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環境能源技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進入2015年以來,國際油價繼續大跌,給國際和國內石油石化上游企業的業績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國內“三桶油”中的中石油、中石化受影響最大,201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均超八成。受上游公司業績不佳的影響,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市場萎縮,營收驟降,各家企業紛紛通過裁員應對嚴冬。國際知名的斯倫貝謝、貝克休斯、威德福等跨國能源技術服務公司2015年裁員超過10%。脫胎于上游公司的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因市場化不足,存在的問題更多,競爭力與國際同行有較大差距,那么,它們如何面對低油價引發的行業危機?其未來的發展戰略如何選擇?
一、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存在的問題
國有能源公司在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為上下游一體化企業。20世紀末在國家建設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推動下,實施主業和輔業分離,由此誕生了許多國有能源技術服務公司。考慮歷史的承襲和人員關系的密切程度,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的市場均在關聯企業,外部市場很少,市場的客戶結構和區域結構的高度集中。這種局面造成企業議價能力不高、發展路徑依賴、核心能力不強等問題。若要解決現存的問題,提高企業核心能力,建立競爭優勢,在制定未來的發展戰略時,要明確自身在能源行業產業鏈中的價值定位,清晰核心競爭力建設方向,才能實現更好地內向和外向發展。
二、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機遇與挑戰
1.國內環境促轉型,國外環境覓機會。
十八大明確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十八屆四中全會前所未有的提出強化法治理念。整體經濟進入“新常態”,由規模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市場和法治機制的完善為能源技術服務企業走出去降低了風險,但要求企業加快轉型,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企業的國外市場以往均采取跟隨國有上游企業海外開發項目發展的策略。在國際市場我們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對不同國家的法律、經濟、技術、文化研究匱乏,政策面支持不足。二是品牌定位尚不清晰,推介力度不夠;銷售渠道建設不足。三是低端市場面臨成本更低,政策更靈活的民營企業激烈競爭;中高端市場有品牌、渠道、技術、人才能力更強的國際技術服務公司圍剿。四是海外項目人員、物質資源和產品多從國內輸到國外,交易成本過高,沒有區位成本優勢。走向海外依然任重道遠。
2.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的優劣勢。
摘要:文章主要討論了建筑節能以及新能源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領域,例如節能墻體、節能屋頂、節能門窗,風能、太陽能、地熱、電能等,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設計以及施工不合理導致的施工繁復、材料消耗大、施工變更,及工程監理不到位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應的改良策略,提高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監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融入BIM技術,以期為我國建筑領域做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建筑節能;新能源;綠色建筑;應用
建筑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今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之下,建筑行業也面臨著產業改革,其中的建筑節能、新能源等技術的應用成為重要的內容。然而一直以來對于綠色建筑節能以及新能源的利用,并沒有在實踐當中獲得深入發展,主要是存在著很多的制約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對兩種技術在綠色建筑當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以下將結合前人的成果以及本人的職業經驗分別論述之。
一、相關定義
(一)建筑節能建筑節能指的是從材料的生產、建筑設計、工程施工等過程中在滿足國家的規定標準情況下,能夠降低建筑能耗以及能源浪費的具體方法。例如使用國家節能材料施工并力求建筑造型簡約,降低混凝土的使用量,盡量給房屋創造更多的使用空間。
(二)新能源新能源指的是相對于常規能源而言的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等等。其具有低碳和低污染的特點,而且廣泛存在,具有易得性。
(三)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屬于一種高質量建筑,其具有低污染、健康環保、生命周期長、具有良好的生活空間等特性。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綠色建筑將成為建筑業的主要產品形式。
摘要:二氧化碳這類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會給自然環境與人身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現階段,為切實解決這一問題,低碳概念應運而生。該文介紹了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新能源技術發展現狀與應用情況,以期通過大力推廣新能源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低碳經濟;新能源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究
一直以來能源都是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現階段,合理開發利用新能源,在緩解當前我國能源壓力,優化資源利用形式的同時,還能對我國傳統能源開發利用活動加以約束,引導傳統能源技術向新能源技術的轉型升級,為我國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新能源技術發展現狀
從數據統計中可以了解到,當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能耗占全球總能耗的75%以上,這一情況的出現不僅會導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量,還會導致石油資源的逐漸枯竭,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現階段,為實現化石能源的節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降低,2020年9月,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將會通過頒布相應政策,采取針對性措施的方式,切實降低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當年12月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安排與規劃。為切實實現上述目標,合理開發使用新能源,尤其是在2030年實現風電、太陽能裝機量超過12億kW的目標,已經成為減輕能源環境污染問題、緩解全球變暖問題的重要抓手,為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國作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大國,2019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7.7%,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的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3.4%,圖1是我國“十三五”以來全國發電裝機狀況。從圖1中可以了解到,盡管近年來為切實滿足人們對能源的需要,火電裝機規模不斷上漲,但與此同時我國的新能源占比逐年上漲,這一情況的出現為我國社會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1]。
2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新能源技術應用情況
低碳經濟的本質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調整的方式,大規模使用清潔無污染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中可以了解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新能源技術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新動力,合理應用這一技術不僅能有效優化資源,改善環境,還能促進產業與生產力的發展,為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摘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得人類陷入種種生態危機,在此背景之下循環經濟應運而生。循環經濟模式作為一種“雙贏”經濟模式,要想得以有效運轉,必須得到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撐。本文從環境保護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及新能源技術三個方面淺談科學技術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循環經濟科學技術
