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金融理財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大學生容易產生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的行為,而當前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和財商教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以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為研究主體,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形式對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與理財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加強農業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教育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理性消費;財商教育;農業高校;大學生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相應提高。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大學生的思想理念還不夠成熟,考慮問題存在片面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前社會上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以及極端利己主義等錯誤消費取向,容易誘導大學生陷入消費行為誤區,導致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的現象[1]。當大學生無法承受過重的消費負擔后,會找父母解決或同學朋友周轉,有的會嘗試到銀行或貸款機構借貸,各種校園貸款業務由此產生。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指出,大學生提前消費意識強,50.7%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產品,39.3%的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平臺(花唄、京東白條等)申請過分期;7.6%的大學生使用過現金貸產品[2]。但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認識不足、理財知識缺乏,校園貸款辦理機構又良莠不齊,一些不法網絡貸款平臺機構利用大學生的“弱點”,將“校園貸”變成了“高利貸”[3],給辦理貸款的大學生帶來了重大傷害。因此,幫助農業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性消費觀十分重要。
1農業高校大學生消費情況與理財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消費與理財情況,在安徽農業大學各個年級和專業的學生中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141份,同時開展線下隨機訪談,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
1.1消費情況及存在問題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學生消費具有以下特點。①每月生活費水平總體上偏高。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每月生活費在1200元以上的占49.9%,其中每月生活費在1600元以上的占13.3%。這給普通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②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是家庭,自力更生能力不足[4]。基本上每個大學生的家庭都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費,只有不到20.0%的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來補充生活費,16.8%的大學生能夠獲取獎助學金來補充生活費,通過投資理財來增加生活費的很少(僅2.5%),說明大學生經濟不能獨立,上大學還是要依靠家庭支援。③消費隨意性大,基本上沒有規劃。20.0%的大學生有經常記賬的習慣,80.0%的大學生偶爾記賬或從不記賬。“月初出手闊綽、月末節衣縮食”,大學生已經習以為常[5]。④一些大學生對生活費不足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合理,存在安全隱患。當生活費不足時,53.7%的大學生向父母要錢。27.4%的大學生會通過打工來彌補缺口;約18.9%的大學生采取花唄付款、向同學和朋友借、信用卡透支或互聯網貸款等方式[6]。如果長期采取這樣的方式,借錢的數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旦無法償還就會產生違約,從而陷入財務危機。⑤仍有部分大學生對結余生活費的處理方式不合理。月底生活費有結余的大學生,大部分采取存銀行等理財方式,但仍有20.1%的大學生進行購物消費,這部分大學生容易產生非理性消費。1.2理財情況及存在問題分析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的理財情況見表2。大學生理財情況呈現出以下特點。1.2.1理財規模較小。調查顯示,80%以上大學生的理財投資額在1000元以下,理財資金來自家庭給的生活費結余的大學生同樣也占80%以上,理財資金量小、來源單一,對大學1.2.2對理財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調查發現,23%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學習一些理財知識、但有沒有不重要,還有1%左右的大學生認為不需要理財能力。理財能力應是大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但實際上大學生對理財的認識還有待提高[7]。1.2.3理財目的的功利性太強。調查發現,24.5%的大學生認為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存在較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大學期間的理財應以合理規劃資金收支、做理性經濟人為主要目的,增加實際操作經驗,通過理財可以賺取一定的生活費,但“賺錢”不能是主要目的。1.2.4對高風險的認識不足。一是存在片面追求高投資收益率的現象。調查發現,36.2%的大學生希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5%以上。高收益意味著必須承擔高風險,但是一些不法金融平臺不斷宣傳“高收益、低風險”的錯誤觀念[8]。二是有部分大學生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7.2%的大學生選擇購買基金、3.2%的大學生購買股票,這樣的理財方式需要掌握一定的投資知識和技巧。此外,還有2.2%的大學生進行P2P、眾籌的投資。目前國家已對P2P、眾籌進行專項整治,這種方式最不可取。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在理財方式選擇上應該量力而行,盡量選擇風險低、適合自己的產品[9],如銀行存款、支付寶的余額寶等正規網絡理財平臺,在理財知識上升到一定水平、掌握理財技巧后,可以嘗試進行小規模的基金、股票、保險理財。1.2.5理財知識普遍缺乏。從圖1可以看出,對于選擇理財產品的方式方法,32.6%的大學生根據所學課程或專業知識來購買合適的理財產品,67.4%的學生通過親戚朋友同學推薦、新聞媒體、論壇、金融機構宣傳推薦,或者其他方式來選擇理財產品。因此,大學生普遍缺乏財商教育和理財知識[10],不會對理財產品進行利弊分析,更談不上掌握投資理財的技能技巧。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創新和發展,新型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但目前在校大學生由于財商教育的不足,導致了許多大學生被騙的事件,讓社會震驚。本文立足于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青年教改課題《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金融類與理財類專業“產學研一體化”實訓教學改革研究》,結合成都城區的高職學院在校大學生的情況,調查研究了目前在校大學生財商問題現狀及存在的原因,由此提出適應大學教育體系的財商教育,以期提高在校大學生的財商素養。
