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護理科研教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護理科研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成立臨床護理科研專業小組和項目管理小組,基于成果目標設計理論及實踐培訓方案,對51名護士進行為期2年的護理科研理論及實踐培訓。結果培訓后護士的科研能力自評得分顯著高于培訓前(P<0.01);撰寫論文、發表論文、獲得科研課題及專利發明數均增加。結論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臨床護理科研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全面提升護士的科研能力,增加科研成果產出。
關鍵詞:護士;護理科研;成果導向教育;科研培訓;在職教育;科研成果;科研能力
護理科研是提高護理質量、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手段[1-2]。目前臨床護士科研需求較高,但護士開展科研的能力普遍偏低,直接影響了臨床護理質量和學科發展[3-4]。多數醫院采用學習班、專題培訓等方式對護士進行科研培訓,部分采用分階段、分層、導師制等方式,對于提高護士的科研能力均有一定幫助,但仍存在培訓內容單一、培訓時間短、學習成效低、護士科研實踐能力提升不足等問題[5-7]。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預期最終獲得的核心能力為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的一種教育模式,該模式重點關注學生核心能力的產出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8]。本研究基于OBE理念構建臨床護理科研人才培訓模式并應用于實踐,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參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護理科研人才培育計劃的臨床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護士,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第一學歷為本科,并取得學士學位;工作年限2~10年。剔除中途退出及未完成項目的人員6人,共51名護士完成本項研究,其中女47人,男4人;年齡22~35(26.86±3.67)歲;護齡2~10(5.82±2.55)年;護士2人,護師32人,主管護師17人;本科41人,碩士10人(含在讀2人)。
1.2方法
科學基金是指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各類基金組織等機構通過撥款等方式,對科學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資助[1],對科學研究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促進國家科技發展。基金的資助項目經過嚴格的調研和專家的反復研究與論證,具有較高水準,故某學科內基金論文能代表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2],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隨著腫瘤學科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促進了腫瘤護理向專科化的方向迅速發展[3]。已有學者對不同學科期刊刊載的基金論文進行了研究,但涉及腫瘤護理領域的較少。為了解我國腫瘤護理學的科研發展狀況及所存在的問題,為腫瘤護理科研工作提供依據,本研究對2013年—2015年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腫瘤護理論文進行分析評價,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以2015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中報告的國內12種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全部腫瘤護理文獻為研究對象,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數據庫為統計來源數據庫。1.2研究方法1.2.1文獻檢索以刊名為檢索字段,主題詞或關鍵詞為“腫瘤”“癌”或“瘤”或“白血病”和“護理”,匹配度為“模糊”分別在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數據庫進行搜索,獲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護理核心期刊,導入NoteExpress3.2軟件進行,刪除重復文獻后,根據腫瘤護理的定義,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對文獻手工篩選,挑選出符合標準的樣本,最終納入4108篇論文作為本研究的樣本數據,其中基金論文983篇。1.2.2文獻篩選納入標準:文獻第一作者為我國大陸研究者;研究內容為腫瘤護理研究論文,包含臨床實踐、腫瘤專科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創新模式、循證護理、護理臨床教學、護理小改革、小發明和專利展示。排除標準:文獻信息不完整或內容有明顯錯誤的;講座、通訊、會議紀要及會議報道等與研究內容不符的文獻;同一研究或重復發表的文獻。方法建立表格,對檢索出的文獻從基金數量、基金來源、作者合作情況,第一作者所屬地區、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2013年—2015年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腫瘤護理論文載文量2.22013年—2015年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腫瘤護理論文基金資助情況2013年—2015年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腫瘤護理基金資助論文共983篇,其中省級課題最多共407篇,占41%,其次為院(校)級、市級課題,國家級課題共92篇,而國際性課題僅7篇。2.32013—2015年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腫瘤護理基金論文作者情況2.42013年—2015年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腫瘤護理基金論文的主題及研究對象分析基金論文主題分析見表6,研究對象為病人的文獻所占比例最高為92.17%,以護士和家屬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少,僅為32篇和28篇.
