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的基礎上,從家校合作的角度出發,對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進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本文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的基礎上,從家校合作的角度出發,對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進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與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產生,是人類社會的最初教育形態。家長與孩子的接觸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思想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家庭教育,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經典。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的職能逐漸發生著變化,到了近代工業社會,逐漸呈現出核心家庭化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出現了“家庭教育與撫養經驗的真空”。學校教育的家庭化成為了這個時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體現。學校教育具有專業、系統等特點,但對個人的發展而言,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補,而非單一職能的異化。至于如何實現,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學校教育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區,把家長請進學校,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來,互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間的不足,更好地協調和發展了學校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在此過程中加強了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教育活動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家校合作將成為一種必然,使得家庭和學校在教育活動中共同參與,互利共贏。
二、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自上世紀80年代,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選擇將其子女留在當地農村學校就讀。這便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在本應享受家人團聚之樂時過早地擔負起學習和生活的雙重重任。留守兒童因家庭缺失,在學習上缺少家長的輔導。更多的情況是,由于分擔了過多的照顧自己及家庭的重擔,留守兒童較之其他學生少了更多用于學習的時間。因此,學業負擔會比同齡人重。青少年是人格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留守兒童卻缺失了家庭所給予的關愛,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無力保障自己的權利。在這些孩子中,經常會有合法權利被侵犯的時候,而由于年齡小,這類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護意識。在青少年人格發展的最為關鍵時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內心的孤獨感、不認同感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陰影,如果不及時、妥善進行疏導處理,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更是影響頗多。留守兒童因其雙親一方或雙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與家長的溝通而顯得關系生疏,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由于溺愛或推脫責任的原因,對留守兒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及閑暇時光質量難以保證。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總是以金錢的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償。由于家庭教育觀念的缺失,往往會滋生孩子更多的惡習,以至于妨礙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使之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除了經濟上的補償外,沒有更多更好的專業機構支持,家長似乎無計可施。在如此這般情形下,家長只好無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因此,學校除了承擔固有的教育職能外,還要額外擔負起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中的主要教育場域,家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對于學生成才至關重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家校合作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文章通過研究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特征,分析家校合作的內涵演變,針對傳統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探析2.0時代下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拓寬溝通渠道,更新協作觀念,開放學習資源,完善信息建設等,建立高質量的家校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也要看到教育信息化2.0時代家校關系中要注意的問題,形成教育合力,推動智慧教育的建設。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家校合作;內涵演變;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要激發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影響[1],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信息化教學、數字教育發揮了重大作用。要順利完成計劃中提出的主要任務,需要教育信息素養的提升,更需要探索2.0時代教育發展新模式、新業態。2.0行動計劃中提出的育人為本原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要推進教育信息化,家校合作必不可少。家校合作起源于美國,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伴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進步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為我國建設教育強國,鑄魂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國學者對此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對教育信息化2.0時代家校合作的探討,目前有關文獻較為缺乏,因此分析家校合作的內涵演變與提升策略,使學生、家長、教師、社會更好的適應教育信息化,很有必要。
一、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特征