關鍵詞:財商;教育;實踐
一、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財商的現狀
財商,最早是在美國作家羅伯特.清崎所著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提出,解釋為金融智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財商一詞在公眾視野中頻頻出現。一個人的財商是個人在市場經濟中對財富的認知、獲取和管理的表現,所以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財商的教育。但通過《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金融類與理財類專業“產學研一體化”實訓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組前期調研發現,作為我國將來市場經濟發展接班人的大學生們,其財商素養卻令人堪憂。2013年3月13日,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提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創新型的金融模式,表示支持以科技促進金融發展,央行會對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探索給予支持。自此,掀起了金融改革的狂風,各種模式P2P平臺、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新型網絡小額貸款平臺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如雨后春筍紛紛上市,給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這些互聯網金融平臺門檻較低,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豐富的投資和資金需求渠道,增加了參與者的可支配收入,頗受民眾青睞,但由于市場監管的改革沒有及時跟上金融的創新發展,使得市場風險不斷累積和涌現。這些平臺產品良莠不齊,新聞中頻頻出現在校大學生被不良互聯網金融平臺騙貸的現象,尤其是在2016年出現的大量校園貸、“裸貸”現象,不僅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還對他們的家庭造成了的傷害,影響深遠,也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這充分顯示出在校大學生金融知識的匱乏和財商教育的缺失。鑒于此,課題組對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及周邊兄弟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發出了5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00份,有效率達100%,根據問卷調查內容分析,了解到了目前在校大學生的財商現狀:首先,針對目前市場上主流金融產品,在校大學生有所耳聞或參與,但對這些金融產品的實質、風險管理了解的學生只在少數。問卷調查中有60%的在校大學生對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P2P及網絡貸等有所耳聞,部分學生參與到了“余額寶”的投資中;20%的學生家長有參與過P2P、網絡貸等的經歷,且父母們在參與過程中最關注的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收益率和貸款利息,從而也深度影響了學生們對這些平臺的關注點。但在校大學生們對“寶寶”類理財產品、P2P平臺理財產品及網絡貸等的資金來源和管理模式、投資方向、運作模式,以及可能帶來的本金和收益的損失均不甚了解,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帶來的風險毫無意識。其次,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意識薄弱。90%學生的零花錢來自于父母,64%的學生會將每個月的零花錢花光,他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投資理財規劃意識,沒有考慮過將多余的零花錢存起來或用于理財規劃,以增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36%學生每個月會將生活費余下一部分,存在銀行卡里面,或者存入“余額寶”。
二、造成在校大學生財商現狀的原因分析
我們對網絡上的新聞報告和回收的調查問卷做了深入分析,對造成大學生財商素養匱乏,理財安全意識薄弱,互聯網金融安全認知不足的原因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金融市場監管與發展不匹配,在校大學生對新型金融產品認識偏頗
摘要:在當前應用型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思路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效果的展現。在《個人理財》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嘗試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建立交流反饋機制,形成過程性與結果性同存的考核體系。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個人理財;課程改革
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山西工商學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步入應用型課程改革之路。我校金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個人理財》進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快樂式教學改革的嘗試。目前,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寓教于樂,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個人理財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成為目前教學領域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必要性
