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課程質量建設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是高校實施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對培養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對提升創新創業課程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影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因素和構建原則入手,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旨在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從而滿足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打下基礎。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構建
1影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建設質量的因素分析
1.1政府的政策文件要求
目前,國家和各地政府都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要求高校通過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途徑深化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從而形成科學、先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1],使高校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的學生顯著增加。
1.2高校的重視支持程度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建設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高校的具體落實和組織實施,需要高校在政策、人員、場地、經費、保障機制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才能有效組織開展實施。只有高校領導真正重視此項工作,這項工作才能取得實效。
一、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精品課程的必要性
中等職業教育當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教什么?怎么教?學校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精品課程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內涵建設的重點,不僅可以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更是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和動力。精品課程建設,是促進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更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教學質量,辦特色專業,樹品牌教育,保障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課程是學校教學的最基本要素,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綜合改革與實踐,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各個中等職業學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中等職業教育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一所中等職業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數量和質量等已成為衡量其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該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精品課程建設也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因此,作為職業教育的載體,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精品課程的建議
(一)正確把握精品課程內涵,明確精品課程建設目標
精品課程是體現“五個一流”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雖然精品課程是多層次、多樣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內涵是永恒不變的,即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適應相應層次的優秀教材為核心,以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前提,以優化的教學內容為基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臺和以科學規范管理體制為保障的課程體系。這是集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制度于一身的整體建設,是精品課程先進性、科學性、教育性、整體性、實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舉、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同步教育目標的基本保障。
(二)科學確立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課程建設水平
確立合理的精品課程建設目標標準是搞好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可將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分解為五類要素,即基本建設要素、主體建設要素、過程建設要素、教學評價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對精品課程建設提出具體要求。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正逐漸成為未來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之一。同樣,在教育領域“互聯網+”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也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升級。本文將以“互聯網+”為背景,探討高職在線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高職在線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益的改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學院;在線課程;建設策略
0前言
目前,高職院校正在積極運用“互聯網+”的新技術,打開在線課程建設的新道路,找到教學改革的新方向,為高職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高職在線課程建設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動在線課程建設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促進高職院校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讓在線課程建設能滿足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需求、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載體功能,是目前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思考和深究的問題。
1“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在線課程建設的意義
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在線課程資源庫正在不斷發展并逐步成熟,能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升級[1]。教師利用這些開放式的資源,進一步推動教學方法的優化、升級,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彩的課程形式,幫助學生構建起良好的學習環境。現階段,移動設備成為每個學生的必備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聯網+”的幫助,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全面覆蓋,建立起數字化的課程教學資源環境,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隨時隨地的課程在線學習,為學習方法的創新奠定基礎。因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在線課程建設,促進院校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展,保障全新的教學模式能適應院校、學生和社會需求。由此可見,加強高職在線課程建設意義非凡。
1.1在線課程建設能為教學提供更多平臺
學校各專業的辦學定位直接決定了專業建設的方向與目標,也決定了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所以,準確的辦學定位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指導思想[1-2].通信行業產業線長,人才的崗位定位難以確定,因此,在重點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邀請了企業資深專家共同參與制定培養方案,通過深入交流和探討,確定了適合通信技術高職層次人才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研發制造企業的測試、工藝生產和品質管理崗位,以及通信網絡工程和維護行業中工程設計施工、網絡規劃優化以及維護崗位.由此,依據學生的就業崗位而制定的培養方案,主動適應了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專業自身發展的相對區域優勢,對提高我校通信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專業正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調查之后,明確蘇職大通信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職業能力,具備較好的通信系統的規劃、安裝、調試維護,以及通信設備生產、技術支持的能力,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技術人才,使蘇州市職業大學通信專業成為蘇州地區及周邊通信產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課程體系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3-4].因此,根據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設置核心課程,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學生通過企業認證課程的學習自主選擇行業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提出了以項目任務為導向,構建“工程化”實踐課程體系;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做”中“學”,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并以電子競賽、通信技能競賽等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訓基地的建設
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2],實訓基地建設的理念以及建成怎樣的實訓基地是重點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為滿足通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需求,保證專業技術課程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必須依托校企雙方的資源[5],因此,蘇州市職業大學結合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專業的建設與上海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開展了校企合作項目,聯合建設了“蘇州市職業大學—上海大唐移動聯合實習實訓基地”,在合作共建的過程中,大唐移動將企業的人才培養核心體系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共同建設通信技術專業,培養符合通信行業需求的高素質通信網絡人才.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為課程教學服務,既能滿足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又能承擔職業培訓,還能滿足教師實踐鍛煉的需求.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的實訓課程提供了真實的職業環境,而且也為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搭建了實踐平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建設:校企合作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1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通信技術實訓基地主要完成學生三個階段的能力開發,第一階段是認知實訓,初步掌握通信技術專業技能,此階段的實訓主要以“課堂講授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利用現場演示、上機操作等方式實現教學和實訓互動,有效地落實學生單一技能的掌握,采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使初學者快速入門并激發其興趣,如“電子實驗基礎實訓”、“模擬電子技術實訓”、“高頻電子線路實訓”、“單片機實訓”、“傳感器技術實訓”等;第二階段是綜合技能實訓,該階段的實訓要求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進行一些系統化通信工程的實踐,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訓基地進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進而培養學生運用綜合技能的能力,為校外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打下基礎,如進行“3G移動通信設備與維護實訓”、“3G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微波技術應用實訓”、“物聯網實訓”等;第三階段是創造性的實訓,學生通過參與學校或企業合作的一些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的應用性課題,鍛煉自身的創新意識和精神,并能夠順利地完成畢業設計任務.
