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康復護理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疼痛管理在老年骨折快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間本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10例,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常規實施快速康復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另行疼痛管理,觀察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康復積極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疼痛管理在老年骨折快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環節患者的疼痛狀況,提高其康復積極性,縮短住院時間,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骨折;疼痛管理;快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探析
老年群體由于骨質疏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發生骨折現象,并且骨折后因臥床時間長也更易發生壓瘡、墜積性肺炎、下至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而令康復時間延長,甚至會危及生命[1]。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深,老年骨折患者呈爆發式增長,而臨床中為了減少發生術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快速康復護理方法已經被廣泛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護理中,但是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發現,患者骨折創傷以及手術創傷所引起的疼痛感對快速康復護理的實施進程有著嚴重影響,進而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康復時間而令康復效果不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狀況有著重要意義[2,3]。本次我院在55例老年骨折患者快速康復護理中應用疼痛管理方法取得滿意效果,為給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有效參考,現將具體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折患者,隨機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60~77(68.5±5.7)歲,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頸骨折2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8例、踝關節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傷27例、交通意外16例、高處墜落7例、其他原因5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3例、II型19例、III型15例、IV型8例。觀察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60~79(69.0±5.8)歲,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頸骨折1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0例、踝關節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傷28例、交通意外15例、高處墜落8例、其他原因4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2例、II型21例、III型13例、IV型9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摘要】目的探討認知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認知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40例。常規護理組接受傳統模式護理,認知康復護理組增加認知康復護理。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情況。結果干預后,常規護理組和認知康復護理組的MMSE評分分別為(2538±238)、(2011±128)分,較干預前均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常規護理組和認知康復護理組的ADL評分分別為(5974±1432)、(7655±864)分,較干預前均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認知康復護理組患者MMSE評分小于常規護理組,ADL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認知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認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對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或日常生活障礙,愿意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病變者,不愿意配合研究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均不納入本研究。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認知康復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40例。常規護理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3~68歲,平均(458±55)歲;病程1~8a,平均(39±15)a。認知康復護理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4~65歲,平均(453±59)歲;病程1~9a,平均(43±17)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1.2干預方法常規護理組患者入院后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疏導、飲食干預。認知康復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增加認知康復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內容。①思維訓練:對患者實施語言與信息刺激,鼓勵患者多說話,訓練患者的口舌運動,對患者進行詞匯訓練、造句訓練、朗讀訓練等,增強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物品歸納分類法對患者進行訓練,培養數學計算能力,利用講故事等方式促進患者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②行為鍛煉:采取程序化行為訓練,指導患者穿衣、吃飯及洗漱,讓患者練習折紙和體操,促進患者行為能力盡快康復。③個性化認知康復鍛煉:根據患者病情及恢復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認知康復鍛煉方案,堅持每天進行,持續漸進,先簡單后復雜,每天訓練時間不短于05h,對表現優秀者予以鼓勵和獎勵,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④角色扮演:引導患者扮演家庭角色,促進患者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隨著患者角色扮演越來越成熟,可指導其進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不斷引導患者進入正常的社交圈活動。⑤智力拼圖和認圖能力訓練:通過讓患者區分2幅或多幅圖片的方式,訓練患者的感知能力。兩組的干預時間均為2個月。1.3評估方法利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mum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能力進行評估。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珋x±s)表示,認知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間患者MMSE評分和ADL評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認知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間MMSE評分和AD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MMSE評分較干預前均減小,ADL評分較干預前均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認知康復護理組患者MMSE評分小于常規護理組,ADL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3討論
