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評估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評估的內容
1.主客體評估指標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評估指標包含主體評估指標和客體評估指標,分值25分。主體評估指標包括主體構成評估指標體系和主體素質評估指標體系。客體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含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
(1)主體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主體構成和主體素質兩個指標。主體構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情況,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執行者。包含四個方面,其一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的建設,考察的內容主要是否按照相關文件精神設置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設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來執行,評估的組織人員是否滿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隊伍建設,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的職稱、年齡、師生比例等內容。其三,學生心理社團組織的建設,指學校時候成立了心理社團,學生社團機構是否健全,社團時候開展了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其四專兼職人員的心理知識培訓,考察的是心理咨詢人員是否接受持續的接受相關的培訓,加強再教育。主體素質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具有指導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指授課教師和咨詢工作隊伍。考察的素質包含政治素質、理論知識、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必須愛國愛校,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2)學生的心理素質評價指標
主要考察學生心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校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層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來進行,考察過程中注意隨機性。
2.環境評估指標。
1醫學科技計劃績效評估框架的構建原則與主要模型
1.1醫學科技計劃績效評估框架的構建原則
1.1.1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績效評估框架與評估對象的戰略目標、績效評估的目的一致。首先,與被評估對象的戰略目標的一致性。績效評估的目的就是引導、幫助被評估對象實現其戰略目標以及檢驗其戰略目標實現的程度。因此,構建評估框架應根據醫學科技計劃的戰略目標來設定和選擇績效評估議題。其次,與績效評估目的的一致性。目的不同,績效評估的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別。
1.1.2可行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對醫學科技計劃績效評估框架的構建做出兩個方面規定。一是評估框架要有針對性,一方面必須反映醫學科技計劃績效的共同屬性,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政府關注的績效重點。二是評估框架要合理。根據需要與可能設定議題或指標,使評估框架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必須立足于主、客觀條件,既要考慮到評估議題或指標本身的可評估性,又要考慮到評估過程中證據的可收集性。
1.1.3整體性原則首先,整體性原則要求評估框架的設計要體現全過程管理的思想,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醫學科技計劃績效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其次,績效評估框架要有針對性,反映科技計劃整個實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再次,評估框架要體現管理要求,即體現關鍵環節做的很好或很差的標準。最后各個評估議題或指標要相互獨立,不能重疊。
1.2科技計劃評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在科技計劃評估領域最常用的模型是“邏輯模型(Logicmodel)”,而在醫學研究領域最常使用的成效評估模型是“回報模型(paybackmodel)”,因此,本文主要對這兩個模型做簡要的介紹。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體檢中心開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與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接受健康體檢的慢性病患者93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服務;觀察組開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服務。比較兩組患者慢性病發病率、血壓、血糖及血脂指標水平。結果:觀察組慢性病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空腹血糖、收縮壓、舒張壓、膽固醇、甘油三酯及尿酸等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體檢中心針對慢性病患者開展健康管理模式服務,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慢性病發病率,幫助患者穩定血壓等生理指標水平。
關鍵詞:健康體檢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據統計,近幾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問題[1]。健康管理模式即通過收集患者信息,針對檢查結果對患者健康予以評估,并開展針對性健康指標,有效降低患者慢性病發病率,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2]。本文以于東方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的慢性病患者93例為例,分析健康管理模式的實施過程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接受健康體檢的慢性病患者9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7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5~84歲,平均(60.3±1.1)歲;高血壓30例,糖尿病22例,心腦血管病1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6~85歲,平均(60.4±1.2)歲;高血壓31例,糖尿病21例,心腦血管病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⑴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包括幫助患者完成體檢,向患者提供體檢報告等。⑵觀察組采取健康管理模式:①健康風險評估:針對患者開展全面性健康風險評估,并配合體檢所獲得的基礎指標,在評估日起3個工作日內為患者出具體檢指標報告、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其中健康風險評估的具體內容應包含體力活動能力、膳食習慣評價、生活方式評價、疾病風險等級、運動指導方案、飲食指導方案、健康指導意見、疾病治療方案,且在出具報告的當天由負責體檢的臨床醫生開展面對面溝通,為患者詳細說明其當前身體狀態和疾病風險,并強調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提升其遵醫依從性。②健康管理:對院內負責健康管理的人員開展相關管理培訓,使其具備使用軟件發送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等多種操作方式,實際使用時可利用軟件平臺直接向患者發送健康管理方案,并依據實際情況予以相應的修改。針對健康風險評估中已篩查出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典型慢性病的患者群體,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時必須從運動指導、飲食指導、自我用藥監督等,并為患者制作血壓、血糖等自測量表,通過隨日期記錄的各指標數據的記錄明確自身慢性病的具體狀態。同時,記錄每天服用藥物的具體情況,包括用藥種類、服藥劑量、服藥次數等,將具體量表定時反饋給醫生,以確定用藥對病理指標的具體影響,從而判斷下一階段治療方案的擬定方向。③健康報告管理:主檢醫生應將患者體檢和后續自測指標均納入到個人健康報告內,并將報告數據記錄在健康管理軟件數據庫中,以方便使用時能快速調用數據。④健康提醒:借助健康管理軟件平臺定時為患者發送微信或短信通知,提醒慢性病的日常注意事項,并強調返院復查的具體時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直播平臺實現醫患在線互動解答,并定期舉辦網絡座談會,提醒患者每年各階段內應對健康風險的具體措施和意見,最大程度確保患者的健康。