南國農認為教育信息化建設就是指在教育教學、管理及科研中,利用信息技術、開拓教育資源、增強信息素養等手段來推動教育的現代化。此概念需要從科技和教育兩方面入手,將現代信息技術推廣到教育領域中,提升信息素養及能力,造就創新型人才[2]。陳琳總結前人的研究,對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即在新時代先進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搭建平臺,資源共享,推進教育現代化[3]。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到建立現代教育體系,促進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4]。教育信息化2.0時代有以下三個方面特征。
1.“教”“學”方式多樣化
從教育信息化1.0重視校園網絡應用的建設到教育信息化2.0開展智慧教育、育人為本,這一大跨步可以說是整個教育生態和系統的內在提升。2.0時代的教育已不再是僅僅利用粉筆、黑板、書籍學習,學生有了更多獲得知識的途徑,教育教學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轉移。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創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不必局限在教室中學習,線上和線下教育二者結合,將教育信息化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使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了多樣化的方式,教師可以隨時與學生進行互動,為學生進行在線輔導,從最初的多媒體教室發展到現在的在線教育、智慧校園以及各種互聯網學習平臺的出現,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得到優化,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
摘要:家校合作作為一種注重教育銜接性、密切性的學生教育模式,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積極的功能。雖然近年來學校和教師通過一系列方式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路徑,通過與家長的密切協作來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但由于影響因素的多樣、復雜,使得家校合作的價值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基于此,以家校合作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為研究主題,對家校合作的優勢及其發揮策略進行探討,進而促進該模式的深入應用。
關鍵詞: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研究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中的家長和學校的教師以學生教育為共同追求目標所開展的信息交流、行為協作方式。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培養方面的共同關注點的基礎上開展的,而近年來家庭教育對學生教育重視度的提升使得家校合作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教育中的重點內容,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關鍵性因素。就目前來看,家校合作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通過深入的探索加以完善,以促進其優勢的積極發揮。
一、家校合作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分析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溫馨、個性化特點以及學校教育的專業、規范化內涵,更加保證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長。相對于以往單純的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適應了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處于成長期,其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并且表現出較強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一旦其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難以克服的挫折,就會在心理方面表現出畸形的特征,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雖然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認知、感受積極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機制,但一旦學生離開學校或者課堂,就會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導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過家校合作可以將家長吸收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之中,使其在校外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育,教育是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承擔的責任。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主要是學校承擔著學生的教育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要求助于社會,獲取家長的支持。因此,班主任要重視家校合作,嘗試推進家校二位一體的教育策略。
一、二位一體教育是家校合作可選路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性的教育進行研究,在多次國際會議上指出并強調:提高教育的效果,促進改革效率的提高的基本原則是家校之間的密切合作。班主任工作規范和要求中也告誡班主任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共同對學生的各項教育保駕護航。當然,我們有很多案例是因為家校合作不力造成的。如,2018年安徽淮北某實驗小學發生一起校園尋釁滋事事件,五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在校園內被學生家長毆打致傷。事實是打人家長的孩子在班級打了其他同學,回家后謊稱自己被打;結果家長不問青紅皂白,不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到校對班主任進行毆打,并對班級多名學生進行謾罵。又如,四川資陽市某高三學生家長在高考結束后在學生面前毆打班主任。我們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師生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可能是個別班主任處理問題的方式、水平上有問題,也可能是個別家長袒護孩子,個人素質不高。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各項素質肯定是需要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核心,更是一個班級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第一責任人。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好壞,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行為、思想品質和健康成長。只有家校二位一體共同發力,讓孩子時時得到健康的教育與指引,才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二位一體教育構建的可行措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可以說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身教重于言教,家長的言行舉止、習慣品質等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經驗的班主任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教育更有經驗、方法和水平。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班主任要做好家校合作二位一體構建的推進者和引導者。
