流通規模將直接影響生產的效率。同時,流通具有中介功能,其能影響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從而能夠推動各個產業優化升級,進而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由此可見,商品流通歷經了不同社會形態的變遷,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流通模式,是社會再生產的關鍵步驟,因此,對流通經濟的研究必須基于現實情況。在建國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階段馬克思流通觀是我國研究流通經濟的理論依據。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我國逐漸過渡到市場經濟模式,同時隨著網絡技術興起,商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流通在再生產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流通產業的發達程度甚至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為迎合經濟發展現狀和需求,流通經濟學研究必須持續更進,打破傳統理論框架,積極創新理論內容,從而通過形成具有時代價值的現代流通經濟理論體系,推動我國流通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現代流通經濟學的研究進展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對流通經濟學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隨著供求關系變化,即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轉變,流通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其甚至對生產環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流通產業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流通先導論”思想開始出現,這一思想是對傳統流通觀的發展,其認為在當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時,市場經濟趨于成熟,流通與生產之間的關系會發生轉變,即“生產決定論”被社會實踐推翻,商貿流通成為了影響經濟運行的關鍵力量,即出現了“流通決定生產”的局面。流通產業在投資、就業、利稅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必須注重流通產業結構的調整。隨著市場經濟進程加快,第一、第二產業逐漸喪失原有優勢,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持續降低,第三產業逐漸成為主導性力量,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更體現出這種變化。我國流通產業受多元因素影響,未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極大優勢。因此,優化流通產業結構一方面能夠開發流通產業自身潛力,另一方面還能通過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均衡、有序發展。流通產業的具體優勢體現在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同時,流通產業與各領域關聯甚密,其能夠促進不同產業經濟要素的互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流通產業成為了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其體現出了一定的戰略性。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流通產業發展水平偏低,其限制了產業自身進步,并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開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此外,基于“流通先導論”,學者們普遍認為現代流通經濟的內涵更加寬泛,其屬于全要素、全過程流通,借助互聯網技術,虛擬經濟造就了全新的流通空間,商品的流通范圍擴展至全球市場,流通產業的繁榮反映著國家的競爭力。同時,除勞動力和資本之外,技術、信息也被納入流通資源的范疇,其打破了妨礙生產資料廣泛流通、融合的壁壘,使現代流通產業的布局范圍得到極大擴展,從而形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態勢,這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此,應當擺脫傳統流通觀的桎梏,從社會經濟現實出發,基于多元化視角開展現代流通經濟研究工作,從而通過完善流通經濟的理論體系,指導我國流通產業發展。
空間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分析
一、歷史因素:國民經濟學在我國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以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推崇。中國也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顯然這種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減少新體制設計和建設的成本。但由于中國與蘇聯歷史、客觀自然因素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把出生于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國,則會可能出現諸多不適應的癥狀,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并對該體制不斷地進行修正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從國民經濟學課程建設發展歷程來看,中國最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教材就是源自對蘇聯教材的直接模仿,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更新,其課程名稱先后以《國民經濟管理概論》和《計劃經濟學》出現,直至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國民經濟學》,這顯示出國民經濟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中國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邏輯必然:國民經濟學在當前我國的存在
當前,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與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革不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導下的以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漸進性改革,這也是國民經濟學在當前中國存在的邏輯必然。
(一)邏輯起點: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
中國所實行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經濟改革進程中政府行為顯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定位以及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和效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行為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界定:
1.政府“越位”問題的解決中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體制慣性,政府在諸多方面還對經濟還存在強大干預,這嚴重干擾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如政府對國有企業經營生產管得過多過死,每年政府對國有企業大量的虧損補貼及政策優惠,對其進行扶持,極不利于市場競爭的形成;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為大力發展經濟,親自參與招商引資,將本屬于競爭性領域的商業行為納入政府職責范圍之中。這種政府“越位”行為屢見不鮮,極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越位”行為正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不健全的表現,解決政府“越位”行為是還原市場的過程。因此,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及時解決政府“越位”問題。政府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恰當的方式退出市場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難題,這也是國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高度重視。多次提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整個經濟領域的重要性。在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學教育體系“西化”現象嚴重。但是由于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很多方面存在的差異,決定了西方經濟學將永遠替代不了政治經濟學。面向當代經濟,創新政治經濟學科,從理論到實踐增加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把握好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是發展經濟學教育體系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學教育體系;“西化”
一、提出背景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經濟逐步和國際接軌,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現實經濟問題也逐漸浮現,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理解我國現實經濟問題有極大的幫助,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大的意義。多次要求把現實經濟和政治經濟學聯系起來,提倡學好政治經濟學,用政治經濟學來解決現實問題。2014年7月8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2016年7月8日,主持召開第三次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再次強調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廣義的政治經濟學領域出發,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而并不是服從和照搬方法論原理,因此需要對不同的經濟制度加以界定。
二、經濟學教育體系的“西化”現象
目前我國經濟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在于經濟學教育體系嚴重被“西化”,使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處于不利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教學設置上,諸多財經類高校熱衷于西方經濟學。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學課時少,并且有選修化趨勢。在相關的課程安排方面,西方經濟學開設的課程遠遠大于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涉及到的科目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有微觀經濟學(初中高級)、宏觀經濟學(初中高級)、計量經濟學(初中高級)等。相比之下,政治經濟學科目僅僅涉及到一小部分,其中本科生開設的科目最少,而大部分高校碩士階段開設的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科目也不多,只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部分高校將這類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學科作為選修課程設置,有的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經濟學。在教學內容上,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傳統,缺乏創新。很多高校關于政治經濟學局限于資本論的講述,在教學過程中照搬原物,沒有對授課內容進行思考,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講解變得枯燥和死板。長期采用的死板型、灌輸型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預期形成對比,導致大部分學生對該學科具有抵觸情緒,學習熱情低迷。部分高校老師試圖作出改變,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創新和突破,另一方面受到國家以及高校投入科研經費的限制,使得政治經濟學科的教研水平一直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導致政治經濟教學成為教條主義。在招生方面,目前絕大部分高校在碩士博士招生過程中并沒有將政治經濟學作為考試內容,而是將西方經濟學作為考察重點。部分高校將政治經濟學學科納入考試內容也出現如下特點:西方經濟學所占的比重高于政治經濟學,使得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重點放在了西方經濟學上。從招生結果來看,政治經濟學相關專業,例如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專業錄取分數平均低于西方經濟學。另外,在課程的培養方案方面,盡管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個經濟學科都從屬于經濟學,但絕大部分高校對于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培養方案不一樣,西方經濟學的課時普遍高于政治經濟學,這同樣使得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重視程度降低。在師資力量方面,目前國內重點院校在招聘過程中除了看重學術能力外,還關注學歷背景。為了提高學校學術績效,有些院校在招聘過程中直接貼著海歸字眼,部分高校將重點放在西方經濟學上面,認為海歸所掌握的西方經濟學更加受到歡迎,同時海歸掌握的計量方法在期刊方面收獲更大,因此造成了經濟院校師資力量方面也逐漸海歸化。另外,在評職稱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現象,嚴重打擊了國內政治經濟學研究學者的積極性,也使得國內對政治經濟學的重視程度逐步降低。在分析工具方面,現代中國經濟研究盛行著“計量拜物教”潮流。關于“計量拜物教”潮流問題,造成的原因很多,其中對于的一項要求就是必須有西方經濟學的計量分析,眾多的研究學者都知道如沒有計量的分析工具,經濟學論文很難在一些權威的期刊上刊登。譬如SSCI這種權威期刊已經成為了西方經濟學的基地,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相關期刊是不可能在該刊物上刊登的。現在經濟學研究將分析工具重點放在計量上,主要認為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度不夠,理論與實踐差距較大,難以體現專業性。