摘要:介紹了腦卒中后康復護理的介入時間,可以分為超早期康復、早期康復及亞急性期康復,即腦卒中發作后24h內、腦卒中后1~7d及腦卒中后7d至3個月,結合國外腦卒中康復護理研究,為我國腦卒中康復護理具體的介入時機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生活質量;綜述
腦卒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死因,中國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1]。在一項針對80歲以上病人的大型社區研究中,近40%的腦卒中后存活者有嚴重殘疾,20%有中度殘疾[2]。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病人約200萬例,其中70%~80%的腦卒中病人因為殘疾不能獨立生活,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3]。此外,腦卒中會導致病人出現各種并發癥,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病人需要通過康復活動來改善機體功能[4]。相關研究證實,腦卒中后有效的康復活動能夠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角色行為,維持或改善病人機體功能,從而降低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質量[5]。因此,腦卒中病人的康復護理是護理干預中的關鍵一環,護理人員正確評估、及時給予康復護理干預對病人康復結局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6月,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國腦卒中協會(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SA)成人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6],2011年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也提倡早期康復,但未對具體介入時間給出明確建議[7]。
1腦卒中康復與康復護理
康復是指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對個體身、心、社會功能的影響,使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達到或保持最佳狀態[8]。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了“康復2030:行動呼吁”會議,提出康復是21世紀健康的關鍵[9]。腦卒中疾病具有高致殘率的特征,導致病人后期在行動、吞咽、認知等方面存在多種形式的功能損傷。護理人員是腦卒中病人康復多學科團隊的重要成員,康復護理是腦卒中病人康復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在腦卒中病人皮膚管理、良位肢體擺放、吞咽障礙管理、大小便功能管理、營養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腦卒中后大部分病人功能無法完全恢復,但經過康復后,能夠大大提高病人的自我健康行為能力,從而達到個體的最佳生存狀態。我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將建議神經內科或腦卒中單元加強腦卒中病人早期的康復護理工作設為一級推薦。因此,腦卒中康復護理應與預防、治療同樣受到重視,而且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腦卒中康復護理介入時機
2.1超早期康復超早期康復是指病人于腦卒中發作后24h內進行下床活動,并保持一定的活動頻率直至出院[10]。在挪威,腦卒中后24h內下床活動被廣泛實踐,且作為腦卒中護理的常規操作[11]。澳大利亞的超早期康復試驗(AVeryEarlyRehabilitationTrial,AVERT)和英國完成的超早期康復密切監測試驗試驗(theVeryEarlyRehabilitationorIntensiveTelemetryafterStroke,VERITAS)將超早期動員(VEM)與標準護理進行比較,VEM干預包括3個關鍵因素:在腦卒中發作后24h內開始;干預集中于床下活動(如坐、站、走);除常規護理外,每天至少進行3次床外活動,結果顯示VEM使病人具有更大的獨立性概率[12]。但這兩個試驗都受到小樣本的限制,因此,超早期康復有效的證據仍然有限,對超早期康復應用于臨床存在爭議。AVERT第3階段是一項針對VEM更大規模的、實用的、平行的、單盲、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在國際56個腦卒中單元的2104例腦卒中病人中進行,并對結果進行盲性評估,結果顯示,腦卒中后24h內開始超早期、頻繁的康復活動降低了病人腦卒中后3個月內良好結局的概率,且對隨后1年的生活質量無顯著影響[13]。此外,對AVERT的成本⁃效果的經濟分析顯示:VEM干預1年的收益和成本與常規護理相當[14]。因此,國際腦卒中康復指南對超早期康復的建議保持相似的態度,ASA/AHA于2019年提出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管理指南[15]中提出腦卒中發作后24h內不應進行大量、非常早期的康復動員;澳大利亞[16]、加拿大[17]、英國[18]在腦卒中超早期康復中均提出不建議在腦卒中發作后24h內頻繁、密集活動。2017年第1屆腦卒中康復圓桌會議[19](TheFirstStrokeRecoveryandRehabili⁃tationRoundtable,SRRR)為腦卒中康復研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標準,會議上的一個重要討論點是需要更早地開始康復干預,以提高神經系統恢復和修復的潛力。綜上所述,雖然由于證據不足的原因超早期康復未在臨床實施,但是AVERT對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時機提出了新的思考,同時也影響了專業人員對超早期康復的觀點[20],為將來超早期康復隨機對照試驗提供了經驗和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從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間對山西某煤礦集團的130例確診為煤工塵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男性,年齡32~68歲,平均(52±8)歲,煤礦工齡10~26年,平均(17±6)年,病程8~20年,平均(10.6±1.9)年,其中Ⅰ期患者71例,Ⅱ期患者44例,Ⅲ期患者15例。其中參加工傷保險(工傷保險組)74例,未參加工傷保險(無工傷保險組)56例,將2組進行比較。2組患者的年齡、工齡、病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診斷標準:煤工塵肺是具有診斷資質的醫療機構以及三名以上具有診斷資質的醫師依據質量合格的后前位高千伏胸片,參考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肺部類似疾病共同診斷。煤工塵肺的診斷標準片為小陰影總體密集度至少1級,分布范圍至少達到2個肺區。依據煤工塵肺病的X線胸片將煤工塵肺分為三期。Ⅰ期:總體密集度1級的小陰影,分布范圍至少達到2個肺區;Ⅱ期:總體密集度2級的小陰影,分布范圍超過4個肺區,或總體密集度3級的小陰影,分布范圍至少達到4個肺區。Ⅲ期:①有大陰影出現,大陰影長徑不小于20mm,短徑不小于10mm。②總體密集度3級的小陰影,分布范圍超過4個肺區并有小陰影聚集。③有總體密集度3級的小陰影,分布范圍超過4個肺區并有大陰影。以上3條具備任何1條均可診斷為Ⅲ期。1.3研究方法:設計統一調查表,專人對所有患者進行一般情況的問卷調查、門診病歷收集、住院治療情況、康復和護理過程及這些患者在疾病中的治療、康復和護理的選擇方式。