2校外實訓基地
一、加強專兼職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構建高職教師文化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團隊的構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雙師結構”,就是各專業教學團隊中既要有學校的在職教師,也要有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實踐性的課程主要由企業具有豐富技術經驗的高級技能人才承擔。二是要求“雙師素質”,就是學校的在職教師和企業的兼職教師,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也要具有企業工程師的素質。構建高職特色教師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形成基礎課程主要由專任教師承擔,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在兼職教師的聘任與管理中,明確兼職教師的聘用資格和條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學質量控制等,讓企業技術人員和職業領域專家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采取激勵措施,依托行業企業等校企合作單位,通過強化培養、積極引進、靈活聘用等途徑,加大對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在教師文化建設中,承德石油高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三說”為主的教師“敬業計劃”。“三說”包括:“說人才培養方案”、“說專業”、“說課”。骨干教師要“說人才培養方案”,對方案的背景、內涵、要求進行深入解讀;專業帶頭人要“說專業”,對專業的沿革、現狀,與產業的聯系,與職業和就業的關系,專業技術發展和前瞻等進行深入剖析。“說課”是每名教師都要進行的一項教研活動,通過對教學過程、教法、學法、教學手段等進行精心設計,促進教師準確把握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和學情。二是以過“三關”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師培養。第一關為“師德關”。高校教師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首先要加強師德修養,按照“高等學校師德規范”要求自己。第二關為“教學基本功關”。全面培養新教師的“備、講、輔、批、考”等各教學環節的基本功。經過系部指定的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再通過教研室、系部、學校等三個教學部門的“一指導、三級聽課”后,青年教師才能正式授課,并要求其不斷完善教學能力。第三關是“基本實踐能力關”。很多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通過青年教師下實驗室、下校內實踐基地、下企業,參加實驗實訓建設和準備、參加職業崗位操作、參加校企合作應用性技術研發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三關”是大學生評價一名教師是否優秀的基本標準。以“三愛”為基本內涵的師德要求。一是“愛學生”。將其放在尊重學生、服務學生、管理學生、培養學生之首。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努力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將“愛學生”體現在各項工作之中。二是“愛崗位”。教師崗位、教輔崗位、管理崗位、服務崗位都是為人才培養努力工作的育人崗位,只有“愛崗位”,才能愉快工作、傾力奉獻、不斷創新。三是“愛學校”。學校是辦學實體,只有人人愛學校,為學校添磚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諧美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才會不斷發場光大學校品牌。
二、構建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課程體系,形成高職課程文化
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具有鮮明的特點,強調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用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項目引領課程體系構建。這種課程文化的特點是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優質核心課程,實施“八個共同”:聘請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專家,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共同構建以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共同確定“以解決生產問題為中心”的專業核心課程,共同開發學生的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共同創設適宜教學的學習情境和課程實施條件,共同制訂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學生工作和學習成果考核評價,以及在企業環境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共同管理和監控教學運行等。在這樣的工作方式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以生產操作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實際的生產過程和真實的生產產品為載體,將課程內容和生產過程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即可獲得相應崗位的生產操作和技術應用能力。對于職業崗位的工藝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專業,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藝流程的需要,設置并安排專業主干課程。
三、融入企業文化特色的實訓基地建設,形成高職實訓文化
按照“引企入校、專業入企、實境導向、貼近生產、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業文化融入,構建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高職實訓文化。建設適于學生動手操作和頂崗實習的校內外實訓基地。緊緊依托行業和區域重點企業,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滿足學生頂崗實習需要,形成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校內各實訓基地建設要再現或仿真企業場景,引入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參與,從實訓基地的整體布局到工位崗位的定點標識,再到材料庫房的貨品存放,突出企業元素與職場氛圍。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和職業氛圍,按照企業要求建設標準化的安全、衛生、環保的生產環境,倡導“8S”,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服務管理規范。實訓中,學生上崗實操必須持教師下達的任務工作單或操作票方可開動設備,以此培養學生安全責任意識。按照真實的生產崗位上崗要求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從遵守上崗規定、安全規程操作、設備保養、工具擺放、物料運送、環境衛生,到員工協調配合、習慣養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訓練過程中,注重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高職服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