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環保基本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問卷分析
嘉興潮鄉海寧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民營經濟活力較強,尤以“皮革之城”聞名全國,相應的環境污染情況也十分嚴峻,更是爆出嘉興死豬投河事件。因而增強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尤為重要,小學生的環境教育更是刻不容緩。4月份筆者對海寧進行了試點調研。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一手調查,主要由兩個部分數據組成。第一部分主要面向鵑湖學校等4所在校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676份,問卷回收率達到86%。被調查者包括在校的各年級學生。問卷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基本知識、個人習慣測評及對環境污染等問題的看法,問卷結果大致反映了海寧地區小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情況。第二部分調查對象為各個班級挑選出的小學生,通過現場知識提問以及對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問,對整體情況進行更加細致的了解。由于在抽樣過程中有較多不確定因素,取樣過程與預先方案有一定出入,但基本符合抽樣調查的原則,因此數據能基本反映真實情況。同時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小組在每一個調查點都選取了少量調查者進行深入訪談,對數據進行更好的闡釋和修正。兩部分數據之間相互具有參照意義,接下來筆者將分模塊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1、環境保護基礎知識本模塊通過垃圾分類及可否回收垃圾等問題展開。從結果來看,僅有9.30%的小學生對垃圾分類情況比較了解(七道分類完全正確),32.56%的小學生相對比較了解(正確率≥70%),而大部分小學生(58.14%)對垃圾分類的了解情況不高。綜上結果,小學生對垃圾分類的了解情況不容樂觀。2、個人生活習慣調查在被調查的小學生中,面對“生活中是否存在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家里是否經常開空調”等問題,53.49%的學生選擇了“偶爾看到”,13.95%的同學選擇了“經常看到”。通過對本部分內容的問卷提問,可以知道小學生基本能注意到生活中污染環境的現象。3、環保知識教育情況調查在“家庭和學校教師是否會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的問題上,小學生的答案均相對集中,62.80%的被調查者認為家人及學校老師都會進行環保知識的教育,只有11.63%的學生認為家長和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在小學生周邊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但是結合前面的調查內容,這種教育方式缺乏對實際行動的鼓勵。
二、相關調整建議
1、學校及老師應主動承擔起責任一切習慣始于啟蒙。小學生剛經歷了幼兒園的不懂事,對一切事物慢慢開始有了客觀的認識,此時校方對其進行環境方面的教育有著相當大的時間優勢。作為初級階段的教育,學校不能僅僅限制于識字讀數,同時也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素質教育。針對環保教育,學校首先最好能配備專業的環保師資,或者對特定的教師加強環保培訓。而對于老師個人,應該增強兩種意識:一、消除環境教育是“分外事”可有可無的思想,增強對環境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要堅決去除環境教育不考試,不計入教學成績,搞了反而影響文化成績的想法。要深層次認識到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愛護環境更是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環境教育,對于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加強環保的奠基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二、克服環境教育“不著急,慢慢來”的思想,增強對環境教育緊迫感的意識。此外,老師更應該把環保教育付諸于一些創新性的授課形式中,選擇一種輕松愉快,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這樣更有助于大家對環保理念的理解,促成其在生活中的環保行為。同時校方應該學會利用而不是依賴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這樣更有助于贏得外界的支持與贊賞,更有利于環保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后期環保理念的成功灌輸與輻射。
2、學校和家長雙方共同努力家長有別于學校的一點在于家長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時刻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許多家長或許本身就欠缺環保理念,也不懂得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然而學校在教育這一方面就有著很大優勢,通過家長和學校間的互動交流,學校可以有效地將環保知識傳遞給家長,再通過家長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總而言之,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并在這種良性的交流下取得一定的成績。
3、革新學校的環保教育方式環保教育在幫助小學生了解環境保護上有很大幫助,本身很有意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革新形式,真正以將環保理念貫徹到實際為目的,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各方的努力投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環保理念輻射宣傳的效果。開展環保教育首先要調研學生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環境問題,再在學校中建立一些相應的環保實體(例如:分類回收垃圾箱)從而增強教育與提倡內容的實際有效、可行性,增強課堂效果;同時可以利用外界大學生志愿服務資源以及其他義工資源,比如由有激情有夢想的大學生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指導,增強教育的影響以及實用性。同時也可以改變上課講座等傳統形式,將環保教育融入廢物再利用、環保創意設計比賽等活動中,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環保;同時也可以提供一些免費資源進行相關利用,幫助小學生在實戰中學習環保知識。
4、嘗試建立環保教育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建立,將有效地檢測、衡量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環保教育質量,從機制上對環保教育的推廣與實施產生實質激勵作用。
