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活動方案設計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思政實踐課是進行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它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刻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目前,高職思政實踐課開展還存在許多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思政實踐課設計時,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新媒介進行實踐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切實提高思政實踐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思政實踐課;活動方案設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這個要求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即要十分注重開展好思政實踐課教學活動。
一、思政實踐課開展的意義
思政實踐課的產生,符合思政課改革“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它要求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理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見,思政實踐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一方面,他們思維敏捷、個性張揚、對新鮮事物更樂于接受;另一方面,他們學習能力較差,普遍重視專業技能學習而忽視理論課學習,行為習慣和道德觀方面也相對欠佳。而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這三門思政理論課理論性極強,對于高職學生來講不易理解,難以掌握和內化。如果能根據高職思政理論課設置新鮮生動、有趣味的、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的思政實踐課,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通過實踐課的切身感受,可以促進學生形成的主流價值觀與黨的方針政策高度一致。其次,高職院校與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實踐性和應用性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征。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除了要履行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這一重要使命外,還應該緊密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高職學生的特點,開展思政實踐課的探索與創新。在思政實踐課上,學生是實踐的主體,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完成實踐任務,這就使學生能在不斷地探究和創新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提高,這一點是非常符合新時代對從業者的要求的。
二、高職思政實踐課開展現狀
隨著人們對于思政實踐課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也加緊了對思政實踐課的相關研究和嘗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高職思政課開展現狀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摘要:主題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是以問題為核心,從活動準備階段、實踐階段到總結階段,設計學生自主實踐活動。小學數學主題實踐活動針對目前數學課堂多數停留在知識學習層面上、教學形式偏向課堂講授等問題,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在綜合思維指引下,分年級段設計學科領域內的主題,融合數學與生活。學生是這個主題實踐的主導者,學生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在數學主題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題實踐;活動;方案設計
一、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
我校根據學科知識和學生身體及心理的發展規律,在綜合思維指引下,分三個年級段設計學科領域內的主題。一、二年級實踐活動的主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文化。三、四年級實踐活動的主題: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旨在使學生能夠將數學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生活的能力。五、六年級實踐活動的主題:探究生活中的數學。旨在培養學生能夠解決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并可以深入探究問題本質。
二、小學數學主題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
數學主題實踐活動以數學問題為載體,教師設計問題情境組織教學,學生通過全程參與的方式經歷實踐的過程。主題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以問題為核心,從活動準備階段、實踐階段到總結階段設計學生自主實踐活動。要切實地體現實踐活動的價值,方案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在一節課內,而應將課堂教學與課下實踐相結合,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充分經歷調查、實踐、討論、交流等過程,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知、有所悟。
(一)方案設計的原則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指針對小學生成長需求為他們設計的符合他們思維水平和行為能力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其包括各種各樣的實踐內容,如勞動、手工制作、社會實踐、生活感知等等。從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初衷來看,其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來獲得認知水平、行為能力、道德素質、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培養,讓他們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當前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并沒有達到這一目標,究其原因是教師不夠科學的教育理念,導致教學工作出現了方向偏差,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探討,能夠為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帶來參考價值。
1有效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實施的一門新的學習科目,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小學階段的集合性課程,具體體現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積累生活經驗和豐富學習內容。從當前的小學教育角度來看,教師嘗試尋找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為,可以讓綜合實踐活動更為科學的予以展開,而且其對于學生的培養和教育效果也會明顯得到體現。
1.1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事物的發明以及創新都是來自問題的探索研究。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需要老師能夠指引學生自主的選擇對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索,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達到學習的效果,進而能夠培育學生具有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得到提高。為此,教師在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中,一定要多為學生呈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通過趣味、新穎的現象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產生問題和質疑,并在自主意識驅動下主動去進行探究和學習,由此做到即實現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實現了他們探究能力的提升,這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2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中,教師科學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這對于對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帶來了重要的助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合作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讓他們明白集體、團隊的重要性,還能夠消除他們過于自我的錯誤思維。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行為能力的分析,為他們設計出一切具有難度的活動,然后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課堂知識內容的學習,還能夠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協作,這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當中更好的進行自我定位,并學會認可他人。
摘要: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也可以設置實踐性教學環節,以達到深化課程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本文以“虞山石刻資源調查與銘文整理”為例,從選擇課題、開展活動、撰寫報告等方面對古代文學開展實踐性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須注意的問題、制度保障等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古代文學;實踐性;教學
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以中國文學史和作品選為主要學習對象,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作為傳統學科,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已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筆者認為,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古代文學課程也可以設置實踐性教學環節,以達到深化課程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2014年,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常熟虞山石刻資源調查與銘文整理研究”;2015年,這一項目被遴選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下面就以這一項目為例,探討古代文學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及其相關問題。
一、選擇課題,設計活動方案