技術哲學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雖然在低技術(lo-tech)的條件下,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災難,但現代高技術(hi-tech)的發展及廣泛應用卻極大加速和加強了這一過程。”循環經濟正是在科學技術的“無度”發展給人類帶來種種生態危機的背景下產生的。目前,“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循環經濟模式是作為一種解決其堆積如山的生產垃圾及廢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積極發展。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而言,循環經濟模式則不失為一種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舉的‘雙贏’經濟模式,通過這種經濟模式的發展既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可以實現解決環境污染、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的目標。”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經濟體制,其發展會牽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及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變革。其中,最為首要的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變革。“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而科學技術則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唯有科學技術的合理變革才能帶動并支撐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就科學技術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加以探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會導致科學技術在循環經濟體制下的作用與傳統經濟體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別。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科學技術進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首要關鍵因素,“科技-生產-經濟”的統一體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社會的重要建構。但從對科學技術進步的理論研究上看,科學技術在傳統經濟發展中只能是作為一種外在的推動力量發揮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所組成的大系統,科學技術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子。這也就決定了科學技術在循環經濟發展中也會發揮其不同以往的獨特的支撐作用。總的來說,科學技術要作為一個子系統加入到循環經濟體系中,也就意味著,在循環經濟體制下,科學技術將作為內生變量進入生產領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進循環經濟的三個層面:大循環、中循環、小循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至少在三個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環境保護技術
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的目標。要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對環境的保護有兩種手段:一是從源頭上開發少產生甚至不產生污染物的技術,這種技術被稱為“清潔技術”;二是在產生污染物的情況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術,實現對有毒有害的廢棄物的凈化處理,這種技術被稱為環境工程技術。清潔技術是與循環經濟基于同樣的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歐共體委員會1985年對“清潔技術”做出了定義:“旨在減少甚至消除產生污染或浪費的根源,并有助于節省原材料、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任何技術措施。”目前,世界各國在清潔技術方面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體上說,清潔技術“現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與能源替代兩個方面,即用無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凈能源替代骯臟能源,等等”。在企業層面實施以清潔技術為主體的清潔生產實際上就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小循環。在以往的生產發展中,在材料與能源的選擇問題上更多地被生產者所考慮的無疑是成本問題。因為在其他影響因素一定的條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要求既滿足成本低,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要求既滿足成本低,又能夠實現盡可能的降低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人類只能依靠人類發展的智能武器——科學技術,來解決這一難題。當然,清潔技術也并不是萬能的力量。當科學技術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實現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時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種技術力量的支援,這就是環境工程技術。這種技術與清潔技術不同,它無需改變任何一道工業程序,只是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添加科學的凈化裝置,使最終遺留下來的廢棄物無毒無害,從而防止環境污染。對企業而言,從短期利益與企業自身的利益來看,添加凈化設備與裝置從直觀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減少了收益,是“虧本的買賣”。然而從長期利益與人類全體的利益來考慮,事實卻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說是企業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個“生產車間”,它源源不斷地向企業輸送原材料。一旦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導致這一“生產車間”的“減產”甚至“停產”,造成“供不應求”甚至“停止供應”,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企業的效益也就無從談起。
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
如果說環境保護技術主要針對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那么,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就是主要針對解決自然資源短缺問題。循環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在經濟活動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個廢棄物——再生資源的技術環節。從根本上說,所謂廢棄物是具有相對性的,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其“價值”一定程度的恢復,變廢為寶。在循環經濟中,廢棄物資源化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同一生產過程,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提取廢棄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過相應的技術處理轉化為資源重新投入生產過程;另一方面,這一生產過程的廢棄物可能會被轉化為另一生產過程所需要的資源,甚至這一產業的廢棄物可能會被轉化為另外一個產業的原材料。這也為中循環乃至大循環的實現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國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的項目開發。例如在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方面,研究的重點有:信息產業廢物資源化技術、廢電池回收利用技術、有機廢物堆肥化技術以及利用廢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術等。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廢棄物產生,如果能夠在廢棄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則會使資源短缺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及運用,并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進入21世紀,全球油氣資源不斷趨緊,保障能源安全壓力逐漸增大,全球環境容量瓶頸凸現,同時氣候變化問題也成為有史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市場失靈”問題。在此背景下,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并于2003年頒布了《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現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每年投入巨資致力于發展“低碳技術”:美國參議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制定了低碳技術開發計劃。這一切對我國而言,已形成壓力和挑戰。