[摘要]貴州省“十二五”時期明確提出“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的戰略,2013年經濟增速位列全國第一。為了更好地適應貴州省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我們開展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對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模式進行了思考,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養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為貴州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社會需求;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設置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目前,許多高校均設立了環境工程專業。[1]貴州省“十二五”時期明確提出“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的戰略,2013年經濟增速位列全國第一。[2]為了更好地適應貴州省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2014年5月筆者開展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對企業、政府、事業、咨詢及科研院所等70余家單位進行了調研,掌握了大量資料,并對調研資料進行統計、整理,系統地分析了環境工程專業在貴州省高校設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專業設置的必要性
(一)社會對環境專業人才的需求
為使高校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了解各用人單位對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實際需求、建議和期望,2014年5月筆者開展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調研。調研走訪了省內外70余家單位,其中以貴州省為主,調研對象包含:行政機關單位、省市級科研院所、省市縣區級事業單位和企業,共發出140份問卷,回收136份,問卷回收率為97.1%,去除無效問卷10份后再作統計分析,調研極具代表性、可靠性。1.省內外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貴州省內目前開設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較少。本次調查筆者走訪了北京某大學和貴州某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分析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從2011年至2013年環境工程專業就業率非常高,連續三年都達90%以上,2012年兩所高校的畢業生實現100%就業,北京某大學該專業畢業生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實現100%就業,可見環境工程專業的社會需求程度很高。2.用人單位對現有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具有較高的滿意度。我們調研在用人單位對現有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滿意度上設計了三個層次:十分符合工作需要、符合工作需要和不符合工作需要。3.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度分析。在用人單位對環境工程專業需求度上設計了三個層次:十分需要、需要和不需要。
(二)踐行生態文明的需要
一、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意義
1.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內容的現實要求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構建與之適應的生態道德。所謂生態道德,就是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于生態環境利益關系的規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會為本位的傳統道德,強調以自然為本以及當代之間和代際之間基于資源環境的權利和義務的平等,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道德義務和責任。恩格斯曾說過:“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規律。”[2(]P383)生態文明的建設和教育是培養一種對自然負責,對人類發展負責,對將來、對后代負責的道德觀。這無疑為高校德育內容注入了新的內涵,拓展了新時期高校德育的領域和范圍。當代大學生要主動適應時展需要,樹立科學的生態道德觀念,正確認識中國資源和環境的現狀,學習并掌握生態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理智而友善地對待生態環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和諧的人,自覺承擔起傳播和實踐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
2.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滲透著人類對文明價值的全新詮釋和對社會發展的理性觀察,體現了人們對以往價值觀念的重新認識,這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良好的生態道德素質和生態文明行為,是衡量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態文明要求人們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類利益、當代人利益及子孫后代利益統一起來,產生一系列需承擔和遵守的責任、義務及行為準則。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觀念的認知和踐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與和諧觀念,使他們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尊重自然,愛護環境,并能養成自覺抵制危害環境的行為,使低碳化、綠色化、生態化生活方式成為每個大學生的自覺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和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徑,高校應積極采取有效策略自覺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任務。積極營造生態文明環境。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場所,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培養目標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建于1952年,現有11個學科,分屬理學、工學、農學3大門類,其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具有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和生態環境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6個博士點、11個碩士點和3個本科專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是介于農業、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3],其培養目標是具備生物學、生態學、森林及草場培育學、環境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預防、監測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一門主干必修專業課,課程本身涉及到工程材料與工程施工2部分內容,目前純粹的《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方面的專業教材相對較少,而與工程材料與施工類似的教材和書目又相對較多,因此要想使“工程材料與施工”課程適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需要,使學生在缺乏工程相關課程學習的條件下能夠對課程內容充分掌握和理解,就必須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重構。
二、“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的課程特點
(一)內容多、知識面廣