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主”,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起我們重視,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僅符合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而且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內在要求。基于我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財務管理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個人理財》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性質,由“教”向“學”的理念轉變是必須的。因而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
二、高校個人理財課程改革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高校個人理財課程改革的現狀
【摘要】現階段,我國社會互聯網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過去的消費金融通過互聯網+完成了革新,這也讓互聯網消費金融最終出現,其剛一出現就很快占據了大學生市場。而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越發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消費不少都不理智,屬于沖動消費,其理財能力的不強等弱點在互聯網消費金融下更加明顯。因為高校對金融方面的教育內容一直比較缺乏,還有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和大學生之間存在的信息差異,這些因素導致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變得越來越大,更加嚴重的甚至還會引發騙局等,這已經成為社會的重大問題,可以說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不僅對大學身的學習生活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也讓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本身遭到了大眾的質疑,這對其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因素展開深入的分析。本文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影響因素展開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影響因素
消費金融指的及時金融機構面向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提供的消費貸款服務,這種模式最開始其出現在歐美地區的發達國家的。我國社會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才開始出現消費金融的,而當我我國的主要是消費金融產品就是信用卡。不過,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十分迅猛,這也讓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進一步促使消費金融的發展,而消費金融的提供者也開始多元化,從以考試的銀行變成現在的消費金融企業以及分期付款平臺等,不僅如此,消費金融的產品服務也變得更加多樣,其內容包括旅游、教育、分期付款等,可以說是包括了人們大量的生活需求,而消費金融的提供對象也擴大到了大學生這個群體。根據相關的數據表明,在2016年,我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的交易已經達到了4000億元的龐大規模,而相關的消費金融平臺也大量的增多。因為大學生容易沖動消費,這些消費金融平臺便紛紛對大學生市場進行爭奪,因為其提供了十分多樣的產品,從而深受大學生的歡迎。
一、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信用風險影響因素
(一)政府法律法規欠缺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事物,現階段還在不斷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保持鼓勵態度的,對于其的正面性需要積極推動,而其一些失誤也需要給予一定的包容[1]。還有就是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評價,并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現階段還是需要進行觀察。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并未出臺,這也給了部分投資人鉆空子的機會,增加了不少信用風險。
(二)行業缺乏自律
摘要:隨著國家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推進,拆遷安置成為一種典型的社會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原住民就地轉為拆遷家庭,拆遷家庭或就地安置,或接受拆遷補償,其中以拆遷補償居多。接受拆遷補償的居民獲得的拆遷補償款如何打理,這就涉及到拆遷家庭的理財問題。文章以淮安市A地區為例,通過實地調查,深入了解了拆遷家庭的理財方式選擇及其影響因素,深入分析了拆遷家庭在理財認知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拆遷家庭;理財方式;理財認知度
棚戶區改造,是中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在這一過程中,原住民就地轉為拆遷家庭,拆遷家庭或就地安置,或接受拆遷補償,其中又以拆遷補償居多。接受拆遷補償的居民獲得的拆遷補償款如何打理,這就涉及到拆遷家庭的理財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拆遷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狀況。
一、拆遷家庭的理財方式選擇
理財,是指對財務(包括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從而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的目的。一般而言,理財包括了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家庭理財、個人理財等。其中,家庭理財就是通過管理家庭的財務,實現財務增值效能的家庭活動。基于對拆遷家庭理財方式的選擇,課題組首先選擇淮安市A地塊的拆遷家庭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和訪談。根據淮安市棚戶區改造計劃,2019年9月淮安市對A地塊進行了征收,該地塊及周邊征收工作共涉及到1119戶,征收房屋面積21.26萬平方米,拆遷補償共有兩種補償方式:產權交換式補償和貨幣補償。研究中對拆遷家庭中選擇貨幣補償的300戶家庭發放了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8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5%以上。通過調查發現,拆遷家庭獲得貨幣補償之后的理財方式選擇主要有購置房產、銀行存款、投資產業、改善生活、購買股票(基金)、購買政府國債等,如圖1所示。
二、拆遷家庭理財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調查中了解到,拆遷家庭不同的理財方式選擇有諸多影響因素,經過梳理匯總可以大致概括為五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