1.4政策內容:2010年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參加工傷保險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若其診療項目、藥品等其他醫療服務若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以及工傷保險住院服務,則患者可以享受100%治療費用的報銷,包括門診治療費用、住院治療費用、康復治療費用以及護理費用。同時依據《工傷傷殘鑒定標準》(GB-T16180-2006)鑒定的傷殘級別,可享受不同額度的工傷保險的傷殘補助,補助比例是傷殘患者工資的(75±10)%,而未參加工傷保險患者在同等條件下不同治療費用報銷比例不相同。如門診治療費用的報銷比例是(30±10)%,住院治療費用的報銷比例是(60±10)%,康復治療費用的報銷比例是0%,護理費用的報銷比例是0%,同時不享受工傷保險的傷殘補助。結合山西當地的工傷保險費的實際繳納情況對2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選擇門診治療與住院治療的比較:工傷保險組患者74例,其中Ⅰ期患者40例,選擇門診治療的15例,選擇住院治療的25例,其門診治療率為38%,Ⅱ期患者24例,選擇門診治療的8例,選擇住院治療的16例,其門診治療率為33%,Ⅲ期患者10例,選擇門診治療的2例,選擇住院治療的8例,其門診治療率為20%,工傷保險組患者門診治療率總占比為32%;無工傷保險組患者56例,其中Ⅰ期患者31例,選擇門診治療的29例,選擇住院治療的2例,其門診治療率為94%,Ⅱ期患者20例,選擇門診治療的18例,選擇住院治療的2例,其門診治療率為90%,Ⅲ期患者5例,選擇門診治療的4例,選擇住院治療的1例,其門診治療率為80%,無工傷保險組患者門診治療率總占比為91%。2.2后期選擇康復護理狀況比較:2組患者選擇康復護理治療人數的比較:工傷保險組患者74例,其中Ⅰ期患者40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30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75%,Ⅱ期患者24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20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83.3%,Ⅲ期患者10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10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100%,工傷保險組患者康復護理治療率總占比為81%;無工傷保險組患者56例,其中Ⅰ期患者31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8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26%,Ⅱ期患者20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5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25%,Ⅲ期患者5例,選擇康復護理治療的1例,其康復護理治療率為20%,無工傷保險組患者康復護理治療率總占比為25%。工傷保險組門診治療率總占比為32%,無工傷保險組門診治療率總占比為91%,可以得出工傷保險組選擇門診治療的比例低于和無工傷保險組,工傷保險組患者大多選擇住院治療,無工傷保險組患者大多選擇門診治療;工傷保險組康復護理治療率總占比為81%,無工傷保險組康復護理治療總占比為25%,可以得出工傷保險組康復護理治療的比例高于無工傷保險組,工傷保險組患者多數傾向于康復護理治療,無工傷保險組患者少數進行康復護理治療。
3討論
3.1工傷保險是煤工塵肺患者后期治療的重要保障:煤工塵肺患者的治療、康復和護理工作離不開工傷保險,它是患者經濟的基本保障。工傷保險不僅切實保障了煤工塵肺患者的醫療救治和基本生活,也是國家關愛民生、關注職業病患者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社會現象頻有發生,職業病不僅是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和諧的進程。因此工傷保險的推出不僅是職業病患者的福音也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社會問題的良方。3.2多措并舉協力落實《工傷保險條例》:2010年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4]為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實行以來,工傷保險的繳納主要依賴用人單位,因此繳納情況不容樂觀。在調查中發現,煤礦作為工傷的高危行業,其工傷保險費用相應較高,因此在實施過程中,煤礦管理者雖然加強了職業病防護,但對職業病的后期危害認識不足,對工傷保險的保障作用認識不足,只給部分職工繳納,或者不繳納工傷保險,直接造成了高危職工的保障力度不足。因此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工傷保險條例》的落實,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強化宣傳,勞動保障部門建立《工傷保險條例》定期下礦宣講制度,不僅要提升煤礦管理者對條例的理解,更要提升廣大礦工對自身權益的理解,倒逼企業為廣大礦工繳納工傷保險。二是要加強監督。建立《工傷保險條例》落實的監督機制,確保有法必依。
作者:李兵 單位:山西省煤炭廳煤礦職業病防治中心
摘要:[目的]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康復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選修課康復護理學課程的學生,2015年學習課程的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2016年學習課程的學生為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教學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總分和自主學習能力評分。[結果]試驗組期末成績(82.66分±5.25分)高于對照組(78.14分±4.2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維度得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康復護理學教學中,能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康復護理學;教學方法;護理教育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flippedclassmodel,FCM)又稱反轉課堂或者顛倒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理念最初出現在19世紀,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球院校的視頻公開課快速而廣泛的傳播以及可汗學院的盛行,這一教學模式逐漸被廣泛認可和推廣應用[1]。翻轉課堂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在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料完成教材上知識點的學習,并總結出存疑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中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生互相交流和解答存疑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交流探討,使學生完成課前學習知識的內化[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是能夠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從而能夠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3]。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焦點。康復護理學是一門以實用性和技能性強為特點的新興學科,在我國仍處于初步興起、積極傳播、總結實踐并探索改革的階段,尤其是其在高等院校中教學方法的改革仍然處于探索階段[4]。本研究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康復護理學的本科教學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選修課康復護理學課程的學生,2015年學習課程的學生為對照組,2016年學習課程的學生為試驗組。其中試驗組31名學生,對照組30名學生。試驗組男生2名,女生29名,年齡(20.15±1.02)歲;對照組男生2名,女生28名,年齡(21.05±0.94)歲。兩組課程安排、任課教師及學生性別構成、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