“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課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3方面內容的有機融合。水土保持專業的學生通過對“水土保持工程”課程的系統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工程設計的原理方法等,而“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是要學習如何進行和實施工程設計,雖然只是看起來簡單的一門課程,卻包含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2大方面的內容。對于工程材料來說,其種類繁多,而且每種材料的內容龐雜,包括原料、生產、材料組成與結構、性質應用、檢驗、運輸、驗收、儲存等各個方面,這足以體現該門課程內容的多與廣。同時,工程材料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用量很大,經濟性很強,直接影響工程的造價,不合理的使用工程材料會為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要想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拓展學習者的知識面是必然的選擇。對于工程施工,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它與工程測量、工程材料、工程機械、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工程預算等方面的知識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該部分課程內容涉及的理論面廣、實踐性和政策性強,而且技術發展迅速,在學習中學生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習者不但要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還需要時刻關注政府頒發的有關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方針政策,隨時了解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動向,所有這些方面都體現了該課程本身的內容多、知識廣的特點。
(二)實踐性強
“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課程是進行水土保持工程規劃設計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生們不僅需要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理論,還需要具有實際的實踐工作經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學好這門課程,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同材料的性能及施工工藝,不是簡單通過課堂講授就能夠完成的,這就像做飯,僅僅知道用什么做和怎么做是不行的,不同的人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藝,做出來的成果也是有差異的。從另一方面來說,不親自動手,就不能發現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發現不了問題就談不上解決實際問題,也就不能真正的掌握這門知識。尤其是對于水泥、混凝土、鋼筋等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材料來說,在實踐中掌握其應用與施工工藝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這些知識也是本門課程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沒有實踐教學,“水保工程材料與施工”這門課程就缺少了靈魂。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的工程材料、施工工藝、施工組織流程等都是該門課程學習的重點,這些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實踐教學的配合與支撐。目前我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學習了部分與工程相關的課程,但與工科類專業的學生相比較其工程類課程的基礎較弱,所以教師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內容,并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而真正勝任相關工作。
摘要:戶外拓展訓練是一種新型的體驗式教學方式。開設基于戶外拓展訓練與環境監測相融合的實訓實驗課,不僅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提高了學生野外生存和團隊協作能力,還學習了大氣、噪音、水質和土壤等環境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身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促進學生進一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戶外拓展訓練;環境監測;課程建設;實驗實訓
實踐實訓和實驗教學都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戶外拓展訓練是一種新型的體驗式實踐教學方式,有諸多創新點[1-2]。相比傳統體育課增強體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戶外拓展訓練課程更能磨練意志、挑戰自我,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責任感,提高計劃統籌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開發想象力與創新力,提高自我心理素質能力,增強自信心,挖掘自身存在的潛能[3-4]。環境監測實驗課程是高校環境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5-6]。該課程涉及知識面廣、應用性強,既需要對環境中的大氣、水質、土嚷和廢棄物等知識點有所了解,又需要具備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中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充分掌握相應的各種測定方法并加以應用。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不僅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更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保理念[7]。將戶外拓展訓練課和環境監測實驗課結合到一起,以靈活的教學方式,使選課學生拓展訓練的同時獲取環境監測知識,了解身邊環境狀況,樹立生態環保理念。學生在野外拓展訓練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共同關注周圍環境問題,判斷周邊地區環境污染狀況,選擇涉及到環境問題的噪聲、大氣、水樣和土壤等指標進行現場監測,或采樣返回實驗室測試。既達到拓展訓練的目的,還學習了環境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8-10]。
1課程簡介
本實訓課作為河北大學全校非環境專業學生選修課開設,理論課5次,每周1次,每次2學時,共計10學時;實踐實驗課3次,每次兩天14學時,其中第一天為拓展訓練和采樣,第二天為監測實驗,共計42學時。如表1所示,理論課前3次主要介紹戶外拓展訓練基本知識和常用拓展項目、如何自我管理和團隊協作及野外生存知識、戶外安全注意事項及應急處理知識;后2次分別介紹環境監測相關的噪聲、大氣、水和土壤的監測指標和相關儀器操作的知識。實踐實驗課由戶外拓展訓練教師和環境監測實驗教師共同帶隊,每次去附近不同的區域拓展訓練,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文科生和理科生混搭,分別按照指定計劃執行相應項目。戶外拓展訓練結束后,小組成員開始分工采樣或現場監測、記錄,現場無法直接測試的樣品收集打包拿回學校實驗室進行測試,最后小組集體總結并完成相應監測實驗報告。
2課程實施過程
2.1理論課教學