二、我國經濟發展與低碳經濟的矛盾沖突
(一)存在的問題
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多重壓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嚴峻,任務繁重。節能減排是中國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之一,污染減排是中國“十二五”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且任務艱巨。中國經濟翻兩番面臨能源約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面臨環境約束;能源結構轉換任務艱巨。據預測,到2020年和2030年,中國的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需求,將分別達到29.47億噸標煤和42.49億噸標煤。研究結果還顯示,到2050年,在基準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為64億噸標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費為47億噸標煤。政策情形相對于基準情形,減少能源消費27%,減少CO₂,排放39%。根據基準情形的計算結果,2050年,中國排CO₂放量為31億噸。這就意味著,中國不僅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排放國,而且中國未來幾十年的中國溫室氣排放將持續快速上升。按國家發改委規定目標,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間累計職只能達到20%,每年在5%以下。據統計2008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率為5.18%,四川省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國水平,達到4.45%。從節能來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務。環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COD)還要完成減排總量的6%~7%的任務,節能減排任務相當艱巨。對于中國而言,由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CO₂排放強度也相對較高。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超過2/3,這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數據表明,我國能源消費的CO₂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國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能源需求和消費增加,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目前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非常明顯: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階段,“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難以回避;“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高碳”占絕對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中國能源是以煤為主的“高碳”結構,國內優質能源不足,能源結構不利于節能;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國內工業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占比較大;中國經濟南“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中國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績效考核體系以及執法監管體系仍很不完善,在體制、政策、法規方面有待進一步健全。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
我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階段,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龐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高碳經濟”特征突出的現實,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走出一條既確保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的老路,同時又不盲目讓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空間已被嚴重擠占,必須探索新型低碳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歷史,目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經和持續過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間,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則分配碳排放空間的機會。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沿襲發達國家以高能源消費為支撐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必須探索低碳發展之路。因此,中國目前最需要的不單純是規模更大的經濟刺激計劃,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動結構性改革,推進提高增長質量的深層次改革措施,其參照標準將不僅是GDP數量和股指,還應包含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環境、能耗等多重指標。對中國來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提供很好的機會來實現經濟結構轉變,促進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發展。盡管目前我國進行二氧化碳絕對減排還不符合現實國情,但是結合國內的能源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減緩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實現國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應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投資于新能源、潔凈能源等能源基礎設施等形成資本積累,通過資本增長率提高來促使產出增長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資于低碳能源技術促進新知識、新技能的產生,并外溢到其他經濟部門,推動技術進步,從而產生內生增長;三是新增投資到低碳產業部門,往往會形成新的就業,于是通過勞動增長促進經濟增長;四是新增投資用于改善碳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通過碳生產力提高以促進經濟增長并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我國要堅持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低碳發展道路。我國當前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未來相當長時期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會繼續增長。因此,我國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更應該強調發展過程和途徑,通過低碳能源技術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減緩由于經濟快速增長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長,以相對較低的碳排放水平,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是第一要務和目的,低碳是實現發展的途徑和手段,也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標志。低碳發展將成為中國應對兩個全球危機的必然選擇。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日益緊迫的形勢下,我國應把低碳發展作為推動能源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全球氣候關系的核心戰略選擇,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國內可持續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