1.和睦友善禮待家長,尊重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教師接受過專業教育,班主任一般都是教學方面過硬、師德師品過關的。任何一個學校的領導在選聘班主任時都是會進行全盤考慮,不會讓不負責任、素質不高的老師去做班主任的。家長的經歷、經驗、思想水平、知識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是基于教育好孩子的這一共同目標上,教師與家長還是有共同語言行為的。很多時候,班主任要理智,要與家長和諧、和睦、友善相處。不管孩子出了什么問題,班主任和家長之間是沒有矛盾的。有的班主任因為學生出錯,請家長來,結果板著臉,甚至在學生面前批評家長,這不是教育的本真,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我們應該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與家長交流。如果是當面交流,我們要用理智的情緒去面對,熱情讓座、面帶微笑,在談話中要注意分寸,盡量委婉地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采用商討的語言且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另外,要虛心、耐心地聽取家長的意見,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也不能讓家長只看到學生的缺點,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家長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家校合作教育的二位一體構建需要班主任表明態度,讓家長看到學校是真誠的、真心的。讓家長在崇高的教育責任心中獲得感染,愿意與學校合作,建構和諧融洽、互相信賴二位一體的教育同盟。
摘要:習慣是學生教育過程極具意義的基石,一切教育都可視為培養孩子的優良習慣,其未來幸福與成功都可歸結于兒時養成的優良習慣。小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關鍵組成內容,其道德品質發展狀態屬于衡量我國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優良習慣是提升我國教育品質與最終成效的突破口,其可有效提升孩子品性與品德,助力孩子行為更為標準、規范,最終成長為一個德育兼修、內外俱全的優秀人才。目前,在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崇下,家校協作已成為培養學生優秀學習習慣的重要渠道,其兼備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動雙方力量共同努力、共同協作,以一股強而有力的教育力量助力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為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夯實基礎。本文以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出發,從家校協作角度論述培養習慣的意義與途徑。
關鍵詞:家校協作學習習慣小學生培養
一、開展家校協作模式的價值
家校協作極具教育與社會價值,鑒于小學生仍處于初步學習發展階段,辯證能力尚待開發,其尚未形成良好明辨是非能力,仍對較多事物缺乏清晰認知與判斷能力,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我意識逐漸攀升,學生的學習環境與成長環境日漸復雜有目共睹,較多干擾因素作為一種不可抗力,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實時性的影響。學生極易在此背景下造成思維偏差,低迷的風氣與不良思想時刻對學生價值觀造成侵蝕。基于此,家校協作模式可給予家長一個時刻關注、關心孩子成長學習狀態的良好機會,為孩子不被低迷風氣侵蝕提供保障。同時,小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低下,部分家長忙于工作,難以時刻關注孩子動態思維,對孩子思想引導工作有所欠缺,致使孩子難以實時傾訴自身煩惱與困惑,家長無法切實察覺孩子不良心理狀態,致使學生個性、品質出現偏差,難以形成正確價值觀。其次,孩子成長的教育、引導并非全權隸屬于教師本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家長較于教師屬于孩子最為親近、信任的對象,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護以及關注存在實時需求。目前部分家長仍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導,認為孩子學業需由教師全權負責,在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不予幫助,缺乏相應管理工作,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為此,家校協作模式是素質教育理念推進的必然選擇,為防止孩子心靈受到侵害,造成不良習慣的產生,新時代家長需迫切認識實行家校協作的重要意義,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本質區別,聯動校方力量積極構建家校合作模式,創設與校方、孩子溝通交流的橋梁,有效引導孩子學習目標及方向,為學生提供良好價值導向,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促進其辯證能力的提升,以形成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幫助孩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及方法,助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構建與反思,有效加強學生合作溝通理念,形成團結互助良好品質,使孩子在進行學習過程中扎實完成每一步,成為一名學習能力與自身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二、家校協作模式下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策略探討
1.突破傳統家校合作界限。作為提升孩子幸福感的有效渠道,近幾年家校協作模式已逐步被各大學校推崇并加以應用,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高效、具有溝通協作的良好學習成長平臺。突破教學成效,實現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提升,校方及家長應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助力家校協作模式轉型升級,創設靈活性合作體系,開創真正意義上的家校協作。
2.構建家長學校體系。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與素養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最終成效及品質,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樞紐。家長學校的構建為校方與家長協作溝通提供了一個新興渠道,鑒于多方因素,部分家長文化水平不足,自身文化知識、教育經驗、原則、方式過分受限,其多以前輩教育經驗與兒時感悟作為育兒參考。為此,該體系的創設為家長提供了一個獲取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在空閑時段家長可在校內進行學習,校方可在每月、每季限定時段內邀請相關專家或校內教師為教師開展教育講座,給予家長新興教育理念與開展家校協作重要意義,引導家長感悟我國新時代素質教育相關的優秀政策及方針,為其更新、升級自身陳舊教育觀點,感受教育理念轉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從而提升家長教育意識與技巧,讓家長積極投身于家校協作過程中來,與學校共同配合努力,為孩子健康、快樂、幸福成長提供堅實保障,予以孩子一個溫馨、有趣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