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基礎醫學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過程控制
1.1大課教學與小課輔導相輔相承
在基礎醫學(臨床前)階段,楊璐琳醫學院的理論課主要有兩種方式:大課(Lecture)和輔導課(Tutorial),每個學時1小時。大課教學時,一個階梯教室的學生人數可達到300人(一個年級的全部學生),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教學方法;輔導課上,一位教師帶領10余位學生,以PBL或CBL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根據不同學科,實習課有所不同,如生理學課上,教師利用仿真人模擬教學,用基礎醫學原理解釋臨床疾病;病理學課上,教師給每位學生不同的病案資料,讓學生先思考、發言,教師做評論、總結。從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授臨床知識,培養臨床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臨床前課程的講授與臨床病例相結合,輔導課上,教師提問、點撥,學生討論、回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啟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批判性思維,逐步開發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如,在解剖系的陳列室,學生們不但可以看到正常的人體器官標本,還可以看到少量精心挑選的臨床病例照片及其顯微病理照片;在生理學的輔導課上,利用模擬人(Simulator)Harvey,教授讓學生們先聽正常的心音,并用手模擬節奏變化,進行評論,然后讓學生們聽典型肺動脈瓣狹窄時出現的雜音,用手模擬節奏變化,與正常心音進行對比。教授講解完畢后退到旁邊,讓學生們自由討論,讓學生們學會合作。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強烈地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持續2小時的課程沒有學生走神、打磕睡。在操作中不但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未來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1.2現代化教學手段與人性化的校園設施相結合
信息技術部為師生提供了完備的信息支持。每次大課都進行同步錄像,并于當天上傳到校園網,高效更新網頁。學生課后可以及時收看教學錄像或下載MP3,反復學習。第二,醫學生主動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拓展知識面。上網端口遍布校園,無線網絡覆蓋整個校區,方便學生隨時上網查詢資料。信息技術部實時統計各教學部門使用網絡的情況并進行分析。如果某部門不經常使用校園網,信息技術部就會派人了解情況,再根據反饋意見及時改進。從而提高了校園網的利用率。同時,校園中的桌椅大多數相對而設,學生們可以圍座在一起,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協作、溝通能力。
1.3醫德、醫風教育融于學科教學
從進校開始,就在日常教學中和風細雨地培養醫學生的敬業精神。新加坡把儒家道德思想融入現代教育,其德育教育的“忠”包括忠于職守,恪守職業道德[3]。利用模擬人Harvey作為教具時,教授告訴學生們,你們要把Harvey看作真正的病人,今后5年的學習都要依靠它。所以,溫和地對待它,輕巧地體檢。然后他先示范,再讓學生們模仿。這樣,既保護了教具,又使學生學會仁愛地對待病人。培養學生與病人溝通的能力。教授的言傳身教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人性化、責任心和利他主義等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對待醫學工作的正確態度。
1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將媒體、教育心理學以及系統方法相結合的教育技術。目前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立足于“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深化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而當前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現代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基礎醫學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樣離不開現代技術的依托。基礎醫學理論十分抽象,尤其是形態學方面的課程,學習時枯燥乏味。現代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數字技術和視頻系統給基礎醫學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課堂上動畫的演示等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給課堂帶來了全新的感官效應,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校顯微形態中心構建了4個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為指導構建“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動者,讓平時覺得被動和乏味的切片觀察變得有滋有味。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互動系統拍攝自己觀察到的典型結構,也可以通過控制鍵隨時向帶教老師提問,而教師也可以隨時展示教學示范圖片。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捕捉學生在觀察切片過程中的呈現典型結構并加以解釋。這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即時問答和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因此,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科學技術,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搭建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平臺是基礎醫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各醫學高校應當大力投入,增加教室中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建設多媒體基礎醫學實驗室,加強網絡建設并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等,為師生提供強大的施教和學習的網上虛擬環境。以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為依托,使各種資源得到互利共享,并使基礎醫學教育改革與時俱進,從而獲得全面協調發展。
2進一步重視素質教育,醫學人才的培養力求全面發展
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得人們對醫務工作者素質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現代醫療衛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則必須加強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提高其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當前的教育模式,使得醫學生只局限于專業學習,從而呈現知識面窄、理論結合實際能力差、心理素質低、缺乏團隊精神等問題。這種狀況對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基礎醫學教育如果不與時俱進,則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為基礎醫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主要任務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努力使學生既“成人”又“成才”。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社會文化素質教育等,就即將成為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而言,素質教育的內容具體體現在醫德修養、醫學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目前對醫學素質的培養都比較重視,但是其他幾個方面也不能忽視,醫德是醫生的職業道德,是醫學生從業的準繩,而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是醫學生醫德的萌芽期,是醫德建設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培養和提高學生醫學專業素質的同時,要更加重視醫德修養的培養,強化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強化醫學生醫德規范的認知,樹立正確的醫德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感和職業態度。同時,科研素質的培養也是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使他們可以獲得足夠的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是基礎醫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注重師資培養,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教師的整體素質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關鍵。隨著社會和科學的不斷進步,知識體系是從分化不斷走向于高度綜合,新興的學科層出不窮,學科交叉越來越明顯。而新時代的大學生由于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他們的求知欲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為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得片面地獲取專業知識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需要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時期的教師不但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應有不斷拓寬知識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高校同樣也要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和空間,比如鼓勵教師接受再教育,鼓勵教師在教學之余從事科研創新等。此外,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的教師成一般不再從事臨床醫療服務,不可避免地出現基礎醫學教育有關臨床方面知識的缺乏、老化現象,而基礎與臨床的結合是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這就迫切需要重視醫學基礎課教師的臨床再教育。同時,基礎課教師還要積極參與基礎型和應用型科學研究,才能不斷融合新知識,讓自己的課堂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學校在改善學生教育環境的同時,也應積極改善教師的教學環境,比如給基礎醫學教師提供臨床見習帶教的機會,督促教師不斷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不斷地接觸最新的臨床技能,獲取最新的臨床資料,有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當然,在現代教育技術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應該加強對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相關的教學手段的學習,不斷根據新的教學工具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育的結構,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方案。