1.2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慢性病發病率,干預后血壓、血糖、血脂指標水平差異。
摘要:目的:探討量化評估分級管理模式對醫院管理質量的影響。方法:醫院內分泌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86例患者納入研究。將2019年2~7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9年8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納入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管理模式:病情診斷、路徑管理、藥學管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管理內容的基礎上采用量化評估分級管理模式。比較兩組各項管理指標評分、各項風險指標評分。結果:觀察組入院病情評估、入院風險評估、專科管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心理維護、管理效果評價工具使用合理、管理問題及時改進、核心制度落實、操作過程檢查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文獻查閱、風險變量篩選、風險因素評估、風險分析、個性化管理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量化評估分級管理模式能夠更科學的將患者按照病情嚴重程度、風險因素情況等進行分級,有助于綜合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量化評估分級管理;醫院管理;管理質量
量化評估分級管理模式是在個性化管理概念下派生出來的,管理者為了實現對患者的個性化管理,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有依據的分級[1]。醫院管理中的量化評估分級管理主要是依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或者依據患者的心理狀態、經濟情況等進行分級,也有是根據病人的風險因素情況進行分級[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醫院內分泌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86例患者納入研究。將2019年2~7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9年8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納入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管理模式:病情診斷、路徑管理、藥學管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管理內容的基礎上采用量化評估分級管理模式。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齡55.2歲。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齡54.9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在康復醫學科吞咽障礙病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1月—2018年2月某院康復醫學科34例存在吞咽障礙的病人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評價指標督導臨床護理工作;選擇2018年3月—2018年7月住院的38例存在吞咽障礙的病人設為觀察組,采用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督導臨床護理工作。比較兩組病人吞咽障礙評估的準確率、專科護理措施準確率、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護理文書記錄準確率。[結果]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實施前后,觀察組病人吞咽障礙評估的準確率、專科護理措施準確率、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護理文書記錄準確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該評價指標體現了專科疾病護理內涵,能客觀地評價吞咽障礙病人的臨床護理質量、規范護理專業行為、促進護理質量改進、提升專科護理質量,有助于康復醫學科對吞咽障礙病人的護理管理。
關鍵詞:吞咽障礙;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
吞咽障礙是臨床上多學科常見的癥狀,也是康復科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常見的并發癥,吞咽障礙的發生增加了病人誤吸、肺部感染、營養不良、再次卒中及死亡的發生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增加家庭及社會負擔[1-2]。護理人員對吞咽障礙的評估和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是影響吞咽障礙病人康復的重要環節,因此吞咽障礙病人護理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至關重要。專科護理質量指標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工具之一,對護理質量管理起著導向作用,可決定護理行為的調整方向,進而直接影響護理效果[3],建立科學敏感并且實用的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可為醫院護理質量評價提供可靠依據[4]。我院現有的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均為通用標準,對專科疾病護理質量的評價作用相對較弱,因此建立吞咽障礙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以評估護理人員對病人的護理效果尤為重要,我科從2018年3月開始實施吞咽障礙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旨在探索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在吞咽障礙病人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月—2018年2月康復醫學科34例存在吞咽障礙的病人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評價指標督導臨床護理工作;選擇2018年3月—2018年7月住院的38例吞咽障礙病人設為觀察組,采用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督導臨床護理工作。所有病人均通過電視熒光吞咽檢查(VFSS)[5]確診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43~80(62.29±8.94)歲;疾病類型:腦梗死18例,腦出血12例,腦外傷4例;住院時間22~67(42.29±13.00)d。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7~81(63.08±8.71)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5例,腦出血11例,腦外傷2例;住院時間19~65(42.52±12.72)d。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干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