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文化有緊密的聯系,古代文學的教學,也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學習。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可以更生動有效地開展古代文學的教學活動。古代文學進行實踐性教學活動,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課題。教師應選取學生感興趣,有一定的研究意義,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課題,這一課題應既與古代文學的知識體系相關聯,又能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檢驗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其專業水平的目的。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園林、寺院、名人故居、古建筑、歷代名人題詠、匾額楹聯、石刻銘文等,都與古代文學有內在的聯系,是作為實踐性教學活動的理想資源。我校所在地江蘇省常熟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嘗試將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與研究,作為實踐性教學活動引入古代文學教學之中。虞山是常熟歷史文化的核心區域,擁有較為豐富的石刻資源,這些石刻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前期調查基礎上,筆者選擇“虞山石刻資源調查與銘文整理”作為古代文學實踐性教學活動的課題。確定選題之后,設計活動方案是進行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關鍵。活動方案是實踐性教學活動的總體規劃,可采用教師指導、師生協商、學生撰寫的方式進行方案設計。教師給學生規劃課題的總體思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實地調查,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活動方案。活動方案一般可以從選題原因、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活動思路、方法、成員分工、活動意義、預期成果等方面進行設計。方案設計也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經過反復論證、修改,最終要形成一個既具有一定理論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方案,這個方案是實踐性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
二、實地調查,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性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有效補充。古代文學作為傳統學科,歷來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踐性教學活動的設計,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可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以全班集中和分組進行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筆者所進行的“虞山石刻資源調查與銘文整理”實踐活動,把虞山石刻資源分為言子墓、仲雍墓、辛峰亭、讀書臺、西城樓閣、劍門、忠王碑亭、興福寺等區域,每個小組負責調查一個區域,教師指定小組負責人。各組調查之后,在全班作調查成果的展示,交流心得體會。牌坊石刻、摩崖石刻、碑刻是三種常見的石刻類型,在本次實踐性教學活動中,對這三種石刻都進行了調查。針對不同石刻類型,教師預置不同的研究內容,讓學生先進行相關的文獻查閱,了解不同石刻類型的常識、特點,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查。牌坊石刻多與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有關,在實地調查之前,教師布置學生對相關歷史文化知識進行較為充分的了解。在調查過程中,讓學生現場講解牌坊的時代、形制特點、意義等。言子墓、仲雍墓區域的牌坊石刻較為集中,在言子和仲雍兩位常熟先賢的墓道上分布有多個牌坊,上有匾額、楹聯石刻。仲雍墓道的牌坊石刻為乾隆年間所建,第一道牌坊上有“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的橫額,楷書字體,謹飭規范;第二道牌坊的橫額為“南國友恭”四個楷書大字,橫額背面是“讓國同心”四個大字,字體均以遒勁見稱。柱聯上聯為“道中清權垂百世”,下聯為“行侔夷惠表千秋”;第三進牌坊橫額有“先賢仲雍墓”五個楷書大字,字形險中求正,頗有大氣之美。兩側立柱有石刻楹聯,上聯為“一時遜國誰為弟”,下聯為“千載名垂還屬虞”。言子墓道上有乾隆御筆“道啟東南”“靈萃勾吳”,以及江蘇布政使所寫“南方夫子”等石刻匾額。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辨識文字、欣賞字體、理解聯對的意義,學生興趣濃厚,現場氣氛活躍。這些調查活動作為古代文學課程所學知識的拓展,在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開拓知識領域等方面,都能收到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效果。
摘要:2016年教育部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了教學計劃中,并對高中地理研學旅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文章基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進行研學旅行的方案設計研究。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方案設計
高中地理課程是義務課程和專業課程銜接性比較強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眼光來欣賞世界。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和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游學”中注重實踐和實際體驗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與古代的游學比起來,現代的研學旅行更科學,更系統,更具備教育意義,旨在通過教育部門和學校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安排,引導學生在集體旅行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具備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該學習方式讓學生受益匪淺,徐明波[1]的研究表明,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學生形成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并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部等部門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根據學生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其中各種科目的活動課程開發中,就包括了地理類。因此研學旅行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理實踐力的概述及基于此的研學旅行方式
地理實踐力指學生在進行考察、調研、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來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2]地理實踐力主要展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通過各種地理工具例如地圖、羅盤等,進行方位確定和周邊環境特征如云層變化、土壤植被分布、地質地貌水文特征等的描述;第二是學會運用地理視角如從氣候、地形水源等視角進行生存營地的選擇,從而避免在野外遭遇自然災害,確保學生具備積極自信的環境適應、獨立生活和自我認知的能力;第三是通過觀察和描述來刺激自我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進行環境演變過程的推斷模擬,能夠對環境變化進行欣賞解釋的綜合能力;第四是能夠設計自然規律和原理模擬演示試驗方案來進行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的模擬演示方案,并且借助實驗環境,完成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具備有關的科學調研能力;第五是能夠根據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有關的調查訪問,關注社會生活和文化現象,對現實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從而推動地區的區域發展,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因此,地理實踐力可以概括為組織協調能力、實地考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空間圖像能力等。[3]學生只能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掌握、鍛煉以及提升地理實踐力。因此研學旅行在該能力的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基于地理實踐力開展的研學旅行前,教師應重視活動的設計,在導學方案和教學設計環節時,更要注重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旅行活動通常具有三種形式:一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再進行實地考察;二是先進行研學旅行收集實地資料,再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行解釋和驗證;三是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二、基于地理實踐力的研學旅行設計
(一)明確活動目標,凸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研學旅行活動的相關環節的研學旅行的設計時,應以學生身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作為載體,鼓勵學生進行校外活動的考察,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身邊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形成,使學生養成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學生在進行地理現象分析的過程的同時,促進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在進行研學旅行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了解流水侵蝕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流水侵蝕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地貌形態,通過對流水侵蝕作用的總結,幫助學生明確本次進行研學旅行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流水侵蝕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在地表通過降水降雪進而融水匯集形成溝谷流水,通過溯源侵蝕加深和延長了溝谷,再通過地下水的補給形成了“V”字形河谷,此時初步形成了河谷,再進行倒蝕,形成了河谷展覽,最后通過側蝕堆積,形成槽型河谷,為河谷的成熟期。通過這些理論知識,在游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具體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最后進行總結。在這一次的研學設計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具體體現在了實地考察能力即需要進行野外地位、地形地貌的描述、環境演變過程的推斷、設計制作能力、感知概括能力即對河流水文特征等進行描述和綜合分析能力即推測“V”字形河谷的成因,以及最后的實驗模擬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