4學科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摘要】基礎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的環節,全面推進基礎醫學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能夠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然而對當前我國醫學醫學教育和考核進行研究,發現受到整體醫學教育事業起步較晚的影響,我國整體基礎醫學教育和考核發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國外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基礎醫學教育尤其面臨著多種問題。本文從國內外基礎醫學培養目標的差異、教育與考核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國內外考核標準差異出發,對國內外基礎醫學教育、考核關聯性進行了綜述分析,力求能夠為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提供相應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基礎醫學;教育;考核;關聯性
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發生改革,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也就意味著現代醫學不僅限于傳統的生物學治療,同時還包括了心理學和社會學治療。現代醫學為患者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對醫務人員的素質要求也相應提高,醫生的工作不單單是治病救人,更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世界教育聯合組織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概念,這使得醫生從傳統的治療執行者變為了執行者、溝通者乃至管理者的集合體,WHO在1993年也提出了醫生不應當滿足于院校學習,而是應當作為生物學科的終生學習者。之后世界教育聯合等組織提出的《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中明確了醫學本科畢業生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為醫學教育培養指明了目標[1]。我國的整體醫學教育事業起步較晚,與國外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基礎醫學教育尤其面臨著多種問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基礎醫學教育、考核的現狀及關聯性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提供參考,現闡述如下。
1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差異
1.1職業素質
國內外醫學教育在職業素質培養方面基本一致,均要求醫生應當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重視醫療倫理,強調全面服務患者,實事求是,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從而更好的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1.2知識目標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應用于醫學教育已十余年[1],該系統將顯微鏡的微觀觀察能力和計算機強大的圖像、文字處理能力有機地結合,充分發揮其師生互動的優勢,使原本枯燥的形態學實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提高[2-3]。目前,數碼互動系統主要應用于形態學和血液學的實驗教學[4],有些院校也利用此系統進行實驗考核[5-6]。近幾年,牡丹江醫學院利用數碼互動系統的資源優勢開展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教學,取得一定的效果,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1數碼互動系統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1.1數碼互動系統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數碼顯微鏡、圖像系統和語音問答系統的功能,共享各電腦終端的圖像資源,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進行實驗全程的實時監控。
1.2數碼互動系統在實驗考核中的應用
①利用數碼互動系統的圖像處理功能對組織切片或病理切片進行拍照、儲存,在期中或期末時使用這些照片進行讀片考核;②在數碼互動系統中安裝考試軟件,應用此考試軟件進行隨堂考試,也可進行形成性考試,由考試軟件系統隨機出題,成績直接生成并儲存于計算機。
1.3數碼互動系統在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的應用
1.醫患關系扭曲成因
在醫療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醫患關系本應該是共贏的關系,一方面醫生為患者解除或者緩解病痛,從而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另一方面患者向醫生求助,并支付相關費用。目前導致醫患關系嚴重扭曲的成因復雜,涉及患者、醫生、醫院與政府甚至媒體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但是調查提示導致醫患糾紛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差、服務態度差、醫患溝通障礙。醫護工作是個“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職業,職業的屬性要求從業人員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在當前大眾對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勢下,對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也提示醫學教育應在調節醫患關系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除了少數醫務工作者醫德醫風確實存在問題以外,醫療問題的專業性導致患者缺乏了解,對醫護人員期望過高,另外醫生相對短缺,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都制約了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要想走出醫患困境,必須加強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
2.基礎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無論是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和臨床醫學教育階段,主要采取“基礎課-臨床課-醫院實習”的教育模式。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是每個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生或醫務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因此作為醫生的搖籃,基礎醫學教育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同時基礎醫學教育改革也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醫學知識有限,學生和老師與患者之間沒有直接接觸,在醫患關系調節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既對獲取醫學知識正處于極度渴望的階段,又苦于缺乏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同時他們與進入臨床實習后的醫學生不同,不會涉及有關患者隱私等方面的利益沖突,在與患者溝通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可以在醫患之間構建醫學知識和互信的橋梁,從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尋求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途徑將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2.1構架知識的橋梁
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正確認知是醫患有效溝通的基礎。患者醫學知識匱乏,不清楚醫生的診斷,不了解醫生的用意,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帶著畢生積蓄,甚至是四處籌措的醫藥費,來到醫院尋求幫助,對醫療期望值往往過高,由于不了解醫療風險,將責任歸咎于醫生。比如湖南湘潭市產婦羊水栓塞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醫療意外,如果患者家屬對分娩并發癥羊水栓塞的危險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發沖突。另一方面,目前醫生接診量巨大,任務重,很難有充分的時間為患者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而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老師和醫學生肩負著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將正確的醫學知識和可能的醫療風險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系統科普,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構架知識的橋梁,為醫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礎。同時醫學生在充當醫學知識橋梁作用的過程中,也必然經歷一個“學中用,用中學”的過程,有助于解決醫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面對實際問題以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活學活用,加快醫學生的成長。
2.2構建醫患信任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