三、經濟學教育體系“西化”替代可能性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經濟學相關理論在把握我國當前飼料產品消費金融規律和發展趨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在勞動經濟學視角下,我國飼料產品消費金融發展的優勢在于優化和豐富傳統信貸系統、有助于維持供需平衡、有助于維持消費者消費水平的平衡。當前,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飼料產品消費金融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完善消費金融相關制度,(2)提高居民消費水平,(3)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4)提高消費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飼料產品;消費金融;發展路徑
勞動經濟學理論主要闡述了勞動力、勞動關系的產生、發展等規律,當前學界著重分析了勞動這一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勞動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對我國目前高質量發展,把握整體和不同行業的消費金融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黃偉麟,2011),不僅能提高發展方向預測的準確性,還能提高預測活動效率,有助于我國不同行業根據行業發展現狀適時調整消費金融發展戰略,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
1勞動經濟學與消費金融
勞動經濟學從概念層面分為勞動力與勞動關系及經濟學兩個范疇,其中勞動力和勞動關系是勞動經濟學研究的主體對象,經濟學表明了勞動經濟學事實上是經濟學研究的子范疇之一。消費金融是隨著經濟、消費不斷發展產生的全新概念,指的是面向消費行為產生的一系列金融服務,消費金融的出現推動了社會消費行為的發展,運用消費領域發展的力量進一步推動金融行業的發展(章少林和歐陽海琴,2017)。因此,消費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促進經濟發展,促進要素流動的作用,對優化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勞動經濟學理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也不斷趨于完善,消費金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同時也可以得到更多正向積極的引導。與消費金融發展歷時較長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消費金融相關制度邊界建設方面仍不夠完善,從勞動經濟學視角出發,目前我國在相關經濟法律層面仍需進一步補充,同時,我國社會各個市場主體共同發力(劉慧,2017)。以飼料產業為例,在推動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畜牧、飼料產業發展及吸納就業等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飼料產品消費金融發展的勞動經濟學分析
飼料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是我國消費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勞動經濟學方向對飼料產品消費金融的發展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通過對飼料產品消費金融進行規劃,進一步對飼料產品的消費金融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魏政,2016)。具體來說,消費金融的發展對飼料產品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2.1優化和豐富傳統信貸結構在以往關于金融信用貸款等概念的相關研究中,從消費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和實際服務的相對較少,更多的研究和實踐創新都集中于商業貸款領域。由于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旺盛。但目前仍有較多的消費者的消費潛力仍沒有被完全挖掘,部分消費者自身的購買力仍顯不足,制約了我國整體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提高(黃偉麟,2011)。在這種背景下,消費金融的興起對金融行業的轉型發展帶來契機,產生了較多的消費金融信用貸款新型服務,豐富了金融產品的種類,對我國傳統的金融行業是有益的補充。但消費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仍然較短(王璐,2014),在具體服務質量和流程上仍存在較多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點,需要金融從業人員進一步提高業務素質,同時,國家在政策制定等層面不斷優化消費金融服務的宏觀環境。
一、時代性
當今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對這一命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從科技發展角度上說,是后工業化或信息化時代,從經濟活動層次角度看,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從政治格局角度看,是政治多極化時代。總體上講,當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它反映著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浩劫和兩極冷戰對抗后世界各國絕大多數人們的共同價值取向。換句話說,當今時代的人們更多感興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保持現在的政治經濟秩序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求得國家強大和生活改善,而不是如何毀滅對手甚至主動地樹立一個對手然后將它毀滅。于是,合作雙贏、建設性態度、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等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而單邊主義、原教旨主義、種族歧視、貿易保護主義等一切人為地倡導對抗、仇視、封閉排外的做法和思想都遭到了人們憎惡和批判。一個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世界給各國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勞動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帶來根本性的變革,一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存共處的社會給各國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乃至綜合國力提出新的挑戰。面對如此時代、如此變革、如此挑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無法也不能回避。政治經濟學教學要如何適應時代、投身變革、回應挑戰?有三個現實問題必須予以解決:
第一,準確把握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給人類經濟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影響。人類自20世紀中期以來已經全面跨人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乃至政治運行模式,也給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教學帶來極大的沖擊。知識、技術、信息在經濟增長中越來越突顯的第一位作用使傳統的重視資本、勞動力、土地的經濟增長理論發生危機;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異軍突起同時,也對傳統產業進行了深刻改造,使得以往的產業結構理論必須完善;信息時代的網絡貿易、電子貨幣流通的興起對傳統的流通理論形成了沖擊;工業經濟時代以按資本分配為主的方式已被信息經濟時代以按知識分配為主的方式所取代。此外,勞動形式的多樣化、消費方式的個性化、社會階層的多層次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也作為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而區別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平年代,這些同樣對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學構成強烈的挑戰。政治經濟學必須敏感地捕捉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的種種新特性,并給出自己理性的回應與反思。
第二,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生活發生的變革及其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基礎上,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呈現出與工業化時期迥然不同的氣象。資本占有方式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涌現,在世界范圍內主宰著全球的生產、投資、貿易和金融,也給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注人了強大的活力。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和各種合作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增長明顯。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手段的根本變化使國家對經濟、社會的調控和介人越來越普遍和成熟,自由市場經濟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人民生活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和保障。中產階層的人數不斷壯大,傳統產業工人階級隊伍日趨萎縮,民主法治運行機制更趨完善,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渠道進二步拓寬,國家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物質主義等當代資產階級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穩固,國際工人運動和階級斗爭處于低潮。這一切現象都表明,資本主義仍然具有相當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仍然具有在不改變根本經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容納新興進步生產力的生命力。對此,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閉目自欺,而應本著客觀、全面、開放的態度加以研究和評析。
第三,充分認識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現狀及其啟示。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在二十世紀里有過高歌猛進,也經歷了風雨飄零。這里面的經驗教訓,反應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的史詩般的艱難與壯麗。蘇東劇變后,世界的社會主義事業仍在經歷較長時期的創傷彌合,同時也要醞釀痛定反思之后的重整旗鼓。以中國為代表的堅定走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經濟改革事業,二十多年來已經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成就,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重新點燃世人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希望。無論是在改革的烈火中隕滅還是新生,社會主義國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里就陸續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說明了計劃經濟與現實國力民情的相違,也說明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應該實現從論戰式的批判到具體的建設性的運行規律研究的轉變。生產資料轉歸國有之后并沒有萬事大吉,探究公有制的合理實現形式、建立完善的經濟體制和盡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緊迫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并且,建立在相對落后國力基礎上、以農業文明為主體前提的社會主義國家還要著力解決國民經濟工業化、信息化、二元經濟轉型,防止區域、城鄉和社會差距過大,資源環境與人口協調發展,政府機構職能轉變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對這些時代課題的探求和解答,是今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中心任務之一。
二、人文性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又是一種價值體系。在研究人與物、物與物的關系同時,更注重對隱含在這些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分析,并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某種價值評判。因此,政治經濟學又帶有深刻的人文性,體現了對人的關懷。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山本二三丸教授在《人本經濟學》一書中抨擊“以食利致富為目的的經濟學”,指出“要想配得上稱之為科學的經濟學,就必須對各種經濟法則進行正確的系統的研究。與此同時,還必須致力于探明這個社會是怎么形成和發展的,以及它必須為下一個更高級的歷史性社會所取代這一發展規律。也只有這種科學的經濟學,才能在這個被貨幣牽著鼻子走的、人們生活在比動物世界還要惡劣的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真正把握關于人與社會的正確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科學的結論……”政治經濟學的人文性代表著一國經濟思維的主要成就,它使我們每個人在參與經濟生活時,能夠理解這些活動的意義,而不至于淪為一部缺乏人文精神、不顧經濟倫理的機器。政治經濟學的人文性從根本上講就是指它的政治和道德立場,體現這一學科研究和教學中的人文關懷的精神。以講授市場經濟一般理論為例,一方面,我們要解析它作為配置經濟資源的最優方式而體現出的生產力意義,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記這一配置中已經內含的“為誰配置”的主題,這里面就是一個資源所有權益和財富分配歸屬的人文話題。市場經濟體制里通行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必然造成社會成員的貧富分化,而這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想顯然背道而馳。因此,這一分配原則必須置于公有制的前提之上和政府對收人分配的合理干預之下,這就是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人文性意義。同樣的,在介紹GD歸,經濟增長速度,人均可支配收人的概念同時,我們也要更加關注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人均壽命、青壯年文盲率、失業人數等事關一般群眾生存狀況和幸福感受的數字。不然,我們的經濟學教學就變得六親不認,冷血無情,我們的經濟建設成就也將失去人民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