3討論
3.1我國護理核心雜志刊載的腫瘤護理基金論文逐年增長,但整體數量不足基金論文能夠反映國家、地區或部門的科研水平,具有較高的信息價值[4]。由表1得知:2013年—2015年國內核心期刊關于腫瘤護理學的論文總數為4108,其中基金論文僅占983篇,整體數量較少。而3年期間基金論文數量比值遞增(從0.19至0.29),3年基金論文比平均值0.24,高于2005年—2012年國內護理學核心期刊基金論文比的最高值0.21[5],說明近幾年我國腫瘤護理科研發展較快。盡管如此,基金論文總體數量較少,可能與護理學高等教育發展起步較晚,歷史原因造成護理科研管理機制不健全,護理科研經費不足以及臨床護士工作負荷大,沒時間做護理研究等有關。提示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各類基金組織加大對于腫瘤護理領域的基金投資力度,增加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醫院管理者注意減輕臨床腫瘤護士工作負荷,共同促進腫瘤護理學科的發展。《上海護理》《護理研究》和《中華現代護理》收錄的腫瘤護理文獻最多,合計占腫瘤護理論文的49%;《護理研究》《中華現代護理》和《中國實用護理雜志》收錄的基金論文數量最多,合計占基金論文總數的54%,由此可知,《護理研究》《中華現代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和《上海護理》在腫瘤護理學科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2我國腫瘤護理論文基金資助以省級資助為主,國家級及國際級課題較少2013年—2015年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腫瘤護理基金資助論文中,省級課題所占比重最高(41.40%),提示省級基金是腫瘤護理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資金支持力量,我國各省對腫瘤護理的重視度較高,地方基金支持在腫瘤護理科研資助上起主導作用。國家級及國際級課題資助論文數量較少,改善狀況依賴于國家相關部門給予腫瘤護理學科更多關注和政策傾斜。另外,研究者要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國際間的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提高申請國家級基金資助的能力。3.3我國護理核心期刊刊載的基金論文合著率較高,作者主要分布地域較為局限合著率為作者人數大于或等于2人的論文總數比例[6],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合作程度[7]。合著率越高,其所屬學科的科研水平越高[8]。合著基金論文數量逐漸增多,3年腫瘤護理基金論文的合著率平均值為96.13%,處于較高水平。基金論文的作者合作人員以≥6人合作最多,占基金論文總數的23%,除作者1人獨立完成的基金論文,2人合作的基金論文數量最少,從側面說明腫瘤護理基金論文的科研難度大,需要人員協作。另外,國內腫瘤護理基金論文的主要發文地區為江蘇省、上海市、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湖北省,發文地區分布不平衡,僅排名前5位的地區基金論文數量達到全國基金論文數量的53%,而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基金論文發文量少,說明腫瘤護理基金論文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部及南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在腫瘤護理科研方面比較欠缺。提示各省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嚴峻,國家應予以重視,加強對科研薄弱區域腫瘤護理研究的科研投入,提高全國腫瘤護理的科研水平。3.4腫瘤護理基金論文研究主題、研究對象存在局限性。由表6可知:腫瘤專科護理研究的基金文獻所占比例最高,而以小發明、小改革和臨床教學為主題的論文所占比例最少。且研究對象多是病人,以護士和家屬等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不足10%。說明了腫瘤護理科研主要以腫瘤病人為研究對象,主要涉及腫瘤專科護理和臨床實踐方面的內容,反映了腫瘤護理學科研項目的局限性,腫瘤護理教育及腫瘤護理創新方面的工作應該加強,建議護理人員提高創新及臨床教學能力,在關注病人的同時關注護士及病人家屬的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狀況,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樣法,對我國15所院校137名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現況及需求進行調查。結果84.03%的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認為臨床實踐期間的壓力非常大或比較大,且壓力主要來源于協調科研與臨床;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從研一第二學期開始進行臨床實踐,實踐時間以12~18個月居多;研究生臨床帶教教師主要是高年資護士;86.56%的研究生認為研究生期間的臨床帶教和本科階段無區別或區別很小;臨床實踐內容主要為基礎護理技能訓練、專科護理學習、跟隨醫生查房、參與護理科研、參與護理教學;臨床實踐期間有14.29%的研究生參加了專科護士培訓,21.17%的研究生參加了護士規范化培訓。結論應重視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期間面臨的壓力并給予積極引導,規范研究生臨床實踐與帶教,結合研究生臨床實踐需求,完善培養方案。
關鍵詞:護理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臨床實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對15所院校137名研二、研三的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在線問卷調查。
1.2方法
在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專家函詢法設計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狀況調查問卷,以問卷星方式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就讀學校、學歷、工作經驗;第二部分為臨床實踐現狀調查,包括對臨床實踐的滿意度、臨床實踐壓力、臨床實踐時間、臨床帶教師資、臨床實踐內容,是否參加專科護士培訓以及護士規范化培訓等;第三部分為臨床實踐期望調查。共發放問卷143份,回收143份,其中有效問卷137份,有效回收率95.80%。
摘要:本文探討和研究了醫院護理檔案的內容及其建設工作。通過對醫院護理業務技術檔案、人員檔案、科研與教育檔案的建設內容進行了研究。高質量、內容全面的醫院護理檔案,是醫院護理工作科學管理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醫院;護理;檔案
一、醫院護理的重要性及其檔案建設與研究
醫院護理是醫院開展醫療衛生工作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醫院工作的半壁江山。因為從醫院醫護人員的成分構成上看,醫院的護理人員約占到醫院總人數的1/3,更是占到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約半數,所以,醫院護理人員是醫院診療技術工作中的基本隊伍組成成分,對提高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醫院管理的程序和過程上看,醫院護理人員與直接管理的部門約占醫院所有部門的3/4。如與醫院護理相關的管理部門包括醫療前期部分的門診室、急診室、觀察室,醫療中期部分的檢查室、治療室、手術室、重癥監護室;醫療后期部分的供應室、病房,即在病患的診療、檢查、處理,以及飲食、起居和環境等各環節中離不開大量的醫院護理工作。因此,醫院護理工作在醫院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醫院護理系統與醫院其他系統的聯系看,護士的護理工作與醫生的診療工作之間,醫院護理科室與醫技科室之間、與醫院總務后勤科室之間,以及與醫院預防保健工作之間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并對其他醫院系統工作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因此,醫院護理工作的水平也是衡量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正是由于醫院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醫院護理檔案就成為真實反映醫院護理狀況和水平的真實憑證和歷史記錄[1]54,而加強醫院護理檔案的建設與研究,也就成為提高醫院護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醫院護理業務技術檔案的建設與研究
1.醫院護理工作記錄檔案的內容。病歷檔案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所有資料和信息記錄的總和,其中包括門(急)診病歷檔案和住院病歷檔案。病歷檔案中所有有關護理的文書資料統稱為護理記錄檔案,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資料和信息記錄總和,包括病患的體溫測量單、醫囑單、醫囑執行單,以及臨床護理記錄單和手術護理記錄單等。它們是病歷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發生醫療事故時進行醫療技術鑒定的重要依據。護理工作記錄檔案是病人在醫院全程診療過程中所形成的有關護理工作狀況的憑證和依據,完整的工作記錄不僅是醫院護理人員的工作依據,而且也是向病人或病人家屬反饋信息的重要依據,即它是醫患雙方值得信賴的檔案資料。
2.醫院護理業務技術資料檔案的內容。護理業務工作檔案包括需要登記、編目、存檔的年度醫院護理工作計劃、總結,以及上級有關護理文件,申報上級有關呈批文件的存檔;年度、季度醫院護理工作的檢查、評比、總結記錄;醫院各級護理工作制度、有關醫院護理工作的會議紀要、資料和會議記錄;醫院護理人員的相關檔案資料,包括執業注冊、進修培訓和出勤情況,以及獎懲和護理事故等資料。醫院護理技術資料檔案包括需要登記、編目、存檔的醫院制定的各種疾病護理常規,各項技術操作規程,年度護理科研項目資料,醫院護理人員發表的護理專業學術論文,出版的護理專著,國內外護理科技動態;國家和省市有關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資料,各種護理培訓班及業務學習情況和護理專題講座等[2]84。
1.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差異表現
1.1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現象差異
大學是一個學科最基本的社會建制,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高級人才作為護理學科發展的主體,是護理知識體系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中美雖然都已經完成了高等護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績斐然,但其建制化過程長短、方式、社會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如教育觀念、教育規模、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材建設、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評價體系、師資隊伍及管理模式等。顯而易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學科(護理特色學科)建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作者簡介:劉慧玲,碩士研究生,單位:030001,山西醫科大學;段志光(通訊作者)單位:030001,山西醫科大學。見,這些差異均是可以看見的外在差異,即現象差異。我國護理界多年來的研究證明,只關注現象差異并不能為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本質差異
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現象差異眾多,而本質差異只有一點,即“植入”與“生成”。這也是我國和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各自本質所在。這種本質性的差異造成了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差距。從學科建制化的角度來看,中國高等護理教育在整體上屬于植入式發展。從19世紀后期“出自泰西,傳于中土”、效仿歐美,到建國后以蘇聯為榜樣,再到改革開放后的主動借鑒,這是一個長期學習和借鑒的過程。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仍處于以“植入”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階段。這種被動“引進”和“移植”,必然帶有某種生吞活剝的意味,消化困難在所難免。本土化護理理論的不盡人意即為例證。改革開放后,盡管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快速發展,護理學科從一種“職業”跨入到“專業”的步伐也很大,但這種植入取向僅僅初步解決了護理學科在中國發展的框架性平臺問題。美國并非護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護理教育卻以美國為始端,即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礎之上。美國在引進了英國護理觀念和護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學習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爾護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時進行改革和創新,完成了護理學從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轉變,生成了美國本土化的高等護理教育,取得了世界護理話語主導權。可以說,美國在合適的時間做出了事關護理學科全局的富有遠見卓識的恰當舉措。高等護理教育的主要產品———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出現,必然導致護理學科其他社會建制的生成,促使護理理論的生成,護理科研的活躍以及護理實踐的進展。美國在進一步完善高等護理教育的同時,將生成主體、生成環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結合,推動了護理學科發展。事實上,正是由于高等護理教育的生成,美國走出了護理學科非本土化的現實,走出了護理學科“盲區”,開創了護理學科發展的巔峰時代。
2.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差異原因
2.1國家實力背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